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各個朝代造反的人中,很多是鹽販子。

鹽販子造反,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武王伐紂”。當時有個人叫膠鬲,《孟子》中曾提到他。膠鬲生於殷朝末年,本為殷商貴族,但因紂王無道,無意朝政,隱居東海販賣魚鹽。

後來,意圖推翻商紂的周文王發現了膠鬲,就請他到商朝當官,以後作為內應。膠鬲同意出仕,並憑藉出色的才能獲得了紂王信任,官封少師。後來武王伐紂,專門通過膠鬲聯絡,約定在甲子日攻打商朝都城朝歌,發動牧野之戰。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唐朝的黃巢,明朝的張士誠,中國歷史上為啥造反的鹽販子這麼多?

膠鬲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造反的鹽販子

漢朝也有一個大鹽販子造反家,就是吳王劉濞。當時,劉濞封地靠著近海,大量產鹽,所以特別富有,這是他後來發動“七國之亂”的物質基礎。

據《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那這吳國富裕到什麼程度呢?司馬遷認為,當時的吳王“有諸侯之位,實富於天子”。所以也難怪他要造反——既然我比皇帝都有錢,憑啥我不能當個皇帝呢?

隋朝時,最出名的鹽販子造反家,就是以“三板斧”著稱的程咬金。當時,鹽業雖為官營,但民間販賣私鹽已成為妥妥的“暴利行業”,屢禁不止。很多私鹽販子不僅和官府勾結,甚至有自己的武裝,成為一方豪強。比如,唐朝開國大將程咬金在起兵前便是私鹽販子,後來由於盜賊四起,他就出錢組織了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里,後來才投靠了李世民,成為唐朝的開國名將。

唐朝的黃巢,明朝的張士誠,中國歷史上為啥造反的鹽販子這麼多?

程咬金也是鹽販子出身

成也鹽販子,敗也鹽販子。唐朝的開國名將中有鹽販子,唐朝的終結者中也有鹽販子,這個鹽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巢。

黃巢生於鹽販家庭,從小喜歡讀書騎射,文采也不錯,但後來屢試不第,便有了一些反社會情緒。後來發生天災,官府不但不救濟災民,反而增加賦稅,抬高鹽價,導致民怨四起。黃巢便藉著豐厚的家底糾結了一支起義隊伍,開始造唐朝的反。

等到了明朝,造反的鹽販子更多了,比如方國珍和張士誠。

方國珍本以販私鹽和佃農為生,做點小生意餬口。後來,他被人誣告私通海盜,被逼無奈,只能靠著販鹽的家底聚集數千人,乾脆真當了海盜,專門劫奪海運漕糧。由於起義時間早,他還被稱為“反抗蒙元第一人”。

唐朝的黃巢,明朝的張士誠,中國歷史上為啥造反的鹽販子這麼多?

黃巢出生在鹽販家庭

張士誠則出身貧苦的鹽工,沒事兒賣點私鹽,後來因為忍受不了元朝官吏的苛捐雜稅,和其他工友一塊反抗。當時和他一起造反的共有十八人,用的武器多是販鹽用的扁擔,所以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這十八位鹽丁後面幾乎都成了大大小小的抗元領袖。其中張士誠發展最好,佔據江浙一代,成為抗元起義最大的勢力之一。

說到這兒,問題就來了,為何中國歷史會出現這麼多造反的鹽販子呢?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鹽在中國歷史上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國家嚴格管控,對販賣私鹽的通常都處以極刑,所以鹽販會鋌而走險,以命相搏。

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石油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每個國家都想控制更多的石油。而在中國歷史上,鹽幾乎處於和石油一樣的重要地位,是一種及重要的戰略資源。

那為啥會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呢?很簡單,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必要物質,少鹽的人容易出現身體無力、肌肉痙攣等症狀。早在醫書鼻祖《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鹽“可以療疾……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可以去毒蟲”。所以,鹽是人類生存的剛需,掌握了鹽就有了滾滾不盡的財源,對鹽的爭奪才不絕於史書。

唐朝的黃巢,明朝的張士誠,中國歷史上為啥造反的鹽販子這麼多?

