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寶和二寶爭寵!怎麼辦?

懷孕 睡眠 親子成長 育兒 青魚說 2017-04-17

二寶的出現,帶給大寶壓力與困惑

現代家庭生的孩子少,再加上還算寬裕的物質生活,以及較現代化的育兒觀念,家長多半都在寶寶還在媽咪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花心思、花時間跟寶寶相處。寶寶出生之後,即使爸媽都在上班,但回家之後或是假日的時間,也都會帶著孩子到處去玩,或是在家一起玩遊戲。另外一種父母則是,因為工作忙碌,雖然能給寶寶不虞匱乏的物質生活,但平常只能送寶寶到託嬰中心或是託兒所,比較少花時間陪伴寶寶。無論是哪一種父母,當二寶來臨時,大寶都會面臨空前的壓力。當大寶和二寶爭寵!怎麼辦?曾經有爸媽在寶寶一歲左右搬新家,結果發現寶寶在新家顯得相當焦躁不安,經常哭泣,連睡覺都不安穩。單單是物理環境上的轉換,就會讓寶寶如此不安,更別說是二寶出生這種涉及整體生活的人事物全然變化。二寶的出現,大寶首先要面對的是媽咪外型上的改變,接著是身體距離與態度上的改變,最後出現一個新的生命在自已身邊。晚上睡覺開始有一個人在旁邊哭、經常被吵醒,爸媽陪伴的時間被對方大量佔據,玩具也經常被拿走或亂翻、亂咬。更重要的是,媽咪心中的位置,有一半要讓出來。可想而知,這個壓力超級大!大寶心中的困惑更是無敵多……。 讀懂大寶的心,爸媽可以這麼做

媽咪怎麼了?為什麼不能再抱抱我?他是誰?媽咪為什麼不再像以前一樣常常聽我說話、陪我玩?為什麼以前屬於我的奶奶,現在卻變成他的奶奶?為什麼以前我一生氣,媽咪就立刻來關心我,現在卻有時候不理我,有時候還會罵我?媽咪是不是不愛我了?

以下,讓我們用一個生活片段來了解一下大寶的真實感受。

〈場景一〉乖巧可愛的大寶不見了?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1.5歲到5歲以內的孩子,認知發展正處於前運思期,也就是說,孩子在理解事物時,多半會過度注意外觀,例如:穿裙子的就是女生,有長耳朵的就是兔子。在思考與推理時,也僅僅只能注意單一個面向,例如:同樣的水量,孩子會認為「高瘦水杯內的水,比矮胖水杯內的水多」。這是因為孩子只注意到水的高度,而無法同時顧及水的寬度。

因此,在〈場景一〉當中,站在大寶的立場,其實看到的是:自己正說話到一半,媽咪突然說要離開。大寶此時並不容易同時注意到二寶的哭泣聲,只感覺到媽咪無論在時間上、注意力上,或是關心度上,都跟以前不一樣。於是,大寶用他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方式,把媽咪找回來。

當二寶出現,大寶所能注意到的,是跟以前不一樣的事物,例如:自己被關心的時間多寡、玩具的分配、爸媽的表情、爸媽音調的變化等,而無法同時注意到環境中的其他線索,例如難以發現爸媽表情不耐煩的時候,是因為旁邊的二寶正在大便或大哭。這時候,焦頭爛額的爸媽就會更加感覺煩躁:為什麼以前乖巧可愛的大寶不見了?

當大寶和二寶爭寵!怎麼辦?

我們可以想像,單單隻有兩個人在聊天的時候,可以講心事,可以不用想太多就說一句話,可以直接看到對方的表情,雙方的互動是很單純的一來一往,互動的箭頭方向只有兩個。但是,如果增加一個人,變成是三個人的聊天,事情就複雜多了。「我跟他講這句話的時候,他會怎麼想?」「現在換我說話嗎?會不會搶了他想說話的時機?」「現在氣氛好像有點尷尬,是不是該說點笑話?」互動的箭頭瞬間增加為六個以上。而這種互動的複雜度,對五歲以內的大寶來說,真的是太困難了。

TO DO 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大寶呢?

首先,要用大寶看世界的方式,速度慢一點,帶著他一起觀看、一起理解。例如:在〈場景一〉中,媽咪聽到二寶的哭聲,不是直接跳到問題解決的步驟,而是停下來問大寶「咦?這是什麼聲音」,幫助大寶從自己的圖畫分享中,先脫離出來,注意到環境中的其他訊息。等大寶注意到二寶的哭泣時,告訴大寶:「二寶哭得很大聲,媽咪聽不清楚,媽咪希望能認真聽你說。我們先讓二寶停下來,你再繼續跟媽咪說,你覺得好不好?」通常大寶都會愉快地答應,甚至積極地幫助媽咪處理二寶的狀況,因為他知道,媽咪很想聽自己繼續分享。

〈場景二〉想辦法讓爸爸媽咪回到自己身邊

媽咪看到大寶打翻水杯,心裡很生氣,覺得「我換尿布已經很忙了,你還在旁邊搗蛋」,於是把大寶臭罵一頓,還處罰他到牆角罰站。「二寶來到我們家,媽咪要照顧兩個小朋友,是很辛苦的,你要多體諒媽咪一些啊!」大寶一邊罰站,媽咪一邊在旁邊諄諄教誨著……

1.5歲到5歲以內的孩子,只能理解具體、生活中可見的事物,例如:小朋友、杯子等概念,對於抽象詞彙或集合名詞,頂多是跟生活經驗較直接相關的,比較能夠懂得,例如:搗蛋、好朋友等。然而,如果是更加抽象的概念,例如:辛苦、體諒等,孩子則是完全無法體會的。因此,媽咪所說的大道理,孩子其實是有聽沒有懂。

當大寶和二寶爭寵!怎麼辦?

