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作者:Dag Sødtholt

翻譯:Issac

校對:朱溥儀

在《悲情城市》到《海上花》這些接連不斷的大師手筆之後,侯孝賢進入了轉型階段。

他的藝術視野如今開始著眼於探索現代城市生活中年輕人的狀態和行為,儘管在他之前的作品裡這也曾作為副主題出現過。為了充分表現這個主題,他似乎已經感受到了運用更大膽的形式結構的必要性。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海上花》(1998)

除了在情節和解釋(以及更少的角色)方面仍舊採取簡約主義的方式以外,他通過減少長鏡頭的敘事功能,同時更加強調其絕對的時長,以及用長鏡頭對日常生活的混亂進行描繪,進一步發展了他標誌性的長鏡頭。通過耐心觀察這些看似是在實時展開的情境,就能從中得到某種詩情和頓悟。

《千禧曼波》異常受到關注,但是最終卻不太讓人滿意,主要是因為缺乏潛層的結構:重複的影像對於充分理解和欣賞侯孝賢先前的作品十分重要,這次卻讓人略感失望。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千禧曼波》(2001)

《咖啡時光》的調性更加輕柔,長鏡頭也更少,是很招人喜歡的小舞臺劇,但是缺少了有趣的角色,甚至比之前的影片更顯膚淺(作為紀念小津安二郎的影片,不知為何他在這部電影中的藝術觀點竟如此狹隘,似乎小津安二郎的就代表著寒暄小敘、沉思鎮靜和稍縱即逝的氣氛)。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咖啡時光》(2003)

《最好的時光》卻是一部內涵充實、意義豐富的電影,似乎表明侯孝賢通過將自己「神祕現實主義」的獨特形式和能喚起微妙情緒的印象派手法相結合,讓自己的作品踏上了一個新臺階。

總體來說,他的風格自成體系,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複雜的簡約主義:表面簡約,但蘊藏著結構的複雜性。

《最好的時光》由三個獨立的故事組成,分別發生在1966年,1911年和2005年,表面上是在論述愛情、自由和青春。該作品的重複策略(以及無時間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故事的主角都由同樣的演員飾演——舒淇和張震(其他演員在各個故事中也有出鏡)。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最好的時光》(2005)

雖然本文為了闡釋這部電影的豐富內涵將涉及到一系列的主題,但其主要目的還是通過展現這部電影的隱藏結構如何放大並充實「人生的重複性」,來探索這部電影主要的潛在主題。除此之外,本文還會力圖解釋電影中神祕而混亂(且被嚴重輕視了)的第三個故事。

戀愛夢

檯球桌上的檯球一次又一次地被放回了原點。一局新的遊戲開始了,儘管這遊戲本身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但實際上這只是不斷重複的運動、行為模式。這本質上是儀式性的,玩家之間的閒聊也是如此。這是一成不變的、又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世界。

同樣轉瞬即逝的還有小黑板上的內容,在短暫的時間裡定期地被擦淨,為新一局比賽記錄分數。在臺球桌前,人們能花掉很長時間,此時,時間看上去樂而忘憂地靜止不動,人們也能假裝自己可以永生。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最好的時光》中第一幕描繪了一個相愛中「永恆」的場景。當然,這一幕十分重要,因為在這期間,那個傍晚時一起打檯球的年輕男人和女人開始愛上了彼此。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部電影中的其他兩個故事是線性發展的,但這一幕卻不在第一個故事的時間順序之中,好像它以某種方式逃脫了時間線,成為與時間有關的潛在含義的促成者,在這之中,重複是一個重要部分。

(除此之外,這一推進場景是這部電影內在「無情節性」的重點,也是1966年臺灣青年理想化的、濃縮化的描繪)。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最初,侯孝賢一直停留在小檯球廳中每日重複的活動中:為了迎接新的一天,刷檯球桌,打開滑動門、關上滑動門等等。總體來說,影片中沒有什麼敘事,的確,愛情故事十分甜蜜,畫面非常美麗,裹挾在夢幻般寧靜的氛圍中,但電影的全部只有通過意識到其形式,尤其是在重複中創造的迴響才能得以欣賞。

兩首歌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和《Rain and Tears》都播放了兩次。我們經常能看到角色穿渡水域,可以推測是來回於那小檯球廳。拍攝結構可以遵循一個重複的模式:當女人不再在那家檯球廳工作,男人後來去尋找她的時候,我們看到二人離開渡口,每次最初的鏡頭之後都有另外一個更貼近的鏡頭。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在之前的場景中,當男人回到檯球廳時,鏡頭從他自行車的影子開始;後來,當他尋找女人的時候,一個鏡頭從他走在街上的影子開始。在故事的最後幾秒,他們的關係被羞澀的牽手而確定:這一動作的「平凡」不僅將整個故事上升到一個普遍的層面,更能看做是一個終極的重複,這一動作是歷史上所有相愛的人都會做的。

