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黃河 中條山 小浪底 水經注 建築 秦巴美好江山 2018-12-17

李永泉 西行

平陸縣地處秦、晉、豫交界處三角地帶,南臨黃河與河南省三門峽市相望,東接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與河南省洛陽市、鄭州市為鄰,西與芮城縣為邦。平陸縣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發展旅遊事業得天獨厚。古有“七賢八景”追尋著堯舜許由、殷商傅說,春秋百里奚,三國周倉的依稀足跡,展示著茅津晚渡、竹林曉鍾、砥柱奔濤、中條積翠的怡人景色;今有曹川紅葉、龍陡雙虹、高峽平湖、冀都桃園、萬畝松濤、黃河飛橋,平添了許多感受自然、陶冶情懷的醉人風光。 

茅津渡

位於平陸縣城南茅津村,南岸為三門峽市湖濱區會興鎮。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茅津渡又叫“陝津渡”,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雲:“陝城北對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此為茅津的由來。後因別於茅津村,人們才習稱之為“茅津渡”。據《平陸縣誌》載:“茅津地當水陸要衝,晉豫兩省通衢,冠蓋之絡繹,商旅之輻輳,三晉運鹽尤為孔道。”據載,茅津在春秋戰國時,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假道於虞,伐滅虢國,即由茅津渡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鄭,晉出奇兵從茅津渡河,以逸待勞,敗秦軍於崤山。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1948年劉(伯承)鄧(小平)大軍的陳賡兵團由此渡河,麾師南下。現為太(原)茅(津渡)公路的終點。除運城河東的鹽外,晉南的棉花和煤炭,部分也經此外運。渡口有機動渡船,每日擺渡客貨車數百輛,交流晉豫兩省物資。又建電灌站於此,用黃河水澆平陸地。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1993年12月,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茅律渡車少人稀。茅津渡風景秀麗,仲夏到秋末時,日落方向與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晚霞紅似火,水天共一色,形成“茅津晚霞”迷人景色,令人流連忘返。登遊艇擊水逐波,更能使人氣蕩神怡。茅津渡“舊貌變新顏”,煥發出新的風姿,終日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渡口風景秀麗,激浪江波,水天一色,“茅津晚渡”是平陸古八景之一,成了“黃河一日遊”的著名風景區。

農家的地窨院

平陸縣地處山西最南端,過了茅津渡就到了河南境界。這裡地形複雜,山垣溝灘皆有;地勢“北高南低,從中條山到黃河邊是一面坡,海拔相差 500之多,南北距離只有25公里,東西狹長,從東到西達 150公里。整個縣境溝壑縱橫,僅土溝就有75條,支溝、毛溝更是數不勝數,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平陸不平溝三幹”的俗語來描繪它。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習俗,形成了這裡獨特的民居形式——地窨(yin 第四聲)院,顯示了黃土高原居住民俗傳承的鮮明特色。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一般長寬三、四十米,深約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從上而下挖一個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場院,然後在坑壁上掏成正窯和左右側窯,為一明兩暗式結構,再在院角開挖一條長長的上下斜向的門洞,院門就在門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陽的正面窯洞住人,兩側窯洞則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地窨院裡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來積蓄雨水,沉澱後可供人畜飲用。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個大土坑,俗稱“旱井”或“乾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滲入地下。多數農家則在門洞下設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時雨水灌入窯洞。供人居住的窯洞上面多為打穀場,窯洞鑿洞直通上面作為煙囪。不少人家院內作糧倉的窯洞,也鑿洞直通地面的打穀場,碾打晒乾的糧食,可從打穀場的通過小洞直接灌入窯內倉中,既節省力氣又節省時間,平時則在洞口加蓋石塊封住。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由地窨院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發現,只有當你臨近院子邊緣時,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謠描繪它:“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在山西南部地處中條山南面的平陸、芮城兩縣,到處是這種地窨院。勤勞的農民在院裡坡前栽種樹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樹木林蔭之中,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見,人聲嘈雜而影蹤全無,是一種十分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居住形式,成為山西村落景觀中別具風情的一種類型,因而倍受國內外民俗學、人類學專家的重視。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我國的居住民俗傳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禮記·禮運》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巢。”“營窟”就是一種地穴式房屋。《墨子·辭過》也說:“古之民未知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後來發展為橫穴居室,即窯洞。接著又有豎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後才創造了地面建築。當然,人類的文化選擇具有非單一性,對民居形式的選用也不例外。在自然環境相同的平陸境內,也還有其它民居形式,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磚瓦房逐漸增多。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與平陸自然環境相似的地區,如晉南的聞喜、萬榮、臨汾等地,以及河南、陝西、甘肅等省,也都有地窨院。但是,平陸地窨院極為普遍,特色明顯,以至成為山西民居中獨具黃土高原風格的一種類型被延用到今。

