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兩州分合”,是指黃岡歷史上曾發生的兩次重大行政區劃變更就是蘄黃並治和蘄黃合一。隋開皇三年(583年),朝廷鑑於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制有名無實,為了便於統一和管理,在鄂東地域只設蘄州和黃州兩個州,其餘諸郡盡廢,這樣就形成了蘄黃並治格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蘄黃合一,蘄州和黃州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蘄、黃兩州州府所在地先後經歷過重大變遷。蘄州的前身羅州城在現在漕河鎮境內的蘄水與京九鐵路交匯處。1262年,羅州城被蒙軍攻克,被迫遷至江邊建蘄州城。黃州經歷的變遷更多,最開始黃州是在黃陂的南司州,後遷至麻城的衡州城、新洲的南安城、再到禹王城,之後又遷至黃州宋城,最後遷至明代修建的黃州城。

現在的黃州城牆是明朝修建的,建設了17年,城內面積1.42平方公里,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個城門:一字門、清源門、清淮門、漢川門,現在都用來作為社區的名字。由此可見,蘄黃並治從583年到1378年一共795年;蘄黃合一從1378年到現在,一共663年。霸州在沿江平原,物產豐富,是上等州;黃州比較貧窮,是下等州。用今天的話說,蘄州屬於第一世界,黃州屬於第三世界。當年蘇東坡被貶黃州,大發感慨:“黃州真在井底”。從人口上看,黃州人口大體上只有蘄州的一半。唐初蘄黃二州總人口約6萬,北宋初期約32萬,明洪武年間約64萬,清乾隆年間約74萬,清光緒年間達到400 萬,現在黃岡有740萬人。

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解放以後,黃岡地區曾經是一個很大的地區。1953年黃岡下轄14個縣。1958年,大冶劃歸黃石,1965年陽新劃入咸寧,後又屬黃石,1983年新洲直奔武漢,1983年鄂城縣設立地級鄂州市。這樣蘄黃合一的整體就變成現在帶一個缺口的地圖。這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地圖很有意思,就如同一把摺疊扇,黃州在扇把上,縣市區分佈在扇面上;以黃州為圓點,以距黃州最遠的一個地方為半徑畫一個圓,其他三個離黃州最遠的點也都在圓弧上。

“八進兩出”,是指黃岡的移民史。黃岡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移民史。歷史上曾經八次大規模地移進移民,兩次大規模地遷出移民。第一次是公元前255年,楚國先滅魯國,順帶滅掉了魯國的附屬國邾國(今山東鄒縣),將邾國的君民遷入黃州,並在江邊修築邾城,就是現在的禹王城。第二次是47年,朝廷移徙巴人“南郡蠻”。巴人是生活在宜昌、恩施、重慶、四川等長江流域一帶的一個民族。這個民族彪悍勇猛,能征善戰,不服王化。47年,巴人叛亂,朝廷統兵鎮壓。

叛亂平息後朝廷實施分而治之之策,將叛亂的7000多巴人遷徙到黃州。第三次是朝廷移徙巴人“巫蠻”。公元101年,生活在今鄂西川東的“巫蠻”叛亂,朝廷再派兵鎮壓,“巫蠻”失敗請降。朝廷再次將巴人遷移到倒、舉、巴、浠、蘄五水流域,成為 “五水蠻”。巴人移徙黃州後披荊斬棘,攻城略地,逐漸成為黃州的主導力量,直到唐朝中葉,作為一個整體民族才慢慢消失。“五水蠻”的血脈今天傳承在黃岡人身上。這也是巴河的由來。第四次是西晉末年的流民南遷僑置。西晉末年,豫州民眾與土族為躲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戰禍,背井離鄉遷入黃州。“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年間,晉武帝司馬炎大封宗室,希望分封王能輔佐自己,但八王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混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藩政叛亂。“五胡亂華”,是指北方的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趁中原西晉王朝衰弱空虛之際,大舉南下,建立了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胡人國家,開啟了五胡十六國。第五至第八次大規模移民是四次江西填湖廣。最早兩次是南宋時期,因為南宋與金、元打仗,致使人口銳減朝廷不得已在1133年和1173年兩次大規模從江西移民到蘄黃。三是元末明初時期,江西戰事頻繁,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江西打得昏天黑地,江西民不聊生,就遷移到因打仗導致人口劇減的蘄黃。四是明末清初,也是因為戰亂、自然災害,江西人為避難逃到蘄黃。所以很多黃岡人都說自己祖籍在江西,原因就在於此。