煮鹽圖

最早關於鹽的爭奪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的起源。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考證,在山西解縣附近有一個鹽池,在古代被稱為河東鹽池,曾經是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目標。

相傳舜彈五絃秦,作《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說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河東鹽池,不需人工,南風吹拂,鹽即可自風乾,為國人解慍生財。

為了河東鹽池,黃帝分別與蚩尤和炎帝進行戰爭,即著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結果我們都知道,黃帝贏了。勝利使黃帝牢牢控制河東鹽池,把握了中原地區的食鹽命脈,最終成為各部族的首領,並最終獲得了“中華始祖”的崇高地位。所以,從上古時期開始,鹽就是關鍵的戰略資源。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管仲認識到鹽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重要性。他首開先河,設立專門的機構官職負責販運食鹽,創立國營制度。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既得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唐朝的黃巢,明朝的張士誠,中國歷史上為啥造反的鹽販子這麼多?

開啟了國家專營制度的管仲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在國家的保障下,鹽業成了齊國的支柱產業,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齊國以此贍養窮苦,吸引人才,老百姓安居樂業。可以說,齊國能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鹽是有很大的功勞的。

到了後來,鹽利的收入,經常佔據國家財政的一半,甚至更多,所以史書常說的“天下之賦,鹽利居半”,一點也不誇張。

唐朝中後期,鹽業所得已居賦稅之半;北宋時期,鹽利最高的時候佔到全國賦稅的三分之二。據《元史》記載:“國家經費,鹽利居十之八,而兩淮鹽獨當天下之半。”到明清時期,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其半取給於鹽”。可以說,如果沒有鹽,歷朝歷代就無法建立起強有力的統一專制皇權。

因此從管仲創制國營壟斷制度開始,鹽業便成了“聚寶盆”,國家一直嚴厲管控,販私鹽都會被處以極刑。所以,對私下販賣的鹽販子來說,只要耐不住高利潤的誘惑選擇販鹽,那就攤上了掉腦袋的大事。所以很多鹽販子一旦被發現,就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和官府拼命了。

唐朝的黃巢,明朝的張士誠,中國歷史上為啥造反的鹽販子這麼多?

鹽業成了各朝各代的聚寶盆

第二個原因,就是鹽利潤太大,給了鹽販造反的資本。

比如上面我們提到的吳王劉濞,富可敵國,賣鹽的收入,成為他反抗中央政府的物質基礎。

歷朝歷代,雖然鹽成了政府專營的行業,但因為利潤豐厚,所以販私鹽屢禁不止。而且,有些鹽販掙到錢了,還往往與地方官府沆瀣一氣,成為一方豪門大族,甚至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比如,上面我們提到的程咬金,就用賣鹽的錢,組建了自己的私人部隊,退可保家衛民,進可爭霸天下。

還有我們剛才提到的張士誠,在元末明初佔據了江浙一帶,與朱元璋、陳友諒並稱抗元后期三大勢力。因為販鹽起家,張士誠在三人中的地盤不是最大,卻最富有。朱元璋和陳友諒兩人多少有些“靠山吃山”,偶爾打打老百姓的“秋風”。張士誠卻非常大氣,在自己的地盤,不但保境安民,還免除賦稅,弄得老百姓都非常愛戴他。張士誠死後,當地老百姓不僅給他樹碑立祠,還在他去世後年年祭拜。這就是有錢的力量,死了都有人惦記。

唐朝的黃巢,明朝的張士誠,中國歷史上為啥造反的鹽販子這麼多?

大鹽豪張士誠

總結一下,為啥歷朝歷代造反的鹽販這麼多?主要還是鹽這種資源太重要,太值錢了。當天下太平,王朝得治,鹽便是“聚寶盆”,可以聚財生資,集中力量辦大事。可要當王朝沒落,天下大亂時,鹽又成了“催命符”,鹽販子利用賣鹽掙到的錢,組織自己的武裝,成為造反的主要力量。

參考文獻:1.《中國文化史導論》錢穆2.《孟子》3.《史記》司馬遷4.《神農本草經》5.《南風歌》6.《元史》宋濂、王褘7.《中國鹽業史(古代編)》郭正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