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

​當侯景正式宣佈從淮南起兵造反的時候,梁武帝蕭衍並不太擔心;當侯景攻佔譙州和歷陽的時候,蕭衍也無所畏懼;但當侯景突然渡過長江,打到南樑都城之下的時候,以蕭衍為首的南樑中央政府頓時慌作一團。

從軍事角度來看,侯景不可能越過長江的,可羊侃彷彿擁有了先知先覺的能力,勸蕭衍一定要提防侯景渡過長江,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史書沒有提供比較直觀的證據,我想這是因為,羊侃對南樑的上層矛盾看得比較清楚,更把這種危險估計得比較充分。但羊侃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所以他的建議只能點到為止。如果羊侃再往下說,就必須直白地告訴蕭衍:“侯景雖然不可怕,但你要提防皇族做內應。”

羊侃絕不敢說這種話,一來會得罪遍佈全國的蕭氏皇族,二來把寶押在八十五歲的蕭衍身上,也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

​當侯景正式宣佈從淮南起兵造反的時候,梁武帝蕭衍並不太擔心;當侯景攻佔譙州和歷陽的時候,蕭衍也無所畏懼;但當侯景突然渡過長江,打到南樑都城之下的時候,以蕭衍為首的南樑中央政府頓時慌作一團。

從軍事角度來看,侯景不可能越過長江的,可羊侃彷彿擁有了先知先覺的能力,勸蕭衍一定要提防侯景渡過長江,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史書沒有提供比較直觀的證據,我想這是因為,羊侃對南樑的上層矛盾看得比較清楚,更把這種危險估計得比較充分。但羊侃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所以他的建議只能點到為止。如果羊侃再往下說,就必須直白地告訴蕭衍:“侯景雖然不可怕,但你要提防皇族做內應。”

羊侃絕不敢說這種話,一來會得罪遍佈全國的蕭氏皇族,二來把寶押在八十五歲的蕭衍身上,也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事實上,羊侃的顧慮非常有道理,因為最堅固的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從西晉滅亡到南樑建立的這兩百餘年時間裡,還沒有哪位梟雄能成功運用軍事手段渡過長江。

之前的司馬炎和之後的楊堅,都是佔據了長江上游,然後順流而下進攻南朝。東晉的蘇峻也曾渡過長江,那是因為東晉內部矛盾激烈,蘇峻的行為獲得了豪門士族的默許。

侯景獲得了強勢親王蕭正德的支持,而且這位強勢親王還是長江一線的總指揮。在這種背景下,侯景當然可以輕鬆地渡過長江。

但羊侃的說法真的正確嗎?其實也不然。羊侃建議向採石地區(長江防線)增派兩千軍隊,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招。因為根據後來的情況發展,侯景的確是從採石渡過長江的。

以二千人急據採石,令邵陵王襲取壽陽;使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但如果蕭衍真按羊侃所說的方式來佈防,侯景難道就不能換個地方渡江了嗎?

如果蕭正德盡心佈防,侯景根本沒機會渡過長江,這兩千軍隊派不派無所謂;可如果蕭正德一門心思要引狼入室,蕭衍就算增派這兩千軍隊,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長江防線的總指揮是蕭正德,如果率領這兩千軍隊的將領沒有得到蕭衍授權,他又怎麼敢和蕭正德這樣的強勢親王抗衡呢?就算他得到了蕭衍的授權,他難道就真敢為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皇帝而得罪強勢親王嗎?

此時的蕭衍已是風燭殘年,如果有人得知蕭正德準備武力奪權,他絕不敢輕易站隊的。昨天我就說過,蕭正德在南樑的身份比較特殊(曾是蕭衍繼子),他完全有機會奪權成功。在這種背景下,普通人哪敢與蕭正德正面對抗呢?

"

​當侯景正式宣佈從淮南起兵造反的時候,梁武帝蕭衍並不太擔心;當侯景攻佔譙州和歷陽的時候,蕭衍也無所畏懼;但當侯景突然渡過長江,打到南樑都城之下的時候,以蕭衍為首的南樑中央政府頓時慌作一團。

從軍事角度來看,侯景不可能越過長江的,可羊侃彷彿擁有了先知先覺的能力,勸蕭衍一定要提防侯景渡過長江,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史書沒有提供比較直觀的證據,我想這是因為,羊侃對南樑的上層矛盾看得比較清楚,更把這種危險估計得比較充分。但羊侃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所以他的建議只能點到為止。如果羊侃再往下說,就必須直白地告訴蕭衍:“侯景雖然不可怕,但你要提防皇族做內應。”

羊侃絕不敢說這種話,一來會得罪遍佈全國的蕭氏皇族,二來把寶押在八十五歲的蕭衍身上,也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事實上,羊侃的顧慮非常有道理,因為最堅固的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從西晉滅亡到南樑建立的這兩百餘年時間裡,還沒有哪位梟雄能成功運用軍事手段渡過長江。

之前的司馬炎和之後的楊堅,都是佔據了長江上游,然後順流而下進攻南朝。東晉的蘇峻也曾渡過長江,那是因為東晉內部矛盾激烈,蘇峻的行為獲得了豪門士族的默許。

侯景獲得了強勢親王蕭正德的支持,而且這位強勢親王還是長江一線的總指揮。在這種背景下,侯景當然可以輕鬆地渡過長江。

但羊侃的說法真的正確嗎?其實也不然。羊侃建議向採石地區(長江防線)增派兩千軍隊,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招。因為根據後來的情況發展,侯景的確是從採石渡過長江的。

以二千人急據採石,令邵陵王襲取壽陽;使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但如果蕭衍真按羊侃所說的方式來佈防,侯景難道就不能換個地方渡江了嗎?

如果蕭正德盡心佈防,侯景根本沒機會渡過長江,這兩千軍隊派不派無所謂;可如果蕭正德一門心思要引狼入室,蕭衍就算增派這兩千軍隊,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長江防線的總指揮是蕭正德,如果率領這兩千軍隊的將領沒有得到蕭衍授權,他又怎麼敢和蕭正德這樣的強勢親王抗衡呢?就算他得到了蕭衍的授權,他難道就真敢為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皇帝而得罪強勢親王嗎?

此時的蕭衍已是風燭殘年,如果有人得知蕭正德準備武力奪權,他絕不敢輕易站隊的。昨天我就說過,蕭正德在南樑的身份比較特殊(曾是蕭衍繼子),他完全有機會奪權成功。在這種背景下,普通人哪敢與蕭正德正面對抗呢?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就在侯景一路順風順水的時候,卻突然遭遇了阻撓:侯景陳兵臺城(宮城),卻始終看不到攻破臺城的希望。

究其原因,在於豪門士族並不打算支持侯景。為什麼?因為侯景雖然與蕭正德聯盟,卻並不意味著侯景就能獲得勝利。由於蕭衍執政接近五十年,強勢皇族早已遍佈全國。蕭正德的確實力強大,但在偌大的南樑國內,依然不缺乏可以與他分庭抗禮的人。

侯景此時的實力,說破天也只是一支孤軍,就算他控制了都城又能怎樣呢?南樑疆域約二百六十萬,僅控制都城也根本無法號令全國。

在蕭衍執政期間,又一貫尊重豪門士族,豪門士族對這位老皇帝有好感,也並不出乎大家的預料。

基於上述原因,豪門士族憑什麼要與侯景合作呢?而豪門士族對於防守還是很有心得的,臺城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攻破的。

現在的侯景孤軍深入,卻在最後一關遇阻,只得屯兵于堅城之下,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勤王的軍隊已經源源不斷地朝南樑都城進發,用不了多久,侯景就會被鐵桶陣包圍。

就在這種背景下,侯景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發佈檄文。

這個舉動其實沒什麼了不起,檄文這個東西就是寫來打擊敵方士氣的,並不是什麼高明手段。但侯景所寫的這份檄文,內容卻是石破天驚,我將全文摘抄如下:

樑自近歲以來,權幸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慾。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僕所以趨赴闕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今城中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將,志在全身,誰能竭力致死,與吾爭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嘆,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自非天人允協,何能如是!幸各三思,自求元吉!——《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這篇檄文非常重要,我再翻譯一遍,大意是說:“近年來,樑國奸臣當道,百姓蒙難。官員們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如果不是剝削百姓,他們又怎會如此愜意呢?我起兵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還百姓一個公道!”

