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迪士尼版電影《花木蘭》發出預告片,由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引起觀眾的熱議。有人認為這一版花木蘭符合自己對經典的想象,也有人覺得預告片的場景和對話恰好體現出美國人對中國的成見,是一出中國版的《黑豹》。今天刊登的這篇文章,梳理了花木蘭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演進和傳播。作者吳保和認為: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經歷了民歌、詩詞、小說、戲曲、戲劇、電影、電視劇、電腦遊戲等不同表現形式,其內容也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關係人物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而木蘭故事中最為吸引當代人的則是木蘭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認同方面的精神價值。木蘭故事的主題變遷,是從一個傳統孝道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

本文授權轉載自鳳凰網文化,首發自《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 第 1 期,有刪減,排版有調整,完整版可點擊“閱讀原文”。

"

最近,迪士尼版電影《花木蘭》發出預告片,由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引起觀眾的熱議。有人認為這一版花木蘭符合自己對經典的想象,也有人覺得預告片的場景和對話恰好體現出美國人對中國的成見,是一出中國版的《黑豹》。今天刊登的這篇文章,梳理了花木蘭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演進和傳播。作者吳保和認為: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經歷了民歌、詩詞、小說、戲曲、戲劇、電影、電視劇、電腦遊戲等不同表現形式,其內容也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關係人物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而木蘭故事中最為吸引當代人的則是木蘭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認同方面的精神價值。木蘭故事的主題變遷,是從一個傳統孝道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

本文授權轉載自鳳凰網文化,首發自《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 第 1 期,有刪減,排版有調整,完整版可點擊“閱讀原文”。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劉亦菲版花木蘭

1998 年,美國迪斯尼的動畫片《花木蘭》問世,再一次在中國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花木蘭熱”。在這股熱潮中,不僅有電影,還有電視劇,歌劇、話劇、遊戲,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一個民間傳奇故事,提升為國家與民族的形象。

《木蘭辭》一直被列入中學課本,木蘭故事一再地成為影視劇作品的題材,甚至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這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為何在 20 世紀特別受到國人的喜愛,木蘭故事包含著怎樣的民族時代心理,木蘭所代表的是怎樣的一種文化符號,都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和探討研究的。因為木蘭故事的演變和被改編反映了傳統文化符號在社會和文化變遷發展過程中諸多規律性問題,研究木蘭故事與與戲劇和電影的關係,正是迴應了時代語境對電影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將以六個典型文本為對象,研究木蘭故事對戲劇和電影的影響,以及戲劇和電影對木蘭故事變遷的作用。這六個文本分別是《樂府詩集》中的南北朝民歌《木蘭辭》,明代徐渭的《四聲猿傳奇》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京劇及根據京劇改編的豫劇《花木蘭》,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的電影《木蘭從軍》,1998 年美國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花木蘭》和2009 年星光國際傳媒的電影《花木蘭》。

"

最近,迪士尼版電影《花木蘭》發出預告片,由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引起觀眾的熱議。有人認為這一版花木蘭符合自己對經典的想象,也有人覺得預告片的場景和對話恰好體現出美國人對中國的成見,是一出中國版的《黑豹》。今天刊登的這篇文章,梳理了花木蘭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演進和傳播。作者吳保和認為: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經歷了民歌、詩詞、小說、戲曲、戲劇、電影、電視劇、電腦遊戲等不同表現形式,其內容也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關係人物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而木蘭故事中最為吸引當代人的則是木蘭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認同方面的精神價值。木蘭故事的主題變遷,是從一個傳統孝道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

本文授權轉載自鳳凰網文化,首發自《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 第 1 期,有刪減,排版有調整,完整版可點擊“閱讀原文”。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劉亦菲版花木蘭

1998 年,美國迪斯尼的動畫片《花木蘭》問世,再一次在中國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花木蘭熱”。在這股熱潮中,不僅有電影,還有電視劇,歌劇、話劇、遊戲,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一個民間傳奇故事,提升為國家與民族的形象。

《木蘭辭》一直被列入中學課本,木蘭故事一再地成為影視劇作品的題材,甚至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這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為何在 20 世紀特別受到國人的喜愛,木蘭故事包含著怎樣的民族時代心理,木蘭所代表的是怎樣的一種文化符號,都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和探討研究的。因為木蘭故事的演變和被改編反映了傳統文化符號在社會和文化變遷發展過程中諸多規律性問題,研究木蘭故事與與戲劇和電影的關係,正是迴應了時代語境對電影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將以六個典型文本為對象,研究木蘭故事對戲劇和電影的影響,以及戲劇和電影對木蘭故事變遷的作用。這六個文本分別是《樂府詩集》中的南北朝民歌《木蘭辭》,明代徐渭的《四聲猿傳奇》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京劇及根據京劇改編的豫劇《花木蘭》,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的電影《木蘭從軍》,1998 年美國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花木蘭》和2009 年星光國際傳媒的電影《花木蘭》。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圖源:Twitter

一、木蘭故事的演變過程

花木蘭故事最早是出現在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辭》( 又作《木蘭詩》) 。據考證,這篇北朝民歌大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間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最後在宋代進入文學作品領域。①這部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同時,建構了她的四位家庭成員,即父、母、姐、弟。

戲劇作品最早是明代萬曆年間徐渭的雜劇作品集《四聲猿傳奇》,其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就是講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整部雜劇極短,只有兩出,第一齣為徵前準備;第二齣為旗開得勝和回朝成親。《雌木蘭》對《木蘭辭》有兩處重要增加,一是賦予了木蘭姓“花”,父親名叫花弧; 二是增添了戰爭結束後,木蘭嫁給王郎的情節。

以小說方式對花木蘭故事進行改寫,元明清各有一次。第一次是元代侯有造的《祠像辨正記》,在木蘭故事中添加了皇帝欲納木蘭入宮,木蘭不從,遂自盡,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的情節。之後明代朱國貞的《湧幢小品》裡的《木蘭將軍》,沿襲了這一說法。第三次是清代張紹賢的《閨孝烈傳》( 全名《北魏奇史閨孝烈傳》) ,全書共四十六回,主要依據《雌木蘭》鋪敘而成。講述北魏拓拔珪時期,花家村的花木蘭從小許配同村王青雲。木蘭代父從軍後屢立大功卻遭排擠,被派往敵軍營中下戰書,被迫與敵軍女將盧玩花成親。木蘭道出實情,盧玩花願做內應,兩人結為姐妹。後來木蘭大敗敵軍,並與盧玩花同嫁狀元王青雲。與敵方女將( 公主) 成親是此書添加的重要情節。

進入民國時代以後,木蘭故事開始頻繁進入戲劇、電影、電視劇領域。

1912 年京劇大師梅蘭芳與齊如山合作,將《木蘭辭》改編成京劇《木蘭從軍》。全劇共 29 場,分頭、二本兩次演完。梅蘭芳既唱旦角,又反串小生,在戲路上進行了大量創新,成為梅蘭芳早期的代表作,影響深遠,至今京劇及各劇種的演出,多以梅蘭芳的腳本為基礎加以改進。

1943 年,馬少波創作了京劇《木蘭從軍》。其後,參照京劇《木蘭從軍》和《木蘭辭》故事的戲劇作品遍及各個不同劇種,如越劇《花木蘭》( 姚水娟、袁雪芬、竺水招等先後飾演花木蘭) 、評劇《花木蘭》( 崔連潤飾演花木蘭) 、黃梅戲《花木蘭》( 韓再芬飾演花木蘭) 、粵劇《木蘭從軍》( 紅線女飾演花木蘭) 、桂劇《花木蘭》( 羅桂霞飾演花木蘭) 等,其中影響最廣的是豫劇《花木蘭》( 常香玉飾演花木蘭) 。因為此劇推出時全國上下正處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當中,《花木蘭》的演出引起大轟動,而劇中的唱段“誰說女子不如男”也被廣為傳唱。迄今上演過木蘭戲的有 20 多個劇種。

除了京、豫、越、粵、桂、黃梅戲外,上演過花木蘭戲劇的還有崑曲、秦腔、平劇、川劇、潮劇、滬劇、漢劇、楚劇、曲劇、壯劇、莆仙戲、龍江戲、懷調劇、山東梆子、廣西彩調、河北梆子、古裝樂劇等 20 多個劇種。1926 年,京劇《木蘭從軍》被拍成電影,這是木蘭故事第一次被搬上銀幕( 梅蘭芳飾演花木蘭) 。

1927 年,木蘭故事第二次被拍成電影《花木蘭》,影片( 胡珊飾演花木蘭,導演李萍倩,編劇劉豁公) 講述匈奴進犯中原,朝廷徵兵抵抗,木蘭男裝以花安之名代父花弧從軍。花木蘭原已許配給韓士祺,韓士祺也從軍並與花木蘭在同一軍營中。在韓士祺和戰將金得標、包錦榮的配合下,木蘭率軍大敗敵軍並將敵軍趕到關外,凱歌而還。朝廷論功行賞,木蘭辭不受命,解甲歸田。數日後,諸將奉命探望木蘭,見到的卻是嫵媚的女郎,諸將大驚,尤為驚駭的是韓士祺。電影開始在木蘭與軍中戰友之間添加故事。而胡蝶的堂妹胡珊也因此片一舉成名。

1928 年,木蘭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木蘭從軍》( 李旦旦飾花木蘭,編劇、導演侯曜,民新公司) ,李旦旦不僅是著名的電影明星,而且是中國最早的女飛行員,可以說是現實中的“花木蘭”。

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再次將木蘭故事拍成電影《木蘭從軍》,這部由卜萬蒼導演、歐陽予倩編劇,陳雲裳飾演花木蘭的影片在“孤島”時期的上海,曾創造連映 85 天的票房紀錄。扮演花木蘭的女演員陳雲裳也因這部影片而成為當時的超級明星。影片故事與1927 年版最大不同是將木蘭從小許配的對象這個從《雌木蘭》開始的人物關係前提設定改掉了,即不是父母之命、從小許配,而是在戰鬥中萌發情感,這一改變應是受“五四”以來愛情婚姻自主的影響。

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到 60 年代,以花木蘭故事為內容的電影共有四部。即 1951 年香港的粵劇戲曲片《花木蘭》( 任劍輝飾演花木蘭,編劇導演陳皮、顧文宗) ; 1956 年大陸的豫劇戲曲片《花木蘭》( 常香玉飾花木蘭,導演劉國權、張辛實,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 ;1961 年香港的粵劇戲曲片《花木蘭》( 鳳凰女飾花木蘭,編劇李壽祺,導演黃鶴聲) ; 1964年香港的黃梅戲戲曲片《花木蘭》( 凌波飾花木蘭,編劇葛瑞芬、費安娜、董千里,導演嶽楓,邵氏電影公司攝製) 。這一階段的木蘭電影基本沿用戲劇故事,並採用戲曲藝術片的形式,在故事與人物框架上並無大的變化。其中 1964 版的《花木蘭》在東南亞影響較大,著名女星凌波因此片的表演獲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木蘭故事開始進入電視劇領域。

1995 年臺灣臺視的《排山倒海花木蘭》( 30 集,楊麗菁飾演花木蘭) 轟動一時。講述北魏文孝帝大和年間,北國突厥可汗大肆興兵。大將李文叛逆,突厥軍連破八十餘城,賀廷玉將軍死守邊關陷入重圍。朝中奸臣王嚴暗中勾結突厥國。千夫長花弧之女花木蘭,代父從軍,被保舉為火頭軍副將,與李文之子李駿及另一改扮男裝之女胡麗,在軍中共事。木蘭得突厥公主賽洛和義士大鵬所率義軍相助,大敗突厥軍,突厥可汗奉上降表,大元帥賀廷玉率花木蘭、朱全等得勝回朝除去奸臣。花木蘭也與將軍李駿結為佳偶。

1996 年大陸拍攝的《花木蘭》( 23 集,時愛紅飾演花木蘭) 劇中除了傳統的替父從軍,在戰鬥中結識軍中戰友,殺敵立功被賞識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改動就是木蘭的女性身份不是戰後才恢復,而是被人揭穿,木蘭被貶還鄉,木蘭在敵軍包圍中救出已被封為元帥的劉元度。皇上下旨召回木蘭,木蘭率眾將士大敗番軍。戰事結束後木蘭恢復女兒身份,與劉元度結成姻緣。

1999 年臺灣楊佩佩工作室與湖南經視合作拍攝的《花木蘭》( 48 集,袁詠儀飾花木蘭) ,全劇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木蘭新編”講述了雖為女兒身卻志比男兒高的花木蘭,代父從軍、拼搏戰場的傳奇故事,她與將軍李亮在戰場結識,起初兩人因誤會生隙,繼而由怨轉愛,經歷種種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下部“木蘭從夫”則講述了功名顯赫的木蘭換回女兒裝作為新婦後,所經歷的因封建世俗對男女尊卑的偏見而引發的一樁樁家庭矛盾,最後與李亮冰釋前嫌。電視劇中的花木蘭不僅英姿颯爽,而且趣味橫生,成為當年最火的電視劇之一。

同年另一部是香港無線電視的《花木蘭》( 20 集,陳妙瑛飾花木蘭) 。講述花弧因無意中發現郎氏父子貪汙的罪證,遭兩人陷害,被列入朝廷徵兵名單。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軍中,木蘭與死對頭賀高升相遇,其實高升早已得悉木蘭是女兒身,當木蘭身份險遭揭破時,便暗中相助。郎氏父子不斷派臥底加害身在軍中的木蘭,但木蘭非但每每化險為夷,更屢建奇功,被太宗賞識而加官晉爵,更賜御妹郎小小為妻等情節,可以看作傳統木蘭故事的搞笑版本。