有時重複可以創造線索。電影中一共出現了三家檯球廳,因為男人在尋找的過程中,前兩次都發現女人去了另外一家檯球廳。他的三次旅行被壓縮成了連續的、看似相同的道路標識,顯示著他路過的地方。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在第一家檯球廳工作的女人成了另一條線索:在電影中,我們遇到了女人工作的上一任和接替她工作的人。因為被迫服役,男人通過信件向女人表示了愛意,但他之前也給女人的上一任寫過相似的信,他似乎也對上一個女人這樣著迷過。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逐漸接受這種看似不斷擴展的聯繫關係是看這部影片的樂趣之一,上面列出的還都只是一小部分。這一部分所講述的可不僅僅只是一個有著美麗圖像的甜蜜愛情故事。

自由夢

第二個故事從頭到尾都發生在1911年一位藝旦的房間裡,她和一個富有的政治家之間有著戀愛關係。這一部分和前作《海上花》有著相似的視覺風格和主題,同樣採用了對於肢體語言、服飾和佈景近乎崇拜的拍攝手法,創造出了一個完全讓人信服又陌生奇怪的環境,影片看上去如此真實,以至於它似乎存留在時間之外,準備當人們每次觀看時都再次煥發生機。角色們在電影的英靈殿中被賦予了永生。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如果第一個故事中的檯球場景有一種儀式般的氛圍,那儀式則似乎可以稱為是這個藝旦的全部了,她的行為、歸從、禮貌和禮節都被嚴格的規定掌控著(她甚至被剝奪了說話的權力,因為這個故事是以默片的形式拍攝的)。

為了反映出她在夾縫中的永恆的存在,這個故事仍然充滿了重複:例如,那個特殊的油燈是如何點亮的、政治家的洗手 「儀式」、當他三次來到藝旦房間時,她服侍他時二人面對面的鏡頭。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這個故事也有著對於女性枷鎖的特寫,這次是針對一個藝旦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被收做「養女」,另外一個年輕的女孩通過嫁給一位主顧、因懷上主顧的孩子被納入妾房逃離了藝旦生活。相對年長一些的女主角卻似乎還處在「被囚禁」的狀況中,因為她的情人不想娶她為妻。

一個特別引人關注的重複同樣反映了這個故事關於自由的表層主題:在對女主人公特寫的兩個場景中,我們聽到了以非劇情聲形式出現的中國傳統音樂(顯然並不是她演奏的)。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但有兩次畫面切換到下一場景後,音樂仍在繼續,我們還會發現在後一幕裡,音樂卻正是由藝旦自己演奏的——這在視覺上和聽覺上都絕佳地、惹人注目地表現了她是如何被傳統、社會地位和儀禮所束縛的,她的身份只能是一個藝旦,被迫地成為背景,而她富有的情人正和同等身份的人們坐在一起,與她分隔開了。

似乎是從第一個故事的配樂《Rain and Tears》中得到的靈感,第一個故事以雨結束,第二個以淚收尾。在微妙而又感人肺腑的尾聲中,藝旦收到了武昌起義(中國漫漫革命之路的第一環)之後來自她情人的來信,信中男人提到自己將回到上海。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他當前的關注在於大陸社會變動的可能性,因為臺灣直到二戰結束後都將歸於日本統治,他可能會永遠地失去她。至於男人是否喜歡藝旦,在這個故事裡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但藝旦卻似乎一直愛著他,因為她拂著他的來信,失聲痛哭。或者她難過的原因是她無法參與外面的世界,只能從男人的隻言片語和來信中聽聞世事變化,還是因為害怕失去他,失去這唯一的聯繫?

模稜兩可的地方太多了,但一直出現的重複卻把它們約束在了一起:這是我們第二次見她哭泣,在整個故事中,她的情人也曾兩次提到自己流淚。除此之外,她借來信間接地撫抱男人,在之前男人洗漱時她輕輕撫摸毛巾時也曾有過映射。

在這個故事中重複出現的一個重要元素是走廊,從前後兩個方向均有過鏡頭。外面耀眼的光照進來,在精美裝飾的牆上投射出美麗又複雜的圖案。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侯孝賢導演從未失去過他對於社會狀況敏銳的洞察力(尤其惹人注目的是藝旦觀察「媽媽」檢查十歲小女孩身體狀況的一幕),這個故事可能是候導最美的(讓人驚訝的是,整部「電影」是用高清數字視頻拍攝的),也毋庸置疑是他最溫柔的一個:傷感的氣氛、緩慢的節奏、當藝旦為男人儀式般地梳頭時,攝像機如同她雙手般柔和的移動,整個故事的大部分時間,都有鋼琴那深沉、縹緲的伴奏。

青春夢

第三個故事和侯孝賢前兩部電影的現代青年主題直接相關。故事中,一個情緒上有困擾而又莫名冷漠的搖滾女歌手愛上了一位攝影師,但當時她正和另一個愛吃醋、粘人的女生談戀愛,後者也因此自殺。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這個故事也是處理交流(前兩個故事的信件在這裡被替換成了令人困惑的電子郵件、短信和網站)和燈光(第一個故事中天花板上的電燈,第二個中是油燈,第三個則是攝影師公寓裡的人工霓虹燈)這兩個母題循環的終章。

