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在寧夏

牡丹 隋煬帝 寧夏大學 塞上清風 2017-04-13

牡丹在寧夏

牡丹,是祖國百花園中一枝嬌豔瑰麗的奇葩,被譽為“國色天香”。4月8日,隨著首屆牡丹花展在中山公園開幕,包括白雪塔、花王牡丹、綠幕隱玉在內的9大色系、30多個品種、萬餘株牡丹在銀川綻放。

在這個百花鬥豔的季節,牡丹無疑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如果你留意,會發現有一種牡丹植株高大、香味濃郁,無論是從花色還是株高上都不亞於畫展中的牡丹王,這種牡丹就是出自寧夏的牡丹——紫斑牡丹,它是僅次於中原牡丹品種群的第二大品種群。

作為紫斑牡丹的起源地之一,寧夏人對牡丹的鐘愛由來已久,如今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牡丹已經融入到了寧夏人的生活中。

追尋

寧夏六盤山地區是紫斑牡丹起源地之一

提起牡丹,人們多會談及洛陽。洛陽以牡丹出名是在隋朝,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天闢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然而,這與中國牡丹兩千多年的種植史相比,還只是其中一斑。打開《中國牡丹全書》,上面清楚地記載著,目前,中國的栽培牡丹至少可劃分為中原、西北、江南和西南等四大品種群,其中西北牡丹品種群,即紫斑牡丹品種群是僅次於中原牡丹品種群的第二大品種群。

按照記載,紫斑牡丹因花瓣基部有一個明顯的色斑而得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雖然野生種分佈在甘肅、陝西、河南和湖北等地,但栽培品種主要集中在甘肅境內的渭河、洮河和大夏河流域古絲綢之路經過的廣大地區,栽培分佈以四川、甘肅、青海、陝西、寧夏六盤山等地區為主,因此紫斑牡丹又稱西北牡丹。在寧夏六盤山地區,紫斑牡丹栽培不僅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且目前在六盤山地區,紫斑牡丹是栽培最普及、群眾基礎最廣泛的地區。

在寧夏紫斑牡丹養殖專家王振斌看來,紫斑牡丹一朵花散發的香味兒,可抵中原牡丹十朵花的香味,其香味還有治病的功效。遺憾的是,由於紫斑牡丹的根皮可以入藥,長期遭受過度採挖,資源不斷被破壞,又因天然繁殖力弱,分佈區逐漸縮小,野生的紫斑牡丹已經屬於瀕危的野生植物。

考證

寧夏還保留有明朝、清朝、民國時期的牡丹

在經過長期的調查與實地考證後,寧夏牡丹研究專家黃多榮發現,在寧夏的大地上至今還存活著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的牡丹。

“西吉有人家養著一株明朝的牡丹,開著‘千層紫’的花,屬於紫斑牡丹的一種。”這是黃多榮在寧夏地區發現的最老的一株牡丹,最初他得知這一消息後,第一時間乘坐班車趕往農家,看到實物後,他足足圍著花兒看了一個小時,後來還激動了好幾天。在徵得主人同意,他剪下兩個快開的花苞,一路小心翼翼地帶回銀川家中,用水泡開拍了照片,然後再一個花瓣一個花瓣地拆解開來,驗證其“千層紫”的稱謂。

“中衛有6株清朝時期牡丹,新墩村有1株清朝時期牡丹,固原市的老招待所裡有2株民國時期的牡丹。”在黃多榮看來,當年他尋找牡丹的過程,是一個既讓人興奮又讓人難過的過程,興奮的是見到了一株株碩果僅存的牡丹,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牡丹也在一天天消失。

在黃多榮最初的記憶中,中山公園裡也曾經有幾株民國時期的牡丹,遺憾的是,這些牡丹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傳世

寧夏牡丹與詩詞書畫

牡丹在國人乃至世界人的心目中佔有很高地位,歷代的許多文人墨客,社會名流,皇帝貴族無不喜歡牡丹。他們不僅愛花、賞花、宴花、結花、拜花,而且種花、插花、寫花,與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紫斑牡丹的發源地,寧夏的牡丹也不乏文人墨客、社會名流的關注,如明嘉靖(1522~1566)年間《寧夏新志》載有張勳《賞鎮守西園牡丹》、路升《陪麗景園宴詩》等。

在以牡丹為題材創作的畫家中,寧夏人最為熟知的應當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曾杏緋。生活於銀川的曾杏緋曾經創作了大量有關牡丹的畫作,如《工筆牡丹》《赤子丹心》《牡丹花開朵朵鮮》《牡丹玉州》《萬紫千紅》《玉蘭青松》等。也許是後人出於對她的懷念,曾杏緋去世以後,被譽為“寧夏人心中的牡丹”。