2006 年在兩部表現北魏馮太后傳奇一生的電視劇中,都出現過花木蘭的故事,《北魏馮太后》中飾演“花木蘭”的是沈傲君,《胡笳漢月》中飾演“花木蘭”的是左小青。

90年代後中國影視劇在講述木蘭故事時,開始從個人意識,個人痛苦角度進行,木蘭形象也不再強調陽剛之氣,反倒是強調她的女性特質。在情節安排上,絕大多數影視作品都表現了她的女性身份中途被發現,而不是回鄉後自己揭開,這是因為許多影視人都意識到,12 年的征戰生涯,女性身份是很難保密到底的。於是木蘭的女性身份是如何暴露與如何繼續保持,便成為新的情節點。同時木蘭內心複雜多樣的情感衝突,也是許多作品的表現內容,比如表現她在愛情上的挫折與痛苦等。

1998 年,迪斯尼將木蘭故事製作成動畫片《花木蘭》( Mulan) ,影片總收入達三億美元,成為迪斯尼利潤最高的影片之一。這部動畫片以美國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木蘭故事作了新的改動。影片講述花家的大女兒花木蘭自小便是個聰明伶俐、志氣高昂的女孩,一直很期待自己能給花家帶來榮耀。北方匈奴來犯,年邁的父親被徵召上戰場,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返,便偷走父親的盔甲,假扮成男裝,代替父親出征。花家的祖宗們為保護花木蘭,派出心地善良的木須龍去陪伴她。在軍中,木蘭通過了困難的訓練與考驗。然而,戰鬥中花木蘭的女兒身被軍中的同伴發現,眾男子害怕木蘭會被朝廷判以“欺君之罪”,將她遺棄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戰。在艱難的時刻裡,木須龍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木蘭最後協助朝廷大軍擊退了匈奴的來犯,救了全中國。

動畫片在諸多重要之處對木蘭故事作了修改,如強調木蘭的個性,突出父女雙向的愛,木蘭在女性身份暴露後被眾將士拋棄,木蘭單身一人拯救國王等。另外,片中還增加了木須龍和蟋蟀的角色。《花木蘭》成功後,迪斯尼又推出了續集《花木蘭 2》( Mulan 2) 講述了花木蘭和未婚夫李翔被指派護送三位公主下嫁和番。途中,木蘭發現公主們並不願外嫁異族,而且還愛上了護送的士兵,木蘭幫助公主們逃跑,同時自己單身完成任務並最終與李翔結婚的故事。但《花木蘭 2》遠不如《花木蘭》成功。

木蘭故事的最新電影是2009 年的《花木蘭》( 趙薇飾花木蘭,導演馬楚成,編劇張挺,星光國際傳媒) 講述北魏,花木蘭從小失去母親,與父親花弧相依為命。從小受父親影響偷練武功,私學陣法,武藝高強。遊牧民族柔然犯境,魏國全民徵兵。木蘭不忍年邁的父親再上戰場,便灌醉父親,悄悄地替父從軍。初入軍營,木蘭精湛的武藝引起了副營長文泰的注意,在一次半夜洗澡時,她的身份被文泰發現。文泰和木蘭並肩作戰,木蘭也晉升為將軍。

相處中,兩人漸生情愫。因大將軍違背承諾,致使文泰和木蘭的部隊被柔然單于門獨圍困在絕地,為了愛人和士兵,文泰向冒頓公佈了自己的王子身份並被縛。木蘭遣散士兵,化裝成柔然士兵,並在柔然公主的幫助下殺死門獨,救出文泰,結束了戰爭。班師後,木蘭推掉賞賜,公佈了自己的女兒身並回到家鄉。為了停止戰爭,皇帝讓文泰和柔然公主和親,文泰來找木蘭,但木蘭最終拒絕了文泰。電影在戛納電影節預售出多個國家版權,表明花木蘭這個形象被廣泛接受和欣賞的國際化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後,除了電影之外,以木蘭故事為內容的戲劇和其他形式的藝術仍在不斷出現,如 2001 年上海戲劇學院第二屆國際小劇場戲劇節的《花木蘭》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花木蘭》,這些新的戲劇作品對傳統木蘭故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寫甚或顛覆。將木蘭故事改編為作品的,還有舞劇《花木蘭》( 吳佳琦飾演花木蘭,上海歌舞團和澳大利亞悉尼舞蹈團聯合) 、歌劇《木蘭詩篇》、雜技劇《花木蘭》等。

當代娛樂的新樣式電腦遊戲也對木蘭故事表現出興趣,2005 年,斯普公司製作發行了動作角色扮演類遊戲《花木蘭》,表現了從花木蘭替父從軍開始,到建功立業,班師回朝的整個過程。

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演變,木蘭故事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由最初的敘事詩發展到各種敘事藝術形式( 民歌、小說、戲劇、連環畫、電影、戲曲、歌劇、舞蹈、電腦遊戲等) ,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人物關係在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在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

同時,由於不同的時代狀況、不同的社會背景,使得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有不同時代的特點與核心。著名歷史學家顧劼剛在論述中國古代歷史記載和經史文獻時,曾經提出過一個“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其實不僅是歷史,歷史劇也同樣遵循這一原理,比如人們熟知的包公( 包拯) ,雖然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其事蹟在《宋史》中不過是廖廖幾行字而已,但到了後世,有關包公的故事卻越來越多。

我曾在多篇論文中表述過這一觀點②從傳統戲劇中的包公、關公、唐伯虎、花木蘭,到當代的電視劇《戲說乾隆》、《包青天》、《宰相劉羅鍋》、《神探狄仁傑》,“就是在一個為觀眾喜愛的歷史人物身上,儘可能多地堆戲。這種寫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復活了中國古代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傳統”。[1]而木蘭故事的演變與發展也同樣遵循著這一規律。

二、木蘭故事的價值發現

《木蘭辭》從民歌成型到 20 世紀末進入國際視野,在一千多年中,木蘭故事不斷地被講述,是因為這個故事有被不斷講述的價值,有其內生的動力與民族審美心理的依據,因而能夠吸引一代代的中國文人和藝術家。而能夠被迪斯尼看中,成為吸引全球觀眾的故事,並使花木蘭成為迪斯尼八大公主動畫片之一,也必定是因為這個故事具有某種普世價值。那麼,木蘭故事的價值何在?

花木蘭之所以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因為木蘭故事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從《木蘭辭》到後世的木蘭故事,首先是木蘭身上表現出兒女對父母的深愛,這樣的“孝道”是為傳統文化所推崇與褒揚的;

其次木蘭的行為表達出“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這雖然與傳統重男輕女的成見不同,卻又能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表現出與傳統文化的某種“共存與和諧”;

第三,木蘭的“功成身退”、淡泊名利、不貪戀官位的人生境界為歷代國人敬佩不已; 最後是雖然以男裝方式取得成就,但木蘭依然堅持自己的女性身份,使無論男性或大多數女性都對此極為認同。應當說,這些寶貴的傳統在當代並未失去其價值,而恰恰是這些傳統價值使得木蘭一次次走進人們的視野。那麼木蘭故事中的精神價值是如何保留和演變,又在其國際化的過程中由迪斯尼作了哪些改動,體現出哪些新的價值?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略加分析。

"

最近,迪士尼版電影《花木蘭》發出預告片,由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引起觀眾的熱議。有人認為這一版花木蘭符合自己對經典的想象,也有人覺得預告片的場景和對話恰好體現出美國人對中國的成見,是一出中國版的《黑豹》。今天刊登的這篇文章,梳理了花木蘭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演進和傳播。作者吳保和認為: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經歷了民歌、詩詞、小說、戲曲、戲劇、電影、電視劇、電腦遊戲等不同表現形式,其內容也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關係人物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而木蘭故事中最為吸引當代人的則是木蘭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認同方面的精神價值。木蘭故事的主題變遷,是從一個傳統孝道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

本文授權轉載自鳳凰網文化,首發自《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 第 1 期,有刪減,排版有調整,完整版可點擊“閱讀原文”。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劉亦菲版花木蘭

1998 年,美國迪斯尼的動畫片《花木蘭》問世,再一次在中國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花木蘭熱”。在這股熱潮中,不僅有電影,還有電視劇,歌劇、話劇、遊戲,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一個民間傳奇故事,提升為國家與民族的形象。

《木蘭辭》一直被列入中學課本,木蘭故事一再地成為影視劇作品的題材,甚至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這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為何在 20 世紀特別受到國人的喜愛,木蘭故事包含著怎樣的民族時代心理,木蘭所代表的是怎樣的一種文化符號,都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和探討研究的。因為木蘭故事的演變和被改編反映了傳統文化符號在社會和文化變遷發展過程中諸多規律性問題,研究木蘭故事與與戲劇和電影的關係,正是迴應了時代語境對電影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將以六個典型文本為對象,研究木蘭故事對戲劇和電影的影響,以及戲劇和電影對木蘭故事變遷的作用。這六個文本分別是《樂府詩集》中的南北朝民歌《木蘭辭》,明代徐渭的《四聲猿傳奇》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京劇及根據京劇改編的豫劇《花木蘭》,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的電影《木蘭從軍》,1998 年美國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花木蘭》和2009 年星光國際傳媒的電影《花木蘭》。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圖源:Twitter

一、木蘭故事的演變過程

花木蘭故事最早是出現在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辭》( 又作《木蘭詩》) 。據考證,這篇北朝民歌大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間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最後在宋代進入文學作品領域。①這部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同時,建構了她的四位家庭成員,即父、母、姐、弟。

戲劇作品最早是明代萬曆年間徐渭的雜劇作品集《四聲猿傳奇》,其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就是講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整部雜劇極短,只有兩出,第一齣為徵前準備;第二齣為旗開得勝和回朝成親。《雌木蘭》對《木蘭辭》有兩處重要增加,一是賦予了木蘭姓“花”,父親名叫花弧; 二是增添了戰爭結束後,木蘭嫁給王郎的情節。

以小說方式對花木蘭故事進行改寫,元明清各有一次。第一次是元代侯有造的《祠像辨正記》,在木蘭故事中添加了皇帝欲納木蘭入宮,木蘭不從,遂自盡,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的情節。之後明代朱國貞的《湧幢小品》裡的《木蘭將軍》,沿襲了這一說法。第三次是清代張紹賢的《閨孝烈傳》( 全名《北魏奇史閨孝烈傳》) ,全書共四十六回,主要依據《雌木蘭》鋪敘而成。講述北魏拓拔珪時期,花家村的花木蘭從小許配同村王青雲。木蘭代父從軍後屢立大功卻遭排擠,被派往敵軍營中下戰書,被迫與敵軍女將盧玩花成親。木蘭道出實情,盧玩花願做內應,兩人結為姐妹。後來木蘭大敗敵軍,並與盧玩花同嫁狀元王青雲。與敵方女將( 公主) 成親是此書添加的重要情節。

進入民國時代以後,木蘭故事開始頻繁進入戲劇、電影、電視劇領域。

1912 年京劇大師梅蘭芳與齊如山合作,將《木蘭辭》改編成京劇《木蘭從軍》。全劇共 29 場,分頭、二本兩次演完。梅蘭芳既唱旦角,又反串小生,在戲路上進行了大量創新,成為梅蘭芳早期的代表作,影響深遠,至今京劇及各劇種的演出,多以梅蘭芳的腳本為基礎加以改進。

1943 年,馬少波創作了京劇《木蘭從軍》。其後,參照京劇《木蘭從軍》和《木蘭辭》故事的戲劇作品遍及各個不同劇種,如越劇《花木蘭》( 姚水娟、袁雪芬、竺水招等先後飾演花木蘭) 、評劇《花木蘭》( 崔連潤飾演花木蘭) 、黃梅戲《花木蘭》( 韓再芬飾演花木蘭) 、粵劇《木蘭從軍》( 紅線女飾演花木蘭) 、桂劇《花木蘭》( 羅桂霞飾演花木蘭) 等,其中影響最廣的是豫劇《花木蘭》( 常香玉飾演花木蘭) 。因為此劇推出時全國上下正處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當中,《花木蘭》的演出引起大轟動,而劇中的唱段“誰說女子不如男”也被廣為傳唱。迄今上演過木蘭戲的有 20 多個劇種。

除了京、豫、越、粵、桂、黃梅戲外,上演過花木蘭戲劇的還有崑曲、秦腔、平劇、川劇、潮劇、滬劇、漢劇、楚劇、曲劇、壯劇、莆仙戲、龍江戲、懷調劇、山東梆子、廣西彩調、河北梆子、古裝樂劇等 20 多個劇種。1926 年,京劇《木蘭從軍》被拍成電影,這是木蘭故事第一次被搬上銀幕( 梅蘭芳飾演花木蘭) 。

1927 年,木蘭故事第二次被拍成電影《花木蘭》,影片( 胡珊飾演花木蘭,導演李萍倩,編劇劉豁公) 講述匈奴進犯中原,朝廷徵兵抵抗,木蘭男裝以花安之名代父花弧從軍。花木蘭原已許配給韓士祺,韓士祺也從軍並與花木蘭在同一軍營中。在韓士祺和戰將金得標、包錦榮的配合下,木蘭率軍大敗敵軍並將敵軍趕到關外,凱歌而還。朝廷論功行賞,木蘭辭不受命,解甲歸田。數日後,諸將奉命探望木蘭,見到的卻是嫵媚的女郎,諸將大驚,尤為驚駭的是韓士祺。電影開始在木蘭與軍中戰友之間添加故事。而胡蝶的堂妹胡珊也因此片一舉成名。

1928 年,木蘭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木蘭從軍》( 李旦旦飾花木蘭,編劇、導演侯曜,民新公司) ,李旦旦不僅是著名的電影明星,而且是中國最早的女飛行員,可以說是現實中的“花木蘭”。

