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
"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歷史真實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歷史學者的質疑或否定,成為困擾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未解之謎。大禹治水被認為是奠定了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關鍵事件,因此,確定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而不是神話傳說,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尚書》中的《禹貢》篇章和《史記》中對《禹貢》內容的採納,大禹治水也被無限誇張地解讀為大禹遍及全國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黃河、長江、淮河,遍及中國各大主要河流。因為《禹貢》影響的深遠與長久,全國各地也附會了許多大禹治水的所謂遺蹟與治水故事,成為歷史研究中探尋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主要干擾因素。

"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歷史真實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歷史學者的質疑或否定,成為困擾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未解之謎。大禹治水被認為是奠定了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關鍵事件,因此,確定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而不是神話傳說,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尚書》中的《禹貢》篇章和《史記》中對《禹貢》內容的採納,大禹治水也被無限誇張地解讀為大禹遍及全國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黃河、長江、淮河,遍及中國各大主要河流。因為《禹貢》影響的深遠與長久,全國各地也附會了許多大禹治水的所謂遺蹟與治水故事,成為歷史研究中探尋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主要干擾因素。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在現在夏文化研究中,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基本以《禹貢》為主要線索從事對夏朝的研究,將夏朝遺蹟的重點尋找工作定位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實際研究結果卻讓學界很失望,進而否定夏朝存在的觀點也甚囂塵上,成為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無法跨越的障礙。

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降水情況、河流情況細加研究,就會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大禹治水不會是在黃河、長江治水,不會是全國九州治水,只是在淮河的部分重點區域治理水患,以解決淮河流域的經常性的水患。

"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歷史真實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歷史學者的質疑或否定,成為困擾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未解之謎。大禹治水被認為是奠定了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關鍵事件,因此,確定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而不是神話傳說,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尚書》中的《禹貢》篇章和《史記》中對《禹貢》內容的採納,大禹治水也被無限誇張地解讀為大禹遍及全國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黃河、長江、淮河,遍及中國各大主要河流。因為《禹貢》影響的深遠與長久,全國各地也附會了許多大禹治水的所謂遺蹟與治水故事,成為歷史研究中探尋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主要干擾因素。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在現在夏文化研究中,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基本以《禹貢》為主要線索從事對夏朝的研究,將夏朝遺蹟的重點尋找工作定位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實際研究結果卻讓學界很失望,進而否定夏朝存在的觀點也甚囂塵上,成為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無法跨越的障礙。

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降水情況、河流情況細加研究,就會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大禹治水不會是在黃河、長江治水,不會是全國九州治水,只是在淮河的部分重點區域治理水患,以解決淮河流域的經常性的水患。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眾所周知,黃河與長江均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流高度落差大,水源來自於高山融雪,中上游河段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流水衝擊,已經形成穩定固定的河道,人力以無法改變。黃河與長江在下游河段已經形成滔滔水流,四季流水相對穩定而且水勢宏大,以四千年前的生產力水平、人力資源也無能為力。

黃河流域屬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夏季常年降雨偏少,冬季水源以降雪為主,無法形成自然降水對地區水患的形成。黃河下游也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水患,需要耗時耗力地對黃河下游進行治水。

長江下游是中國的南方地區,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夏季經常遭受颱風的影響,降水集中規模宏大,所受水患非人力所能改變。長江下游地區,自然降水長期穩定豐富,經過億萬年的自然演變,已經形成穩定的洩洪蓄水系統,河流湖泊眾多,當地部落族群已經形成固定趨利避害的生活地區,也無需對長江下游進行水患治理,只能順勢而為,臣服於自然。

"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歷史真實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歷史學者的質疑或否定,成為困擾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未解之謎。大禹治水被認為是奠定了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關鍵事件,因此,確定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而不是神話傳說,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尚書》中的《禹貢》篇章和《史記》中對《禹貢》內容的採納,大禹治水也被無限誇張地解讀為大禹遍及全國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黃河、長江、淮河,遍及中國各大主要河流。因為《禹貢》影響的深遠與長久,全國各地也附會了許多大禹治水的所謂遺蹟與治水故事,成為歷史研究中探尋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主要干擾因素。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在現在夏文化研究中,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基本以《禹貢》為主要線索從事對夏朝的研究,將夏朝遺蹟的重點尋找工作定位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實際研究結果卻讓學界很失望,進而否定夏朝存在的觀點也甚囂塵上,成為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無法跨越的障礙。

