東阿縣簡介

黃河 南北朝 北宋 隋朝 北齊 電視劇片斷 2018-12-14

東阿縣

東阿縣地處魯西平原,東依泰山,南臨黃河,隸屬“江北水城”——聊城市。土地總面積729平方公里,人口40萬,轄10個鄉鎮(街道)、1個省級工業園區,為中國阿膠之鄉、中國喜鵲之鄉、中國雜技藝術之鄉、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最佳養生休閒旅遊名縣,被譽為“萬戶喜鵲吉祥地,千年阿膠福壽鄉”。 [1]

2017年12月2日,榮獲“中國最佳康養旅居度假名縣”。 [2]

建制沿革

編輯

漢置東阿縣,屬東郡。

三國時期為魏地,隸屬同漢。

西晉屬濟北國;東晉改國為郡,東阿屬之。

南北朝時期,因南北分裂,政權迭易,457年東阿併入谷城縣。

後魏,恢復東阿縣。

北齊省谷城,入東阿,屬濟州。

隋朝,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屬濟

東阿縣簡介

東阿縣(2張)

州,隸河南道。

742年(天寶元年)更州為郡,隸濟陽郡,同年恢復谷城縣。

754年改屬鄆州東平郡。

766年(大曆元年),鄆州改為淄青道,東阿屬之;819年,鄆州屬天平郡,東阿隨之改隸。

五代十國時期,東阿屬鄆州天平節度使。

宋初,屬京東路;1041年(慶曆元年)置西路安撫使,東阿隨郡改隸;1115年郡升為大都督府,1127年改為東平府,東阿均屬之。金代,隸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初,隸東平路。1272年,東平改為下路總管府,司六縣,東阿屬之。

明初屬於東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隸濟寧府東平州,1385年改屬兗州,隸山東布政使司。

清初,屬兗州府東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屬泰安府。

1912年(民國元年),東阿隸山東東臨道。

1932年,東阿與陽谷鄰界的部分村莊作了調整。

1928年廢道直隸山東省府。

1936年隸山東省第六督察專員公署。

1940年縣人民政權建立後,隸魯西行署運東專署(第四專署)。

1941年7月,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併,成立冀魯豫行署,下轄7個專署,東阿隸第四專署。

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一、四專署合併為一專署,東阿屬之。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隸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

1949年8月,隸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東阿隨聊城專署該隸山東省。

1958年12月,東阿建制撤消,各公社分別併入壽張、茌平兩縣。

1961年7月恢復東阿縣,其隸屬未變。

1967年專區改為地區,東阿屬山東省聊城地區行政公署。 [3]

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東阿始置縣時,縣治在今陽谷縣境內。

劉宋孝武大明元年,東阿併入谷城。

後魏,恢復東阿縣;北齊,谷城併入東阿。

隋朝置陽谷縣,東阿西南部劃出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後,北部鄰邊縣盧縣廢,部分劃歸東阿。銅城鎮自宋為東阿地。

明初,縣治遷至東阿鎮。時縣境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32.5公里;東至平陰縣界7.5公里,西至陽谷縣界25公里,南至東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縣界30公里。

清代,境域略有變動,縣境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27.5公里。縣城至邊界縣距離,除西至陽谷縣界縮短5公里外,其餘與明代同;東北至平陰縣界7.5公里,東南至東平縣界15公里,西南至壽張縣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縣界22.5公里。

民國初期,境域與清同。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東阿周邊地區曾歸屬平阿、張秋、徐翼、河西等縣。

1947年冬,縣機關遷駐銅城。

1949年8月,原屬東阿黃河以東村鎮及西南張秋一帶劃出,原屬平陰、聊城的部分地域併入東阿,茌平與東阿交錯為鄰的村莊,以趙牛河為界北歸茌平、南屬東阿。 [3]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東阿縣轄2個街道、7個鎮、1個鄉, [4] 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1]

街道銅城街道新城街道鄉鎮姜樓鎮劉集鎮魚山鎮大橋鎮牛角店鎮姚寨鎮高集鎮陳集鄉經濟開發區東阿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東阿縣位於泰山腳下,黃河岸邊。東面距山東省省會濟南市50公里,西面距“江北水城”聊城市25公里,地處東經116°02′至116°33′,北緯36°07′至36°33′。土地總面積729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東阿縣沿黃河一帶有11處殘丘,緩平坡地是由黃河氾濫漫流沉積而成,是聊城分佈最廣、面積最大的一種地貌類型,在東阿縣有大面積分佈。主要表現為地勢平緩,排水不暢,常有澇災和鹽漬化威脅。淺平窪地是由黃河氾濫時分離主河道的靜水沉積而成,主要分佈在東阿縣的陳集、高集等10個鄉鎮,表現為排水不暢,雨季容易形成澇災,在窪地的邊緣容易發生鹽漬化,適宜種植糧食作物以及發展漁業生產。 [5]