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再次將木蘭故事拍成電影《木蘭從軍》,這部由卜萬蒼導演、歐陽予倩編劇,陳雲裳飾演花木蘭的影片在“孤島”時期的上海,曾創造連映 85 天的票房紀錄。扮演花木蘭的女演員陳雲裳也因這部影片而成為當時的超級明星。影片故事與1927 年版最大不同是將木蘭從小許配的對象這個從《雌木蘭》開始的人物關係前提設定改掉了,即不是父母之命、從小許配,而是在戰鬥中萌發情感,這一改變應是受“五四”以來愛情婚姻自主的影響。

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到 60 年代,以花木蘭故事為內容的電影共有四部。即 1951 年香港的粵劇戲曲片《花木蘭》( 任劍輝飾演花木蘭,編劇導演陳皮、顧文宗) ; 1956 年大陸的豫劇戲曲片《花木蘭》( 常香玉飾花木蘭,導演劉國權、張辛實,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 ;1961 年香港的粵劇戲曲片《花木蘭》( 鳳凰女飾花木蘭,編劇李壽祺,導演黃鶴聲) ; 1964年香港的黃梅戲戲曲片《花木蘭》( 凌波飾花木蘭,編劇葛瑞芬、費安娜、董千里,導演嶽楓,邵氏電影公司攝製) 。這一階段的木蘭電影基本沿用戲劇故事,並採用戲曲藝術片的形式,在故事與人物框架上並無大的變化。其中 1964 版的《花木蘭》在東南亞影響較大,著名女星凌波因此片的表演獲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木蘭故事開始進入電視劇領域。

1995 年臺灣臺視的《排山倒海花木蘭》( 30 集,楊麗菁飾演花木蘭) 轟動一時。講述北魏文孝帝大和年間,北國突厥可汗大肆興兵。大將李文叛逆,突厥軍連破八十餘城,賀廷玉將軍死守邊關陷入重圍。朝中奸臣王嚴暗中勾結突厥國。千夫長花弧之女花木蘭,代父從軍,被保舉為火頭軍副將,與李文之子李駿及另一改扮男裝之女胡麗,在軍中共事。木蘭得突厥公主賽洛和義士大鵬所率義軍相助,大敗突厥軍,突厥可汗奉上降表,大元帥賀廷玉率花木蘭、朱全等得勝回朝除去奸臣。花木蘭也與將軍李駿結為佳偶。

1996 年大陸拍攝的《花木蘭》( 23 集,時愛紅飾演花木蘭) 劇中除了傳統的替父從軍,在戰鬥中結識軍中戰友,殺敵立功被賞識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改動就是木蘭的女性身份不是戰後才恢復,而是被人揭穿,木蘭被貶還鄉,木蘭在敵軍包圍中救出已被封為元帥的劉元度。皇上下旨召回木蘭,木蘭率眾將士大敗番軍。戰事結束後木蘭恢復女兒身份,與劉元度結成姻緣。

1999 年臺灣楊佩佩工作室與湖南經視合作拍攝的《花木蘭》( 48 集,袁詠儀飾花木蘭) ,全劇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木蘭新編”講述了雖為女兒身卻志比男兒高的花木蘭,代父從軍、拼搏戰場的傳奇故事,她與將軍李亮在戰場結識,起初兩人因誤會生隙,繼而由怨轉愛,經歷種種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下部“木蘭從夫”則講述了功名顯赫的木蘭換回女兒裝作為新婦後,所經歷的因封建世俗對男女尊卑的偏見而引發的一樁樁家庭矛盾,最後與李亮冰釋前嫌。電視劇中的花木蘭不僅英姿颯爽,而且趣味橫生,成為當年最火的電視劇之一。

同年另一部是香港無線電視的《花木蘭》( 20 集,陳妙瑛飾花木蘭) 。講述花弧因無意中發現郎氏父子貪汙的罪證,遭兩人陷害,被列入朝廷徵兵名單。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軍中,木蘭與死對頭賀高升相遇,其實高升早已得悉木蘭是女兒身,當木蘭身份險遭揭破時,便暗中相助。郎氏父子不斷派臥底加害身在軍中的木蘭,但木蘭非但每每化險為夷,更屢建奇功,被太宗賞識而加官晉爵,更賜御妹郎小小為妻等情節,可以看作傳統木蘭故事的搞笑版本。

2006 年在兩部表現北魏馮太后傳奇一生的電視劇中,都出現過花木蘭的故事,《北魏馮太后》中飾演“花木蘭”的是沈傲君,《胡笳漢月》中飾演“花木蘭”的是左小青。

90年代後中國影視劇在講述木蘭故事時,開始從個人意識,個人痛苦角度進行,木蘭形象也不再強調陽剛之氣,反倒是強調她的女性特質。在情節安排上,絕大多數影視作品都表現了她的女性身份中途被發現,而不是回鄉後自己揭開,這是因為許多影視人都意識到,12 年的征戰生涯,女性身份是很難保密到底的。於是木蘭的女性身份是如何暴露與如何繼續保持,便成為新的情節點。同時木蘭內心複雜多樣的情感衝突,也是許多作品的表現內容,比如表現她在愛情上的挫折與痛苦等。

1998 年,迪斯尼將木蘭故事製作成動畫片《花木蘭》( Mulan) ,影片總收入達三億美元,成為迪斯尼利潤最高的影片之一。這部動畫片以美國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木蘭故事作了新的改動。影片講述花家的大女兒花木蘭自小便是個聰明伶俐、志氣高昂的女孩,一直很期待自己能給花家帶來榮耀。北方匈奴來犯,年邁的父親被徵召上戰場,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返,便偷走父親的盔甲,假扮成男裝,代替父親出征。花家的祖宗們為保護花木蘭,派出心地善良的木須龍去陪伴她。在軍中,木蘭通過了困難的訓練與考驗。然而,戰鬥中花木蘭的女兒身被軍中的同伴發現,眾男子害怕木蘭會被朝廷判以“欺君之罪”,將她遺棄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戰。在艱難的時刻裡,木須龍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木蘭最後協助朝廷大軍擊退了匈奴的來犯,救了全中國。

動畫片在諸多重要之處對木蘭故事作了修改,如強調木蘭的個性,突出父女雙向的愛,木蘭在女性身份暴露後被眾將士拋棄,木蘭單身一人拯救國王等。另外,片中還增加了木須龍和蟋蟀的角色。《花木蘭》成功後,迪斯尼又推出了續集《花木蘭 2》( Mulan 2) 講述了花木蘭和未婚夫李翔被指派護送三位公主下嫁和番。途中,木蘭發現公主們並不願外嫁異族,而且還愛上了護送的士兵,木蘭幫助公主們逃跑,同時自己單身完成任務並最終與李翔結婚的故事。但《花木蘭 2》遠不如《花木蘭》成功。

木蘭故事的最新電影是2009 年的《花木蘭》( 趙薇飾花木蘭,導演馬楚成,編劇張挺,星光國際傳媒) 講述北魏,花木蘭從小失去母親,與父親花弧相依為命。從小受父親影響偷練武功,私學陣法,武藝高強。遊牧民族柔然犯境,魏國全民徵兵。木蘭不忍年邁的父親再上戰場,便灌醉父親,悄悄地替父從軍。初入軍營,木蘭精湛的武藝引起了副營長文泰的注意,在一次半夜洗澡時,她的身份被文泰發現。文泰和木蘭並肩作戰,木蘭也晉升為將軍。

相處中,兩人漸生情愫。因大將軍違背承諾,致使文泰和木蘭的部隊被柔然單于門獨圍困在絕地,為了愛人和士兵,文泰向冒頓公佈了自己的王子身份並被縛。木蘭遣散士兵,化裝成柔然士兵,並在柔然公主的幫助下殺死門獨,救出文泰,結束了戰爭。班師後,木蘭推掉賞賜,公佈了自己的女兒身並回到家鄉。為了停止戰爭,皇帝讓文泰和柔然公主和親,文泰來找木蘭,但木蘭最終拒絕了文泰。電影在戛納電影節預售出多個國家版權,表明花木蘭這個形象被廣泛接受和欣賞的國際化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後,除了電影之外,以木蘭故事為內容的戲劇和其他形式的藝術仍在不斷出現,如 2001 年上海戲劇學院第二屆國際小劇場戲劇節的《花木蘭》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花木蘭》,這些新的戲劇作品對傳統木蘭故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寫甚或顛覆。將木蘭故事改編為作品的,還有舞劇《花木蘭》( 吳佳琦飾演花木蘭,上海歌舞團和澳大利亞悉尼舞蹈團聯合) 、歌劇《木蘭詩篇》、雜技劇《花木蘭》等。

當代娛樂的新樣式電腦遊戲也對木蘭故事表現出興趣,2005 年,斯普公司製作發行了動作角色扮演類遊戲《花木蘭》,表現了從花木蘭替父從軍開始,到建功立業,班師回朝的整個過程。

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演變,木蘭故事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由最初的敘事詩發展到各種敘事藝術形式( 民歌、小說、戲劇、連環畫、電影、戲曲、歌劇、舞蹈、電腦遊戲等) ,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人物關係在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在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

同時,由於不同的時代狀況、不同的社會背景,使得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有不同時代的特點與核心。著名歷史學家顧劼剛在論述中國古代歷史記載和經史文獻時,曾經提出過一個“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其實不僅是歷史,歷史劇也同樣遵循這一原理,比如人們熟知的包公( 包拯) ,雖然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其事蹟在《宋史》中不過是廖廖幾行字而已,但到了後世,有關包公的故事卻越來越多。

我曾在多篇論文中表述過這一觀點②從傳統戲劇中的包公、關公、唐伯虎、花木蘭,到當代的電視劇《戲說乾隆》、《包青天》、《宰相劉羅鍋》、《神探狄仁傑》,“就是在一個為觀眾喜愛的歷史人物身上,儘可能多地堆戲。這種寫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復活了中國古代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傳統”。[1]而木蘭故事的演變與發展也同樣遵循著這一規律。

二、木蘭故事的價值發現

《木蘭辭》從民歌成型到 20 世紀末進入國際視野,在一千多年中,木蘭故事不斷地被講述,是因為這個故事有被不斷講述的價值,有其內生的動力與民族審美心理的依據,因而能夠吸引一代代的中國文人和藝術家。而能夠被迪斯尼看中,成為吸引全球觀眾的故事,並使花木蘭成為迪斯尼八大公主動畫片之一,也必定是因為這個故事具有某種普世價值。那麼,木蘭故事的價值何在?

花木蘭之所以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因為木蘭故事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從《木蘭辭》到後世的木蘭故事,首先是木蘭身上表現出兒女對父母的深愛,這樣的“孝道”是為傳統文化所推崇與褒揚的;

其次木蘭的行為表達出“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這雖然與傳統重男輕女的成見不同,卻又能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表現出與傳統文化的某種“共存與和諧”;

第三,木蘭的“功成身退”、淡泊名利、不貪戀官位的人生境界為歷代國人敬佩不已; 最後是雖然以男裝方式取得成就,但木蘭依然堅持自己的女性身份,使無論男性或大多數女性都對此極為認同。應當說,這些寶貴的傳統在當代並未失去其價值,而恰恰是這些傳統價值使得木蘭一次次走進人們的視野。那麼木蘭故事中的精神價值是如何保留和演變,又在其國際化的過程中由迪斯尼作了哪些改動,體現出哪些新的價值?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略加分析。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動畫《花木蘭》劇照

(一) 孝

在《木蘭辭》中,木蘭從軍的動機是: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親入了應徵名單,但病弱而不能行,因為家裡沒有長子,作為長女,她只能上陣。但不巧她是女性,為了能夠盡孝,為了替父親出征,她只有扮成男裝從軍。對於大多數古代中國人來說,花木蘭是為了盡孝道而替父從軍的。

花木蘭曾被唐代皇帝封過“孝烈將軍”就是一個明證。這個“孝”也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戲劇電影中,如1939 年版電影《木蘭從軍》中,花木蘭對父親說: “爸爸一生已經經過了幾十次打仗,這麼大的年紀,也應該在家裡養老了,近年來又是多病,北方的冰天雪地,您的身體怎麼受得住?”在花木蘭身上,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為“孝”犧牲自己的精神內涵,同時也表達出木蘭對親人的濃厚親情。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孝是最重要的傳統,因此木蘭對父親的“孝”是這個故事得以流傳的核心價值。

不過從一開始,對木蘭故事的解讀中就有了另一種價值,這就是“忠”。因為中國傳統社會體制的基礎是人倫,因而中國文化呈現出家國一體的特徵,為父母盡孝和為國家盡忠是一樣的,忠孝一體化使得兩者並不矛盾甚至高度統一。因此,以“忠”的觀念來解讀木蘭故事從古代就開始了,如唐朝詩人韋元甫曾效仿《木蘭辭》的《木蘭歌》中,最後幾句是“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的說法。清代田瑗的《木蘭將軍記》即從“忠孝兩全”的方向論述了木蘭與歷代巾幗英雄的不同之處,再一次強化了其道德意義。③

木蘭故事中的“忠”,在古代是忠君,在現代是愛國。從為父盡孝到進一步為國盡忠,木蘭故事從 20 世紀 30 年代到五六十年代,正是在強調愛國意識和抵抗精神的意義上強化了忠孝主題。

30 年代至 40 年代日寇入侵中國,中國面臨亡國滅種之憂,在全中國掀起了全民的抗日救亡運動,1939 年版電影《木蘭從軍》中花父的臺詞是:“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國家有事每一個老百姓都應當去打仗,何況我是吃的國家的糧,躲在家裡也不像話”,“軍令如山怎麼能夠不去,好在爸爸年紀還不很老,還可以替國家出點力,死在戰場上是要比死在家裡光榮得多呢! ”影片中花木蘭的臺詞: “爸爸從小教女兒一身武藝,不如替爸爸去從軍,一來盡孝、二來盡忠。”影片敘事重點由傳統的對父親盡孝偏移到為國家盡忠,使得片中人物的言外之意更加明確。50 年代初爆發抗美援朝戰爭,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因此愛國的意識在木蘭故事的講述中更為明確。