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降水情況、河流情況細加研究,就會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大禹治水不會是在黃河、長江治水,不會是全國九州治水,只是在淮河的部分重點區域治理水患,以解決淮河流域的經常性的水患。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眾所周知,黃河與長江均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流高度落差大,水源來自於高山融雪,中上游河段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流水衝擊,已經形成穩定固定的河道,人力以無法改變。黃河與長江在下游河段已經形成滔滔水流,四季流水相對穩定而且水勢宏大,以四千年前的生產力水平、人力資源也無能為力。

黃河流域屬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夏季常年降雨偏少,冬季水源以降雪為主,無法形成自然降水對地區水患的形成。黃河下游也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水患,需要耗時耗力地對黃河下游進行治水。

長江下游是中國的南方地區,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夏季經常遭受颱風的影響,降水集中規模宏大,所受水患非人力所能改變。長江下游地區,自然降水長期穩定豐富,經過億萬年的自然演變,已經形成穩定的洩洪蓄水系統,河流湖泊眾多,當地部落族群已經形成固定趨利避害的生活地區,也無需對長江下游進行水患治理,只能順勢而為,臣服於自然。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因此,黃河與長江流到中下游區域,河流以成雷霆之勢,勢不可擋,人力已無法改變,只能順應自然,完全可以排除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流域治水的可能性。以《禹貢》為依據的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治水故事,基本屬於後世對大禹崇拜的附會與崇敬,不能做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依據,尤其是對夏文化研究的參考。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於中國中部的桐柏山。淮河干流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僅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歷史真實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歷史學者的質疑或否定,成為困擾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未解之謎。大禹治水被認為是奠定了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關鍵事件,因此,確定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而不是神話傳說,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尚書》中的《禹貢》篇章和《史記》中對《禹貢》內容的採納,大禹治水也被無限誇張地解讀為大禹遍及全國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黃河、長江、淮河,遍及中國各大主要河流。因為《禹貢》影響的深遠與長久,全國各地也附會了許多大禹治水的所謂遺蹟與治水故事,成為歷史研究中探尋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主要干擾因素。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在現在夏文化研究中,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基本以《禹貢》為主要線索從事對夏朝的研究,將夏朝遺蹟的重點尋找工作定位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實際研究結果卻讓學界很失望,進而否定夏朝存在的觀點也甚囂塵上,成為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無法跨越的障礙。

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降水情況、河流情況細加研究,就會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大禹治水不會是在黃河、長江治水,不會是全國九州治水,只是在淮河的部分重點區域治理水患,以解決淮河流域的經常性的水患。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眾所周知,黃河與長江均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流高度落差大,水源來自於高山融雪,中上游河段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流水衝擊,已經形成穩定固定的河道,人力以無法改變。黃河與長江在下游河段已經形成滔滔水流,四季流水相對穩定而且水勢宏大,以四千年前的生產力水平、人力資源也無能為力。

黃河流域屬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夏季常年降雨偏少,冬季水源以降雪為主,無法形成自然降水對地區水患的形成。黃河下游也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水患,需要耗時耗力地對黃河下游進行治水。

長江下游是中國的南方地區,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夏季經常遭受颱風的影響,降水集中規模宏大,所受水患非人力所能改變。長江下游地區,自然降水長期穩定豐富,經過億萬年的自然演變,已經形成穩定的洩洪蓄水系統,河流湖泊眾多,當地部落族群已經形成固定趨利避害的生活地區,也無需對長江下游進行水患治理,只能順勢而為,臣服於自然。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因此,黃河與長江流到中下游區域,河流以成雷霆之勢,勢不可擋,人力已無法改變,只能順應自然,完全可以排除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流域治水的可能性。以《禹貢》為依據的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治水故事,基本屬於後世對大禹崇拜的附會與崇敬,不能做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依據,尤其是對夏文化研究的參考。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於中國中部的桐柏山。淮河干流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僅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從淮河流域水系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淮河流域基本為平原地區,河流湖泊眾多,中下游水位落差只有16米,水源完全來自於自然降水。在此情況下,季節性降水成為淮河流域水源主要形式,冬季水量偏少,夏季水量偏多,降雨集中,容易形成每年季節性的水患。淮河中下游水位落差低,河流洩洪不暢,使得淮河每年季節性的水患經常發生。

而淮河流域,平坦的地勢、眾多的河流湖泊、肥沃的土地,是華夏先民們依賴自然環境,從採集生活,走向漁獵文明,最終形成農耕文明的最佳地理環境。溫暖的氣候條件下,河流湖泊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一年四季的漁業資源保障了先民的穩定發展與人口繁衍。在此環境下,人們對淮河每年形成的季節性水患,有必要、有條件、有能力對淮河進行區域性的治理,降低季節性水患發生的頻率,改善淮河中下游的人類生存條件。