我們來看看,在〈場景二〉當中,大寶看到、聽到什麼?站在大寶的立場,他發現水杯打破時,立即發生的事,是媽咪回到身邊。「媽咪終於回來了」、「媽咪有注意到我了」,於是,打破水杯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能夠成功地讓媽咪回到身邊,以後值得常常使用。至於後面所發生的大道理、罰站什麼的,大寶早就拋到九霄雲外。

TO DO我們要如何避免這種狀況呢?

首先,爸媽要先把眼光放到「對的事情」上。當大寶用對的做法獲取我們目光的時候,就要給予立即、正向、熱情的迴應,例如:〈場景二〉中,如果大寶也跟著走進房間,甚至幫忙媽咪,媽咪就要記得溫暖地迴應他,並告訴他:「媽咪很喜歡你這樣做,你幫了媽咪很大的忙」,而不要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然而,如果大寶用了錯誤的方式,例如:哭鬧或把東西弄倒,那麼,建議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儘可能不予以迴應。例如:在〈場景二〉中媽咪可以先在一旁偷看,看大寶如何處理水杯灑滿地的狀況,等他自己處理完畢,再現身肯定他(不是現身責備他)。並且,教導大寶下次如果想要媽咪趕快回到身邊,怎樣的作法比較有用、有效,比較正確、適當,避免不必要的責備,反而讓大寶更加證實「爸媽不愛我了」的偏誤想法。

另外,有些大寶會表現出「退化行為」,例如:又開始吃奶嘴、用哭鬧的方式表達、在地上爬等。有些是因為我們前面說過的不成熟推理想法,以為弟妹之所以倍受疼愛,是因為他所做的動作,所以開始模仿之;而有些則是想用這些行為吸引父母回頭像以前一樣關心自己。無論原因為何,都鼓勵爸媽將眼光放在「對的事情」上,儘可能忽略前述行為,以免這些行為受到錯誤的關注(即使處罰或責備都是關注喔)。並且,提醒父母,若是發現大寶出現這類行為,更是要在沒事的時候,多向他表達愛意或多擁抱。記得,退化,只是過渡時期。

那麼,在發現二寶降臨時,如何及早幫助大寶明白這個過程呢?如何為他作事前的心理建設呢?

3方法讓大寶準備角色的轉換

其實,目前坊間有許多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以下表格),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媽咪懷孕到弟妹出生的過程,也可以幫助孩子做自己角色的轉換。其他還可以做的有:

1在得知懷孕初期,就帶著大寶認識一些友善的哥哥姊姊,讓他累積正向、愉快的被照顧經驗,進而開始想仿效這些正向形象,然後問孩子:「我們來當哥哥/姊姊好不好?」並引導他覺察胎兒的細微線索、從胎兒時期開始認識弟妹,也學習如何做個小幫手,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壓力小了,自然有更充裕的心力同時關心兩個孩子。

2與爸爸溝通,增加大寶與爸爸相處的時間,以及兩人在一起的愉快經驗,讓大寶的注意力焦點逐漸分散到爸爸身上,甚至還可以從男性身上,學習到一些他以前不知道的事物,以及不一樣的特質呢!

3鼓勵大寶多參加一些同儕聚會,交一些年齡相近的朋友。

避免將「長大了」當成是孩子的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儘可能避免將「長大了」當成是孩子的責任,而用要求或嘲笑的口吻說話,例如:你已經長大了,怎麼還耍脾氣?!這樣會讓弟妹的出生,成為一種懲罰,讓大寶開始不喜歡這樣的生活。

至於二寶呢?其實,二寶初來乍到這個世界,對於自己該被照顧多少?注意多少?是沒有概念的。只要把大寶搞定,二寶就會模仿這位性情穩定、個性溫和、態度溫暖的兄姊,以至於情緒或行為問題都降到最低。

唯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教養手足的核心觀念是什麼。現代社會鼓勵家長平等對待每個孩子,因此孩子最常掛在口中的是「不公平,為什麼他……,可是我……」,而家長也為著自己是否有公平、是否偏心傷透腦筋。可以深思的是,真正的公平是否有可能達成?怎樣的公平才對孩子最好?也或許可以思考除了公平以外的價值觀,例如:長幼有序、尊長扶幼。

若是我們承認人與人之間就是不可能完全公平,教導給孩子這樣的觀念:先來後到要尊重,弱小的應該要被保護與被疼愛。無論發生何事都引導弟妹尊重兄姊,什麼事都要先問過兄姊,對父母兄姊等長輩講話態度要尊敬等;遇到爭執的時候也引導兄姊要愛護弟妹,遇到危險對弟妹要保護。是否家庭的氣氛會從「在意公平與權益」轉變為另外一種氛圍?

家庭價值的事,是藏在手足爭寵後面,值得每位家長好好深思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