為何曾杏緋對牡丹如此鍾愛,在兒子馬建軍的記憶中,母親喜歡牡丹,源於中山公園的牡丹。上世紀80年代,中山公園裡種植了一片牡丹,名為“天香園”,生性愛花的曾杏緋時常到公園去觀察、寫生,在那一段時間畫了不少以牡丹為主的作品,取其寓意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後來,她的牡丹題材作品流傳到社會,廣受人們喜愛,曾杏緋遂以牡丹作為主要的創作素材。

影響寧夏“花兒”裡的牡丹其實,牡丹對於寧夏人的影響,不僅僅只是文人墨客,社會名流,在千百年的傳承中,它已經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裡。

“花兒”是寧夏人鍾愛的民歌,在“花兒”的詞曲中,牡丹是美的化身、愛的象徵。人們把聚集歌唱“花兒會”季節叫做“牡丹月”或“浪牡丹會”。“花兒”曲牌中有《白牡丹令》《綠牡丹令》《十朵牡丹九朵開》等等,許多歌詞皆以花喻人,語言真摯,生動感人。如“四月裡,四月八,牡丹開花刺底下,想要不摘愛惜她,想要折去刺兒扎。我早起害怕霜殺下,我晚上害怕羊糟踏,買個蒲籃扣一下,看她開花不開花”。

在“花兒”研究學者阿進錄看來,牡丹這一意象如此反覆地出現在“花兒”中,有著特殊的原因。據《廣群芳譜》記載:“牡丹生漢中、劍南,苗似羊桃,根似芍藥。生長於今,陝、甘、寧、青、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山區。”牡丹最初以藥用植物記載於漢魏的《本草記》,這就是說,至少在兩千年前,我國已把牡丹用作藥物。可見,它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隨著牡丹被出現在更多的私家花園裡,牡丹的文化意義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了很大變化。牡丹在現在的文化中代表富貴榮華,在遠古時期“牡丹”是愛情的信物,象徵婚姻的美滿與神聖,在寧夏南部山區地區的民間剪紙、刺繡藝術中,至今保留著“鳳凰戲牡丹”“孔雀戲牡丹”等題材,常常在結婚場合中使用,而且牡丹代表女性。

民間

牡丹裡蘊含的純樸友誼

“對於牡丹的記憶,是在我家的院子裡。牡丹,被栽在院子中央,為了防止小孩子採摘,爺爺用瓦片圍著。”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王進隆回憶,雖然已經離開農村多年,老家的房子已經坍塌,但院子裡的那株牡丹一直堅強地活著。每年回家,他都要修剪一番,因為這是爺爺留給他們的。

在王進隆記憶中,當時牡丹不僅僅他們家有,當時村子裡家境稍好的,院中都栽有牡丹。因為在寧夏南部山區的農村,人們把自己家中能有一株觀賞價值較高的牡丹優良品種作為一種驕傲和自豪,有“寧舍金銀不捨花”的“君子”氣度,輕易不捨得將自己的牡丹品種或種子送給外人,只有出嫁女兒索要,父親在難以推辭的情況下才會給女兒家中分一根小苗,因此,在六盤山一帶,常常出現珍貴牡丹品種只有爺爺或父親家中種,出嫁的女兒家中才會有相同牡丹品種的現狀。而相互交換品種是民間最原始的一種品種交流,也是產生雜交新品種的根源。

今天牡丹為寧夏帶來經濟效益

每年的春天,銀川、吳忠、固原等市都會有大面積的牡丹花準時綻放,不過這些牡丹不是用來觀賞的,而有其它用途。

“這些牡丹大都是經過紫斑牡丹改良而來的油用牡丹,由它們壓榨的牡丹油被稱為‘液體黃金’。”寧夏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根紅告訴記者,截至2015年年底,寧夏油用牡丹種植面積已達32500畝,涉及14個縣市。

劉根紅告訴記者,目前普通油用牡丹畝產可以達到600市斤花籽。而一畝黃豆的產量也就是300市斤,在出油率相同的情況,牡丹籽的產出率是大豆的兩倍。這還不算牡丹在結籽的同時,還能同時生產丹皮。如果對牡丹花蕊再加以利用,生產牡丹茶和其他保健食品,一畝牡丹的經濟效益遠遠高於大豆和其他經濟作物,產值可達1萬多元。牡丹是木本植物,多年生,不用像大豆需要年年播種,除了前三年沒有產量外,此後30~60年裡牡丹產量一直會很穩定。(記者 張碧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