任何人初看這篇檄文,第一反應肯定是:侯景瘋了嗎?因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篇檄文的內容絕對比扯旗造反的罪過更大。

兩晉南北朝是標準的貴族社會,兩晉南北朝的所有國家,幾乎都以豪門士族為主導。不管皇族如何內訌,最後還是會尊重豪門士族的利益。

可侯景的這篇檄文,卻在全力煽動底層百姓的不滿情緒,他這是要幹什麼?答案很簡單,侯景找不到攻破臺城的辦法,卻又不敢繼續拖時間,只得想辦法從底層汲取力量。

侯景的這種態度其實早有預兆,在寫這篇檄文之前,侯景就公開下令:“只要有奴僕願意加入我的軍隊,我就立刻恢復他的自由身。”除此之外,侯景還給這些奴僕各種優待。一時間,南樑都城裡的奴僕紛紛背棄自己的主人,逃到了侯景的身邊參軍入伍。

景募人奴降者,悉免為良;得硃異奴,以為儀同三司,異家資產悉與之。奴乘良馬,衣錦袍,於城下仰詬異曰:“汝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領軍;我始事侯王,已為儀同矣!”於是三日之中,群奴出就景者以千數,景皆厚撫以配軍,人人感恩,為之致死。——《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面對侯景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豪門士族是什麼反應?恐怕全都在哭天喊地:侯景這個莽夫是要反天啊?

"

​當侯景正式宣佈從淮南起兵造反的時候,梁武帝蕭衍並不太擔心;當侯景攻佔譙州和歷陽的時候,蕭衍也無所畏懼;但當侯景突然渡過長江,打到南樑都城之下的時候,以蕭衍為首的南樑中央政府頓時慌作一團。

從軍事角度來看,侯景不可能越過長江的,可羊侃彷彿擁有了先知先覺的能力,勸蕭衍一定要提防侯景渡過長江,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史書沒有提供比較直觀的證據,我想這是因為,羊侃對南樑的上層矛盾看得比較清楚,更把這種危險估計得比較充分。但羊侃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所以他的建議只能點到為止。如果羊侃再往下說,就必須直白地告訴蕭衍:“侯景雖然不可怕,但你要提防皇族做內應。”

羊侃絕不敢說這種話,一來會得罪遍佈全國的蕭氏皇族,二來把寶押在八十五歲的蕭衍身上,也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事實上,羊侃的顧慮非常有道理,因為最堅固的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從西晉滅亡到南樑建立的這兩百餘年時間裡,還沒有哪位梟雄能成功運用軍事手段渡過長江。

之前的司馬炎和之後的楊堅,都是佔據了長江上游,然後順流而下進攻南朝。東晉的蘇峻也曾渡過長江,那是因為東晉內部矛盾激烈,蘇峻的行為獲得了豪門士族的默許。

侯景獲得了強勢親王蕭正德的支持,而且這位強勢親王還是長江一線的總指揮。在這種背景下,侯景當然可以輕鬆地渡過長江。

但羊侃的說法真的正確嗎?其實也不然。羊侃建議向採石地區(長江防線)增派兩千軍隊,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招。因為根據後來的情況發展,侯景的確是從採石渡過長江的。

以二千人急據採石,令邵陵王襲取壽陽;使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但如果蕭衍真按羊侃所說的方式來佈防,侯景難道就不能換個地方渡江了嗎?

如果蕭正德盡心佈防,侯景根本沒機會渡過長江,這兩千軍隊派不派無所謂;可如果蕭正德一門心思要引狼入室,蕭衍就算增派這兩千軍隊,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長江防線的總指揮是蕭正德,如果率領這兩千軍隊的將領沒有得到蕭衍授權,他又怎麼敢和蕭正德這樣的強勢親王抗衡呢?就算他得到了蕭衍的授權,他難道就真敢為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皇帝而得罪強勢親王嗎?

此時的蕭衍已是風燭殘年,如果有人得知蕭正德準備武力奪權,他絕不敢輕易站隊的。昨天我就說過,蕭正德在南樑的身份比較特殊(曾是蕭衍繼子),他完全有機會奪權成功。在這種背景下,普通人哪敢與蕭正德正面對抗呢?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就在侯景一路順風順水的時候,卻突然遭遇了阻撓:侯景陳兵臺城(宮城),卻始終看不到攻破臺城的希望。

究其原因,在於豪門士族並不打算支持侯景。為什麼?因為侯景雖然與蕭正德聯盟,卻並不意味著侯景就能獲得勝利。由於蕭衍執政接近五十年,強勢皇族早已遍佈全國。蕭正德的確實力強大,但在偌大的南樑國內,依然不缺乏可以與他分庭抗禮的人。

侯景此時的實力,說破天也只是一支孤軍,就算他控制了都城又能怎樣呢?南樑疆域約二百六十萬,僅控制都城也根本無法號令全國。

在蕭衍執政期間,又一貫尊重豪門士族,豪門士族對這位老皇帝有好感,也並不出乎大家的預料。

基於上述原因,豪門士族憑什麼要與侯景合作呢?而豪門士族對於防守還是很有心得的,臺城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攻破的。

現在的侯景孤軍深入,卻在最後一關遇阻,只得屯兵于堅城之下,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勤王的軍隊已經源源不斷地朝南樑都城進發,用不了多久,侯景就會被鐵桶陣包圍。

就在這種背景下,侯景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發佈檄文。

這個舉動其實沒什麼了不起,檄文這個東西就是寫來打擊敵方士氣的,並不是什麼高明手段。但侯景所寫的這份檄文,內容卻是石破天驚,我將全文摘抄如下:

樑自近歲以來,權幸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慾。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僕所以趨赴闕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今城中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將,志在全身,誰能竭力致死,與吾爭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嘆,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自非天人允協,何能如是!幸各三思,自求元吉!——《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這篇檄文非常重要,我再翻譯一遍,大意是說:“近年來,樑國奸臣當道,百姓蒙難。官員們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如果不是剝削百姓,他們又怎會如此愜意呢?我起兵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還百姓一個公道!”

