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黃帝 夏朝 司馬懿 宋朝 伊河 嵩縣在線 2018-12-03

嵩縣籍著名作家閻連科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嵩縣雖偏,但卻星辰明亮,不僅在歷史上曾照亮過中國大地,而且至今還在繁星備至的中華民族的上空閃爍著明麗深邃的光。嵩縣有著怎樣厚重的歷史文化,讓作家寫下這樣一番話呢? 這就與陸渾燦爛的歷史有關了。

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陸渾,是中國諸多典籍中頻頻提及的一個著名地方,今人提起陸渾,只知道它是伊河段最大的水庫——陸渾水庫的簡稱。實質上在古代,它曾作為國家和郡縣的名字出現,包含著一個很大的區域。

相傳,洛陽龍門以裡,一直到欒川縣的潭頭鎮,古代為一大湖,名曰“五陽湖”。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積水東瀉,始顯山、嶺、川、原。古陸渾就在這山、嶺、川、原之間。這裡群山峻拔,河流蜿蜒,風景秀麗,氣候宜人。

陸渾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遠古時期,即有伊國之稱;堯、舜時曾被叫做伊侯國、伊川國;夏代名為伊闕地;在商代,這裡又被稱為“有莘(shen)之野”,又名“空桑”。

陸渾是炎、黃二帝和夏代開國皇帝啟的外婆家,華夏文明的根之所在。根據古藉記載,炎帝、黃帝的母親及大禹的妻子均為有嬌氏族的女子。有嬌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氏族部落,自黃帝之前一直延續到夏代。有嬌氏生活在古三塗山。杜預、聞一多、楊伯峻、顧頡剛、錢穆等古今地理、歷史、國學大師均考證古三塗山就在嵩縣境內。大禹娶妻和“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一典故發生地也在嵩縣。

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陸渾不但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也是統治中國上千年的儒學思想的源頭。中華第一名相,商相伊尹出生於嵩縣紙房鄉龍頭村,比孔子出生早一千多年,被儒家奉為“元聖”。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兩兄弟的故里在嵩縣田湖鎮耙耬山下,他們奠基的宋明理學思想,成為統治中國明清700年的正統思想。

那麼“陸渾”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據志書記載:“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陸渾戎允姓,從甘肅敦煌縣遷此,始名陸渾。”陸渾戎原是一個遊牧的少數民族,秦國和晉國為了擴大各自在河洛地區的領土,同時抵禦南方強大的楚國的北進,將禍水引向洛陽的周天子腳下,就驅使生活在瓜州(今甘肅敦煌附近)的少數民族陸渾戎長途跋涉,遷到了伊河中上游一帶。當時,這裡雖然離周王朝京畿不遠,但仍是一片未加開墾的蠻荒之地,史書描述稱“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並且已有揚據、泉皋、伊洛之戎等少數民族在此生活。陸渾戎遷居到這裡後,歷盡艱辛才站穩腳跟,得以生存。

到了公元前624年,楚莊王為了實施北擴計劃,出動大軍,決定剿滅陸渾戎這一重大障礙。陸渾戎生性剽悍,擅長騎射,但由於不熟悉山區作戰兵法,結果被打得大敗。楚軍長驅直入,一直進擊到洛河之濱,隨即還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試圖以武力威嚇周天子,迫使其分割天下。於是,便有了著名的“問鼎中原”故事。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到了漢代,隨著社會的巨大發展,曾經的蠻荒之地早已被開發成為一方沃土。這裡的山野鄉間,雖然偶爾還能看到一些身披長髮,據說為陸渾戎後裔的人,但絕大多數的居民都耕田植桑,知書達理,怡然自得。朝廷在這裡設置了陸渾縣,屬弘農郡管轄,治所就在今天的嵩縣田湖鎮古城村。

隋代初期,陸渾改名伊州,大業年間,則又改為陸渾縣,屬河南尹管轄。唐代,分置伊陽縣,與陸渾縣並存,屬河南府。宋紹光九年(公元1139年),這裡被升為順州,金統治時改名為嵩州,屬南京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取縣名為嵩縣,沿用至今。

陸渾自古山川形勝,堪稱一幅秀麗的畫卷。嵩縣自古有八大景,佔據首位的就與陸渾有關,名曰“陸渾春曉”。原來,陸渾附近的山岩、牆垣上自古長滿了迎春花,每年花開之時,恰巧就是農曆的立春之日,不早不晚,年年如此,引得四方人士前來爭睹春色,人稱“陸渾春曉天下奇”。