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兩出”,是指兩次湖廣填四川。湖廣填四川是非常著名的移民歷史,其主體來自黃州。元末明初,羅田人徐壽輝建立了天完國,和元朝打仗,難民苦不堪言,就逃往四川。徐壽輝的部將明玉珍率隊西征川蜀,又帶去了一支黃州人。明末清初,張獻忠在麻城招兵買馬5.7萬人,直接帶到四川去了。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朝廷頒詔移民,蘄黃百姓奉旨入川。麻城孝感鄉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發源地”之一。波瀾壯闊的移民史就好比一條歷史的長河,江西在上游,四川在下游,麻城是一箇中轉站、大本營。孝感鄉不在現在的孝感市,而是麻城古代的一個鄉。當時麻城有四個鄉,其他三個在山區,只有孝感鄉是平原鄉,包括現在麻城的中館驛、宋埠、順河以及紅安、新洲、黃陂等在內的整個麻西南平原地區。這裡有良田沃土,交通便利,便於生存和發展。現在四川、重慶兩省市近1億人,隨便問一問他們的老家是哪裡?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人都會說是湖北麻城孝感鄉。近年來,很多四川重慶人懷著虔誠的心來到麻城尋根問祖尋找他們的精神家園。為此,麻城在舉水河畔建立了孝感鄉移民始發地紀念碑,正在籌建麻城移民文化園。四川、重慶現在能找到很多麻城的文化遺蹟,保留很多麻城會館,四川清音中還有麻城調。

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千六名人”,是指黃岡名人燦若繁星,一共1600餘人。其中進士944人(5名狀元,61人官至二品以上);舉人中的傑出者192人(舉人3985人);近現代名人466人。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文化現象。明朝黃岡進士佔湖北的39%清朝時佔35%。如果以州府為單位排名,明清兩代黃岡進士總量在全國排第五位,僅次於杭州、福州、蘇州和北京。《湖北歷史名人》中的三分之一是黃岡人。中共一大代表13人,黃岡就佔了3位(董必武、陳潭秋、包慧僧)。北京中華世紀壇收錄了40位中華歷史文化名人,黃岡有李四光、李時珍、畢昇3人。1955年至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的將帥1613位,黃岡有102位佔了6.3%。黃岡遍地是英雄,遍地出豪傑,真正是人傑地靈啊!剛剛出臺的《黃岡名人文化建設規劃》中列舉了100位文化名人,有科學文化巨匠畢昇、李時珍、李四光、聞一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和開國將帥董必武、李先念、陳再道、王樹聲國學哲學大師熊十力、湯用彤、徐復觀,文學家胡風、黃侃、廢名、葉君健,思想家程顥、程頤,客籍名人蘇東坡、李贄、于成龍等等。程顥、程頤開創了程朱理學,是唐宋明清的正統思想,紅安二程鎮就是因他們而得名。李贄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福建泉州人,在紅安、麻城客居講學二十餘年,追求自由和思想解放。于成龍是清朝“天下廉吏第一”,曾在黃州任四年多的知府,官至直隸巡撫、兩江總督,權傾一世。