50 年代初常香玉版的豫劇《花木蘭》出名的原因就是強調了愛國這個重點。這個版本的《花木蘭》是陳憲章和王景中根據馬少波的京劇劇本《木蘭從軍》改編而成。馬本共十六場,陳本在保留馬本精華的基礎上,縮短為十一出,除基本保留木蘭傳奇的核心要素之外,省去了情感糾葛,增加了思想動員的內容,使故事更符合時代的要求。

特別是第五齣“征途”中,出現了一個落後人物劉忠( 即“劉大哥”) 這位劉大哥自私戀家、牢騷滿腹、貪生怕死,對戰爭和前途充滿悲觀態度。於是花木蘭用兩段演唱義正辭嚴地批駁了他的反動言論,教育劉大哥重新回到革命隊伍中來。

第一段詞是這樣的: “劉大哥再莫要這樣盤算,你怎知村莊內家家團圓? 邊關的兵和將千千萬萬,誰無有老和少田產莊園,若都是戀家鄉不肯出戰,怕戰火早燒到咱的門前! ”第二段唱詞就是著名的“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兩段鏗鏘有力的河南梆子不僅說得“劉大哥”心服口服,也深刻地教育了許多群眾。在中國歷史上,每處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時,花木蘭形象總是以其積極的精神張力激勵著時代,正是因為其中蘊含的這種孝忠一體化的觀念。

那麼,對於這種深深根植於故事中的中國人的觀念,迪斯尼是怎樣解讀和利用的呢?《花木蘭》的製作者們認為,對於美國人和世界其他地方觀眾而言,為什麼木蘭要離家從軍是影片要回答的關鍵問題。

以“孝道”來解釋木蘭替父從軍的行為是不足以令那些不瞭解“孝道”的觀眾信服的。要使現代觀眾和全世界觀眾更易於理解木蘭的行為,就必須找到更有說服力的東西,經過苦思冥想,他們決定把原因定位為對父親的愛,因此《花木蘭》中增加了父女在花園中親密無間的談心場景,因為父女之間的愛是雙向的,而不僅是中國孝道中強調的單方面的給予和付出。

《花木蘭》的角色總設計 Dean Deblois 說: “重要的是,影片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典型的外國角色,她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榮譽,為了履行一些與生俱來、不容置疑的義務。當然,榮譽是一個普遍存在於不同文化的觀念,但是我們必須以具體的例子說明,為什麼有人願意為它而奮鬥,否則人們是不會明白的。” ④

其次,為了吸引觀眾代入角色,博取他們的同情,使中國的傳統故事成為“普遍的”和“感性的”,《花木蘭》中增加了她一心想要榮耀家庭的動機。所以動畫片一開始就是木蘭相親失敗,沒有能夠給家庭帶來榮耀,這是木蘭從軍的重要動機。因此,榮耀家庭和雙向的愛取代了孝道成為影片敘述的主題之一。當然,這並不是說迪斯尼完全放棄了孝道的觀念。而是說,孝道在《花木蘭》中被改造為了一個更容易被不同文化接受的觀念。由於迪斯尼的這種改寫,東方傳統意義上的花木蘭被賦予了新的形象和新的內涵。

從木蘭故事主題的變遷中,我們看到木蘭從一個傳統孝的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這是木蘭故事價值在不同語境下的解讀,也使得我們看到了這個故事從一個民間故事到主流形象再到普世價值觀體現的過程。

"

最近,迪士尼版電影《花木蘭》發出預告片,由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引起觀眾的熱議。有人認為這一版花木蘭符合自己對經典的想象,也有人覺得預告片的場景和對話恰好體現出美國人對中國的成見,是一出中國版的《黑豹》。今天刊登的這篇文章,梳理了花木蘭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演進和傳播。作者吳保和認為: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經歷了民歌、詩詞、小說、戲曲、戲劇、電影、電視劇、電腦遊戲等不同表現形式,其內容也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關係人物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而木蘭故事中最為吸引當代人的則是木蘭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認同方面的精神價值。木蘭故事的主題變遷,是從一個傳統孝道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

本文授權轉載自鳳凰網文化,首發自《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 第 1 期,有刪減,排版有調整,完整版可點擊“閱讀原文”。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劉亦菲版花木蘭

1998 年,美國迪斯尼的動畫片《花木蘭》問世,再一次在中國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花木蘭熱”。在這股熱潮中,不僅有電影,還有電視劇,歌劇、話劇、遊戲,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一個民間傳奇故事,提升為國家與民族的形象。

《木蘭辭》一直被列入中學課本,木蘭故事一再地成為影視劇作品的題材,甚至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這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為何在 20 世紀特別受到國人的喜愛,木蘭故事包含著怎樣的民族時代心理,木蘭所代表的是怎樣的一種文化符號,都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和探討研究的。因為木蘭故事的演變和被改編反映了傳統文化符號在社會和文化變遷發展過程中諸多規律性問題,研究木蘭故事與與戲劇和電影的關係,正是迴應了時代語境對電影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將以六個典型文本為對象,研究木蘭故事對戲劇和電影的影響,以及戲劇和電影對木蘭故事變遷的作用。這六個文本分別是《樂府詩集》中的南北朝民歌《木蘭辭》,明代徐渭的《四聲猿傳奇》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京劇及根據京劇改編的豫劇《花木蘭》,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的電影《木蘭從軍》,1998 年美國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花木蘭》和2009 年星光國際傳媒的電影《花木蘭》。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圖源:Twitter

一、木蘭故事的演變過程

花木蘭故事最早是出現在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辭》( 又作《木蘭詩》) 。據考證,這篇北朝民歌大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間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最後在宋代進入文學作品領域。①這部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同時,建構了她的四位家庭成員,即父、母、姐、弟。

戲劇作品最早是明代萬曆年間徐渭的雜劇作品集《四聲猿傳奇》,其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就是講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整部雜劇極短,只有兩出,第一齣為徵前準備;第二齣為旗開得勝和回朝成親。《雌木蘭》對《木蘭辭》有兩處重要增加,一是賦予了木蘭姓“花”,父親名叫花弧; 二是增添了戰爭結束後,木蘭嫁給王郎的情節。

以小說方式對花木蘭故事進行改寫,元明清各有一次。第一次是元代侯有造的《祠像辨正記》,在木蘭故事中添加了皇帝欲納木蘭入宮,木蘭不從,遂自盡,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的情節。之後明代朱國貞的《湧幢小品》裡的《木蘭將軍》,沿襲了這一說法。第三次是清代張紹賢的《閨孝烈傳》( 全名《北魏奇史閨孝烈傳》) ,全書共四十六回,主要依據《雌木蘭》鋪敘而成。講述北魏拓拔珪時期,花家村的花木蘭從小許配同村王青雲。木蘭代父從軍後屢立大功卻遭排擠,被派往敵軍營中下戰書,被迫與敵軍女將盧玩花成親。木蘭道出實情,盧玩花願做內應,兩人結為姐妹。後來木蘭大敗敵軍,並與盧玩花同嫁狀元王青雲。與敵方女將( 公主) 成親是此書添加的重要情節。

進入民國時代以後,木蘭故事開始頻繁進入戲劇、電影、電視劇領域。

1912 年京劇大師梅蘭芳與齊如山合作,將《木蘭辭》改編成京劇《木蘭從軍》。全劇共 29 場,分頭、二本兩次演完。梅蘭芳既唱旦角,又反串小生,在戲路上進行了大量創新,成為梅蘭芳早期的代表作,影響深遠,至今京劇及各劇種的演出,多以梅蘭芳的腳本為基礎加以改進。

1943 年,馬少波創作了京劇《木蘭從軍》。其後,參照京劇《木蘭從軍》和《木蘭辭》故事的戲劇作品遍及各個不同劇種,如越劇《花木蘭》( 姚水娟、袁雪芬、竺水招等先後飾演花木蘭) 、評劇《花木蘭》( 崔連潤飾演花木蘭) 、黃梅戲《花木蘭》( 韓再芬飾演花木蘭) 、粵劇《木蘭從軍》( 紅線女飾演花木蘭) 、桂劇《花木蘭》( 羅桂霞飾演花木蘭) 等,其中影響最廣的是豫劇《花木蘭》( 常香玉飾演花木蘭) 。因為此劇推出時全國上下正處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當中,《花木蘭》的演出引起大轟動,而劇中的唱段“誰說女子不如男”也被廣為傳唱。迄今上演過木蘭戲的有 20 多個劇種。

除了京、豫、越、粵、桂、黃梅戲外,上演過花木蘭戲劇的還有崑曲、秦腔、平劇、川劇、潮劇、滬劇、漢劇、楚劇、曲劇、壯劇、莆仙戲、龍江戲、懷調劇、山東梆子、廣西彩調、河北梆子、古裝樂劇等 20 多個劇種。1926 年,京劇《木蘭從軍》被拍成電影,這是木蘭故事第一次被搬上銀幕( 梅蘭芳飾演花木蘭) 。

1927 年,木蘭故事第二次被拍成電影《花木蘭》,影片( 胡珊飾演花木蘭,導演李萍倩,編劇劉豁公) 講述匈奴進犯中原,朝廷徵兵抵抗,木蘭男裝以花安之名代父花弧從軍。花木蘭原已許配給韓士祺,韓士祺也從軍並與花木蘭在同一軍營中。在韓士祺和戰將金得標、包錦榮的配合下,木蘭率軍大敗敵軍並將敵軍趕到關外,凱歌而還。朝廷論功行賞,木蘭辭不受命,解甲歸田。數日後,諸將奉命探望木蘭,見到的卻是嫵媚的女郎,諸將大驚,尤為驚駭的是韓士祺。電影開始在木蘭與軍中戰友之間添加故事。而胡蝶的堂妹胡珊也因此片一舉成名。

1928 年,木蘭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木蘭從軍》( 李旦旦飾花木蘭,編劇、導演侯曜,民新公司) ,李旦旦不僅是著名的電影明星,而且是中國最早的女飛行員,可以說是現實中的“花木蘭”。

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再次將木蘭故事拍成電影《木蘭從軍》,這部由卜萬蒼導演、歐陽予倩編劇,陳雲裳飾演花木蘭的影片在“孤島”時期的上海,曾創造連映 85 天的票房紀錄。扮演花木蘭的女演員陳雲裳也因這部影片而成為當時的超級明星。影片故事與1927 年版最大不同是將木蘭從小許配的對象這個從《雌木蘭》開始的人物關係前提設定改掉了,即不是父母之命、從小許配,而是在戰鬥中萌發情感,這一改變應是受“五四”以來愛情婚姻自主的影響。

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到 60 年代,以花木蘭故事為內容的電影共有四部。即 1951 年香港的粵劇戲曲片《花木蘭》( 任劍輝飾演花木蘭,編劇導演陳皮、顧文宗) ; 1956 年大陸的豫劇戲曲片《花木蘭》( 常香玉飾花木蘭,導演劉國權、張辛實,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 ;1961 年香港的粵劇戲曲片《花木蘭》( 鳳凰女飾花木蘭,編劇李壽祺,導演黃鶴聲) ; 1964年香港的黃梅戲戲曲片《花木蘭》( 凌波飾花木蘭,編劇葛瑞芬、費安娜、董千里,導演嶽楓,邵氏電影公司攝製) 。這一階段的木蘭電影基本沿用戲劇故事,並採用戲曲藝術片的形式,在故事與人物框架上並無大的變化。其中 1964 版的《花木蘭》在東南亞影響較大,著名女星凌波因此片的表演獲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木蘭故事開始進入電視劇領域。

1995 年臺灣臺視的《排山倒海花木蘭》( 30 集,楊麗菁飾演花木蘭) 轟動一時。講述北魏文孝帝大和年間,北國突厥可汗大肆興兵。大將李文叛逆,突厥軍連破八十餘城,賀廷玉將軍死守邊關陷入重圍。朝中奸臣王嚴暗中勾結突厥國。千夫長花弧之女花木蘭,代父從軍,被保舉為火頭軍副將,與李文之子李駿及另一改扮男裝之女胡麗,在軍中共事。木蘭得突厥公主賽洛和義士大鵬所率義軍相助,大敗突厥軍,突厥可汗奉上降表,大元帥賀廷玉率花木蘭、朱全等得勝回朝除去奸臣。花木蘭也與將軍李駿結為佳偶。

1996 年大陸拍攝的《花木蘭》( 23 集,時愛紅飾演花木蘭) 劇中除了傳統的替父從軍,在戰鬥中結識軍中戰友,殺敵立功被賞識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改動就是木蘭的女性身份不是戰後才恢復,而是被人揭穿,木蘭被貶還鄉,木蘭在敵軍包圍中救出已被封為元帥的劉元度。皇上下旨召回木蘭,木蘭率眾將士大敗番軍。戰事結束後木蘭恢復女兒身份,與劉元度結成姻緣。

1999 年臺灣楊佩佩工作室與湖南經視合作拍攝的《花木蘭》( 48 集,袁詠儀飾花木蘭) ,全劇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木蘭新編”講述了雖為女兒身卻志比男兒高的花木蘭,代父從軍、拼搏戰場的傳奇故事,她與將軍李亮在戰場結識,起初兩人因誤會生隙,繼而由怨轉愛,經歷種種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下部“木蘭從夫”則講述了功名顯赫的木蘭換回女兒裝作為新婦後,所經歷的因封建世俗對男女尊卑的偏見而引發的一樁樁家庭矛盾,最後與李亮冰釋前嫌。電視劇中的花木蘭不僅英姿颯爽,而且趣味橫生,成為當年最火的電視劇之一。