流慶寺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位於平陸縣洪池鄉西張村南。創建於隋仁壽年間,初名為報德祠,是唐高祖李淵為報答秦瓊救護之恩而建。宋時易名流慶寺。歷唐、宋、金、明、清各朝,均有增修。現存的主體建築——閣樓,分為上、下二層,底層面闊五間,進深四椽,二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重簷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系明代建築風格。其餘三座大殿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系清代建築風格。寺內存碑十餘通,系唐、宋、明、清遺物。屬“古晉八大寺”之一。

黃河棧道遺址

位於山西省平陸縣至夏縣和垣曲3縣沿黃河的懸崖峭壁之上,開鑿於漢代。棧道依山傍河,時斷時續,氣勢雄偉。大多先依山腰向內開鑿成“凹”型通道,然後在通道岩石上開鑿方形壁孔、牛鼻孔、底孔等,再插以木樑,樑上鋪板,形成完整的棧道。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但在現存棧道上,所有木構件已蕩然無存,只有各種壁孔和低空殘留於通道岩石上。由於棧道久被廢棄,或因山體自然崩塌而不復存在,或被修沿河公路時推下的碎石掩埋等種種因素,致使所發現的45處棧道,長的達數百米,短的僅數十米。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棧道路面寬窄不一,保存較好的,寬度可達2.5米之多。坍塌嚴重的,僅殘存數釐米或完全塌毀。大多數路面已經坎坷不平。但在部分地段的棧道路面上,還留有間距基本相等的鑿痕。在某些地段,路面相當平滑。縱覽古棧道,基本呈水平狀,但某些地段也有起伏,反映出古代是以地形走勢,節省工力、材料的原則擇點修建棧道的。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棧道遺蹟是古人制服自然、利用資源的非常好的例證。巨大的工程量和施工的艱險,可以理解古代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也是相當大的。河道的修治,棧道的開鑿和架設,如同現在修築鐵路和高速公路,在國家機器的總體營運中佔據著重要位置。黃河古棧道的發現,印證了歷史文獻對黃河漕運的記載,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同時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有待於進一步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虞國古城遺址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位於平陸縣張店鎮古城村及四周,據清乾隆版《平陸縣誌》記載:該城為春秋時晉獻公所滅的古虞國都城。遺址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公里,現殘存城外郭南牆300餘米,牆基寬15—20米,夯層厚6—8釐米。1980年,山西文物商店從長治徵集回刻著“虞侯政”名字的青銅壺彌足珍貴。因為這個叫“政”的人,是西周時的虞國國君。虞國夾在虢國和晉國之間,且南面十幾公里處就是黃河中游的著名古渡茅津渡,扼守在晉國通往中原的主要通道上,在地緣政治上,劣勢盡顯,留下“假虞伐虢”“脣亡齒寒”兩個引人深思的成語,就被掩埋在歷史深處了。虞國古城遺址對於研究虞國以及其它各國在攻伐不絕的春秋年代興衰存亡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這個虞國,就是成語“假虞滅虢”中,被晉國滅掉的虞國!因為在諸多歷史事件中的可悲可嘆,以及後世相同的一幕屢屢上演,“假虞滅虢”和“脣亡齒寒”這兩個成語,可謂盡人皆知,“假虞滅虢”也成為軍事家推崇備至的三十六計之一。然而,虞國、虢國在接踵被滅後,虢國國君的墓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發現,虞國國君墓地卻湮沒不聞至今不知,其國君的具體名字,甚至連史籍中都基本是一片空白。山西文物總店徵集回的虞國青銅重器上的“虞侯政”,是目前所知唯一的虞君的名字。