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六千遺址”,是指黃岡歷史遺址遺蹟星羅棋佈。黃岡現有遺址遺蹟5768處,文物11.7萬件,文物保護單位675處,排全省第一。目前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黃梅縣張山遺址,距今約四萬年,位於黃梅縣杉木鄉小溪河與古角河交匯處。什麼叫舊石器時代?就是人類出現到距今一萬年以前的漫長時期;什麼是新石器時代?就是距今一萬年至史前時期。黃岡境內有500餘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至4000年。下面,我們來考察幾處遺址。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中華第一龍——黃梅卵石擺塑龍,位於黃梅縣張城村焦墩遺址,距今6000年。它是古代先民在預先鋪好的紅燒土檯面上,用色彩各異大、小不一的鵝卵石,按照構想設計好的圖案精心擺塑而成的一條巨龍。說明長江流域也以龍為圖騰,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二是螺螄山遺址。螺螄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很了不起,在黃州區堵城鎮螺螄山,1956年發現,經歷三次發掘,出土大量文物。三是禹王城遺址。禹王城遺址距今約2300年。我曾經沿著城垣披荊斬棘走過一遍,東邊還隱隱約約能看到城牆的影子,南邊總體上保存比較好,西邊全是墳,北邊基本看不到了。據當地群眾講,他們小時候城牆還很高很寬,後來慢慢地變低變小,現在基本沒有了。四是羅州城遺址。羅州城在蘄春的漕河鎮蘄水和京九鐵路交匯的地方,歷史上曾經存在1500年(從公元前201年到1262年),1262年蒙軍大舉攻城,基本變成廢墟。五是柏舉之戰遺址。麻城閻家河鎮有座柏子山,山上有座唐代修建的柏子塔。在柏子山與舉水之間,曾經發生過著名的吳楚柏舉之戰。閻家河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閻伯嶼,是唐朝進士,曾任洪州都督,多有惠政。閻伯嶼為什麼重要呢?因為沒有閻伯嶼就沒有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閣序》太有名了,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太有名了。 671年,閻伯嶼重修滕王閣,修完後遍請文人雅士搞開業慶典。閻伯嶼先讓自己的女婿寫一篇文章,想在慶典宴會上推出,使之脫穎而出。誰知初生牛牛賣不怕虎的王勃,聽說要為滕王閣作序,文思泉湧,提筆揮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宏篇鉅著《騰王閣序》就這樣誕生了。閻伯嶼到底愛才,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將女婿的文章擱置,推出王勃的《騰王閣序》,一直流傳至今。麻城閻家河還有閻伯嶼夫妻合葬的墓。我所講的這些遺址我都親自踏探過,都用腳步丈量過,現狀堪憂,亟待保護。

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十六大戰”,是指黃岡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十六次重大戰爭。黃岡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歷了許多次戰亂。一是吳楚柏舉之戰。春秋末期,吳國不斷強大,慢慢與強大的楚國分庭抗禮,以致兵戎相見。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命孫武和伍子胥率領三萬大軍和楚國二十萬大軍戰於柏舉之間的閻家河,楚軍大敗。這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孫武和伍子胥是什麼人啊,是“超級猛男”。孫武是《孫子兵法》的作者,什麼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等高招都是他發明的,跟他肯定玩不起。伍子胥本是楚國人,楚平王殺了他父親,他一氣之下技奔吳國,為報殺父之仇,帶兵攻入楚都,將楚平王的屍體拉出來,鞭屍三百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伍子胥鞭屍”。二是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率八十萬大軍(實際二十三萬)南下,和孫劉聯軍打仗。這場戰爭不僅決定了雙方勝負,而且決定了中國歷史進程。中央電視臺2008年在黃岡拍過《走遍中國》,裡面的證據和結論是,赤壁之戰就在黃州。文學家也說赤壁之戰在黃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關於赤壁之戰是以黃州為背景展開的。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杜牧當過黃州刺史,他寫的《赤壁》說:“折載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三是唐末五代軍閥混戰(876年至878年)。晚唐之際,王仙芝、黃巢率眾起義,縱橫海內,聲勢浩大。王仙芝戰死在黃梅,黃巢一直打到長安。黃巢曾在長安屢試不中,很是鬱悶。後來在長安做了皇帝,春風得意之際寫了著名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四是南宋抗金(1129年至1144年)。靖康之亂後,北宋滅亡。南宋統治了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蘄黃是江淮之間的軍事屏障。金人大舉南侵,戰爭極其慘烈。民族英雄岳飛率大軍在蘄黃抗金,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從前線召回並殺害。後來岳飛的兒子嶽震、嶽霆留在黃梅繼續抗金。黃梅現在還有嶽震、嶽霆的後代,黃梅、武穴一帶的岳家拳就是他們傳承下來的。岳飛在這期間寫成了《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五是羅州城保衛戰(1121年)。金軍首先攻陷了黃州,然後集中十萬精兵攻打蘄州,日夜強攻,南宋軍民堅守了20餘日,最後淪陷。羅州城保衛戰是極其慘烈的一場戰爭。六是抗禦蒙軍(1236年至1259年)。蒙古大軍滅金後,繼續南侵,蘄黃又成了南宋抗禦蒙元的國防前線,黃州成為“軍事州”,蘄州成為“防禦州”。抗禦蒙軍入侵的主要軍事措施有三條:其一修築關隘。黃岡現在還有很多叫“關”的地名如麻城的黃土關、木陵關、虎頭關、白沙關、大城關等等。其二廣建寨堡。在大別山上廣修寨堡,以致山寨林立。其三固守城池。就是築好城牆,堅守在城裡。七是天完國(1351年)。為什麼叫“天完”?在“大”字上加一橫,就是“天”,在“元”字上加一個寶蓋,就是“完”,“天完”就是打倒大元的意思。羅田人徐壽輝在天堂寨揭竿而起,兩個月就佔據了蘄黃,兩年發展為百萬雄兵,後來在浠水清泉寺做了天完國皇帝,清泉寺變成了國都。徐壽輝的幾員大將陳友諒、倪文俊,一個殺一個,倪文俊被陳友諒殺死,陳友諒又殺了徐壽輝,最後天完國亡於內訌。八是李自成揮師蘄黃(1634年)。明崇禎七年,李白成率軍人駐蘄黃,生靈塗炭。九是張獻忠進駐蘄黃(1643年)。李自成離開蘄黃後,張獻忠接踵而至,大開殺戒,攻陷蘄州城及各縣城,毀荊王府。十是蘄黃48寨抗清(1653年至1674年)。清朝初年蘄黃民眾具有強烈的抗清意識,建立山寨300餘座,其中著名的48處。清廷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對蘄黃山寨大舉 進剿,許多山寨相繼被踏平。十一是太平軍捻軍(1853年至1867年)。太平軍也是在蘄黃與清朝分庭抗禮,進行了激烈的生死較量,這裡有一場重大戰役——田家鎮戰役。翼王石達開準備打到武漢去,清軍在田家鎮阻擊,最後清軍慘敗。十二是黃廣戰役(1938年7月至10月)。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會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李宗仁、白崇禧指揮的第五戰區數十萬軍隊,在田家鎮長江上阻擊日軍進入武漢,與日軍十二萬精銳部隊打了一場惡戰,重創日軍。所以歷史上長江田家鎮處曾經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十三是鄂豫皖根據地與紅四方軍。這個時期發生了黃麻起義、黃安戰役和四次反圍剿等等,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十四是中原突圍(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國民黨30萬大軍包圍了中原軍區部隊,實行封鎖,製造事端,中原軍區各部隊被迫突圍。十五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躍進大別山,同時,國民黨軍隊實施“追殲圍攻”計劃。劉鄧大軍共殲敵3萬餘人,解放縣城24座,建立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中原戰場,揭開了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的序幕。十六是鄂東解放及渡江戰役(1949年)。黃岡的縣城都是在1949年3至4月份解放的。渡江戰役在全國有兩個戰場,一個是從湖口至江陰一個是從團風到武穴。團風至武穴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渡江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回顧一下黃岡的戰爭歷史,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蘄黃地區一直深受戰爭的苦難,百業凋敝、元氣大傷;二是黃岡人民不屈不撓、堅韌不拔、英勇善戰、可歌可泣,具有光榮的優良傳統。