任何人初看這篇檄文,第一反應肯定是:侯景瘋了嗎?因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篇檄文的內容絕對比扯旗造反的罪過更大。

兩晉南北朝是標準的貴族社會,兩晉南北朝的所有國家,幾乎都以豪門士族為主導。不管皇族如何內訌,最後還是會尊重豪門士族的利益。

可侯景的這篇檄文,卻在全力煽動底層百姓的不滿情緒,他這是要幹什麼?答案很簡單,侯景找不到攻破臺城的辦法,卻又不敢繼續拖時間,只得想辦法從底層汲取力量。

侯景的這種態度其實早有預兆,在寫這篇檄文之前,侯景就公開下令:“只要有奴僕願意加入我的軍隊,我就立刻恢復他的自由身。”除此之外,侯景還給這些奴僕各種優待。一時間,南樑都城裡的奴僕紛紛背棄自己的主人,逃到了侯景的身邊參軍入伍。

景募人奴降者,悉免為良;得硃異奴,以為儀同三司,異家資產悉與之。奴乘良馬,衣錦袍,於城下仰詬異曰:“汝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領軍;我始事侯王,已為儀同矣!”於是三日之中,群奴出就景者以千數,景皆厚撫以配軍,人人感恩,為之致死。——《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面對侯景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豪門士族是什麼反應?恐怕全都在哭天喊地:侯景這個莽夫是要反天啊?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當我看到這篇檄文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

史書對侯景的評價非常低,只要一說起侯景,大家頭腦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殘暴變態的邪惡軍閥。很多人在看到侯景用各種方式收買奴僕的時候,總認為這些奴僕沒有良心,不忠於自己的國家,心甘情願地為異族叛將效命。

少年時,我曾讀過一本大名鼎鼎的書——《飄》,還看過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或許是我比較愚昧,所以當大家津津樂道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時,我卻總會感到一陣寒冷:這本書一直在大談奴隸主如何善待奴隸,而善良正直的奴隸們也極其熱愛奴隸制。

這社會是怎麼了?

如果《飄》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那麼林肯解放黑奴的行為豈不是錯上加錯?而在南北戰爭中,奴隸們紛紛加入北方軍隊,難道他們都是沒良心的敗類?

侯景用各種方式收買奴僕,不管他的初衷是什麼,奴僕們卻因此獲得了自由身。與自由身相比,那個所謂的國家又算得了什麼呢?

很多人明明是平民百姓,卻總喜歡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場看問題。對於這類人,我只想說一句:無論你把愛國說得多麼偉光正,在奴僕的眼中,如果能用這個國家換取自由身,他們是絕對不會猶豫的,也絕對不該受到指責。

從這個角度來看,侯景代表了正義,至少對於眾多喪失自由的奴僕而言,侯景就是正義。

在這篇檄文出世之前,強勢親王蕭正德絕對可以駕馭侯景,所以在侯景圍攻臺城的時候,蕭正德堂而皇之地登基稱帝,並封侯景為丞相。可當這篇檄文出世之後,眾多底層力量投靠侯景,侯景開始重用這股底層力量,使得蕭正德喪失了控制侯景的能力。

一切是順理成章的:奴僕們選擇了侯景,就等於交出了投名狀,再無回頭路,只能安心聽命於侯景。對於這群人,侯景是絕對可以倚為嫡系的。

蕭正德想要繼續壓制侯景,就必須藉助豪門士族的力量。但現在的情況是:侯景和豪門士族已成死敵,他還會在乎豪門士族的打壓嗎?

於是,蕭正德在登基稱帝百餘日之後,就被侯景廢掉,並降職為大司馬。

景更以正德為侍中、大司馬,百官皆復舊職。——《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

​當侯景正式宣佈從淮南起兵造反的時候,梁武帝蕭衍並不太擔心;當侯景攻佔譙州和歷陽的時候,蕭衍也無所畏懼;但當侯景突然渡過長江,打到南樑都城之下的時候,以蕭衍為首的南樑中央政府頓時慌作一團。

從軍事角度來看,侯景不可能越過長江的,可羊侃彷彿擁有了先知先覺的能力,勸蕭衍一定要提防侯景渡過長江,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史書沒有提供比較直觀的證據,我想這是因為,羊侃對南樑的上層矛盾看得比較清楚,更把這種危險估計得比較充分。但羊侃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所以他的建議只能點到為止。如果羊侃再往下說,就必須直白地告訴蕭衍:“侯景雖然不可怕,但你要提防皇族做內應。”

羊侃絕不敢說這種話,一來會得罪遍佈全國的蕭氏皇族,二來把寶押在八十五歲的蕭衍身上,也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事實上,羊侃的顧慮非常有道理,因為最堅固的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從西晉滅亡到南樑建立的這兩百餘年時間裡,還沒有哪位梟雄能成功運用軍事手段渡過長江。

之前的司馬炎和之後的楊堅,都是佔據了長江上游,然後順流而下進攻南朝。東晉的蘇峻也曾渡過長江,那是因為東晉內部矛盾激烈,蘇峻的行為獲得了豪門士族的默許。

侯景獲得了強勢親王蕭正德的支持,而且這位強勢親王還是長江一線的總指揮。在這種背景下,侯景當然可以輕鬆地渡過長江。

但羊侃的說法真的正確嗎?其實也不然。羊侃建議向採石地區(長江防線)增派兩千軍隊,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招。因為根據後來的情況發展,侯景的確是從採石渡過長江的。

以二千人急據採石,令邵陵王襲取壽陽;使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但如果蕭衍真按羊侃所說的方式來佈防,侯景難道就不能換個地方渡江了嗎?

如果蕭正德盡心佈防,侯景根本沒機會渡過長江,這兩千軍隊派不派無所謂;可如果蕭正德一門心思要引狼入室,蕭衍就算增派這兩千軍隊,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長江防線的總指揮是蕭正德,如果率領這兩千軍隊的將領沒有得到蕭衍授權,他又怎麼敢和蕭正德這樣的強勢親王抗衡呢?就算他得到了蕭衍的授權,他難道就真敢為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皇帝而得罪強勢親王嗎?

此時的蕭衍已是風燭殘年,如果有人得知蕭正德準備武力奪權,他絕不敢輕易站隊的。昨天我就說過,蕭正德在南樑的身份比較特殊(曾是蕭衍繼子),他完全有機會奪權成功。在這種背景下,普通人哪敢與蕭正德正面對抗呢?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就在侯景一路順風順水的時候,卻突然遭遇了阻撓:侯景陳兵臺城(宮城),卻始終看不到攻破臺城的希望。

究其原因,在於豪門士族並不打算支持侯景。為什麼?因為侯景雖然與蕭正德聯盟,卻並不意味著侯景就能獲得勝利。由於蕭衍執政接近五十年,強勢皇族早已遍佈全國。蕭正德的確實力強大,但在偌大的南樑國內,依然不缺乏可以與他分庭抗禮的人。

侯景此時的實力,說破天也只是一支孤軍,就算他控制了都城又能怎樣呢?南樑疆域約二百六十萬,僅控制都城也根本無法號令全國。

在蕭衍執政期間,又一貫尊重豪門士族,豪門士族對這位老皇帝有好感,也並不出乎大家的預料。

基於上述原因,豪門士族憑什麼要與侯景合作呢?而豪門士族對於防守還是很有心得的,臺城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攻破的。

現在的侯景孤軍深入,卻在最後一關遇阻,只得屯兵于堅城之下,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勤王的軍隊已經源源不斷地朝南樑都城進發,用不了多久,侯景就會被鐵桶陣包圍。

就在這種背景下,侯景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發佈檄文。

這個舉動其實沒什麼了不起,檄文這個東西就是寫來打擊敵方士氣的,並不是什麼高明手段。但侯景所寫的這份檄文,內容卻是石破天驚,我將全文摘抄如下:

樑自近歲以來,權幸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慾。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僕所以趨赴闕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今城中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將,志在全身,誰能竭力致死,與吾爭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嘆,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自非天人允協,何能如是!幸各三思,自求元吉!——《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這篇檄文非常重要,我再翻譯一遍,大意是說:“近年來,樑國奸臣當道,百姓蒙難。官員們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如果不是剝削百姓,他們又怎會如此愜意呢?我起兵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還百姓一個公道!”