"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歷史真實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歷史學者的質疑或否定,成為困擾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未解之謎。大禹治水被認為是奠定了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關鍵事件,因此,確定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而不是神話傳說,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尚書》中的《禹貢》篇章和《史記》中對《禹貢》內容的採納,大禹治水也被無限誇張地解讀為大禹遍及全國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黃河、長江、淮河,遍及中國各大主要河流。因為《禹貢》影響的深遠與長久,全國各地也附會了許多大禹治水的所謂遺蹟與治水故事,成為歷史研究中探尋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主要干擾因素。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在現在夏文化研究中,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基本以《禹貢》為主要線索從事對夏朝的研究,將夏朝遺蹟的重點尋找工作定位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實際研究結果卻讓學界很失望,進而否定夏朝存在的觀點也甚囂塵上,成為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無法跨越的障礙。

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降水情況、河流情況細加研究,就會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大禹治水不會是在黃河、長江治水,不會是全國九州治水,只是在淮河的部分重點區域治理水患,以解決淮河流域的經常性的水患。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眾所周知,黃河與長江均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流高度落差大,水源來自於高山融雪,中上游河段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流水衝擊,已經形成穩定固定的河道,人力以無法改變。黃河與長江在下游河段已經形成滔滔水流,四季流水相對穩定而且水勢宏大,以四千年前的生產力水平、人力資源也無能為力。

黃河流域屬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夏季常年降雨偏少,冬季水源以降雪為主,無法形成自然降水對地區水患的形成。黃河下游也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水患,需要耗時耗力地對黃河下游進行治水。

長江下游是中國的南方地區,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夏季經常遭受颱風的影響,降水集中規模宏大,所受水患非人力所能改變。長江下游地區,自然降水長期穩定豐富,經過億萬年的自然演變,已經形成穩定的洩洪蓄水系統,河流湖泊眾多,當地部落族群已經形成固定趨利避害的生活地區,也無需對長江下游進行水患治理,只能順勢而為,臣服於自然。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因此,黃河與長江流到中下游區域,河流以成雷霆之勢,勢不可擋,人力已無法改變,只能順應自然,完全可以排除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流域治水的可能性。以《禹貢》為依據的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治水故事,基本屬於後世對大禹崇拜的附會與崇敬,不能做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依據,尤其是對夏文化研究的參考。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於中國中部的桐柏山。淮河干流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僅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從淮河流域水系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淮河流域基本為平原地區,河流湖泊眾多,中下游水位落差只有16米,水源完全來自於自然降水。在此情況下,季節性降水成為淮河流域水源主要形式,冬季水量偏少,夏季水量偏多,降雨集中,容易形成每年季節性的水患。淮河中下游水位落差低,河流洩洪不暢,使得淮河每年季節性的水患經常發生。

而淮河流域,平坦的地勢、眾多的河流湖泊、肥沃的土地,是華夏先民們依賴自然環境,從採集生活,走向漁獵文明,最終形成農耕文明的最佳地理環境。溫暖的氣候條件下,河流湖泊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一年四季的漁業資源保障了先民的穩定發展與人口繁衍。在此環境下,人們對淮河每年形成的季節性水患,有必要、有條件、有能力對淮河進行區域性的治理,降低季節性水患發生的頻率,改善淮河中下游的人類生存條件。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荊塗二山對淮河干流的阻擋,抬高了淮河水位,加重了淮河的流水不暢。因此,開鑿疏通荊塗二山之間的河道,就成為當地人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舊縣誌:淮河在縣東南二里,源發豫之胎簪山,至桐柏山而始大,書曰遵之,東行數百里至於荊山,至淮浦入海。水經雲: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 “按名勝志謂,淮水初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渦,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漲,淮每由此入渦,意即迂迴入渦舊跡也。”當地縣誌的記載,非常明確地記載了大禹在此治水的原因與功績,是我們研究大禹治水歷史事實的唯一有據可靠的文獻與遺蹟。

"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歷史真實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歷史學者的質疑或否定,成為困擾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未解之謎。大禹治水被認為是奠定了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關鍵事件,因此,確定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而不是神話傳說,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尚書》中的《禹貢》篇章和《史記》中對《禹貢》內容的採納,大禹治水也被無限誇張地解讀為大禹遍及全國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黃河、長江、淮河,遍及中國各大主要河流。因為《禹貢》影響的深遠與長久,全國各地也附會了許多大禹治水的所謂遺蹟與治水故事,成為歷史研究中探尋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主要干擾因素。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在現在夏文化研究中,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基本以《禹貢》為主要線索從事對夏朝的研究,將夏朝遺蹟的重點尋找工作定位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實際研究結果卻讓學界很失望,進而否定夏朝存在的觀點也甚囂塵上,成為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無法跨越的障礙。