同年另一部是香港無線電視的《花木蘭》( 20 集,陳妙瑛飾花木蘭) 。講述花弧因無意中發現郎氏父子貪汙的罪證,遭兩人陷害,被列入朝廷徵兵名單。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軍中,木蘭與死對頭賀高升相遇,其實高升早已得悉木蘭是女兒身,當木蘭身份險遭揭破時,便暗中相助。郎氏父子不斷派臥底加害身在軍中的木蘭,但木蘭非但每每化險為夷,更屢建奇功,被太宗賞識而加官晉爵,更賜御妹郎小小為妻等情節,可以看作傳統木蘭故事的搞笑版本。

2006 年在兩部表現北魏馮太后傳奇一生的電視劇中,都出現過花木蘭的故事,《北魏馮太后》中飾演“花木蘭”的是沈傲君,《胡笳漢月》中飾演“花木蘭”的是左小青。

90年代後中國影視劇在講述木蘭故事時,開始從個人意識,個人痛苦角度進行,木蘭形象也不再強調陽剛之氣,反倒是強調她的女性特質。在情節安排上,絕大多數影視作品都表現了她的女性身份中途被發現,而不是回鄉後自己揭開,這是因為許多影視人都意識到,12 年的征戰生涯,女性身份是很難保密到底的。於是木蘭的女性身份是如何暴露與如何繼續保持,便成為新的情節點。同時木蘭內心複雜多樣的情感衝突,也是許多作品的表現內容,比如表現她在愛情上的挫折與痛苦等。

1998 年,迪斯尼將木蘭故事製作成動畫片《花木蘭》( Mulan) ,影片總收入達三億美元,成為迪斯尼利潤最高的影片之一。這部動畫片以美國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木蘭故事作了新的改動。影片講述花家的大女兒花木蘭自小便是個聰明伶俐、志氣高昂的女孩,一直很期待自己能給花家帶來榮耀。北方匈奴來犯,年邁的父親被徵召上戰場,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返,便偷走父親的盔甲,假扮成男裝,代替父親出征。花家的祖宗們為保護花木蘭,派出心地善良的木須龍去陪伴她。在軍中,木蘭通過了困難的訓練與考驗。然而,戰鬥中花木蘭的女兒身被軍中的同伴發現,眾男子害怕木蘭會被朝廷判以“欺君之罪”,將她遺棄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戰。在艱難的時刻裡,木須龍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木蘭最後協助朝廷大軍擊退了匈奴的來犯,救了全中國。

動畫片在諸多重要之處對木蘭故事作了修改,如強調木蘭的個性,突出父女雙向的愛,木蘭在女性身份暴露後被眾將士拋棄,木蘭單身一人拯救國王等。另外,片中還增加了木須龍和蟋蟀的角色。《花木蘭》成功後,迪斯尼又推出了續集《花木蘭 2》( Mulan 2) 講述了花木蘭和未婚夫李翔被指派護送三位公主下嫁和番。途中,木蘭發現公主們並不願外嫁異族,而且還愛上了護送的士兵,木蘭幫助公主們逃跑,同時自己單身完成任務並最終與李翔結婚的故事。但《花木蘭 2》遠不如《花木蘭》成功。

木蘭故事的最新電影是2009 年的《花木蘭》( 趙薇飾花木蘭,導演馬楚成,編劇張挺,星光國際傳媒) 講述北魏,花木蘭從小失去母親,與父親花弧相依為命。從小受父親影響偷練武功,私學陣法,武藝高強。遊牧民族柔然犯境,魏國全民徵兵。木蘭不忍年邁的父親再上戰場,便灌醉父親,悄悄地替父從軍。初入軍營,木蘭精湛的武藝引起了副營長文泰的注意,在一次半夜洗澡時,她的身份被文泰發現。文泰和木蘭並肩作戰,木蘭也晉升為將軍。

相處中,兩人漸生情愫。因大將軍違背承諾,致使文泰和木蘭的部隊被柔然單于門獨圍困在絕地,為了愛人和士兵,文泰向冒頓公佈了自己的王子身份並被縛。木蘭遣散士兵,化裝成柔然士兵,並在柔然公主的幫助下殺死門獨,救出文泰,結束了戰爭。班師後,木蘭推掉賞賜,公佈了自己的女兒身並回到家鄉。為了停止戰爭,皇帝讓文泰和柔然公主和親,文泰來找木蘭,但木蘭最終拒絕了文泰。電影在戛納電影節預售出多個國家版權,表明花木蘭這個形象被廣泛接受和欣賞的國際化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後,除了電影之外,以木蘭故事為內容的戲劇和其他形式的藝術仍在不斷出現,如 2001 年上海戲劇學院第二屆國際小劇場戲劇節的《花木蘭》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花木蘭》,這些新的戲劇作品對傳統木蘭故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寫甚或顛覆。將木蘭故事改編為作品的,還有舞劇《花木蘭》( 吳佳琦飾演花木蘭,上海歌舞團和澳大利亞悉尼舞蹈團聯合) 、歌劇《木蘭詩篇》、雜技劇《花木蘭》等。

當代娛樂的新樣式電腦遊戲也對木蘭故事表現出興趣,2005 年,斯普公司製作發行了動作角色扮演類遊戲《花木蘭》,表現了從花木蘭替父從軍開始,到建功立業,班師回朝的整個過程。

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演變,木蘭故事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由最初的敘事詩發展到各種敘事藝術形式( 民歌、小說、戲劇、連環畫、電影、戲曲、歌劇、舞蹈、電腦遊戲等) ,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人物關係在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在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

同時,由於不同的時代狀況、不同的社會背景,使得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有不同時代的特點與核心。著名歷史學家顧劼剛在論述中國古代歷史記載和經史文獻時,曾經提出過一個“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其實不僅是歷史,歷史劇也同樣遵循這一原理,比如人們熟知的包公( 包拯) ,雖然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其事蹟在《宋史》中不過是廖廖幾行字而已,但到了後世,有關包公的故事卻越來越多。

我曾在多篇論文中表述過這一觀點②從傳統戲劇中的包公、關公、唐伯虎、花木蘭,到當代的電視劇《戲說乾隆》、《包青天》、《宰相劉羅鍋》、《神探狄仁傑》,“就是在一個為觀眾喜愛的歷史人物身上,儘可能多地堆戲。這種寫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復活了中國古代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傳統”。[1]而木蘭故事的演變與發展也同樣遵循著這一規律。

二、木蘭故事的價值發現

《木蘭辭》從民歌成型到 20 世紀末進入國際視野,在一千多年中,木蘭故事不斷地被講述,是因為這個故事有被不斷講述的價值,有其內生的動力與民族審美心理的依據,因而能夠吸引一代代的中國文人和藝術家。而能夠被迪斯尼看中,成為吸引全球觀眾的故事,並使花木蘭成為迪斯尼八大公主動畫片之一,也必定是因為這個故事具有某種普世價值。那麼,木蘭故事的價值何在?

花木蘭之所以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因為木蘭故事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從《木蘭辭》到後世的木蘭故事,首先是木蘭身上表現出兒女對父母的深愛,這樣的“孝道”是為傳統文化所推崇與褒揚的;

其次木蘭的行為表達出“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這雖然與傳統重男輕女的成見不同,卻又能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表現出與傳統文化的某種“共存與和諧”;

第三,木蘭的“功成身退”、淡泊名利、不貪戀官位的人生境界為歷代國人敬佩不已; 最後是雖然以男裝方式取得成就,但木蘭依然堅持自己的女性身份,使無論男性或大多數女性都對此極為認同。應當說,這些寶貴的傳統在當代並未失去其價值,而恰恰是這些傳統價值使得木蘭一次次走進人們的視野。那麼木蘭故事中的精神價值是如何保留和演變,又在其國際化的過程中由迪斯尼作了哪些改動,體現出哪些新的價值?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略加分析。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動畫《花木蘭》劇照

(一) 孝

在《木蘭辭》中,木蘭從軍的動機是: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親入了應徵名單,但病弱而不能行,因為家裡沒有長子,作為長女,她只能上陣。但不巧她是女性,為了能夠盡孝,為了替父親出征,她只有扮成男裝從軍。對於大多數古代中國人來說,花木蘭是為了盡孝道而替父從軍的。

花木蘭曾被唐代皇帝封過“孝烈將軍”就是一個明證。這個“孝”也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戲劇電影中,如1939 年版電影《木蘭從軍》中,花木蘭對父親說: “爸爸一生已經經過了幾十次打仗,這麼大的年紀,也應該在家裡養老了,近年來又是多病,北方的冰天雪地,您的身體怎麼受得住?”在花木蘭身上,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為“孝”犧牲自己的精神內涵,同時也表達出木蘭對親人的濃厚親情。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孝是最重要的傳統,因此木蘭對父親的“孝”是這個故事得以流傳的核心價值。

不過從一開始,對木蘭故事的解讀中就有了另一種價值,這就是“忠”。因為中國傳統社會體制的基礎是人倫,因而中國文化呈現出家國一體的特徵,為父母盡孝和為國家盡忠是一樣的,忠孝一體化使得兩者並不矛盾甚至高度統一。因此,以“忠”的觀念來解讀木蘭故事從古代就開始了,如唐朝詩人韋元甫曾效仿《木蘭辭》的《木蘭歌》中,最後幾句是“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的說法。清代田瑗的《木蘭將軍記》即從“忠孝兩全”的方向論述了木蘭與歷代巾幗英雄的不同之處,再一次強化了其道德意義。③

木蘭故事中的“忠”,在古代是忠君,在現代是愛國。從為父盡孝到進一步為國盡忠,木蘭故事從 20 世紀 30 年代到五六十年代,正是在強調愛國意識和抵抗精神的意義上強化了忠孝主題。

30 年代至 40 年代日寇入侵中國,中國面臨亡國滅種之憂,在全中國掀起了全民的抗日救亡運動,1939 年版電影《木蘭從軍》中花父的臺詞是:“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國家有事每一個老百姓都應當去打仗,何況我是吃的國家的糧,躲在家裡也不像話”,“軍令如山怎麼能夠不去,好在爸爸年紀還不很老,還可以替國家出點力,死在戰場上是要比死在家裡光榮得多呢! ”影片中花木蘭的臺詞: “爸爸從小教女兒一身武藝,不如替爸爸去從軍,一來盡孝、二來盡忠。”影片敘事重點由傳統的對父親盡孝偏移到為國家盡忠,使得片中人物的言外之意更加明確。50 年代初爆發抗美援朝戰爭,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因此愛國的意識在木蘭故事的講述中更為明確。

50 年代初常香玉版的豫劇《花木蘭》出名的原因就是強調了愛國這個重點。這個版本的《花木蘭》是陳憲章和王景中根據馬少波的京劇劇本《木蘭從軍》改編而成。馬本共十六場,陳本在保留馬本精華的基礎上,縮短為十一出,除基本保留木蘭傳奇的核心要素之外,省去了情感糾葛,增加了思想動員的內容,使故事更符合時代的要求。

特別是第五齣“征途”中,出現了一個落後人物劉忠( 即“劉大哥”) 這位劉大哥自私戀家、牢騷滿腹、貪生怕死,對戰爭和前途充滿悲觀態度。於是花木蘭用兩段演唱義正辭嚴地批駁了他的反動言論,教育劉大哥重新回到革命隊伍中來。

第一段詞是這樣的: “劉大哥再莫要這樣盤算,你怎知村莊內家家團圓? 邊關的兵和將千千萬萬,誰無有老和少田產莊園,若都是戀家鄉不肯出戰,怕戰火早燒到咱的門前! ”第二段唱詞就是著名的“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兩段鏗鏘有力的河南梆子不僅說得“劉大哥”心服口服,也深刻地教育了許多群眾。在中國歷史上,每處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時,花木蘭形象總是以其積極的精神張力激勵著時代,正是因為其中蘊含的這種孝忠一體化的觀念。

那麼,對於這種深深根植於故事中的中國人的觀念,迪斯尼是怎樣解讀和利用的呢?《花木蘭》的製作者們認為,對於美國人和世界其他地方觀眾而言,為什麼木蘭要離家從軍是影片要回答的關鍵問題。

以“孝道”來解釋木蘭替父從軍的行為是不足以令那些不瞭解“孝道”的觀眾信服的。要使現代觀眾和全世界觀眾更易於理解木蘭的行為,就必須找到更有說服力的東西,經過苦思冥想,他們決定把原因定位為對父親的愛,因此《花木蘭》中增加了父女在花園中親密無間的談心場景,因為父女之間的愛是雙向的,而不僅是中國孝道中強調的單方面的給予和付出。

《花木蘭》的角色總設計 Dean Deblois 說: “重要的是,影片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典型的外國角色,她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榮譽,為了履行一些與生俱來、不容置疑的義務。當然,榮譽是一個普遍存在於不同文化的觀念,但是我們必須以具體的例子說明,為什麼有人願意為它而奮鬥,否則人們是不會明白的。” ④

其次,為了吸引觀眾代入角色,博取他們的同情,使中國的傳統故事成為“普遍的”和“感性的”,《花木蘭》中增加了她一心想要榮耀家庭的動機。所以動畫片一開始就是木蘭相親失敗,沒有能夠給家庭帶來榮耀,這是木蘭從軍的重要動機。因此,榮耀家庭和雙向的愛取代了孝道成為影片敘述的主題之一。當然,這並不是說迪斯尼完全放棄了孝道的觀念。而是說,孝道在《花木蘭》中被改造為了一個更容易被不同文化接受的觀念。由於迪斯尼的這種改寫,東方傳統意義上的花木蘭被賦予了新的形象和新的內涵。