如同上則故事的藝旦,這次的主人公是一個歌手,但極度受困於半絕望的迷茫,儘管相較於上則故事,僅僅過去了94年,但還是難以想象兩人生活中同一個星球上。

從時間角度來講,電影表現了人生越來越難以預料:從被鎖在金絲籠裡的藝旦,到能自由離去卻總會回到相同地方的女招待,再到彷彿無拘無束的搖滾歌手(歌手的網站完美地表現了這一點:「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只有飢餓的現在」)。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片中的冷靜和看似隨意的不可預測性使得觀眾若只看一遍的話難以理解這段故事,而侯孝賢恰是借有這特點的近乎混亂的敘事來表現一種自由。

不過依舊諷刺的是:儘管觀眾對此最初的印象是許多場景都是按時間順序而非隨意呈現的,仔細看這則故事會發現其敘述方式是小心翼翼的線性敘事。另外,與往常一樣,侯孝賢還是會常規性地注重他那近乎執拗的細節:在前面的一個鏡頭中,這個歌手遮住左眼,而用右眼看她的新歡。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然而直到後來,我們才知道她諸多毛病中的一個就是右眼幾近失明(攝影師在她的網站上發現這一點的,在2005年的一則諷刺的評論中寫道:在你和別人睡了之後,就可以查看別人的網站了)。所以她詩意的地方(同樣也是神祕的地方——為什麼她要這麼做?)就在於不看第二遍的話,我們根本發現不了她像盲人一樣地看她的新歡。

或者還需要看第三遍、第四遍甚至更多遍,因為微妙的極簡主義故事有大量介紹環境的長鏡頭,但在一開始卻缺少信息,它會慢慢轉變為極其複雜的數據網,我們需要留神那些一閃而過的人物,未解釋的旁白以及可能十分重要的郵件和短信。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侯孝賢最為大膽的細節可能是他對自殺的描述——與筆者聊過的幾位經驗豐富的評論人都沒有發現自殺怎麼發生的(包括我自己第一遍看的時候也沒發現)。

我們當然看到那女孩在電腦上留下了訊息說自己要自殺,但這可能只是一個威脅。然而,自殺的確發生了,但完全沒在鏡頭中展現,甚至當歌手回到公寓的時候也沒有發現什麼,甚至鏡頭都沒有表現歌手明顯的反應。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歌手和情人約完會後回到公寓。她發現女友已經自殺以及自己就是女友自殺的直接原因。我們沒看到,但女友肯定在陽臺上準備跳樓,但她先和歌手打招呼(她一定這樣做了,我們沒聽到聲音而已),(我們看到)歌手在陽臺上向外望,而且肯定看到了女友,然後再看到電腦上的遺言。

當歌手正在看充滿怨恨的遺言時,我們聽到了「砰」的一聲(非常不明顯)——她女友跳樓了。如果沒聽到這個聲音,或者沒有將之與歌手從陽臺返回時候的情節聯繫起來,那你就錯過了整個故事的高潮。歌手的確有反應,但這種反應是迷茫的,幾乎麻木的卻肯定是毀滅性的。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故事結尾,攝影師和歌手在橋上騎著摩托,背景是現代的臺北。作為現代生活毫無秩序的反映,這則故事似乎沒有其他故事那麼多的反覆(這是非常有趣的線索,不過是通過女友的遺言來建構的,而其遺言說出了另一個叫香織的人的自殺,我們不認識她,可能是歌手的前任)

但這是三個故事中最奇妙的一個。第三則故事至今為止有著最為穩定的循環感。然而,第一個故事將檯球廳的場景提出順時敘事的順序,從兩人陷入愛情開始,到兩人確立關係結束。第二個故事中,較早的場景中藝旦演奏音樂的動作一直在重複直到末尾,但瀕臨尾聲的時候這種環狀被打破了。

這是侯孝賢所有作品中,情感穿透力最強、最豐沛的一部

然而第三個故事開頭和結尾竟然都是同一個動作,而且歌手看上去都很沮喪(第一次是因為神祕的香織的自殺嗎?)最後我們看到兩人匯入了車流,但整體印象卻是相較於上個故事的藝旦,他們很大程度上其實缺少自由,可能是因為他們迷失了自己甚至失去了深愛一個人的能力,而反觀藝旦,似乎還保持著自己的完整性,可能還有她對那個政治家的愛。

在簡練方面的深思熟慮讓侯孝賢得以呈現電影中我們應該知道的那一小部分。對電影嚴密、美麗的模式的抽絲剝繭,是體驗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電影的複雜也反映出我們信息飽和而不可穿透的現代生活,藝術應該反映這樣的生活,而《最好的時光》就是一個出色的例子。

這是一部獨具匠心而情感豐沛的電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