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中國人能不能講好花木蘭故事?

迪士尼於近日發佈真人電影《花木蘭》的預告片,雖然只有一分半鐘長,但作為迪士尼真人電影裡第一部中國公主影片,預告片一出,國內外的社交網絡一片譁然。

外國網友對片中沒有了搞笑擔當木須龍頗感遺憾,而中國網友則對片中連劉亦菲都不能拯救的鵝黃妝,花木蘭生活的環境居然是位於福建的土樓等元素吐槽不止。一分半鐘就能有這麼多的文化元素水土不服,不知道全片出來是不是槽點更多?

其實,這也沒什麼奇怪的,國外拍攝中國題材作品,大都如此:堆砌著他們自認為的中國元素,勾畫著他們自認為的中國人形象,內涵卻依然是典型的西方觀念。若不是如此,動畫版花木蘭怎麼會是丹鳳眼、厚嘴脣?花木蘭雖然成為第一個被迪士尼加入公主系列的東方女性,成為迪士尼八大招牌公主之一,但她依然是迪士尼的公主,而不是中國的花木蘭。

奇怪的是,迪士尼版《花木蘭》雖然漏洞不少,但無論動畫版還是真人版的影響力都很大。相比之下,中國人自己拍攝的花木蘭也有很多版本,卻從未受到如此“禮遇”,也許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國內影視化的“花木蘭”竟有六七個版本之多。

眾多中國“花木蘭”中,最知名的當屬趙薇在2009年出演的電影《花木蘭》。但當年這位“花木蘭”的境遇頗為不順,號稱投資兩億多元的影片,全球票房僅僅過億元,讓主演坐實了“票房毒藥”的稱號。國內影視界為什麼講不好中國故事?

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導演託尼·班克羅夫特曾透露,在該片四年多的製作過程中,他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研究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對於劇中武術動作的一招一式,不同朝代的服裝和流行元素,具體到女性的髮型、服裝,甚至是桌上的茶杯,都做了認真仔細的瞭解。迪士尼儘管如此認真,但因為文化隔閡還是難免有各種漏洞。相比之下,國內影視圈更偏向“快餐式”歷史題材創作,劇中屢屢出現與時代不符的道具,胡亂穿越的臺詞,有的影視作品為了講述一個套路化的故事,甚至隨意篡改歷史背景。

國內影視人講不好花木蘭故事,大概就是缺乏認真、踏實的創作態度。如果我們也能像迪士尼那樣認真研究,又有文化優勢,自然能講出更好的中國故事。時下正在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馬伯庸講的是一個類似美劇《反恐24小時》的故事,但他說最難的是對那個時代生活細節的精準描摹,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唐朝的生活細節。唐朝人怎麼喝茶、吃飯,男子外出怎麼花錢,女子出門佩戴什麼首飾,甚至長安城下水道走向,都要一一描摹。正是這些看似沒用的細節為劇情賦予難得的質感,才能講好這個中國式的“反恐故事”,這樣的作品才是再高超的外國創作者也無法超越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