平陸黃河溼地野生天鵝樂園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這片黃河溼地位於河南與山西交界處,兩省政府和當地居民長期致力於保護野生天鵝,政府撥出專款、安排專人定期給天鵝餵食。如今,來這裡越冬的天鵝數量逐年增多。每年冬季,這裡都洋溢著人鳥和諧相處的暖意與生機。

棗園漢墓群

山西省文管會在平陸縣張店鎮棗園村南的漢代墓區發掘了一座磚室墓,其內壁畫曾在國內史學界引起了很大轟動。對此,《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做了詳細記述。該墓規模雖不算大,但所繪的牛耕與耬播,真實地描繪了東漢初年農業生產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中國最早的表現農業生產活動的繪畫作品。這對研究當時的農業發展、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提供了重要資料。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耬車是漢武帝時趙過總結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發明的,對促進當時的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從壁畫的“牛耕圖”來看,不僅時代上較江蘇睢寧、陝西米脂、內蒙古和林格爾等地發現的為早,而且在操作技術上也表現了一定的先進性;再從棗園墓壁畫所繪牛耕圖只1人揮鞭策牛拉犁的情形來看,已超越其他地方所繪的“二牛抬槓”和“用耦耕、二牛三人”的階段。

傅相祠

位於平陸縣縣城東北傅巖山上,是為紀念商代命相傅說(讀yue)而建。平陸縣聖人澗鎮聖人澗村之傅巖,在唐大曆年間已建有傅相祠,(當地人俗稱聖人廟),據清康照《平陸縣誌》記,祠內有主殿、配殿、碑臺、戲樓、磚塔等建築,亭臺樓閣、斗拱飛簷、傅巖屏影、澗水環繞,平陸古八景之一的“傅巖霽雪”就在這裡。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傅相祠遺址旁,現有金代“傅巖”二字碑刻,明清時期的“傅說故里”“殷商中興賢相傅公版築處”等碑刻,版築遺址物“聖人秸”,還有與傅說相關聯的“大臣村”(現今的太臣村)“馬趵泉”(即傅說墓區)“部官村”“聖人澗村”“侯嶽村”等村名。

平陸山地黃牛

體型較小、骨骼細緻、體質結實、行動靈活,全身皮毛細軟,毛色有黃、棗紅、灰白和黑色等,以黃色和棗紅最多。從軀體特徵看,與晉南牛比較,頭部短而粗,眼大有神,頸部稍短而肌肉豐滿,胸部肌肉發達,前胸開闊,背腰較長且寬而平,肌肉也較發達,腹部飽滿,但不呈草肚狀,後軀發育良好,尻部寬而平,肌肉豐滿,臀部肌肉群發達,顯得圓而深,後檔寬,斜尻和夾尻牛很少,四肢較短,端正結實,強健有力,蹄光亮而堅硬,爬坡穩而迅速。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由於本地溝壑縱橫的自然條件,形成了此種黃牛的腿短有力,蹄堅耐磨,個體不大,行動靈活和宜爬坡下山的特點,最適宜山區農田的耕作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當地群眾選牛的標準是:腿要短,身要長,頭如桶,眼如蛋,肩如傘,背如案。