氣候

東阿縣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適中,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4ºC,年平均相對溼度64.6,年平均降水量563.3毫米,年平均日照230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36天。 [6]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截至2012年,水資源總量460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8億立方米。地下水礦物質含量高,微量元素豐富,水比重為1.0038。其中鍶的含量達到0.5-0.8毫克/升,經鑑定為“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地熱資源儲量豐富,水質優良,對多種疾病具有特殊的輔助療效。 [7]

生物資源

2012年,東阿縣擁有小麥種植面積60萬畝,蔬菜面積11萬畝,大牲畜存欄14萬頭,肉蛋奶總產量5萬噸。全縣有林面積達到57萬畝,木材蓄積量350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到48%。 [7]

人口

編輯

2013年底,全縣總人口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96萬人。男女性別比106.3:100。人口出生率9.8‰,自然增長率5.1‰。有少數民族22個,564人。

經濟

編輯

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7.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39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4.5億元,增長9.3%,其中工業增加值88.11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3.83億元,增長9.2%。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0.78:54.11:35.11調整為10.91:53.17:35.92。 [8]

2014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1.93億元,同比增長15.2%。其中:工業投入累計完成57億元,同比增幅12.9%。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從投資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投資佔居主體地位。三次產業投資結構比例由去年同期1.8:53.2:45調整為1.4:50.6:48,一產、二產的比重分別下降0.4、2.6個百分點,三產的比重上升3個百分點。投資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

第一產業

2014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62億元,比上年增加3.0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10%。其中:農業23.85億元、林業0.44億元、牧業9.18億元、漁業2.19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0.9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72%、2.05%、4.55%、2.01%和15.28%。各業所佔比重分別為:農業65.14%、林業1.20%、牧業25.06%、漁業5.99%,農林牧漁服務業2.61%。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4.40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10.51萬畝,糧食總產量10.21億斤,是自2012年山東省全面建立縣級糧食產量抽樣調查以來,東阿縣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億斤,糧食單產為461.91公斤/畝。棉花播種面積1.82萬畝,棉花總產量0.20萬噸;油料作物總產量0.03萬噸;蔬菜播種面積9.01萬畝;蔬菜總產量36.12萬噸;瓜類總產量3.28萬噸;水產品總產1.92萬噸,增長5.5%。水果產量2.38萬噸。肉類總產2.64萬噸,增長2.0%;禽蛋總產1.60萬噸;奶類總產0.72萬噸。全年零星植樹148萬株;森林面積40.44萬畝,比上年增長5.2%;森林覆蓋率達到37.0%,比上年提高1.85個百分點。農田水利設施得到有效改善。2014年,全縣機電井8228眼,有效灌溉面積61.4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47.48萬畝。2014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94.91萬千瓦特,聯合收穫機2790臺,農用運輸車27963臺。

第二產業

2014年,全縣17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80.70億元,同比增長24.1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2.62億元,利潤59.18億元,利稅84.4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88%、15.01%、15.76%。

建築業發展平穩。2014年末全縣資質以上企業26個,全縣建築企業共完成產值11.87億元,同比增長7.59%。 [8]

第三產業

2014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10.58億元,增幅16.5%,高於全市1.4個百分點。全縣實現限額以上銷售額29.23億元,增幅20.7%,同全市增幅基本持平。

限額以上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實現零售額2.56億元,增長6.1%;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服飾、化妝品、珠寶類消費有所提高,2014年消費增幅分別達到17.5%,21.3%,38.3%;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2014年體育娛樂用品類、書報雜誌類、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合計銷售額0.11億元,同比增長67.8%。

2014年全縣進出口總額1157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02%。 [8]

2014年,全縣郵政業務總量2572萬元,增長3.46%。全縣固定電話年末用戶3.58萬戶,比上年下降5.76%;移動電話用戶27.43萬戶,增長8.3%。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4.6萬戶,增長18.5%。

2014年全縣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1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國稅和地稅收入16.62億元,同比下降6.0%。

201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2.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94.98億元,增長19.4%。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04.1億元,增長14.0%。 [8]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

截至2014年,東阿縣現有小學37所,招生3928人,在校生21303人;普通中學9所,招生5799人,畢業生5164人,在校生15973人。 [8]

科技

截至2014年,東阿縣共取得市級以上各類重要科研成果5項。專利申請量18件;授權專利14件。 [8]

文化

截至2014年,東阿縣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4個,公共圖書館1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 [8]