任何人初看這篇檄文,第一反應肯定是:侯景瘋了嗎?因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篇檄文的內容絕對比扯旗造反的罪過更大。

兩晉南北朝是標準的貴族社會,兩晉南北朝的所有國家,幾乎都以豪門士族為主導。不管皇族如何內訌,最後還是會尊重豪門士族的利益。

可侯景的這篇檄文,卻在全力煽動底層百姓的不滿情緒,他這是要幹什麼?答案很簡單,侯景找不到攻破臺城的辦法,卻又不敢繼續拖時間,只得想辦法從底層汲取力量。

侯景的這種態度其實早有預兆,在寫這篇檄文之前,侯景就公開下令:“只要有奴僕願意加入我的軍隊,我就立刻恢復他的自由身。”除此之外,侯景還給這些奴僕各種優待。一時間,南樑都城裡的奴僕紛紛背棄自己的主人,逃到了侯景的身邊參軍入伍。

景募人奴降者,悉免為良;得硃異奴,以為儀同三司,異家資產悉與之。奴乘良馬,衣錦袍,於城下仰詬異曰:“汝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領軍;我始事侯王,已為儀同矣!”於是三日之中,群奴出就景者以千數,景皆厚撫以配軍,人人感恩,為之致死。——《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面對侯景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豪門士族是什麼反應?恐怕全都在哭天喊地:侯景這個莽夫是要反天啊?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當我看到這篇檄文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

史書對侯景的評價非常低,只要一說起侯景,大家頭腦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殘暴變態的邪惡軍閥。很多人在看到侯景用各種方式收買奴僕的時候,總認為這些奴僕沒有良心,不忠於自己的國家,心甘情願地為異族叛將效命。

少年時,我曾讀過一本大名鼎鼎的書——《飄》,還看過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或許是我比較愚昧,所以當大家津津樂道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時,我卻總會感到一陣寒冷:這本書一直在大談奴隸主如何善待奴隸,而善良正直的奴隸們也極其熱愛奴隸制。

這社會是怎麼了?

如果《飄》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那麼林肯解放黑奴的行為豈不是錯上加錯?而在南北戰爭中,奴隸們紛紛加入北方軍隊,難道他們都是沒良心的敗類?

侯景用各種方式收買奴僕,不管他的初衷是什麼,奴僕們卻因此獲得了自由身。與自由身相比,那個所謂的國家又算得了什麼呢?

很多人明明是平民百姓,卻總喜歡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場看問題。對於這類人,我只想說一句:無論你把愛國說得多麼偉光正,在奴僕的眼中,如果能用這個國家換取自由身,他們是絕對不會猶豫的,也絕對不該受到指責。

從這個角度來看,侯景代表了正義,至少對於眾多喪失自由的奴僕而言,侯景就是正義。

在這篇檄文出世之前,強勢親王蕭正德絕對可以駕馭侯景,所以在侯景圍攻臺城的時候,蕭正德堂而皇之地登基稱帝,並封侯景為丞相。可當這篇檄文出世之後,眾多底層力量投靠侯景,侯景開始重用這股底層力量,使得蕭正德喪失了控制侯景的能力。

一切是順理成章的:奴僕們選擇了侯景,就等於交出了投名狀,再無回頭路,只能安心聽命於侯景。對於這群人,侯景是絕對可以倚為嫡系的。

蕭正德想要繼續壓制侯景,就必須藉助豪門士族的力量。但現在的情況是:侯景和豪門士族已成死敵,他還會在乎豪門士族的打壓嗎?

於是,蕭正德在登基稱帝百餘日之後,就被侯景廢掉,並降職為大司馬。

景更以正德為侍中、大司馬,百官皆復舊職。——《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如果事情僅僅是發展到這一步,侯景的勝算依然渺茫。道理很簡單:如果妄想帶著一群奴僕顛覆豪門士族,那也太小瞧豪門士族的實力和影響力了。

在中央之外還有二十多萬勤王大軍,後續軍隊也在迅速集結,只要他們發動源源不斷的攻勢,就一定能把侯景徹底消滅。

可那些率領勤王大軍的皇族卻心懷鬼胎,大家你推我讓,就是沒人願意打頭陣。如果他們眾志成城,的確可以消滅侯景,但先頭部隊肯定會有所損傷。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他們還怎麼在後續的皇位爭奪戰中保持優勢呢?

在這種背景下,勤王大軍雖然源源不斷地集結於南樑都城附近,卻始終不能把侯景怎麼樣。

最初,侯景也非常害怕這支勤王大軍,因為對方的人數太多、實力太強。但經過幾次小規模衝突之後,侯景也不太害怕這支軍隊了,因為他發現:這支軍隊就是標準的烏合之眾。

最初,豪門士族對局勢一直充滿希望,因為己方的實力遠強於侯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發現這支勤王大軍根本不足以成為依靠。指望他們眾志成城打敗侯景,實在有點異想天開。

豪門士族一開始擔心勤王大軍不知道具體情況,所以總會想盡辦法,把城內的第一手情報傳遞出去,目的就是傳遞一個信息:十萬火急,陛下等著你們來救駕!

臺城與援軍信命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這就叫“病急亂投醫”。

如果蕭衍已死,勤王大軍或許還會打著“為陛下報仇”的旗號進攻侯景。可此時蕭衍居然還活著,率領勤王大軍的皇族就要考慮另一個問題了:打敗侯景之後,還要不要繼續尊重蕭衍呢?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尊重蕭衍吧,沒準這個老傢伙再接再厲,又要活個好幾年。而且在經歷過蕭正德的背叛之後,誰知道這位殺伐果決的老皇帝會用什麼方法削弱皇族呢?

如果不尊重蕭衍,必然要背上惡名,因為蕭衍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他執政將近五十年,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誰敢動手幹掉蕭衍,沒準就要被其他皇族圍攻,立刻為蕭衍殉葬。

既然尊重或不尊重蕭衍都那麼麻煩,那我們還是等侯景把蕭衍幹掉之後,再考慮下一步行動吧!

想想也真是可悲,蕭衍這輩子都在為後世子孫謀福利,南樑皇族全是個頂個的實權人物。可就在老皇帝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些實權人物卻在反覆計算得失,最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冷眼旁觀。

二十多萬大軍囤聚於都城附近,還有源源不斷的軍隊加入,這給了當地極大的後勤壓力。在後勤補給無法得到確切保障時,這支勤王大軍居然開始公然搶劫掠奪,所作所為比起鬼子侵略軍也不遑多讓。

援軍初至,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候之,才過淮,即縱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賊中有謀應官軍者,聞之,亦止。——《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在這種雪上加霜、內外交困的環境中,侯景加大了對臺城的誘降行動:總而言之,只要你們願意投降,一切條件都好談!