從木蘭故事主題的變遷中,我們看到木蘭從一個傳統孝的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這是木蘭故事價值在不同語境下的解讀,也使得我們看到了這個故事從一個民間故事到主流形象再到普世價值觀體現的過程。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 二) 英雄

民間故事裡的木蘭是一個勇敢的女性,一個傳奇色彩的英雄。不同文學、戲劇、電影文本對木蘭故事的講述儘管有差異,但巾幗英雄的形象是木蘭故事的基本點。在突出她的英雄氣概上,各本並無二致。人們肯定她是英雄首先注意到的是故事的傳奇性,正如清人沈德潛說的《木蘭辭》是“事奇詩奇”。

木蘭故事的傳奇因素大致是三個方面:

一是易裝之奇,木蘭敢於和能夠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確實大膽,令人驚奇。由於中國古代的重男輕女以及許多領域對於女性的禁入,使得女性無法進入這些領域,於是就出現了女扮男裝讀書( 祝英臺) 、女扮男裝經商( 黃善聰) 、女扮男裝從軍( 花木蘭)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往往因易裝的傳奇性而為人津津樂道。

從女英雄的角度說,花木蘭並不是中國古代唯一的女英雄。古代與男性一樣上陣殺敵的女英雄還有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等人,但她們都沒有木蘭故事更深入人心,其原因除了木蘭是女性之外,還因為她是一位以男性面目出現的女性,所以女扮男裝這個外殼,是木蘭故事的不同於中國古代其他女英雄故事根本之處。

二是時間之奇,木蘭在軍中生活戰鬥十數年,居然從未被人發現是女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古代木蘭故事的講述無不在這一點上津津樂道,不過這個時間之奇卻在當代受到了某種質疑。因為在當代人的理性思維之中,長期易裝卻不被發現是很難的,也是難以解釋的。有人甚至認為,木蘭並未真正在戰場上作戰,她帶上駿馬參軍,在軍中是一名函使,“萬里赴戌機,關山度若飛”正是她作為函使的真正描寫。作為函使不必與其他男卒吃住一起,她的女兒身份才沒有暴露。

三是能力之奇,作為一名女性,她在殺敵立功上毫不遜於男子,當然是令人稱奇的。正是她的能力方面引起許多女性的共鳴和男性的贊同。如在戲劇、電影《紅色娘子軍》中有歌詞,“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就是一例。《木蘭辭》中對於木蘭的軍功並不詳細,只有寥寥數語,即“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但後來的戲劇影視作品在敘述中,都對木蘭非凡的勇氣、過人的智謀、臨陣作戰的威猛作了大量的描寫與添加。如香港 1951年的《花木蘭》增加半夜敵軍偷襲,營中軍士陣腳大亂,木蘭偕主將柳元慶統領軍隊,成功擊退敵軍。豫劇和根據豫劇拍攝的《花木蘭》如此。某夜,木蘭聽到群鳥飛鳴,她料想必是敵兵前來偷襲,便稟告元帥四面埋伏,智擒敵酋。

1998 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中增加了木蘭利用火炮引發雪崩大勝敵軍,以及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運用機謀戰勝敵酋,拯救國王的情節。因此,在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與觀念中,在強調女子“三從四德”,習慣將女性視作男性附庸的古代社會,木蘭的英雄傳奇是對傳統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反抗,這一形象無疑長了女性的志氣,鼓舞了很多女性。所以在我國文學所塑造的女英雄形象上,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花木蘭的影子,並形成了女英雄故事的敘述模式。

在表現花木蘭巾幗英雄、傳奇英雄上,迪斯尼是怎麼做的呢?

應該說,正是這一點上,迪斯尼發現了木蘭故事的最大價值。因為在傳統的西方影片中,金髮公主往往是被困在某個城堡裡,等待英俊的白馬王子來拯救。而在木蘭故事片中,木蘭女扮男裝,走上戰場,戰勝強敵,並最終救出國王,這樣一個大膽勇敢的東方少女傳奇故事,正是在女性主義開始流行的時代,迪斯尼動畫片所需要的故事。

因此,在這一點上,動畫片不但沒有削弱木蘭故事原有的傳奇色彩,反而大大加強了其傳奇性。動畫片中增加的情節是,即雪地戰役中花木蘭受傷,在醫治過程中女子身份不慎被發現,被丟棄冰天雪地裡後,( 表現男性對女性的無情) ,花木蘭發現單于沒死,並且糾集餘部要進攻皇城時,她快馬加鞭進城( 表現女性的勇氣) ,此時的花木蘭完全是以一個女性的形象,救出了男權社會的最高象徵皇帝( 表現女性英雄對男性的拯救) 。有趣的是,動畫片還在此處對男性作了一點小小的調侃,讓男性扮演成女性。正是花木蘭施計讓士兵男扮女裝,才得以騙過凶惡的單于,將皇帝順利救出。

迪斯尼版的動畫片《花木蘭》上映後,國內有文章認為,迪斯尼版的花木蘭是異國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西方社會意識形態和女性價值觀的體現,是顛覆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形象,認為“只是截取了某些中國符號來傳達美國精神”,“表達的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深厚人倫,而是通過對中國古老故事的再現和描寫,表達典型的美國精神和西方價值體系”。[2]我並不同意,應該說,迪斯尼版《花木蘭》是在中國花木蘭故事的框架下,以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價值體系,強化了中國民間故事中的巾幗英雄形象,給原來的人物形象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義的闡釋。

"

最近,迪士尼版電影《花木蘭》發出預告片,由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引起觀眾的熱議。有人認為這一版花木蘭符合自己對經典的想象,也有人覺得預告片的場景和對話恰好體現出美國人對中國的成見,是一出中國版的《黑豹》。今天刊登的這篇文章,梳理了花木蘭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演進和傳播。作者吳保和認為: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經歷了民歌、詩詞、小說、戲曲、戲劇、電影、電視劇、電腦遊戲等不同表現形式,其內容也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關係人物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而木蘭故事中最為吸引當代人的則是木蘭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認同方面的精神價值。木蘭故事的主題變遷,是從一個傳統孝道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

本文授權轉載自鳳凰網文化,首發自《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年 第 1 期,有刪減,排版有調整,完整版可點擊“閱讀原文”。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劉亦菲版花木蘭

1998 年,美國迪斯尼的動畫片《花木蘭》問世,再一次在中國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花木蘭熱”。在這股熱潮中,不僅有電影,還有電視劇,歌劇、話劇、遊戲,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一個民間傳奇故事,提升為國家與民族的形象。

《木蘭辭》一直被列入中學課本,木蘭故事一再地成為影視劇作品的題材,甚至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這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為何在 20 世紀特別受到國人的喜愛,木蘭故事包含著怎樣的民族時代心理,木蘭所代表的是怎樣的一種文化符號,都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和探討研究的。因為木蘭故事的演變和被改編反映了傳統文化符號在社會和文化變遷發展過程中諸多規律性問題,研究木蘭故事與與戲劇和電影的關係,正是迴應了時代語境對電影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將以六個典型文本為對象,研究木蘭故事對戲劇和電影的影響,以及戲劇和電影對木蘭故事變遷的作用。這六個文本分別是《樂府詩集》中的南北朝民歌《木蘭辭》,明代徐渭的《四聲猿傳奇》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京劇及根據京劇改編的豫劇《花木蘭》,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的電影《木蘭從軍》,1998 年美國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花木蘭》和2009 年星光國際傳媒的電影《花木蘭》。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圖源:Twitter

一、木蘭故事的演變過程

花木蘭故事最早是出現在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辭》( 又作《木蘭詩》) 。據考證,這篇北朝民歌大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間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最後在宋代進入文學作品領域。①這部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同時,建構了她的四位家庭成員,即父、母、姐、弟。

戲劇作品最早是明代萬曆年間徐渭的雜劇作品集《四聲猿傳奇》,其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就是講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整部雜劇極短,只有兩出,第一齣為徵前準備;第二齣為旗開得勝和回朝成親。《雌木蘭》對《木蘭辭》有兩處重要增加,一是賦予了木蘭姓“花”,父親名叫花弧; 二是增添了戰爭結束後,木蘭嫁給王郎的情節。

以小說方式對花木蘭故事進行改寫,元明清各有一次。第一次是元代侯有造的《祠像辨正記》,在木蘭故事中添加了皇帝欲納木蘭入宮,木蘭不從,遂自盡,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的情節。之後明代朱國貞的《湧幢小品》裡的《木蘭將軍》,沿襲了這一說法。第三次是清代張紹賢的《閨孝烈傳》( 全名《北魏奇史閨孝烈傳》) ,全書共四十六回,主要依據《雌木蘭》鋪敘而成。講述北魏拓拔珪時期,花家村的花木蘭從小許配同村王青雲。木蘭代父從軍後屢立大功卻遭排擠,被派往敵軍營中下戰書,被迫與敵軍女將盧玩花成親。木蘭道出實情,盧玩花願做內應,兩人結為姐妹。後來木蘭大敗敵軍,並與盧玩花同嫁狀元王青雲。與敵方女將( 公主) 成親是此書添加的重要情節。

進入民國時代以後,木蘭故事開始頻繁進入戲劇、電影、電視劇領域。

1912 年京劇大師梅蘭芳與齊如山合作,將《木蘭辭》改編成京劇《木蘭從軍》。全劇共 29 場,分頭、二本兩次演完。梅蘭芳既唱旦角,又反串小生,在戲路上進行了大量創新,成為梅蘭芳早期的代表作,影響深遠,至今京劇及各劇種的演出,多以梅蘭芳的腳本為基礎加以改進。

1943 年,馬少波創作了京劇《木蘭從軍》。其後,參照京劇《木蘭從軍》和《木蘭辭》故事的戲劇作品遍及各個不同劇種,如越劇《花木蘭》( 姚水娟、袁雪芬、竺水招等先後飾演花木蘭) 、評劇《花木蘭》( 崔連潤飾演花木蘭) 、黃梅戲《花木蘭》( 韓再芬飾演花木蘭) 、粵劇《木蘭從軍》( 紅線女飾演花木蘭) 、桂劇《花木蘭》( 羅桂霞飾演花木蘭) 等,其中影響最廣的是豫劇《花木蘭》( 常香玉飾演花木蘭) 。因為此劇推出時全國上下正處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當中,《花木蘭》的演出引起大轟動,而劇中的唱段“誰說女子不如男”也被廣為傳唱。迄今上演過木蘭戲的有 20 多個劇種。

除了京、豫、越、粵、桂、黃梅戲外,上演過花木蘭戲劇的還有崑曲、秦腔、平劇、川劇、潮劇、滬劇、漢劇、楚劇、曲劇、壯劇、莆仙戲、龍江戲、懷調劇、山東梆子、廣西彩調、河北梆子、古裝樂劇等 20 多個劇種。1926 年,京劇《木蘭從軍》被拍成電影,這是木蘭故事第一次被搬上銀幕( 梅蘭芳飾演花木蘭) 。

1927 年,木蘭故事第二次被拍成電影《花木蘭》,影片( 胡珊飾演花木蘭,導演李萍倩,編劇劉豁公) 講述匈奴進犯中原,朝廷徵兵抵抗,木蘭男裝以花安之名代父花弧從軍。花木蘭原已許配給韓士祺,韓士祺也從軍並與花木蘭在同一軍營中。在韓士祺和戰將金得標、包錦榮的配合下,木蘭率軍大敗敵軍並將敵軍趕到關外,凱歌而還。朝廷論功行賞,木蘭辭不受命,解甲歸田。數日後,諸將奉命探望木蘭,見到的卻是嫵媚的女郎,諸將大驚,尤為驚駭的是韓士祺。電影開始在木蘭與軍中戰友之間添加故事。而胡蝶的堂妹胡珊也因此片一舉成名。

1928 年,木蘭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木蘭從軍》( 李旦旦飾花木蘭,編劇、導演侯曜,民新公司) ,李旦旦不僅是著名的電影明星,而且是中國最早的女飛行員,可以說是現實中的“花木蘭”。

1939 年,華成影業公司再次將木蘭故事拍成電影《木蘭從軍》,這部由卜萬蒼導演、歐陽予倩編劇,陳雲裳飾演花木蘭的影片在“孤島”時期的上海,曾創造連映 85 天的票房紀錄。扮演花木蘭的女演員陳雲裳也因這部影片而成為當時的超級明星。影片故事與1927 年版最大不同是將木蘭從小許配的對象這個從《雌木蘭》開始的人物關係前提設定改掉了,即不是父母之命、從小許配,而是在戰鬥中萌發情感,這一改變應是受“五四”以來愛情婚姻自主的影響。

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到 60 年代,以花木蘭故事為內容的電影共有四部。即 1951 年香港的粵劇戲曲片《花木蘭》( 任劍輝飾演花木蘭,編劇導演陳皮、顧文宗) ; 1956 年大陸的豫劇戲曲片《花木蘭》( 常香玉飾花木蘭,導演劉國權、張辛實,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 ;1961 年香港的粵劇戲曲片《花木蘭》( 鳳凰女飾花木蘭,編劇李壽祺,導演黃鶴聲) ; 1964年香港的黃梅戲戲曲片《花木蘭》( 凌波飾花木蘭,編劇葛瑞芬、費安娜、董千里,導演嶽楓,邵氏電影公司攝製) 。這一階段的木蘭電影基本沿用戲劇故事,並採用戲曲藝術片的形式,在故事與人物框架上並無大的變化。其中 1964 版的《花木蘭》在東南亞影響較大,著名女星凌波因此片的表演獲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木蘭故事開始進入電視劇領域。

