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世人皆有姓名,即便是魯濱遜飄落荒島的時候,也會給跟他的野人朋友起名叫星期五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姓名是人立於世的一種標記,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意義的符號,魯濱遜之所以給他的野人朋友起名叫星期五,源於他們這一天相遇。

“有一天早晨,我從望遠鏡裡看見三十個野蠻人正在圍著篝火跳舞。他們已煮食了一個俘虜,還有兩個正準備放到火上去烤,這時我提著兩支上了子彈的滑膛槍和那柄大刀往下朝他們跑了去,及時救下了他們來不及吃掉的一個俘虜。我把我救下的這個人起名‘星期五’,以紀念他是這一天獲救的,他講話的聲音成了我在這個島上二十五年來第一次聽到的人聲。

由此想來,那些在旅遊景點刻上“xxx到此一遊”的人,也是為了留下點什麼吧,雖然這種行為是有問題,且具有破壞性的。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在我國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並且古人的名字,不僅各有用途,含義也不相同。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姓,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在母系社會裡,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親的姓是後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白虎通·三綱六紀》雲:“古元時,未有三剛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姓”是一個集合名詞,是家族的標識,或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係更為親近的部分。比如:姜、姬、姑、媯、姒等。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孔穎達疏:“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相傳黃帝軒轅有25個兒子,其中12人功德卓著,黃帝給了他們12個姓,以後世代沿襲,使用至今。所以又有言百家之姓皆由黃帝始。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氏,只是在漢朝以前才獨立存在,單獨以氏族的形式存在,氏族的族號就是族人的姓。

漢朝之後,姓氏合二為一。後人因為先祖所作所為,會以姓氏為榮,或以姓氏為恥。例如秦魯一有聯: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名,又叫“本名”。《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即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母親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族,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因此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現今流行給孩子過百天就是一直留存下來的習俗。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名有乳名、本名、學名、筆名、藝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貂蟬小名“紅昌”,王昭君小名“皓月”,曹操小名“吉利”。紅樓夢中的寶玉、黛玉都是小名。

反觀普通百姓起的小名就簡單粗暴的多了,比如:鐵蛋、狗蛋、翠花等等,因為普通人家起名有個遵循:“起個賤名好養活”。延續到現代大多使用暱稱代替,如秀秀、麗麗、偉偉、磊磊等。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學名,為入學時使用的名字。《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張文貴傳》捲上:“教授取名初訓誨,學名文貴小官人。”按《周禮》三個月就應該起正名,事實上很多人入學才起,所以很多人的學名就是正名。

古時有規定,舉凡有學名者,在應考、出仕時需用學名,所以學名亦稱官名。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古人識字少,普遍文化低。現在基本上已經消失了。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筆名,是文人墨客們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比如周樹人,筆名魯迅,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謝婉瑩筆名冰心,取光潔、透明之意。筆名對作者來說既是志向,也是文風。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使用的別名,比如藝人梅蘭芳,原名梅瀾,雙名梅鶴鳴,是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其藝術風格,被稱為“梅派”。其中最能體現梅派藝術的代表劇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藝名的存在,是象徵一個人的職業、身份與地位的。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字”又叫“表字”。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呼先祖的名,便起了表字,以示恭敬,所以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

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讓別人來稱呼的,沒有人會用字稱呼自己的。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諸葛亮字孔明,呂布字奉先,王嬙字昭君。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關聯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平與原二字相連。

趙雲,字子龍,云為名,繁體字雲,從雨從雲,子龍為字,呼風喚雨,飛龍在天。

王安石,字介甫,介,古代傳說為鳳凰站落之石。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安石與介甫,相輔相成。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號有多種,有別號,如王守仁別號陽明;有綽號,如李逵綽號黑旋風,司馬懿綽號冢虎;有諡號,如岳飛諡號武穆,曾國藩諡號文正。

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繫,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令人惋惜的是字與號在清末以後,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使用,逐漸消亡,現在已經被筆名、藝名、網名、綽號所取代。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有什麼講究?



撰文:李海軍

編輯:冠如

注:本文部分圖片選自互聯網,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