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迪士尼真人電影版《花木蘭》預告片面世。儘管這將是一部標準意義上的外國影片,但因為其取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民間故事,而且主演都是國內觀眾熟悉的中國演員,很快引發輿論熱議。

並不令人意外,文化差異成為爭議核心。比如,網友發現,預告片裡出現了與北魏不搭界的福建客家土樓,花木蘭打起了明清時期的太極拳。更專業的評論還包括:花木蘭戴蒙古盔著半身甲,與北魏軍隊的甲騎具裝不符……有人總結道,花木蘭雜糅的東方元素,反映了好萊塢一以貫之的文化霸權與偏見。

花木蘭是福建人?怎麼看這部迪士尼電影

儘管演員都是中國人的面孔,但是電影《花木蘭》的導演是新西蘭人,主要編劇也無一例外是西方人,拍攝和製作團隊更是迪士尼的班底。所以,這部電影出現大量與中國歷史文化不盡相符的內容,不是意外失誤,而是必然結果。

中國文化走到海外以後,發生新的解讀和演繹,並非《花木蘭》的專屬。比如,很早的時候,中國的三國故事就流傳到了日本和韓國,而日韓演繹的三國故事,無論是與作為正史的《三國志》,還是與作為古典小說經典的《三國演義》相比,都存在驚人的差異,幾乎面目全非。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銷量長虹,但動漫風格的三國人物形象,顯然無法與中國人傳統印象中的三國英雄畫等號。

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世界上有華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餐館。但是,到海外很多中餐館就餐,很難與眼前的菜餚與八大菜系的任何一種聯繫在一起。美式中餐的代表“左宗棠雞”,就跟清末將領左宗棠沒有關係,是中國廚師到美國以後逐步改良創新的新式中餐。如果你有一個“中國胃”,恐怕難以苟同左宗棠雞成為中餐的代表。

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後,在當地人的演繹過程中發生扭曲和變化,究竟是頑固的文化偏見,還是適應當地民情的自然改良,恐怕不宜武斷下結論。每一種文明在面對外來文明時,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作出相應的反饋,讓外來文明適應本土文明,也讓本文文明更好地吸收外來文明的成果。

花木蘭是福建人?怎麼看這部迪士尼電影

在中外文化的漫長交流史上,中國文化在接納外來文化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外來文化。從遠了說,佛教進入中國以後,就經歷了曲折的中國化過程,中國佛教人物的形象與印度、尼泊爾等佛教起源地早已大不相同;從近了說,近現代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以後,也不斷髮生著適應中國國情的改良,牛排要煎幾分熟的問題,至今依然是檢驗一個人飲食習慣的直觀方法。

如何讓中國文化原滋原味地傳播出去,讓更多外國人理解和接受,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但是,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歸根到底需要本土文化創作者增強實力,培養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美國的好萊塢、迪士尼,歐洲的音樂和繪畫藝術,以至日韓的影視劇、印度的寶萊塢,都是因為培養了一批強大的本土創作者,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用外國人能夠理解和讀懂的方式敘事。

美國觀眾關注《花木蘭》的故事,迪士尼在拍了動畫片之後又拍真人電影,確實是中國文化向外輻射的表現,中國人有理由感到驕傲。然而,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發展不僅需要純正的歷史基因,也鼓勵大膽和前衛的混血兒。西方影視業講述怎樣的《花木蘭》故事,究竟和歷史的本色有多少異同,中國觀眾不妨持以寬容心態,用娛樂和休閒的態度欣賞即可。歸根到底,他國的文化創新自有其獨特道路,而本國的經典文化終須懂得的人傳揚。(王鐘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