除了花,陸渾的水也妙不可言。在陸渾南數十里的山澗中,伊河水流湍急,曲曲折折,秋夜靜聽,水聲錚錚如同琴韻。最奇的是,這水聲還能預告翌日的天氣情況:聲在上游,翌日必晴;聲在中游,翌日必陰;聲在下游,則翌日一定下雨。為此,古人還特別撰寫了一副楹聯,表達對陸渾景觀的喜愛:“陸渾不墨千秋畫,伊水無弦萬古琴。”

陸渾是古人心中的風水寶地。它哺育過古代的帝王將相,也撫育出近代的不少將軍與文人。她山川秀麗,宛若世外桃源,再加上與古都洛陽近在咫尺,文人逸士爭相歸之,所以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人文薈萃之地。

司馬懿的老師胡昭長期隱居在陸渾山中,司馬懿就是在這裡跟隨胡昭學習兵法。唐代著名廉吏元德秀,魯山縣令任期滿歸居陸渾,死後葬於陸渾。宋代大理學家程顥、程頤兩兄弟曾在陸渾的屏鳳莊講學、著書,並定居於陸渾之耙樓山下,死後葬於陸渾之白虎山東。大儒邵雍常至陸渾與好友二程兄弟會文議事,死後葬於陸渾的紫荊山。北宋大臣、文學家范仲淹死於徐州,擇葬於陸渾之萬安山。

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洛陽城裡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這首悠美的描寫陸渾田園風光的詩歌,出自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之手。宋之問熱衷名利,深得武則天恩寵,享盡了洛陽城內的榮華富貴,但他對陸渾似乎更加情有獨鍾。在陸渾的伊水之濱,他不但建造一座別墅,時常來這裡縱情山水,還留下了《初到陸渾山莊》、《陸渾山莊》、《遊陸渾南山》等一系列的田園詩篇。

在《遊陸渾南山》一詩裡,詩人寫道:“晨登歇馬嶺,遙望伏牛山。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氣間”,寥寥幾句,道盡了伏牛山的峻拔。在《初到陸渾山莊》一詩裡,詩人寫道:“授衣感窮節,策馬凌伊關。歸齊逸人趣,日覺秋琴閒。寒露衰北阜,夕陽破東山。浩歌步榛樾(zhēn yuè),棲鳥隨我還。”在《陸渾山莊》一詩裡,詩人又寫道:“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巖耕。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去去獨吾樂,無然愧此生”。陸渾宛如一個世外桃源,讓詩人疲憊的精神得到了徹底的放鬆。

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除宋之問之外,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參、李頎(qí),及韓愈、歐陽修等古代文學大家,也都或定居於陸渾,或築寓於陸渾,或講學於陸渾,或遨遊於陸渾,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詩篇。

詩聖杜甫的朋友,唐代玄宗、肅宗兩朝宰相房琯(guǎn)死後葬於陸渾,杜甫曾為其寫下“遠聞房太守,歸葬陸渾山”的悼念詩。公元741年,三十歲的杜甫在東都洛陽的陸渾山中築山莊居住,一住就是五年,在此期間,結識了李白,而後便西行長安,開始了“十年求官”的生涯。公元758年冬末,四十七歲的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再度隱居於陸渾山莊。在陸渾,杜甫十分懷念戰亂失散的弟弟,並深情地寫了一首名為《河南歸陸渾莊憶弟》的詩,詩中寫道:“喪亂問吾弟,飢寒傍濟州。人稀吾不到,兵在見何由。憶昨狂催走,無時病去憂。即今千種恨,惟共水東流。且喜河南定,不問鄴(yè)城圍。百戰今誰在?三年望汝歸。故園花自發,春日鳥還飛。斷絕人煙久,東西消息稀。”

陸渾的鳴皋山,也就是現在嵩縣九皋山,是《詩經》所記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的鶴鳴之地,也是詩仙李白的魂牽夢縈之地。李白曾經多次登臨九皋山,並寫下了詠“鶴鳴九皋”的詩:“胎化呈仙質,長鳴在九皋。排空散清唳(lì),映日委霜毛。萬里思寥廓,千山望鬱陶。香凝光不見,風積韻彌高。鳳侶攀何及,雞群思忽勞。昇天如有應,飛舞出蓬蒿”。|

