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第一座黃河大橋——北鎮黃河大橋'

""濱州第一座黃河大橋——北鎮黃河大橋

1972年10月1日 ,北鎮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橋長1394米,是當時黃河上最長的一座公路大橋,也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第一座黃河大橋 ,結束北鎮渡口黃河輪渡歷史。

"濱州第一座黃河大橋——北鎮黃河大橋

1972年10月1日 ,北鎮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橋長1394米,是當時黃河上最長的一座公路大橋,也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第一座黃河大橋 ,結束北鎮渡口黃河輪渡歷史。

濱州第一座黃河大橋——北鎮黃河大橋

上世紀50年代,老北鎮流傳著“隔河如隔山,一趟好幾天,踩冰淌冷汗,如過鬼門關”的民謠,而這是當時群眾渡河的真實寫照。在那時,黃河下游北鎮段有個道旭渡口,由北岸北鎮去往南岸張店全靠渡輪穿梭。儘管每天有兩條機動渡輪晝夜不停地對開,日均渡運車輛達340多輛次,但依然無法滿足群眾通行需求——過往車輛往往要通宵達旦地排隊,臨近除夕,如果碰到渡河的群眾“扎堆”,可能這個年就要在渡口上度過。冬季黃河結冰,車輛行人慾渡河只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墜入河中。

上世紀70年代初,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來惠民地區視察,親臨道旭渡口。在瞭解了有關情況後,楊得志再三思忖後決定:“橋的事我來想辦法!”雖然已是和平年代,但從戰略戰備的角度考慮,建一座大橋非常必要。後來,建大橋的申請得到了中央特別批覆,老北鎮可謂“舉鎮歡騰”。

1972年1月,在道旭渡口下游250米處,北鎮大橋的建設工程正式開始,同年9月底,大橋主體工程完工。這座由“0016工程指揮部”負責工程施工的大橋預計投資1800萬元,後經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和交通部批准並指示,將總投資控制在了1600萬元以內,而實際上,大橋的建設只用了1387.28萬元,工期也由原定的2年縮短為9個月。

1972年10月1日,北鎮黃河大橋正式通車。大橋全長1394米,寬9米。北鎮黃河大橋的建成通車,改變了黃河河口無橋閘的歷史,成為當時黃河下游最壯觀的黃河大橋。

北鎮黃河大橋是時代的產物,它身上留著鮮明的時代痕跡。在那個“多快好省”的年代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工程設計本身存在著許多不當之處。由於原北鎮黃河大橋在施工過程中改變了原設計,將北引橋從50孔20米T樑壓縮為35孔,河灘路面標高也壓低了5米,僅餘14.6米,導致該橋在建成投入使用後不能完全保障汛期交通通暢。在大橋通車的最初十餘年裡,北鎮黃河大橋6次因黃河汛期洪凌中斷交通,當時的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為了改變這一境況,1984年,黃河大橋舊橋改造正式開工,新接引橋77孔,長1541.85米。1985年,引橋主體工程順利合龍。改造後的北鎮黃河大橋,全長2932米,寬12米。其中車行道9米,兩側人行道各1.5米。大橋橋身共124孔,墩臺125個。1987年10月1日,改造後的新橋全線通車,這一工程可以說克服了諸多技術難題,開創了國內大規模橋樑改造的先河。

當時,在大橋南端建立了一座45米的橋標,上書五個大字“黃河三角洲”。在大橋北端則建起了一座高30米的唐賽兒雕塑,巾幗英雄縱馬持劍、英姿勃勃。這些標誌與黃河大橋一起,成為濱州的地標性建築。

北鎮黃河大橋改造工程量如此龐大,實施起來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其中資金是最大的難題。而當時惠民地區經濟落後、資金緊張,實在難以拿出這一費用。為了破解資金難題,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樑步庭提出了“以橋養橋”的想法。當時國家有規定,國家投資建設的橋樑不允許收費,而集資或貸款建設的可以。

最終,地委行署決定採用“人民橋樑人民建”的辦法,由大橋建設指揮部向勝利油田借款60萬元,行署集資60萬元,於1984年9月建成便橋,並由交通處正式行文在便橋上開始徵收過橋費。從1986年開始,濱州黃河大橋正式進入“收費時代”。1999年,該橋經評估後,作為註冊資本進入山東高速,經交通部批准,收費期限延長至2017年11月15日。

從2017年11月16日0時起,黃河大橋不再收費,結束31年收費歷史。隨後,大橋上與道路交通無關的收費設施全部拆除,黃河大橋進入“免費通行時代”。(整理:李鵬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