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讀司馬遷《黃帝紀》

黃帝 司馬遷 蚩尤 顓頊 易畔書院 2017-06-08

我們花了那麼多篇幅來梳理黃帝與蚩尤之間的大戰,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探尋黃帝及其相關史實。現在,我們可以來認真地讀一下司馬遷的《黃帝紀》了: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解讀:說黃帝為少典之子,出於《國語》。這個少典是誰?古往今來學者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絲毫沒有發現。《國語》還說黃帝因姬水成,因為姬姓,這個姬水也同少典一樣讓學者們迷惑了幾千年。其實,黃帝之所以稱為“帝”,是被他的後裔奉為始祖的;既為始祖,自然他就是第一代,完全不必再虛構一個少典出來。《國語》中的這段話,是司空季子為了規勸晉公子重耳接受秦國聯姻提議而引經據典說出來的一段典故,引炎黃為兄弟而相鬥的道理,說明納不與自己同德的侄媳不違背道德,後來被廣泛引用以為正史。其實,姬為周王室之姓,而周族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后稷,其時代最早也不會早於夏代,如何黃帝就姓姬了呢?黃帝不姓姬,更不會姓公孫,因為“公孫”是周代才出現的“氏”。“軒轅”不是黃帝的名字,而是一個氏族名,後世許多以軒轅命名的地名也是源於這個氏族名的。軒轅二字均與車相關,其產生年代不會早於夏代,我個人估計它可能是黃帝后裔的一支。現代仍有“軒轅”和“軒”二姓。後面五句是儒家貫用的吹捧之詞,不必細究。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解讀:這裡司馬遷提到了神農氏,提到了炎帝,但未將二者合稱。從字裡行間來看,他是將神農氏作為族名,將炎帝作為個人來看待的。這自是受了戰國以降古史說的影響,實際上神農氏之名本為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創造出來的,後來形成了神農神話(另一說以為本有神農神話,戰國士人引以說事,亦通)。炎帝同黃帝一樣,也是一族之始祖,在他的族群被兼併以後演變成神話人物。“諸侯”之名,確切地出現於周代,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地方部族。“百姓”,不是今義,實與“諸侯”同義。“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句,歷來有二解,一是炎帝莫能伐,二是黃帝莫能伐,我以為後者較切。蚩尤之“暴”,是站在黃帝的角度看的,大家都來歸順,唯獨他不歸順。前言“諸侯鹹來賓從”,後言“諸侯鹹歸軒轅”,很像是太伯翦商故事。“三戰”,多次戰鬥。“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也有二解,一為不用炎帝之命,二為不用黃帝之命,我還是同意後者。此時雖然還沒說黃帝為天子,但這是他的傳記,“帝”字當指黃帝;另外,蚩尤有“最為暴”的前科,“不用帝命”與“最為暴”其實是指同一件事。“天子”,是周王自稱,周以前無天子。這裡是說黃帝建立了全國性政權,而且這個政權是建立在軍事實力之上的。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莢。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解讀:“邑於涿鹿之阿”這一句非常重要,即黃帝以涿鹿為都。考古發現也能說明,小河沿文化在張家口地區的分佈很是廣泛,而曾經在這裡出現的後崗一期文化、廟底溝文化、紅山文化都非常短暫。“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這應是司馬遷根據採風首創的說法,很像是後來的蒙古大汗,具有典型遊牧政權的特點。“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命”即名,這是沿襲了《左傳》的說法。“獲寶鼎”,則是傳說,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這是把“黃”字解為顏色,並與五行說聯繫起來,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在有黃帝之名時,五行說雖已出現但尚未正式形成學術派別。今人探討黃帝名源,一說以為源自“皇帝”,一說以為源自“璜”,一說以為源於地名,均通,除第一說為疑古學者堅持外,其他說法的確證據不足。所以,我同意黃帝之名源於“皇帝”的說法,但不認為這是古人偽造歷史,而是自然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變異。其他部族也將自己的祖神稱為皇帝,但都沒有黃帝的名氣大,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或者被遺忘了,或者被改名了。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解讀:也源自《國語》,非實,固不必論。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解讀:西陸,即今湖北宜昌。嫘祖,本是另一神話傳說中的蠶桑之神,後與黃帝神話合併。高陽,地名,即今河北保定高陽縣。橋山,在涿鹿,因山形似橋而名。五代時,契丹據有燕雲十六州,黃帝故地不能祭拜,故漢人又於陝西另建黃帝陵,命名為橋山。帝顓頊為高陽氏祖神,故又稱帝高陽,《離騷》有云“帝高陽之苗裔”,秦族也是奉帝顓頊為始祖的。雖然說帝顓頊為黃帝之孫不必為真,但從“高陽”這一名稱上看,其族出於黃帝似乎是可信的。

釋讀司馬遷《黃帝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