平陸木瓜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又名文冠果,生長在平陸縣以東的山區,為木本油料植物。果形似月牙形,成熟時呈黃綠色,香氣撲鼻。木瓜種籽的含油率平均33.7%,種仁含油率平均達62.8%,還含有26.7—29.6%的蛋白質,木瓜油色澤清、味道香、酸價低,是一種良好的食用油,經常服用可治血管硬化。木瓜樹的葉、枝、杆均是藥材,可治風溼性關節炎。當地群眾將木瓜摘下後,放入衣箱內,防蟲蛀,清香四溢。

平陸甜櫻桃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又稱大櫻桃。因其早熟、果大味美而成為果中珍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平陸縣的甜櫻桃以龍冠品種為最多,主要分佈在縣城附近各鄉鎮,5月中旬便可上市,平均單果重6.8克,最大可達12克,果實呈寬心形,外觀呈寶石紅色,晶瑩亮澤,豔麗誘人,果肉和汁液呈紫紅色,甜酸適口,風味濃郁,含可溶性固形物13%-16%,總糖為11.75%,總酸為0.78%,每百克鮮果肉含維生素C45.70mg,為平陸縣的又一名貴特產。

平陸石榴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平陸具有適宜石榴生長的優勢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栽植歷史悠久,現有石榴園5000餘畝,主要集中在縣城附近及縣西各鄉鎮。平陸石榴個大,一般果重500-750克,最大的可達1000克以上,果皮鮮紅,色澤豔麗,光滑清潔;籽粒飽滿,碩大,鮮紅透亮,美如瑪瑙;風味悠長、果汁味道醇濃,甜酸爽口,含折光糖17%。石榴不僅是一種美味食品,其果皮亦可入藥,性溫,味酸澀,主治久瀉久痢、下血脫肛、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等症。

葛趙杏

產於縣西常樂鎮葛趙村一帶,個大味美,有“大甜核”、“黃甜核”、“紅甜核”、“香蕉杏”、“大紅袍”、“白沙杏”、“黃枝杏”、“雞蛋杏”、“野雞紅”等多個品種。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葛趙杏皮薄汁多,肉厚味濃,香甜可口而略帶酸味,吃這種杏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健身爽體。這種杏每個重達二兩之多,味道鮮美,製成蜜餞、杏脯、杏幹、青梅,裝入罐頭,暢銷國內外。

柿酒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又名花酒。過去平陸縣東部山區柿樹集中的鄉村多釀造。這種酒是以柿子為釀酒料,將生、熟柿子搗碎,拌以碾碎的糜黍面,放入酒麴,發酵後進行蒸溜而成。用柿子釀酒具有兩大優點:一是不用糧食,二是度數較低,符合現代釀酒業發展方向。平陸東部山區用傳統工藝釀造的柿酒,入口綿,香味濃,為地方一大歷史名產。

牛奶子

黃河三大古渡茅津渡——山西平陸


俗稱尖尖,它象雁北一帶的酸溜溜沙棘,但比沙棘要好吃得多,有大有小,有酸有甜,甜酸可口,不象沙棘那樣有股怪味。成熟後的牛奶子有綠豆那麼大小,個個如同小紅燈籠似的,平陸縣從聖人澗鎮晴嵐片以東,北邊山上幾乎到處都有。多生長在淺山的朝陽坡面上,四月份開白色的小花朵,葉呈長圓形,枝杆上有刺,每個刺經削平打磨後都是一朵非常好看的花,因此在縣東一帶,農民吃旱菸,常用此木作菸袋管。白色的小花朵,是山裡人的好蒸菜,每逢四月末五月初,常有人上山採牛奶子花,似貴重禮物一樣送給親朋好友作蒸菜用。每年十月下旬,霜降前後,是牛奶子成熟的季節,滿山遍野都是紅紅一片。用牛奶子加工成的飲料,營養豐富,味道甘美。

西行首席主編 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