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降水情況、河流情況細加研究,就會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大禹治水不會是在黃河、長江治水,不會是全國九州治水,只是在淮河的部分重點區域治理水患,以解決淮河流域的經常性的水患。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眾所周知,黃河與長江均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流高度落差大,水源來自於高山融雪,中上游河段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流水衝擊,已經形成穩定固定的河道,人力以無法改變。黃河與長江在下游河段已經形成滔滔水流,四季流水相對穩定而且水勢宏大,以四千年前的生產力水平、人力資源也無能為力。

黃河流域屬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夏季常年降雨偏少,冬季水源以降雪為主,無法形成自然降水對地區水患的形成。黃河下游也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水患,需要耗時耗力地對黃河下游進行治水。

長江下游是中國的南方地區,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夏季經常遭受颱風的影響,降水集中規模宏大,所受水患非人力所能改變。長江下游地區,自然降水長期穩定豐富,經過億萬年的自然演變,已經形成穩定的洩洪蓄水系統,河流湖泊眾多,當地部落族群已經形成固定趨利避害的生活地區,也無需對長江下游進行水患治理,只能順勢而為,臣服於自然。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因此,黃河與長江流到中下游區域,河流以成雷霆之勢,勢不可擋,人力已無法改變,只能順應自然,完全可以排除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流域治水的可能性。以《禹貢》為依據的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治水故事,基本屬於後世對大禹崇拜的附會與崇敬,不能做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依據,尤其是對夏文化研究的參考。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於中國中部的桐柏山。淮河干流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僅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從淮河流域水系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淮河流域基本為平原地區,河流湖泊眾多,中下游水位落差只有16米,水源完全來自於自然降水。在此情況下,季節性降水成為淮河流域水源主要形式,冬季水量偏少,夏季水量偏多,降雨集中,容易形成每年季節性的水患。淮河中下游水位落差低,河流洩洪不暢,使得淮河每年季節性的水患經常發生。

而淮河流域,平坦的地勢、眾多的河流湖泊、肥沃的土地,是華夏先民們依賴自然環境,從採集生活,走向漁獵文明,最終形成農耕文明的最佳地理環境。溫暖的氣候條件下,河流湖泊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一年四季的漁業資源保障了先民的穩定發展與人口繁衍。在此環境下,人們對淮河每年形成的季節性水患,有必要、有條件、有能力對淮河進行區域性的治理,降低季節性水患發生的頻率,改善淮河中下游的人類生存條件。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荊塗二山對淮河干流的阻擋,抬高了淮河水位,加重了淮河的流水不暢。因此,開鑿疏通荊塗二山之間的河道,就成為當地人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舊縣誌:淮河在縣東南二里,源發豫之胎簪山,至桐柏山而始大,書曰遵之,東行數百里至於荊山,至淮浦入海。水經雲: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 “按名勝志謂,淮水初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渦,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漲,淮每由此入渦,意即迂迴入渦舊跡也。”當地縣誌的記載,非常明確地記載了大禹在此治水的原因與功績,是我們研究大禹治水歷史事實的唯一有據可靠的文獻與遺蹟。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大禹在荊塗二山的鑿山導淮,治理淮河水患,在遠古時期,只能是一件當地人解決當地水患的工程;而不會發生千里之外的黃河流域先民和長江流域先民到淮河荊塗地區治理當地的水患;異地人到異地去根治水患,這種情況遠古時期不可能發生,現在也不會發生,未來也不會發生。治水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情,這種工程只能是當地人才有決心與意志去全力解決,以造福本族與子孫後代。在古代,只有掠奪性的侵略,才會發生遙遠部落人們遠征異地的情況。大禹在塗山領導的鑿山導淮工程,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大禹治水確有其事,大禹與治水的民眾只能是塗山地區本地氏族部落的先民們。

"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歷史真實性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歷史學者的質疑或否定,成為困擾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未解之謎。大禹治水被認為是奠定了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關鍵事件,因此,確定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而不是神話傳說,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尚書》中的《禹貢》篇章和《史記》中對《禹貢》內容的採納,大禹治水也被無限誇張地解讀為大禹遍及全國各地、遍及九州、遍及黃河、長江、淮河,遍及中國各大主要河流。因為《禹貢》影響的深遠與長久,全國各地也附會了許多大禹治水的所謂遺蹟與治水故事,成為歷史研究中探尋大禹治水真實性的主要干擾因素。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在現在夏文化研究中,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基本以《禹貢》為主要線索從事對夏朝的研究,將夏朝遺蹟的重點尋找工作定位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實際研究結果卻讓學界很失望,進而否定夏朝存在的觀點也甚囂塵上,成為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考古學界無法跨越的障礙。