1995 年臺灣臺視的《排山倒海花木蘭》( 30 集,楊麗菁飾演花木蘭) 轟動一時。講述北魏文孝帝大和年間,北國突厥可汗大肆興兵。大將李文叛逆,突厥軍連破八十餘城,賀廷玉將軍死守邊關陷入重圍。朝中奸臣王嚴暗中勾結突厥國。千夫長花弧之女花木蘭,代父從軍,被保舉為火頭軍副將,與李文之子李駿及另一改扮男裝之女胡麗,在軍中共事。木蘭得突厥公主賽洛和義士大鵬所率義軍相助,大敗突厥軍,突厥可汗奉上降表,大元帥賀廷玉率花木蘭、朱全等得勝回朝除去奸臣。花木蘭也與將軍李駿結為佳偶。

1996 年大陸拍攝的《花木蘭》( 23 集,時愛紅飾演花木蘭) 劇中除了傳統的替父從軍,在戰鬥中結識軍中戰友,殺敵立功被賞識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改動就是木蘭的女性身份不是戰後才恢復,而是被人揭穿,木蘭被貶還鄉,木蘭在敵軍包圍中救出已被封為元帥的劉元度。皇上下旨召回木蘭,木蘭率眾將士大敗番軍。戰事結束後木蘭恢復女兒身份,與劉元度結成姻緣。

1999 年臺灣楊佩佩工作室與湖南經視合作拍攝的《花木蘭》( 48 集,袁詠儀飾花木蘭) ,全劇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木蘭新編”講述了雖為女兒身卻志比男兒高的花木蘭,代父從軍、拼搏戰場的傳奇故事,她與將軍李亮在戰場結識,起初兩人因誤會生隙,繼而由怨轉愛,經歷種種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下部“木蘭從夫”則講述了功名顯赫的木蘭換回女兒裝作為新婦後,所經歷的因封建世俗對男女尊卑的偏見而引發的一樁樁家庭矛盾,最後與李亮冰釋前嫌。電視劇中的花木蘭不僅英姿颯爽,而且趣味橫生,成為當年最火的電視劇之一。

同年另一部是香港無線電視的《花木蘭》( 20 集,陳妙瑛飾花木蘭) 。講述花弧因無意中發現郎氏父子貪汙的罪證,遭兩人陷害,被列入朝廷徵兵名單。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軍中,木蘭與死對頭賀高升相遇,其實高升早已得悉木蘭是女兒身,當木蘭身份險遭揭破時,便暗中相助。郎氏父子不斷派臥底加害身在軍中的木蘭,但木蘭非但每每化險為夷,更屢建奇功,被太宗賞識而加官晉爵,更賜御妹郎小小為妻等情節,可以看作傳統木蘭故事的搞笑版本。

2006 年在兩部表現北魏馮太后傳奇一生的電視劇中,都出現過花木蘭的故事,《北魏馮太后》中飾演“花木蘭”的是沈傲君,《胡笳漢月》中飾演“花木蘭”的是左小青。

90年代後中國影視劇在講述木蘭故事時,開始從個人意識,個人痛苦角度進行,木蘭形象也不再強調陽剛之氣,反倒是強調她的女性特質。在情節安排上,絕大多數影視作品都表現了她的女性身份中途被發現,而不是回鄉後自己揭開,這是因為許多影視人都意識到,12 年的征戰生涯,女性身份是很難保密到底的。於是木蘭的女性身份是如何暴露與如何繼續保持,便成為新的情節點。同時木蘭內心複雜多樣的情感衝突,也是許多作品的表現內容,比如表現她在愛情上的挫折與痛苦等。

1998 年,迪斯尼將木蘭故事製作成動畫片《花木蘭》( Mulan) ,影片總收入達三億美元,成為迪斯尼利潤最高的影片之一。這部動畫片以美國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木蘭故事作了新的改動。影片講述花家的大女兒花木蘭自小便是個聰明伶俐、志氣高昂的女孩,一直很期待自己能給花家帶來榮耀。北方匈奴來犯,年邁的父親被徵召上戰場,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返,便偷走父親的盔甲,假扮成男裝,代替父親出征。花家的祖宗們為保護花木蘭,派出心地善良的木須龍去陪伴她。在軍中,木蘭通過了困難的訓練與考驗。然而,戰鬥中花木蘭的女兒身被軍中的同伴發現,眾男子害怕木蘭會被朝廷判以“欺君之罪”,將她遺棄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戰。在艱難的時刻裡,木須龍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木蘭最後協助朝廷大軍擊退了匈奴的來犯,救了全中國。

動畫片在諸多重要之處對木蘭故事作了修改,如強調木蘭的個性,突出父女雙向的愛,木蘭在女性身份暴露後被眾將士拋棄,木蘭單身一人拯救國王等。另外,片中還增加了木須龍和蟋蟀的角色。《花木蘭》成功後,迪斯尼又推出了續集《花木蘭 2》( Mulan 2) 講述了花木蘭和未婚夫李翔被指派護送三位公主下嫁和番。途中,木蘭發現公主們並不願外嫁異族,而且還愛上了護送的士兵,木蘭幫助公主們逃跑,同時自己單身完成任務並最終與李翔結婚的故事。但《花木蘭 2》遠不如《花木蘭》成功。

木蘭故事的最新電影是2009 年的《花木蘭》( 趙薇飾花木蘭,導演馬楚成,編劇張挺,星光國際傳媒) 講述北魏,花木蘭從小失去母親,與父親花弧相依為命。從小受父親影響偷練武功,私學陣法,武藝高強。遊牧民族柔然犯境,魏國全民徵兵。木蘭不忍年邁的父親再上戰場,便灌醉父親,悄悄地替父從軍。初入軍營,木蘭精湛的武藝引起了副營長文泰的注意,在一次半夜洗澡時,她的身份被文泰發現。文泰和木蘭並肩作戰,木蘭也晉升為將軍。

相處中,兩人漸生情愫。因大將軍違背承諾,致使文泰和木蘭的部隊被柔然單于門獨圍困在絕地,為了愛人和士兵,文泰向冒頓公佈了自己的王子身份並被縛。木蘭遣散士兵,化裝成柔然士兵,並在柔然公主的幫助下殺死門獨,救出文泰,結束了戰爭。班師後,木蘭推掉賞賜,公佈了自己的女兒身並回到家鄉。為了停止戰爭,皇帝讓文泰和柔然公主和親,文泰來找木蘭,但木蘭最終拒絕了文泰。電影在戛納電影節預售出多個國家版權,表明花木蘭這個形象被廣泛接受和欣賞的國際化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後,除了電影之外,以木蘭故事為內容的戲劇和其他形式的藝術仍在不斷出現,如 2001 年上海戲劇學院第二屆國際小劇場戲劇節的《花木蘭》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花木蘭》,這些新的戲劇作品對傳統木蘭故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寫甚或顛覆。將木蘭故事改編為作品的,還有舞劇《花木蘭》( 吳佳琦飾演花木蘭,上海歌舞團和澳大利亞悉尼舞蹈團聯合) 、歌劇《木蘭詩篇》、雜技劇《花木蘭》等。

當代娛樂的新樣式電腦遊戲也對木蘭故事表現出興趣,2005 年,斯普公司製作發行了動作角色扮演類遊戲《花木蘭》,表現了從花木蘭替父從軍開始,到建功立業,班師回朝的整個過程。

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演變,木蘭故事由最初的幾百字演變到上百萬字,由最初的敘事詩發展到各種敘事藝術形式( 民歌、小說、戲劇、連環畫、電影、戲曲、歌劇、舞蹈、電腦遊戲等) ,木蘭形象不斷地改變與刷新,人物關係在不斷地增加,故事情節在不斷地豐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最終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

同時,由於不同的時代狀況、不同的社會背景,使得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都有不同時代的特點與核心。著名歷史學家顧劼剛在論述中國古代歷史記載和經史文獻時,曾經提出過一個“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其實不僅是歷史,歷史劇也同樣遵循這一原理,比如人們熟知的包公( 包拯) ,雖然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其事蹟在《宋史》中不過是廖廖幾行字而已,但到了後世,有關包公的故事卻越來越多。

我曾在多篇論文中表述過這一觀點②從傳統戲劇中的包公、關公、唐伯虎、花木蘭,到當代的電視劇《戲說乾隆》、《包青天》、《宰相劉羅鍋》、《神探狄仁傑》,“就是在一個為觀眾喜愛的歷史人物身上,儘可能多地堆戲。這種寫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復活了中國古代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傳統”。[1]而木蘭故事的演變與發展也同樣遵循著這一規律。

二、木蘭故事的價值發現

《木蘭辭》從民歌成型到 20 世紀末進入國際視野,在一千多年中,木蘭故事不斷地被講述,是因為這個故事有被不斷講述的價值,有其內生的動力與民族審美心理的依據,因而能夠吸引一代代的中國文人和藝術家。而能夠被迪斯尼看中,成為吸引全球觀眾的故事,並使花木蘭成為迪斯尼八大公主動畫片之一,也必定是因為這個故事具有某種普世價值。那麼,木蘭故事的價值何在?

花木蘭之所以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因為木蘭故事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從《木蘭辭》到後世的木蘭故事,首先是木蘭身上表現出兒女對父母的深愛,這樣的“孝道”是為傳統文化所推崇與褒揚的;

其次木蘭的行為表達出“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這雖然與傳統重男輕女的成見不同,卻又能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表現出與傳統文化的某種“共存與和諧”;

第三,木蘭的“功成身退”、淡泊名利、不貪戀官位的人生境界為歷代國人敬佩不已; 最後是雖然以男裝方式取得成就,但木蘭依然堅持自己的女性身份,使無論男性或大多數女性都對此極為認同。應當說,這些寶貴的傳統在當代並未失去其價值,而恰恰是這些傳統價值使得木蘭一次次走進人們的視野。那麼木蘭故事中的精神價值是如何保留和演變,又在其國際化的過程中由迪斯尼作了哪些改動,體現出哪些新的價值?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略加分析。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動畫《花木蘭》劇照

(一) 孝

在《木蘭辭》中,木蘭從軍的動機是: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親入了應徵名單,但病弱而不能行,因為家裡沒有長子,作為長女,她只能上陣。但不巧她是女性,為了能夠盡孝,為了替父親出征,她只有扮成男裝從軍。對於大多數古代中國人來說,花木蘭是為了盡孝道而替父從軍的。

花木蘭曾被唐代皇帝封過“孝烈將軍”就是一個明證。這個“孝”也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戲劇電影中,如1939 年版電影《木蘭從軍》中,花木蘭對父親說: “爸爸一生已經經過了幾十次打仗,這麼大的年紀,也應該在家裡養老了,近年來又是多病,北方的冰天雪地,您的身體怎麼受得住?”在花木蘭身上,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為“孝”犧牲自己的精神內涵,同時也表達出木蘭對親人的濃厚親情。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孝是最重要的傳統,因此木蘭對父親的“孝”是這個故事得以流傳的核心價值。

不過從一開始,對木蘭故事的解讀中就有了另一種價值,這就是“忠”。因為中國傳統社會體制的基礎是人倫,因而中國文化呈現出家國一體的特徵,為父母盡孝和為國家盡忠是一樣的,忠孝一體化使得兩者並不矛盾甚至高度統一。因此,以“忠”的觀念來解讀木蘭故事從古代就開始了,如唐朝詩人韋元甫曾效仿《木蘭辭》的《木蘭歌》中,最後幾句是“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的說法。清代田瑗的《木蘭將軍記》即從“忠孝兩全”的方向論述了木蘭與歷代巾幗英雄的不同之處,再一次強化了其道德意義。③

木蘭故事中的“忠”,在古代是忠君,在現代是愛國。從為父盡孝到進一步為國盡忠,木蘭故事從 20 世紀 30 年代到五六十年代,正是在強調愛國意識和抵抗精神的意義上強化了忠孝主題。

30 年代至 40 年代日寇入侵中國,中國面臨亡國滅種之憂,在全中國掀起了全民的抗日救亡運動,1939 年版電影《木蘭從軍》中花父的臺詞是:“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國家有事每一個老百姓都應當去打仗,何況我是吃的國家的糧,躲在家裡也不像話”,“軍令如山怎麼能夠不去,好在爸爸年紀還不很老,還可以替國家出點力,死在戰場上是要比死在家裡光榮得多呢! ”影片中花木蘭的臺詞: “爸爸從小教女兒一身武藝,不如替爸爸去從軍,一來盡孝、二來盡忠。”影片敘事重點由傳統的對父親盡孝偏移到為國家盡忠,使得片中人物的言外之意更加明確。50 年代初爆發抗美援朝戰爭,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因此愛國的意識在木蘭故事的講述中更為明確。

50 年代初常香玉版的豫劇《花木蘭》出名的原因就是強調了愛國這個重點。這個版本的《花木蘭》是陳憲章和王景中根據馬少波的京劇劇本《木蘭從軍》改編而成。馬本共十六場,陳本在保留馬本精華的基礎上,縮短為十一出,除基本保留木蘭傳奇的核心要素之外,省去了情感糾葛,增加了思想動員的內容,使故事更符合時代的要求。

特別是第五齣“征途”中,出現了一個落後人物劉忠( 即“劉大哥”) 這位劉大哥自私戀家、牢騷滿腹、貪生怕死,對戰爭和前途充滿悲觀態度。於是花木蘭用兩段演唱義正辭嚴地批駁了他的反動言論,教育劉大哥重新回到革命隊伍中來。

第一段詞是這樣的: “劉大哥再莫要這樣盤算,你怎知村莊內家家團圓? 邊關的兵和將千千萬萬,誰無有老和少田產莊園,若都是戀家鄉不肯出戰,怕戰火早燒到咱的門前! ”第二段唱詞就是著名的“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兩段鏗鏘有力的河南梆子不僅說得“劉大哥”心服口服,也深刻地教育了許多群眾。在中國歷史上,每處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時,花木蘭形象總是以其積極的精神張力激勵著時代,正是因為其中蘊含的這種孝忠一體化的觀念。