萬般無奈之下,豪門士族開始動搖,不斷有人提出與侯景談判的建議。蕭衍一再表示反對,希望大家不要上了侯景的當。可局勢一再惡化,蕭衍的聲音越來越無力,他的意見最終也被摒棄。

太子以城中窮困,白上,請許之。上怒曰:“和不如死!”太子固請,上遲迴久之,乃曰:“汝自圖之,勿令取笑千載。”——《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事實證明:蕭衍的不妥協態度才是正確的。按照最初的談判條件,應該是勤王大軍撤回原駐地,侯景大軍撤回江北。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勤王大軍撤回了原駐地,侯景大軍卻順勢進入臺城。蕭衍被餓死,豪門士族被大肆屠殺。

就算豪門士族願意繼續服從蕭衍的領導,對侯景持不妥協態度,結果就一定會更好嗎?未必。在我看來,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

​當侯景正式宣佈從淮南起兵造反的時候,梁武帝蕭衍並不太擔心;當侯景攻佔譙州和歷陽的時候,蕭衍也無所畏懼;但當侯景突然渡過長江,打到南樑都城之下的時候,以蕭衍為首的南樑中央政府頓時慌作一團。

從軍事角度來看,侯景不可能越過長江的,可羊侃彷彿擁有了先知先覺的能力,勸蕭衍一定要提防侯景渡過長江,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史書沒有提供比較直觀的證據,我想這是因為,羊侃對南樑的上層矛盾看得比較清楚,更把這種危險估計得比較充分。但羊侃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所以他的建議只能點到為止。如果羊侃再往下說,就必須直白地告訴蕭衍:“侯景雖然不可怕,但你要提防皇族做內應。”

羊侃絕不敢說這種話,一來會得罪遍佈全國的蕭氏皇族,二來把寶押在八十五歲的蕭衍身上,也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事實上,羊侃的顧慮非常有道理,因為最堅固的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從西晉滅亡到南樑建立的這兩百餘年時間裡,還沒有哪位梟雄能成功運用軍事手段渡過長江。

之前的司馬炎和之後的楊堅,都是佔據了長江上游,然後順流而下進攻南朝。東晉的蘇峻也曾渡過長江,那是因為東晉內部矛盾激烈,蘇峻的行為獲得了豪門士族的默許。

侯景獲得了強勢親王蕭正德的支持,而且這位強勢親王還是長江一線的總指揮。在這種背景下,侯景當然可以輕鬆地渡過長江。

但羊侃的說法真的正確嗎?其實也不然。羊侃建議向採石地區(長江防線)增派兩千軍隊,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招。因為根據後來的情況發展,侯景的確是從採石渡過長江的。

以二千人急據採石,令邵陵王襲取壽陽;使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但如果蕭衍真按羊侃所說的方式來佈防,侯景難道就不能換個地方渡江了嗎?

如果蕭正德盡心佈防,侯景根本沒機會渡過長江,這兩千軍隊派不派無所謂;可如果蕭正德一門心思要引狼入室,蕭衍就算增派這兩千軍隊,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長江防線的總指揮是蕭正德,如果率領這兩千軍隊的將領沒有得到蕭衍授權,他又怎麼敢和蕭正德這樣的強勢親王抗衡呢?就算他得到了蕭衍的授權,他難道就真敢為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皇帝而得罪強勢親王嗎?

此時的蕭衍已是風燭殘年,如果有人得知蕭正德準備武力奪權,他絕不敢輕易站隊的。昨天我就說過,蕭正德在南樑的身份比較特殊(曾是蕭衍繼子),他完全有機會奪權成功。在這種背景下,普通人哪敢與蕭正德正面對抗呢?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就在侯景一路順風順水的時候,卻突然遭遇了阻撓:侯景陳兵臺城(宮城),卻始終看不到攻破臺城的希望。

究其原因,在於豪門士族並不打算支持侯景。為什麼?因為侯景雖然與蕭正德聯盟,卻並不意味著侯景就能獲得勝利。由於蕭衍執政接近五十年,強勢皇族早已遍佈全國。蕭正德的確實力強大,但在偌大的南樑國內,依然不缺乏可以與他分庭抗禮的人。

侯景此時的實力,說破天也只是一支孤軍,就算他控制了都城又能怎樣呢?南樑疆域約二百六十萬,僅控制都城也根本無法號令全國。

在蕭衍執政期間,又一貫尊重豪門士族,豪門士族對這位老皇帝有好感,也並不出乎大家的預料。

基於上述原因,豪門士族憑什麼要與侯景合作呢?而豪門士族對於防守還是很有心得的,臺城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攻破的。

現在的侯景孤軍深入,卻在最後一關遇阻,只得屯兵于堅城之下,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勤王的軍隊已經源源不斷地朝南樑都城進發,用不了多久,侯景就會被鐵桶陣包圍。

就在這種背景下,侯景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發佈檄文。

這個舉動其實沒什麼了不起,檄文這個東西就是寫來打擊敵方士氣的,並不是什麼高明手段。但侯景所寫的這份檄文,內容卻是石破天驚,我將全文摘抄如下:

樑自近歲以來,權幸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慾。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僕所以趨赴闕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今城中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將,志在全身,誰能竭力致死,與吾爭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嘆,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自非天人允協,何能如是!幸各三思,自求元吉!——《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這篇檄文非常重要,我再翻譯一遍,大意是說:“近年來,樑國奸臣當道,百姓蒙難。官員們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如果不是剝削百姓,他們又怎會如此愜意呢?我起兵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還百姓一個公道!”

任何人初看這篇檄文,第一反應肯定是:侯景瘋了嗎?因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篇檄文的內容絕對比扯旗造反的罪過更大。

兩晉南北朝是標準的貴族社會,兩晉南北朝的所有國家,幾乎都以豪門士族為主導。不管皇族如何內訌,最後還是會尊重豪門士族的利益。

可侯景的這篇檄文,卻在全力煽動底層百姓的不滿情緒,他這是要幹什麼?答案很簡單,侯景找不到攻破臺城的辦法,卻又不敢繼續拖時間,只得想辦法從底層汲取力量。

侯景的這種態度其實早有預兆,在寫這篇檄文之前,侯景就公開下令:“只要有奴僕願意加入我的軍隊,我就立刻恢復他的自由身。”除此之外,侯景還給這些奴僕各種優待。一時間,南樑都城裡的奴僕紛紛背棄自己的主人,逃到了侯景的身邊參軍入伍。

景募人奴降者,悉免為良;得硃異奴,以為儀同三司,異家資產悉與之。奴乘良馬,衣錦袍,於城下仰詬異曰:“汝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領軍;我始事侯王,已為儀同矣!”於是三日之中,群奴出就景者以千數,景皆厚撫以配軍,人人感恩,為之致死。——《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面對侯景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豪門士族是什麼反應?恐怕全都在哭天喊地:侯景這個莽夫是要反天啊?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當我看到這篇檄文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

史書對侯景的評價非常低,只要一說起侯景,大家頭腦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殘暴變態的邪惡軍閥。很多人在看到侯景用各種方式收買奴僕的時候,總認為這些奴僕沒有良心,不忠於自己的國家,心甘情願地為異族叛將效命。

少年時,我曾讀過一本大名鼎鼎的書——《飄》,還看過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或許是我比較愚昧,所以當大家津津樂道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時,我卻總會感到一陣寒冷:這本書一直在大談奴隸主如何善待奴隸,而善良正直的奴隸們也極其熱愛奴隸制。

這社會是怎麼了?