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降水情況、河流情況細加研究,就會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大禹治水不會是在黃河、長江治水,不會是全國九州治水,只是在淮河的部分重點區域治理水患,以解決淮河流域的經常性的水患。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眾所周知,黃河與長江均發源於青藏高原,河流高度落差大,水源來自於高山融雪,中上游河段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流水衝擊,已經形成穩定固定的河道,人力以無法改變。黃河與長江在下游河段已經形成滔滔水流,四季流水相對穩定而且水勢宏大,以四千年前的生產力水平、人力資源也無能為力。

黃河流域屬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夏季常年降雨偏少,冬季水源以降雪為主,無法形成自然降水對地區水患的形成。黃河下游也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水患,需要耗時耗力地對黃河下游進行治水。

長江下游是中國的南方地區,是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夏季經常遭受颱風的影響,降水集中規模宏大,所受水患非人力所能改變。長江下游地區,自然降水長期穩定豐富,經過億萬年的自然演變,已經形成穩定的洩洪蓄水系統,河流湖泊眾多,當地部落族群已經形成固定趨利避害的生活地區,也無需對長江下游進行水患治理,只能順勢而為,臣服於自然。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因此,黃河與長江流到中下游區域,河流以成雷霆之勢,勢不可擋,人力已無法改變,只能順應自然,完全可以排除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流域治水的可能性。以《禹貢》為依據的大禹在黃河與長江治水故事,基本屬於後世對大禹崇拜的附會與崇敬,不能做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依據,尤其是對夏文化研究的參考。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於中國中部的桐柏山。淮河干流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僅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從淮河流域水系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淮河流域基本為平原地區,河流湖泊眾多,中下游水位落差只有16米,水源完全來自於自然降水。在此情況下,季節性降水成為淮河流域水源主要形式,冬季水量偏少,夏季水量偏多,降雨集中,容易形成每年季節性的水患。淮河中下游水位落差低,河流洩洪不暢,使得淮河每年季節性的水患經常發生。

而淮河流域,平坦的地勢、眾多的河流湖泊、肥沃的土地,是華夏先民們依賴自然環境,從採集生活,走向漁獵文明,最終形成農耕文明的最佳地理環境。溫暖的氣候條件下,河流湖泊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一年四季的漁業資源保障了先民的穩定發展與人口繁衍。在此環境下,人們對淮河每年形成的季節性水患,有必要、有條件、有能力對淮河進行區域性的治理,降低季節性水患發生的頻率,改善淮河中下游的人類生存條件。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荊塗二山對淮河干流的阻擋,抬高了淮河水位,加重了淮河的流水不暢。因此,開鑿疏通荊塗二山之間的河道,就成為當地人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舊縣誌:淮河在縣東南二里,源發豫之胎簪山,至桐柏山而始大,書曰遵之,東行數百里至於荊山,至淮浦入海。水經雲: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 “按名勝志謂,淮水初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渦,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漲,淮每由此入渦,意即迂迴入渦舊跡也。”當地縣誌的記載,非常明確地記載了大禹在此治水的原因與功績,是我們研究大禹治水歷史事實的唯一有據可靠的文獻與遺蹟。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大禹在荊塗二山的鑿山導淮,治理淮河水患,在遠古時期,只能是一件當地人解決當地水患的工程;而不會發生千里之外的黃河流域先民和長江流域先民到淮河荊塗地區治理當地的水患;異地人到異地去根治水患,這種情況遠古時期不可能發生,現在也不會發生,未來也不會發生。治水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情,這種工程只能是當地人才有決心與意志去全力解決,以造福本族與子孫後代。在古代,只有掠奪性的侵略,才會發生遙遠部落人們遠征異地的情況。大禹在塗山領導的鑿山導淮工程,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大禹治水確有其事,大禹與治水的民眾只能是塗山地區本地氏族部落的先民們。

大禹治水為何不會發生在黃河與長江,只能是在淮河

事實證明,我國考古學界與歷史學界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對夏文明的尋找,是一個根本性、原則性的錯誤,其最終結果可以預見。在華夏文化的發展形成過程中,荊塗地區的華夏先民們,在大禹父子艱苦卓越的努力下,成功鑿山導淮,根本上解決了淮河中下游的每年季節性的水患,為淮河中下游地區人民的安居樂業,做出了傑出貢獻,得到了淮河中下游地區以及周邊地區的愛戴與擁護,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建立了夏朝。(作者:趙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