那麼,對於這種深深根植於故事中的中國人的觀念,迪斯尼是怎樣解讀和利用的呢?《花木蘭》的製作者們認為,對於美國人和世界其他地方觀眾而言,為什麼木蘭要離家從軍是影片要回答的關鍵問題。

以“孝道”來解釋木蘭替父從軍的行為是不足以令那些不瞭解“孝道”的觀眾信服的。要使現代觀眾和全世界觀眾更易於理解木蘭的行為,就必須找到更有說服力的東西,經過苦思冥想,他們決定把原因定位為對父親的愛,因此《花木蘭》中增加了父女在花園中親密無間的談心場景,因為父女之間的愛是雙向的,而不僅是中國孝道中強調的單方面的給予和付出。

《花木蘭》的角色總設計 Dean Deblois 說: “重要的是,影片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典型的外國角色,她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榮譽,為了履行一些與生俱來、不容置疑的義務。當然,榮譽是一個普遍存在於不同文化的觀念,但是我們必須以具體的例子說明,為什麼有人願意為它而奮鬥,否則人們是不會明白的。” ④

其次,為了吸引觀眾代入角色,博取他們的同情,使中國的傳統故事成為“普遍的”和“感性的”,《花木蘭》中增加了她一心想要榮耀家庭的動機。所以動畫片一開始就是木蘭相親失敗,沒有能夠給家庭帶來榮耀,這是木蘭從軍的重要動機。因此,榮耀家庭和雙向的愛取代了孝道成為影片敘述的主題之一。當然,這並不是說迪斯尼完全放棄了孝道的觀念。而是說,孝道在《花木蘭》中被改造為了一個更容易被不同文化接受的觀念。由於迪斯尼的這種改寫,東方傳統意義上的花木蘭被賦予了新的形象和新的內涵。

從木蘭故事主題的變遷中,我們看到木蘭從一個傳統孝的典型,變成家國一致盡忠盡孝的典型,到成為愛父親和自我成功的典型,這是木蘭故事價值在不同語境下的解讀,也使得我們看到了這個故事從一個民間故事到主流形象再到普世價值觀體現的過程。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 二) 英雄

民間故事裡的木蘭是一個勇敢的女性,一個傳奇色彩的英雄。不同文學、戲劇、電影文本對木蘭故事的講述儘管有差異,但巾幗英雄的形象是木蘭故事的基本點。在突出她的英雄氣概上,各本並無二致。人們肯定她是英雄首先注意到的是故事的傳奇性,正如清人沈德潛說的《木蘭辭》是“事奇詩奇”。

木蘭故事的傳奇因素大致是三個方面:

一是易裝之奇,木蘭敢於和能夠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確實大膽,令人驚奇。由於中國古代的重男輕女以及許多領域對於女性的禁入,使得女性無法進入這些領域,於是就出現了女扮男裝讀書( 祝英臺) 、女扮男裝經商( 黃善聰) 、女扮男裝從軍( 花木蘭)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往往因易裝的傳奇性而為人津津樂道。

從女英雄的角度說,花木蘭並不是中國古代唯一的女英雄。古代與男性一樣上陣殺敵的女英雄還有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等人,但她們都沒有木蘭故事更深入人心,其原因除了木蘭是女性之外,還因為她是一位以男性面目出現的女性,所以女扮男裝這個外殼,是木蘭故事的不同於中國古代其他女英雄故事根本之處。

二是時間之奇,木蘭在軍中生活戰鬥十數年,居然從未被人發現是女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古代木蘭故事的講述無不在這一點上津津樂道,不過這個時間之奇卻在當代受到了某種質疑。因為在當代人的理性思維之中,長期易裝卻不被發現是很難的,也是難以解釋的。有人甚至認為,木蘭並未真正在戰場上作戰,她帶上駿馬參軍,在軍中是一名函使,“萬里赴戌機,關山度若飛”正是她作為函使的真正描寫。作為函使不必與其他男卒吃住一起,她的女兒身份才沒有暴露。

三是能力之奇,作為一名女性,她在殺敵立功上毫不遜於男子,當然是令人稱奇的。正是她的能力方面引起許多女性的共鳴和男性的贊同。如在戲劇、電影《紅色娘子軍》中有歌詞,“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就是一例。《木蘭辭》中對於木蘭的軍功並不詳細,只有寥寥數語,即“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但後來的戲劇影視作品在敘述中,都對木蘭非凡的勇氣、過人的智謀、臨陣作戰的威猛作了大量的描寫與添加。如香港 1951年的《花木蘭》增加半夜敵軍偷襲,營中軍士陣腳大亂,木蘭偕主將柳元慶統領軍隊,成功擊退敵軍。豫劇和根據豫劇拍攝的《花木蘭》如此。某夜,木蘭聽到群鳥飛鳴,她料想必是敵兵前來偷襲,便稟告元帥四面埋伏,智擒敵酋。

1998 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中增加了木蘭利用火炮引發雪崩大勝敵軍,以及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運用機謀戰勝敵酋,拯救國王的情節。因此,在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與觀念中,在強調女子“三從四德”,習慣將女性視作男性附庸的古代社會,木蘭的英雄傳奇是對傳統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反抗,這一形象無疑長了女性的志氣,鼓舞了很多女性。所以在我國文學所塑造的女英雄形象上,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花木蘭的影子,並形成了女英雄故事的敘述模式。

在表現花木蘭巾幗英雄、傳奇英雄上,迪斯尼是怎麼做的呢?

應該說,正是這一點上,迪斯尼發現了木蘭故事的最大價值。因為在傳統的西方影片中,金髮公主往往是被困在某個城堡裡,等待英俊的白馬王子來拯救。而在木蘭故事片中,木蘭女扮男裝,走上戰場,戰勝強敵,並最終救出國王,這樣一個大膽勇敢的東方少女傳奇故事,正是在女性主義開始流行的時代,迪斯尼動畫片所需要的故事。

因此,在這一點上,動畫片不但沒有削弱木蘭故事原有的傳奇色彩,反而大大加強了其傳奇性。動畫片中增加的情節是,即雪地戰役中花木蘭受傷,在醫治過程中女子身份不慎被發現,被丟棄冰天雪地裡後,( 表現男性對女性的無情) ,花木蘭發現單于沒死,並且糾集餘部要進攻皇城時,她快馬加鞭進城( 表現女性的勇氣) ,此時的花木蘭完全是以一個女性的形象,救出了男權社會的最高象徵皇帝( 表現女性英雄對男性的拯救) 。有趣的是,動畫片還在此處對男性作了一點小小的調侃,讓男性扮演成女性。正是花木蘭施計讓士兵男扮女裝,才得以騙過凶惡的單于,將皇帝順利救出。

迪斯尼版的動畫片《花木蘭》上映後,國內有文章認為,迪斯尼版的花木蘭是異國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西方社會意識形態和女性價值觀的體現,是顛覆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形象,認為“只是截取了某些中國符號來傳達美國精神”,“表達的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深厚人倫,而是通過對中國古老故事的再現和描寫,表達典型的美國精神和西方價值體系”。[2]我並不同意,應該說,迪斯尼版《花木蘭》是在中國花木蘭故事的框架下,以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價值體系,強化了中國民間故事中的巾幗英雄形象,給原來的人物形象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義的闡釋。

花木蘭是你知道的那個花木蘭嗎?

劉亦菲版《花木蘭》劇照

(三) 女性意識

由於木蘭是以女扮男裝的方式從軍征戰,因此,這位女英雄的“男性化”成為木蘭故事的重要特徵。近年來許多關於木蘭影片的分析文章,往往談的都是木蘭的男性化以及女性在男權話語體系下的表現等。這些文章固然對於木蘭的男性化問題作了很好的分析與闡述,但卻存在著對木蘭女性特徵的誤讀與忽視。

我們先看《木蘭辭》,民歌中關於男性與女性的主題敘述主要是兩處,一是篇末的點題之語: “雄兔腳撲朔,雌免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它表達了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一樣也能做到的題旨。這一點是整個木蘭故事的點題之語,也是後世許多作品繼承的理念。二是木蘭回到家中的一段換裝描畫。即“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段文字不僅描寫了木蘭換裝梳妝的過程,而且渲染了她重回女兒身的喜悅心情。這一部分在古代是被重視的,如《雌木蘭》結尾處,木蘭母親要她與王郎拜堂時,木蘭恢復了女性意識的特有嬌羞狀,於是母親說: “女兒,十二年的長官,還害什麼羞哩。”

然而,在 20 世紀以來木蘭故事的講述中,強調的往往是前一點,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後一點。20 世紀以來,在進步知識分子的引領下,中國女性解放的意識開始萌發,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的啟蒙大潮中,一些女性開始有了獨立精神和男女平等意識,她們開始用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男性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女性不再以女扮男裝的方式進入男性社會,甚至有不少女性在傳統男性的領域取得成功,應當說,中國婦女在女性解放上的成就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也是為世界所矚目的。

然而,正如一些研究文章所提到的,中國的女性解放也出現了某些誤區,其中比較明顯就是“男性化”和對“社會化”無限崇拜,即似乎只有放棄女性的性別特徵,放棄與家庭的天然聯繫,女性才能得到解放。比如“不愛紅妝愛武裝”、“鐵姑娘”就是放棄女性的性別特徵。而對“職業女性”的推崇和對“家庭婦女”的鄙視,則是在將家庭與社會的對立中,明顯將家庭當作了束縛女性的囚籠。

因此,20 世紀以來,中國戲劇電影在木蘭故事的講述中,往往突出的是木蘭的英雄氣概和與男性同樣的能力,卻淡化了木蘭對女性身份的認同。各種作品中的花木蘭,大都表現了她的陽剛之氣,表現了“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概,卻極少有女兒家的嬌羞,或者用學術話語說,是以抹平性別差異面貌出現,隱藏淡化其女性特徵而強化或渲染其男性外表。

《木蘭辭》中木蘭在戰後恢復女性身份,她對自己女性性別的認同與喜愛,她對於女性本身的肯定,在木蘭故事的現代敘述中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一些女權主義者在文章中,把木蘭脫下戎裝,恢復女妝讀成了向男性屈服,認為她是不得不回到女性身份,是從巾幗英雄蛻變回一個相夫教子的舊式婦女,並將木蘭定性為是符合以男性中心文化要求的馴順女子。對木蘭故事的如此解讀,我以為是一種誤讀。因為我們從《木蘭辭》中看到的是木蘭認同並喜歡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在顯示了自己不亞於男性的能力之後,並未否認女性的價值或蔑視女性的存在,而這種對自己女性身份的確認,我認為正是木蘭故事的重要之點和精華之處。

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正是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極端女權主義者的觀念。雖然動畫片塑造了一個巾幗英雄,表現了女人未必弱於男性的觀念,突出了花木蘭強烈的個人意識和實現其個人價值的渴望,對歐美盛行女權主義國家的觀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迪斯尼沒有走女性主義的極端,把《花木蘭》講成一個女性對抗男性的故事,而是講了一個年輕女性尋找並展現自我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有著跨越國別、民族和文化魅力的。

可以說,迪斯尼的花木蘭,正是在認同女性本身性別的基礎上肯定了《木蘭辭》的基本價值,但又增添了嶄新的文化因素。因為迪斯尼明白,大多數觀眾是中庸的,走極端只會脫離大眾,自毀票房。

在當代西方影視作品中,中國符號越來越多,但一般都是以單獨元素的方式表現,如功夫、龍、熊貓等,以一個傳統的中國故事改編而取得票房的巨大成功,動畫片《花木蘭》是首例,因此它不僅是國外電影人研究分析的對象,更是中國電影人和學術界分析研究的對象。

中國故事要想成為世界題材,我們就必須研究許多中國傳統故事的普世價值在哪裡,能夠被全世界廣大觀眾所喜愛所接受的故事需要具備哪些特徵。木蘭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故事能在今日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故事之一,它既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部分,也是我們無形的精神資產,但是能否用好這筆資產,並不取決它是否是中國的傳統,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認識並運用這筆資產。

①郭茂倩《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註解中稱“不知起於何代”。《古今樂錄》記載: “《木蘭詩》本唐朔方節度使韋元甫始得於民間。”然而,《古今樂錄》早已失傳。此說如今仍有爭議。

②詳見本人撰寫的以下文章: 《歷史劇的歷史化與非歷史化》,載《戲劇藝術》1981 年第 2 期; 《歷史劇創作的歌頌問題》,載《新劇作》1983 年第1 期; 《歷史題材的一種寫法》,載《戲劇藝術》1996 年第2 期; 《〈宰相劉羅鍋〉何以吸引觀眾?》載《劇影月報》1996 年第3 期; 《“戲說”電視劇辨析》,載《戲劇藝術》2007 年第3 期。

③田瑗《木蘭將軍論》“語云: ‘忠孝不兩全’”,而“致忠孝於合一,立奇功於女身,千載而上,千載而下,不經見也,惟木蘭一人而已”。作者進而論證道: “木蘭之生也,亦不過習《內則》之儀,遵保姆之訓,固未嘗學操干戈,受擊刺之術也。乃一服戎衣,而致果克敵,何也? 蓋一念之至誠,此固智勇所從生; 而立志之堅確,是又威名所由著也。”

④轉引自陳韜文於 1999 年 11 月在第六屆全國傳播學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與復旦大學在上海舉辦) 上發表的《‘文化轉換: 中國花木蘭傳奇的美國化和全球化》,以及《文化移轉: 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臺灣《新聞學研究》第 66 期,2001 年 1 月。

參考文獻:

[1]吳保和.歷史題材的一種寫法[J].戲劇藝術,1996,( 2) : 7-9.

[2]姚豔.中國形象下的美國血液——從形象學角度淺析迪斯尼動畫電影[EB/OL]. ( 2010-09-16 )[2010-10-06 ]. http: / / dushu. zuoyong. org /786.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