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柏嘴渡口曾有二隻鎮河鐵牛

【行說專欄】孤柏嘴(第三十二期)

文 / 張朝民

孤柏嘴渡口曾有二隻鎮河鐵牛

孤柏嘴位於滎陽,這裡曾是一個著名的渡口。孤柏嘴之名源於孤柏嶺上的一棵柏樹。這棵柏樹枝繁葉茂,碩大無比,唐朝時某一天,李世民與竇建德大戰,路過此處恰遇大雨,眾將士只好在樹下避雨,孤柏樹高冠大,戰袍無一有溼,李世民很是稱奇,遂封此樹為“千歲靈根"。孤柏由此成為名木,此地渡口也沾了光,成了名渡。

民間有話說:孤柏嘴過河干上幹下。意思是孤柏嘴這段黃河岸緩水平,無急流,無河汊,船舶可直抵對岸,而不受嫩灘,爛水等干擾,更無需趟水上岸。不少客商捨近求遠,即使繞道也首選在孤柏嘴渡河,為的是便捷。

滎陽與溫縣為隔河鄰居,滎陽很多灘地都在黃河對岸,靠近溫境。坐船去種地就成為常事兒。

孤柏嘴渡口曾有二隻鎮河鐵牛

孤柏嘴渡口繁盛時有多條船在爭渡,我曾聽過一位老人講他年輕時過河收麥的故事:

他說他們住在滎陽山區,距孤柏嘴有30多華里,生產隊在黃河對岸有大幾十畝地。有一年要搞麥收,隊長讓他領幾個人去河對岸收麥。他們帶了牲口,拖了口糧和農具,選擇從孤柏嘴渡河。那時還沒有機帆船,都是靠人力划行的木船。航線走的不是橫渡,而是順渡,即靠全船人拉大纖,將船拉到上游的某個地點,人們再一齊上船,藉著順水之流和帆力,使船慢慢“漂"到對岸碼頭,過程很是艱難,充滿風險與不確定性。有時“漂"過了,還得靠人力再拉回到原定位置。

他說那次收麥還算順利,只是收穫的糧食還沒有他們帶過去的口糧多。我問原因,他說一是產量低,麥子都長在草窩裡。二是打下的新麥一大部分拿到溫縣去換油、蛋、肉,讓大家給吃了。第二年,隊裡決定這塊灘地不種了,也就是棄耕或撂荒,從那時起,他再也沒有去過孤柏嘴。

孤柏嘴渡口曾有二隻鎮河鐵牛,一隻沉於河底,一隻被盜走。現有的一隻鐵牛,是後來新鑄的,渡口不能一日無牛。“鐵牛鐵牛,蛇尾牛頭,鎮置邙嶺,河不南流"。新鐵牛如今安臥在亭子中間,俯瞰著黃河,模樣說不上威武雄姿,但是挺可愛的。在它身旁,一位老人正指著牛背上的一首詩,讓小孫子去識讀……

黃河流經此處果然瘦身許多,岸與岸之間距離很短,輪廓清晰可鑑,絲毫看不出大河的氣勢。若干年後歷史再次選擇了孤柏嘴,這次是南水北調的穿黃工程。長江(水系)與黃河神一樣地在此相遇,要不是親眼所見,還真當是聽神話或讀科幻呢。

這一刻,黃河出奇的安靜,祥和,我幾乎忘了還要尋找那棵孤柏。

孤柏嘴渡口曾有二隻鎮河鐵牛

感謝作者提供本文圖片

END

作者簡介:張朝民,男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河南金簡文化旅遊公司文化總監;民間人文地理學者;旅遊諮詢師;旅居悅時光房車俱樂部高級顧問;“TLT“道聽途說”主講人,張老師遊(研)學團創立人……

關注頭條號“等你FM”,更多精彩每天等你來。

本文為"等你FM"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