千年黃岡風雲史:大別山水 人文黃岡

“十六城池”,是指黃岡歷史上的十六座城池。一是邾城(公元前255年至339年),春秋末期,楚宣王滅邾,遷其君民於黃州築城,名邾城,東晉鹹康五年被後趙軍隊一把火化為灰燼。二是尋陽城(公元前206年至412年),存在600多年,先在黃梅縣蔡山鎮,後來搬到九江去了,在遺址處還有一口古井。三是羅州城(公元前201年至1263年)。存在的時間最長,約1500 年,1263年被元軍毀掉,後來遷到現在的蘄州鎮重建。四是西陵城(西漢初,江夏郡治)。西陵城在現在的新洲。五是西陽城(329年至573年)。在黃岡市區的長江邊上。六是蘄陽城(448年至559年)。在蘄春縣八里湖的土門,存在了將近 100年。七是黃州城。黃州城經歷了多次搬遷,黃州宋城是夯土牆。現在的黃州城遺址是明朝1386年修建的。八是蘄州城。現在的蘄州城是元朝1272年建的,明代1408年進行了重修。九是黃梅縣城(明朝1466年)。十是羅田縣城(1479年)。十一是英山縣城(1499年)。十二是麻城縣城(1499年)。十三是黃安縣城(1563年)。十四是蘄水縣城(1575年)。十五是廣濟縣城。十六是荊王府(1445年至1643年)。荊王是明代朱元璋的嫡系子嗣的王府。明太祖曾孫、仁宗六子朱瞻堈以親王身份被封為荊王在蘄州建了荊王府,荊王傳了10代,歷時198年最後張獻忠攻克蘄州後屠城,將荊王府毀了。和荊王府有關的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吳承恩,《西遊記》的作者,他曾任荊府紀善,在荊王府寫了《西遊記》的後十三回,後十三回裡面很多地名、方言都和蘄春有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