如果《飄》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那麼林肯解放黑奴的行為豈不是錯上加錯?而在南北戰爭中,奴隸們紛紛加入北方軍隊,難道他們都是沒良心的敗類?

侯景用各種方式收買奴僕,不管他的初衷是什麼,奴僕們卻因此獲得了自由身。與自由身相比,那個所謂的國家又算得了什麼呢?

很多人明明是平民百姓,卻總喜歡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場看問題。對於這類人,我只想說一句:無論你把愛國說得多麼偉光正,在奴僕的眼中,如果能用這個國家換取自由身,他們是絕對不會猶豫的,也絕對不該受到指責。

從這個角度來看,侯景代表了正義,至少對於眾多喪失自由的奴僕而言,侯景就是正義。

在這篇檄文出世之前,強勢親王蕭正德絕對可以駕馭侯景,所以在侯景圍攻臺城的時候,蕭正德堂而皇之地登基稱帝,並封侯景為丞相。可當這篇檄文出世之後,眾多底層力量投靠侯景,侯景開始重用這股底層力量,使得蕭正德喪失了控制侯景的能力。

一切是順理成章的:奴僕們選擇了侯景,就等於交出了投名狀,再無回頭路,只能安心聽命於侯景。對於這群人,侯景是絕對可以倚為嫡系的。

蕭正德想要繼續壓制侯景,就必須藉助豪門士族的力量。但現在的情況是:侯景和豪門士族已成死敵,他還會在乎豪門士族的打壓嗎?

於是,蕭正德在登基稱帝百餘日之後,就被侯景廢掉,並降職為大司馬。

景更以正德為侍中、大司馬,百官皆復舊職。——《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如果事情僅僅是發展到這一步,侯景的勝算依然渺茫。道理很簡單:如果妄想帶著一群奴僕顛覆豪門士族,那也太小瞧豪門士族的實力和影響力了。

在中央之外還有二十多萬勤王大軍,後續軍隊也在迅速集結,只要他們發動源源不斷的攻勢,就一定能把侯景徹底消滅。

可那些率領勤王大軍的皇族卻心懷鬼胎,大家你推我讓,就是沒人願意打頭陣。如果他們眾志成城,的確可以消滅侯景,但先頭部隊肯定會有所損傷。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他們還怎麼在後續的皇位爭奪戰中保持優勢呢?

在這種背景下,勤王大軍雖然源源不斷地集結於南樑都城附近,卻始終不能把侯景怎麼樣。

最初,侯景也非常害怕這支勤王大軍,因為對方的人數太多、實力太強。但經過幾次小規模衝突之後,侯景也不太害怕這支軍隊了,因為他發現:這支軍隊就是標準的烏合之眾。

最初,豪門士族對局勢一直充滿希望,因為己方的實力遠強於侯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發現這支勤王大軍根本不足以成為依靠。指望他們眾志成城打敗侯景,實在有點異想天開。

豪門士族一開始擔心勤王大軍不知道具體情況,所以總會想盡辦法,把城內的第一手情報傳遞出去,目的就是傳遞一個信息:十萬火急,陛下等著你們來救駕!

臺城與援軍信命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這就叫“病急亂投醫”。

如果蕭衍已死,勤王大軍或許還會打著“為陛下報仇”的旗號進攻侯景。可此時蕭衍居然還活著,率領勤王大軍的皇族就要考慮另一個問題了:打敗侯景之後,還要不要繼續尊重蕭衍呢?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尊重蕭衍吧,沒準這個老傢伙再接再厲,又要活個好幾年。而且在經歷過蕭正德的背叛之後,誰知道這位殺伐果決的老皇帝會用什麼方法削弱皇族呢?

如果不尊重蕭衍,必然要背上惡名,因為蕭衍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他執政將近五十年,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誰敢動手幹掉蕭衍,沒準就要被其他皇族圍攻,立刻為蕭衍殉葬。

既然尊重或不尊重蕭衍都那麼麻煩,那我們還是等侯景把蕭衍幹掉之後,再考慮下一步行動吧!

想想也真是可悲,蕭衍這輩子都在為後世子孫謀福利,南樑皇族全是個頂個的實權人物。可就在老皇帝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些實權人物卻在反覆計算得失,最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冷眼旁觀。

二十多萬大軍囤聚於都城附近,還有源源不斷的軍隊加入,這給了當地極大的後勤壓力。在後勤補給無法得到確切保障時,這支勤王大軍居然開始公然搶劫掠奪,所作所為比起鬼子侵略軍也不遑多讓。

援軍初至,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候之,才過淮,即縱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賊中有謀應官軍者,聞之,亦止。——《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在這種雪上加霜、內外交困的環境中,侯景加大了對臺城的誘降行動:總而言之,只要你們願意投降,一切條件都好談!

萬般無奈之下,豪門士族開始動搖,不斷有人提出與侯景談判的建議。蕭衍一再表示反對,希望大家不要上了侯景的當。可局勢一再惡化,蕭衍的聲音越來越無力,他的意見最終也被摒棄。

太子以城中窮困,白上,請許之。上怒曰:“和不如死!”太子固請,上遲迴久之,乃曰:“汝自圖之,勿令取笑千載。”——《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事實證明:蕭衍的不妥協態度才是正確的。按照最初的談判條件,應該是勤王大軍撤回原駐地,侯景大軍撤回江北。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勤王大軍撤回了原駐地,侯景大軍卻順勢進入臺城。蕭衍被餓死,豪門士族被大肆屠殺。

就算豪門士族願意繼續服從蕭衍的領導,對侯景持不妥協態度,結果就一定會更好嗎?未必。在我看來,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在文章最後,我想跟大家聊聊蕭衍的死因。

我認為:蕭衍被餓死的說法,很可能只是文學化的產物。比如齊桓公,臨死前欲飲熱水而不可得;比如袁術,臨死前欲飲蜂蜜而不可得,蕭衍也是欲飲蜂蜜而不可得。

五月,丙辰,上臥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在蕭衍生命中的最後四五個月裡,他一定是心力交瘁到了極致:反賊圍城、養子背叛、子侄和孫輩對自己不管不顧,一代雄主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居然成為了被軍閥控制的傀儡。

經歷瞭如此沉重的打擊,就算是一個六七十的老年人,恐怕也很難繼續活下去,更何況是已經八十六歲高齡的蕭衍呢?在這種環境中,蕭衍去世才是大概率事件,繼續活下來反而是奇蹟。

蕭衍是不是被餓死,對歷史幾乎無影響。但這種記錄,卻真實反映出史官或人民群眾對於蕭衍的真實態度。

如果蕭衍在侯景叛亂之前去世,那麼蕭衍的一生,幾乎可以蓋棺定論為“偉光正”的一生。但侯景叛逃南樑又從淮南造反,這一系列事件對蕭衍的名望造成了極大打擊。

如果被餓死的說法不是事實,那麼傳出這種消息,其主要目的就是為蕭衍挽回一些顏面,希望更多人能關注蕭衍優秀的一面。

蕭衍成為了傀儡,卻始終沒有屈服,依然頑強地維持著自己的尊嚴,在這種背景下,他被餓死了。

這樣的結局,或許才是蕭衍最好的結局,給他一種最有尊嚴的死法,也算是史書對於這位雄主的臨別贈禮了。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侯景南逃樑國,蕭衍趁火打劫

