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斷際,宣宗未濟

黃檗 裴休 佛教 碧巖錄 禪宗文化 2017-05-16

黃檗斷際,宣宗未濟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蔘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宣宗皇帝為沙彌時,曾受黃檗禪師“掌斷三際”之教,可惜,機緣不契,未曾識得,猶有忿然而去。

據禪宗燈錄記載,宣宗皇帝曾與大名鼎鼎的黃檗禪師有過一段佛法因緣:

師(黃檗斷際)在鹽官殿上禮佛次。

時唐宣宗為沙彌,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

師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

彌(宣宗)曰:用禮何為?

師便掌。

彌曰:太粗生!

師曰:這裡是什麼所在,說粗說細?隨後又掌。(《五燈會元》卷四,〈黃檗希運禪師〉。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89頁。)

黃檗禮佛,借假修真,非同俗情“人佛二元”之禮拜。沙彌(宣宗)見黃檗禮拜,以為黃檗“著相求佛”。沙彌問曰:禪宗常說,一切不著,一切無求,今日長老,為何禮拜?您在求什麼?黃檗告訴他:“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何是這“如是事”?沙彌不解,更作“無繩自縛”。黃檗便掌,與之徹困。結果是,原縛不脫,掌又成縛,猶有忿然,雲:太粗生。黃檗反問他:“這裡是什麼所在,說粗說細?”黃檗說的“這裡”,不是指“有相佛殿”,而是指這一掌之下的“無念靈知”。此無念靈知,無形無相,更說什麼粗細?沙彌問話,黃檗回答。沙彌著相,黃檗掌斷。一掌之下,萬念俱空。無念靈知,當下昭然。可惜,沙彌不識這“無念靈知”。此“無念靈知”,是“有無”之本源,亦萬法之本源。

一掌之下,一念亦無。無念之時,卻非無心。若亦無心,誰知目前無念?有念時,知有念,無念時,知無念,這個“知有知無”的還“無”麼?由此悟入,禪宗謂之“明心見性”。依照禪宗的立場來說,此“恆常寂照、不落斷滅”的“靈知心體”,即是“眾妙之門”,即是“萬法之源”。此一真心體,無形無相,豈能更有粗細?故黃檗再次指示他:“這裡是什麼所在,說粗說細?”

黃檗禪師,“唐大中年中,終於本山(黃檗山),宣宗敕諡斷際禪師,塔曰廣業”。據《碧巖錄種電抄》卷三記載,宣宗即位後,賜諡黃檗禪師“粗行沙門”,即是緣於“黃檗掌沙彌”。當時裴休在宣宗之朝,奏改“粗行沙門”為“斷寂禪師”。《五家正宗贊》卷一記載:“及宗即位,乃封為粗行沙門。裴相國諫之曰:‘三掌為陛下斷三際。易為斷際。”意即:掌如棒喝,頓斷三際。

宣宗皇帝與裴休相國,在國之政體上,二人屬於君臣關係;在禪門師承上,二人同屬洪州弟子。宣宗法嗣鹽官齊安(馬祖之法子),裴休法嗣黃檗希運(馬祖之法孫)。宣宗興教,尤重洪州。裴休出撫宛陵,請黃檗出山,朝夕問法,錄有黃檗禪師《傳法心要》《宛陵錄》各一卷。

黃檗禪師法嗣一十二人,相國裴休是其一,且有“機緣語句”記錄:

裴休字公美,河東聞喜人也。(唐書本傳作孟州濟源人)守新安日,屬運禪師初於黃檗山,舍眾入大安精舍,混跡勞侶掃灑殿堂。公(裴休)入寺燒香,主事祗接。因觀壁畫乃問:是何畫相?主事對曰:高僧真儀。公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皆無對。公曰:此間有禪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彼,頗似禪者。公曰:可請來詢問否?於是,遽尋運師(黃檗希運)。公睹之欣然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師曰:請相公垂問。公即舉前問。師朗聲曰:裴休。公應諾。師曰:在什麼處?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曰:吾師真善知識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汨沒於此乎?時眾愕然。自此延入府署,留之供養,執弟子之禮,屢辭不已。復堅請住黃檗山,薦興祖教。有暇即躬入山頂謁。或渴聞玄論,即請師入州。

公既通徹祖心,復博綜教相,諸方禪學,鹹謂裴相不浪出黃檗之門也。至遷鎮宣城,還思瞻禮,亦創精藍,迎請居之。雖圭峰該通禪講,為裴之所重,未若歸心於黃檗而傾竭服膺者也。(《景德傳燈錄》卷十二,〈相國裴休〉。T51, p0293b。)

黃檗禪師朗聲呼喚裴休,裴休聞聲應諾。黃檗予以啟示曰:是什麼?裴休豁然識得本有。若欲承得禪門事,須於呼應無有疑。此處見得分明,一字不識亦得。若此處見不得,即使遍遊藏海,亦屬入海算沙之輩。

相國裴休對黃檗禪法,佩服至致,言黃檗禪法“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相國裴休對黃檗本人,景仰至致,恨不能朝夕相隨。“會昌二年廉於鍾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廉於宛陵,復去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紀之”(《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河東裴休集並序〉。T48,p0379c。),遂成《傳心法要》《宛陵錄》之禪宗精品。

黃檗斷際,宣宗未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