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除《鶴鳴九皋》外,李白還寫了《送岑徵(zhēng)君歸鳴皋山》、《鳴皋歌送岑徵君》、《鳴皋歌奉餞(jiàn)從翁清歸五崖山居》等多首與鳴皋山有關的詩歌。在李白的詩中,鳴皋山不但有“峰崢嶸以路絕,掛星辰於崖嶅(áo)!”之險峻,又有“青松來風吹古道,綠蘿飛花覆菸草”之秀美。“白鷗兮飛來,長與君兮相親”,李白希望自己和友人能化為詩經中那些“聲聞於天”的仙鶴,行吟嘯傲於鳴皋山巔。

大詩人白居易,曾於秋日騎馬閒行陸渾,為陸渾“伊水秋聲”的風光深深陶醉,他的《秋遊》一詩寫道:“下馬閒行伊水頭,涼風清景勝春遊。何事古今詩句裡,不多說著洛陽秋?”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cén shēn)深愛陸渾風光,年輕時曾和他的一些朋友共同建別業隱居於陸渾。在《送陳子歸陸渾別業》一詩中,岑參寫道“故園伊川上,夜夢方山花”,在《送魏升卿擢第歸東都因懷魏校書陸渾喬潭》一詩中,岑參寫道“陸渾山下佳可賞,蓬閣閒時日應往”。岑參的朋友杜位趕考落弟,沮喪回鄉,岑參寫了一首《送杜位下第歸陸渾別業》借陸渾花未開,是因季節未到勸喻杜位不要灰心:“正月今欲半,陸渾花未開。出關見青草,春色正東來。夫子且歸去,明時方愛才。還須及秋賦,莫即隱蒿萊。”岑參在晚年入蜀後,還念念不忘他的陸渾別業,並寫下了《巴南道中思陸渾別業》這樣的詩:“滬水南州遠,巴山北客稀。嶺雲繚亂起,溪鶯等閒飛。鏡裡愁哀鬢,舟中換旅衣。夢魂知憶處,無夜不先歸”。

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唐代另一個邊塞詩人李頎(qí)也到過陸渾。他在《望鳴皋山白雲寄洛陽盧主薄》一詩中寫道:“飲馬伊水中,白雲鳴皋上。氛氳山絕頂,行子時一望……”

韓愈寓居陸渾時寫的《陸渾山火和皇甫提韻》,樓潁寫的《伊水門》,名相李德裕寫的《南望伊水》、《伊水晚眺》,歐陽修的《伊川獨遊》、程顥的《春日偶成》,程頤的《陸渾樂遊》等詩篇,也都為陸渾留下了寶貴文獻。

陸渾山深林密、道路險阻,易於設防佈陣;勝可馳騁中原,敗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盧氏走商洛,南經南召窺南陽,北越宜陽、洛寧撼陝、潼,自古還為兵家必爭之地。

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率數百騎兵攻破萬安、陸渾、田湖等地;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在陸渾均有激烈的爭奪戰。

歲月變遷,滄海桑田,如今陸渾這個名字已成為了“陸渾水庫”的專稱。陸渾嶺自西向東,至嵩縣城北地形驟然收縮,陷出一窄峽深谷,伊水出其中,此處名叫"陸渾口",陸渾水庫依陸渾口而建。

由於伊河在近幾個世紀內頻發水患,1959年年底,陸渾水庫開工建設。豫西8萬餘名民工發揚大禹治水精神,住窯洞、睡草棚,三班交換、晝夜不停,人工挖土、挑土,人力車運土,為馴服“水神”在工地上爭相立功。

1965年8月,陸渾大壩主體工程竣工,從此,陸渾口有了遮攔,伊河水患得到根治。

建成後的陸渾水庫總面積31.2平方公里,總庫容13.2億立方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以防洪為主,集灌溉、發電、供水、養殖、旅遊等功能於一體。它東望九皋浮雲,南眺七峰疊翠,湖光山色,碧波盪漾,被譽為“豫西明珠”。

話說陸渾——細說陸渾的前世與今生

“紅粒陸渾稻,白鱗伊水魴。庖童呼我食,飯熱魚鮮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這樣描寫陸渾特產的伊河魴魚。在陸渾水庫內,不但生長著不少白居易在一千多年前誇過的“白鱗伊水魴”,還盛產銀魚、鏈魚、鯉魚等各種淡水魚類,年產量在800噸以上。其中陸渾銀魚通體透明,營養價值極高,是美容養顏、補肝益腦的極品,1998年被中國農業部評為“金質獎”,陸渾水庫被定為全國定點銀魚引殖基地。陸渾魚除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和地區外,還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今,古陸渾地區的嵩縣、伊川縣,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旅遊,發展工業,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正步入歷史上一個新的春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