蕭衍步步緊逼,侯景再次造反

皇族吃裡扒外,蕭衍困守孤城

"

​當侯景正式宣佈從淮南起兵造反的時候,梁武帝蕭衍並不太擔心;當侯景攻佔譙州和歷陽的時候,蕭衍也無所畏懼;但當侯景突然渡過長江,打到南樑都城之下的時候,以蕭衍為首的南樑中央政府頓時慌作一團。

從軍事角度來看,侯景不可能越過長江的,可羊侃彷彿擁有了先知先覺的能力,勸蕭衍一定要提防侯景渡過長江,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史書沒有提供比較直觀的證據,我想這是因為,羊侃對南樑的上層矛盾看得比較清楚,更把這種危險估計得比較充分。但羊侃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所以他的建議只能點到為止。如果羊侃再往下說,就必須直白地告訴蕭衍:“侯景雖然不可怕,但你要提防皇族做內應。”

羊侃絕不敢說這種話,一來會得罪遍佈全國的蕭氏皇族,二來把寶押在八十五歲的蕭衍身上,也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事實上,羊侃的顧慮非常有道理,因為最堅固的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從西晉滅亡到南樑建立的這兩百餘年時間裡,還沒有哪位梟雄能成功運用軍事手段渡過長江。

之前的司馬炎和之後的楊堅,都是佔據了長江上游,然後順流而下進攻南朝。東晉的蘇峻也曾渡過長江,那是因為東晉內部矛盾激烈,蘇峻的行為獲得了豪門士族的默許。

侯景獲得了強勢親王蕭正德的支持,而且這位強勢親王還是長江一線的總指揮。在這種背景下,侯景當然可以輕鬆地渡過長江。

但羊侃的說法真的正確嗎?其實也不然。羊侃建議向採石地區(長江防線)增派兩千軍隊,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招。因為根據後來的情況發展,侯景的確是從採石渡過長江的。

以二千人急據採石,令邵陵王襲取壽陽;使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但如果蕭衍真按羊侃所說的方式來佈防,侯景難道就不能換個地方渡江了嗎?

如果蕭正德盡心佈防,侯景根本沒機會渡過長江,這兩千軍隊派不派無所謂;可如果蕭正德一門心思要引狼入室,蕭衍就算增派這兩千軍隊,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長江防線的總指揮是蕭正德,如果率領這兩千軍隊的將領沒有得到蕭衍授權,他又怎麼敢和蕭正德這樣的強勢親王抗衡呢?就算他得到了蕭衍的授權,他難道就真敢為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皇帝而得罪強勢親王嗎?

此時的蕭衍已是風燭殘年,如果有人得知蕭正德準備武力奪權,他絕不敢輕易站隊的。昨天我就說過,蕭正德在南樑的身份比較特殊(曾是蕭衍繼子),他完全有機會奪權成功。在這種背景下,普通人哪敢與蕭正德正面對抗呢?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就在侯景一路順風順水的時候,卻突然遭遇了阻撓:侯景陳兵臺城(宮城),卻始終看不到攻破臺城的希望。

究其原因,在於豪門士族並不打算支持侯景。為什麼?因為侯景雖然與蕭正德聯盟,卻並不意味著侯景就能獲得勝利。由於蕭衍執政接近五十年,強勢皇族早已遍佈全國。蕭正德的確實力強大,但在偌大的南樑國內,依然不缺乏可以與他分庭抗禮的人。

侯景此時的實力,說破天也只是一支孤軍,就算他控制了都城又能怎樣呢?南樑疆域約二百六十萬,僅控制都城也根本無法號令全國。

在蕭衍執政期間,又一貫尊重豪門士族,豪門士族對這位老皇帝有好感,也並不出乎大家的預料。

基於上述原因,豪門士族憑什麼要與侯景合作呢?而豪門士族對於防守還是很有心得的,臺城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攻破的。

現在的侯景孤軍深入,卻在最後一關遇阻,只得屯兵于堅城之下,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勤王的軍隊已經源源不斷地朝南樑都城進發,用不了多久,侯景就會被鐵桶陣包圍。

就在這種背景下,侯景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發佈檄文。

這個舉動其實沒什麼了不起,檄文這個東西就是寫來打擊敵方士氣的,並不是什麼高明手段。但侯景所寫的這份檄文,內容卻是石破天驚,我將全文摘抄如下:

樑自近歲以來,權幸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慾。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僕所以趨赴闕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今城中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將,志在全身,誰能竭力致死,與吾爭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嘆,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自非天人允協,何能如是!幸各三思,自求元吉!——《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這篇檄文非常重要,我再翻譯一遍,大意是說:“近年來,樑國奸臣當道,百姓蒙難。官員們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如果不是剝削百姓,他們又怎會如此愜意呢?我起兵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還百姓一個公道!”

任何人初看這篇檄文,第一反應肯定是:侯景瘋了嗎?因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篇檄文的內容絕對比扯旗造反的罪過更大。

兩晉南北朝是標準的貴族社會,兩晉南北朝的所有國家,幾乎都以豪門士族為主導。不管皇族如何內訌,最後還是會尊重豪門士族的利益。

可侯景的這篇檄文,卻在全力煽動底層百姓的不滿情緒,他這是要幹什麼?答案很簡單,侯景找不到攻破臺城的辦法,卻又不敢繼續拖時間,只得想辦法從底層汲取力量。

侯景的這種態度其實早有預兆,在寫這篇檄文之前,侯景就公開下令:“只要有奴僕願意加入我的軍隊,我就立刻恢復他的自由身。”除此之外,侯景還給這些奴僕各種優待。一時間,南樑都城裡的奴僕紛紛背棄自己的主人,逃到了侯景的身邊參軍入伍。

景募人奴降者,悉免為良;得硃異奴,以為儀同三司,異家資產悉與之。奴乘良馬,衣錦袍,於城下仰詬異曰:“汝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領軍;我始事侯王,已為儀同矣!”於是三日之中,群奴出就景者以千數,景皆厚撫以配軍,人人感恩,為之致死。——《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面對侯景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豪門士族是什麼反應?恐怕全都在哭天喊地:侯景這個莽夫是要反天啊?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當我看到這篇檄文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荒誕不經的感覺。

史書對侯景的評價非常低,只要一說起侯景,大家頭腦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殘暴變態的邪惡軍閥。很多人在看到侯景用各種方式收買奴僕的時候,總認為這些奴僕沒有良心,不忠於自己的國家,心甘情願地為異族叛將效命。

少年時,我曾讀過一本大名鼎鼎的書——《飄》,還看過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或許是我比較愚昧,所以當大家津津樂道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時,我卻總會感到一陣寒冷:這本書一直在大談奴隸主如何善待奴隸,而善良正直的奴隸們也極其熱愛奴隸制。

這社會是怎麼了?

如果《飄》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那麼林肯解放黑奴的行為豈不是錯上加錯?而在南北戰爭中,奴隸們紛紛加入北方軍隊,難道他們都是沒良心的敗類?