衛生

截至2012年,東阿縣2014年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6.52萬人。全縣擁有醫院、衛生院18所,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637張,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1654人。 [8]

社會保障

2014年末,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30個,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2473張;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4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64萬人,享受居民生活最低保障人數0.7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24.8萬人。[8]

歷史文化

編輯

雜技

東阿的中國雜技歷史悠久,三國時期,曹操之子曹植為東阿王時,特別推崇雜技。在東阿現有許多雜技村,雜技之家,東阿人曾獲得“英航杯”、“金小丑獎”等雜技獎項。 [9]

黃河大秧歌

明末在東阿縣大橋鎮於窩村開始興起,每逢鄉里趕廟會,鬧紅火時,這種秧歌調便在街頭演出,秧歌氣氛熱烈、曲調渾厚,為當地人民群眾所喜愛,久而久之,成為習俗,清朝初期開始盛行。 [10]

撒河燈

古時,撒河燈是當時船上商人和船工的一種祈求平安的方式,這種習慣被當地居民效仿並逐漸流傳普及開來,慢慢就演變成具有欣賞性、喜慶性、娛樂性、參與性較強的一種慶典活動。這一活動主要分佈於東阿縣境內黃河岸邊,流傳於泰安、陽谷、河南等地。 [11]

銅城拳術

銅城的二郎拳起自明代成化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有“拳不打銅城”的傳說。 [12]

遲莊年畫

東阿縣遲莊村印製年畫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民間藝術活化石”。 [13]

旅遊名勝

編輯

中國阿膠博物館

中國阿膠博物館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由全國最大的阿膠生產企業東阿阿膠集團出資興建,總投資4000餘萬元,是我國首家以單一中藥品種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為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 [14]

曹植墓

園內建有子建祠、曹植墓碑、七步路、羊茂臺、洗硯池、聞梵處、梵音洞、摩崖刻字、魚姑廟、觀河亭、仙人足印、穿陽洞、浴仙池、龍山文化遺址、中日魚山友好紀念碑和歷代碑刻等古蹟。魚山腳下即是滾滾黃河,隔河面對連綿群山。 [15]

曹植公園

曹植公園主要有洛神湖、小魚山、阿膠亭、洛神橋、游龍亭、鶴鳴軒、寄心橋、賦千秋等景點。2006年曹植公園景區及北關新村被省政府授予“山東人居環境範例獎”,2007年又被水利部授予“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16]

倉聖遺蹟

在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東南1公里處,有一微微隆起的高地,相傳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倉頡墓地。當地人稱“倉王墳”。 [17]

魏莊牌坊

節孝坊和孝子坊坐落在東阿縣姜樓鎮魏莊村。兩坊相距16米,全部用青石料雕砌而成。節孝坊是為魏莊村一位姓雷的寡婦所立。 [18]

武當廟

武當廟位於東阿縣姜樓鎮鄧廟村,廟內供奉著武當、三皇、伏羲、神農、名醫等一組宋元以來的石造像。 [19]

陽光樓藝術館

陽光樓藝術館暨東阿縣青少年書畫培訓基地,位於曹植公園洛神湖畔,佔地面積為700餘平方米。陽光樓藝術館的名字是由於茂陽、劉光、婁以忠三位東阿籍藝術家的名字而命名的,展覽室內共展示作品120餘件。 [20]

淨覺古寺

始建於北宋大觀三年,明正統六年寺僧普錦重修,1920年,由當時山東省督軍兼省長的張懷芝出資重建。淨覺古寺坐北面南,佔地約100餘畝。 [21]

交通運輸

編輯

縣境依黃河57公里,引黃濟津、濟衛工程渠首均在東阿。西距京九鐵路20公里、東距京滬鐵路70公里,距濟邯鐵路和濟聊館高速公路15公里。105國道和兩條省道在此交匯。一個小時可抵達省會濟南,四個小時可抵達北京和青島。聊泰鐵路、青蘭高速公路和濟聊一級快捷通道貫穿縣境。 [6]

名優特產

編輯

東阿阿膠

東阿的阿膠產業建國後發展迅速,是東阿縣最為著名的產品。阿膠因補血養氣功效顯著,阿膠原料為驢皮,含有19種氨基酸,具有提高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質的功效,並能促進骨髓造血幹細胞的分裂與增殖,促進造血功能的恢復作用。 [22]

潤惠堂窖棗、祕製阿膠棗

東阿特產潤惠堂窖棗,系用大棗精心熏製而成。 潤惠堂阿膠棗也是東阿的一大特產,潤惠堂阿膠棗採用潤惠堂獨有陶窯烘焙工藝,柴木生火,陶窯烘焙,既烤出了產品的酥軟濃香又保持了產品的天然成分。