侯景用各種方式收買奴僕,不管他的初衷是什麼,奴僕們卻因此獲得了自由身。與自由身相比,那個所謂的國家又算得了什麼呢?

很多人明明是平民百姓,卻總喜歡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場看問題。對於這類人,我只想說一句:無論你把愛國說得多麼偉光正,在奴僕的眼中,如果能用這個國家換取自由身,他們是絕對不會猶豫的,也絕對不該受到指責。

從這個角度來看,侯景代表了正義,至少對於眾多喪失自由的奴僕而言,侯景就是正義。

在這篇檄文出世之前,強勢親王蕭正德絕對可以駕馭侯景,所以在侯景圍攻臺城的時候,蕭正德堂而皇之地登基稱帝,並封侯景為丞相。可當這篇檄文出世之後,眾多底層力量投靠侯景,侯景開始重用這股底層力量,使得蕭正德喪失了控制侯景的能力。

一切是順理成章的:奴僕們選擇了侯景,就等於交出了投名狀,再無回頭路,只能安心聽命於侯景。對於這群人,侯景是絕對可以倚為嫡系的。

蕭正德想要繼續壓制侯景,就必須藉助豪門士族的力量。但現在的情況是:侯景和豪門士族已成死敵,他還會在乎豪門士族的打壓嗎?

於是,蕭正德在登基稱帝百餘日之後,就被侯景廢掉,並降職為大司馬。

景更以正德為侍中、大司馬,百官皆復舊職。——《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如果事情僅僅是發展到這一步,侯景的勝算依然渺茫。道理很簡單:如果妄想帶著一群奴僕顛覆豪門士族,那也太小瞧豪門士族的實力和影響力了。

在中央之外還有二十多萬勤王大軍,後續軍隊也在迅速集結,只要他們發動源源不斷的攻勢,就一定能把侯景徹底消滅。

可那些率領勤王大軍的皇族卻心懷鬼胎,大家你推我讓,就是沒人願意打頭陣。如果他們眾志成城,的確可以消滅侯景,但先頭部隊肯定會有所損傷。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他們還怎麼在後續的皇位爭奪戰中保持優勢呢?

在這種背景下,勤王大軍雖然源源不斷地集結於南樑都城附近,卻始終不能把侯景怎麼樣。

最初,侯景也非常害怕這支勤王大軍,因為對方的人數太多、實力太強。但經過幾次小規模衝突之後,侯景也不太害怕這支軍隊了,因為他發現:這支軍隊就是標準的烏合之眾。

最初,豪門士族對局勢一直充滿希望,因為己方的實力遠強於侯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發現這支勤王大軍根本不足以成為依靠。指望他們眾志成城打敗侯景,實在有點異想天開。

豪門士族一開始擔心勤王大軍不知道具體情況,所以總會想盡辦法,把城內的第一手情報傳遞出去,目的就是傳遞一個信息:十萬火急,陛下等著你們來救駕!

臺城與援軍信命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這就叫“病急亂投醫”。

如果蕭衍已死,勤王大軍或許還會打著“為陛下報仇”的旗號進攻侯景。可此時蕭衍居然還活著,率領勤王大軍的皇族就要考慮另一個問題了:打敗侯景之後,還要不要繼續尊重蕭衍呢?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尊重蕭衍吧,沒準這個老傢伙再接再厲,又要活個好幾年。而且在經歷過蕭正德的背叛之後,誰知道這位殺伐果決的老皇帝會用什麼方法削弱皇族呢?

如果不尊重蕭衍,必然要背上惡名,因為蕭衍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他執政將近五十年,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誰敢動手幹掉蕭衍,沒準就要被其他皇族圍攻,立刻為蕭衍殉葬。

既然尊重或不尊重蕭衍都那麼麻煩,那我們還是等侯景把蕭衍幹掉之後,再考慮下一步行動吧!

想想也真是可悲,蕭衍這輩子都在為後世子孫謀福利,南樑皇族全是個頂個的實權人物。可就在老皇帝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些實權人物卻在反覆計算得失,最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冷眼旁觀。

二十多萬大軍囤聚於都城附近,還有源源不斷的軍隊加入,這給了當地極大的後勤壓力。在後勤補給無法得到確切保障時,這支勤王大軍居然開始公然搶劫掠奪,所作所為比起鬼子侵略軍也不遑多讓。

援軍初至,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候之,才過淮,即縱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賊中有謀應官軍者,聞之,亦止。——《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在這種雪上加霜、內外交困的環境中,侯景加大了對臺城的誘降行動:總而言之,只要你們願意投降,一切條件都好談!

萬般無奈之下,豪門士族開始動搖,不斷有人提出與侯景談判的建議。蕭衍一再表示反對,希望大家不要上了侯景的當。可局勢一再惡化,蕭衍的聲音越來越無力,他的意見最終也被摒棄。

太子以城中窮困,白上,請許之。上怒曰:“和不如死!”太子固請,上遲迴久之,乃曰:“汝自圖之,勿令取笑千載。”——《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事實證明:蕭衍的不妥協態度才是正確的。按照最初的談判條件,應該是勤王大軍撤回原駐地,侯景大軍撤回江北。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勤王大軍撤回了原駐地,侯景大軍卻順勢進入臺城。蕭衍被餓死,豪門士族被大肆屠殺。

就算豪門士族願意繼續服從蕭衍的領導,對侯景持不妥協態度,結果就一定會更好嗎?未必。在我看來,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在文章最後,我想跟大家聊聊蕭衍的死因。

我認為:蕭衍被餓死的說法,很可能只是文學化的產物。比如齊桓公,臨死前欲飲熱水而不可得;比如袁術,臨死前欲飲蜂蜜而不可得,蕭衍也是欲飲蜂蜜而不可得。

五月,丙辰,上臥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資治通鑑》·樑紀十八

在蕭衍生命中的最後四五個月裡,他一定是心力交瘁到了極致:反賊圍城、養子背叛、子侄和孫輩對自己不管不顧,一代雄主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居然成為了被軍閥控制的傀儡。

經歷瞭如此沉重的打擊,就算是一個六七十的老年人,恐怕也很難繼續活下去,更何況是已經八十六歲高齡的蕭衍呢?在這種環境中,蕭衍去世才是大概率事件,繼續活下來反而是奇蹟。

蕭衍是不是被餓死,對歷史幾乎無影響。但這種記錄,卻真實反映出史官或人民群眾對於蕭衍的真實態度。

如果蕭衍在侯景叛亂之前去世,那麼蕭衍的一生,幾乎可以蓋棺定論為“偉光正”的一生。但侯景叛逃南樑又從淮南造反,這一系列事件對蕭衍的名望造成了極大打擊。

如果被餓死的說法不是事實,那麼傳出這種消息,其主要目的就是為蕭衍挽回一些顏面,希望更多人能關注蕭衍優秀的一面。

蕭衍成為了傀儡,卻始終沒有屈服,依然頑強地維持著自己的尊嚴,在這種背景下,他被餓死了。

這樣的結局,或許才是蕭衍最好的結局,給他一種最有尊嚴的死法,也算是史書對於這位雄主的臨別贈禮了。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侯景南逃樑國,蕭衍趁火打劫

蕭衍步步緊逼,侯景再次造反

皇族吃裡扒外,蕭衍困守孤城

侯景為何能夠攻下南樑都城?全力發動階級鬥爭,成底層社會救世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