牛角店常氏炸魚

東阿特產牛店炸魚,呈金黃色,外酥裡嫩,香脆可口,可放7天而不綿,聞名於魯西城鄉,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牛店炸魚為牛店鎮西街常氏首創,至盡已有近百餘年的歷史。 [23]

高集程樓豆腐皮

高集豆腐皮呈淡黃色,以薄如紙,韌如皮,清香爽口而聞名。每斤18頁以上,每頁可用雙手拉長三分之一。取一頁平鋪地上,人踏過後完好無損,有“膠皮”之說。高集鎮製作豆腐皮的村很多,以程樓村製作得最好,所以當地有“高集皮子程樓貨”的說法。 [24]

姜樓燒雞

姜樓燒雞又稱方家燒雞,採用本地生長的土雞為主要原料,具有外觀色澤鮮亮、肉質幹鬆、口感鬱香而不膩、長久食之而不厭、自然保存時間長等特點。 [25]

著名人物

編輯

程昱:字仲德。初為兗州刺史劉岱部下都騎尉,後歸降曹操。因屢立戰功,升任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中原統一後,昱辭職回家。文帝即位,昱為衛尉,封安鄉侯。死後,文帝追贈車騎將軍。 [26]

程咬金: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唐初大將,驍勇善戰曾聚眾數百人,共保鄉里。後隨李密參加瓦崗軍。武德九年,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中,任左領大將軍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7]

侯摯:字莘卿,金末大臣。明昌二年進士。泰和八年,官居參知政

東阿縣簡介

事,行尚書省,貞觀三年,為太常卿,行尚書六部事。次年,晉為尚書右丞,行省於東平,率軍鎮壓紅襖軍。 [28]

司允德:字執中,元朝人。自幼失父,事母以孝聞。由太學生累官翰林國史院修撰。母卒廬墓,有鳴鶴百餘隻,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後立瑞鶴亭於墓側,以資紀念。

李謙:字受益。元朝大臣。初侍裕宗,仁宗即位後,召16人智囊,李謙居其首。上疏九事,為仁宗所採納。任為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 號野齋先生,有《野齋文集》。 [29]

高霖:字子約,金東平東阿人。大定二十五年進士。初授符離縣主簿,升泗水縣令,調任安國節度判官。 [30]

張萬公:字良輔,喜讀詩書,正隆二年登進士,調新鄭溥。後多次被提拔,明昌二年官至參知政事。 [31]

於玭:字子珍,號冊川。于慎行之父,明東阿人,嘉靖七年舉人,先後為許州、靜寧州知州、平涼府同知。

劉約:字博之,別號黃石。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公元1487年)進士,曾任吏部驗封郎中、河南布政司參政。 [32]

劉田:字伯耕,號東溪。年二十餘舉宏治十八年進士,曾官元氏知縣、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道光本《東阿縣誌》卷十三《鄉賢》有傳,謂其“為人俊爽玉立,豪宕磊落,不肯折節而中,慈厚無城府”。 [32]

劉隅:劉田之弟。字叔正,號範東。舉嘉靖二年進士,曾官福建道御吏、四川按察司僉事、河南按察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副都御史。 [32]

於慎思:字無妄,號航隱,又號龐眉生,小字襴衫。明東阿人,東阿諸生、太學生。善古歌行,尤工古賦,有《龐眉生集》、《群書題跋》等。

於慎言:字無擇,號衝白。十四歲,入省試,因其年青不予入取。後又赴省闈,被舉為高魁。十七歲中嘉靖壬子科第八名舉人。未入仕,後因會試落榜,心情怨憤,年二十九歲卒。著《衝白集》傳於世。

于慎行:世稱於閣老。 明代政治家,學者、詩人、文學家。萬曆年間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著有《史摘漫錄》、《谷城山館文集》、《谷城山館詩集》、《讀史漫錄》、《谷山筆麈》。回鄉家居時,參予重修《東阿縣誌》,主持編撰《兗州府志》,於萬曆七年寫成《東昌府城重修碑》。

張本:字致中。明洪武年間,自國子生授江都知縣。靖難之役降,升揚州知府,繼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33]

張懷芝:字子真,民國時期政府官員。出歷任北洋左翼炮兵營領官、常備軍第一鎮第一協協統、山海關巡防營統領、甘肅提督、天津鎮總兵、陸軍第五鎮統制、幫辦直隸防務大臣等職。 [34]

王國生:湖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補選王國生為省長。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35]

蘇樹林: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36]

城市榮譽

編輯

中國阿膠之鄉、中國喜鵲之鄉、中國雜技藝術之鄉、中國梵唄音樂發祥地、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綠色名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山東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市)、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山東省十大品牌之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