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備受推崇?

本文系淺談二十七史系列第九篇。

本來已經聊到了南北朝了,但我想著,由《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此四部書組成的“前四史”的地位一直在後出的諸史之上,直至近世仍有單獨出版《前四史》的出版機構,這四部書受到的關注更多。似乎應該著墨更多,才顯得合適一些。所以,本來是打算寫《南齊書》的第九篇,就借給“前四史”吧。

為什麼《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備受推崇?

其實,“前四史”之所以受到更多的重視,我認為有不少原因,但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其文學性強,名篇迭出。而且,經歷多年的各種文學或史學選本,也更加側重於這四部書,反過來也促進了這四部書的傳播與認可。就連編古漢語詞典的,也側重在這幾部書上做文章。比如,199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是一部比較受到廣泛認可的古漢語詞典,我直至現在閱讀古書的時候,仍把這部詞典放在旁邊。在這部詞典的前言裡,編寫組寫道:“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們花了將近兩年內的時間做卡片,對古代以正統書面寫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諸如《論語》、《孟子》、《國語》、《戰國策》、《荀子》、《老子》、《莊子》、《孫子》、《呂氏春秋》、《論衡》、《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唐宋文舉要》等等,都做成了卡片”。從這段文字看,編寫組提出了15部古籍,而史學典籍僅有4部,皆為“前四史”所佔。當然,這只是該書的編寫組的看法,代表不了什麼,但是從這我們可從側面感受到,這四部書的重要性。

為什麼《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備受推崇?

此外,我還想和大家聊一聊怎麼讀“二十四史”之類的紀傳體史書。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寫過一篇教人治史的文章,名曰《漫談治史》,其中有這麼兩句話,我且抄錄如下:

看二十四史,不妨先看一下“本紀”的讚語,再看“志”,最後看“列傳”。因為“列傳”的中材料比較多,也比較雜亂,不用時代貫穿起來不行,所以後看較為便利。

為什麼《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備受推崇?

實話說,我是比較推崇鄭天挺先生的說法的。在實踐中,我也是先看本紀,在看本紀的時候,你就能夠對一個時期的歷史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同時,因為本紀的簡略,讀者也可在閱讀中積累一些問題,待到讀志、傳時,便能得到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當然,如果你實在心急,也可以直接從目錄索到對應的列傳,這樣的讀法對於加深印象也是有好處的。

不多說了,我得繼續看書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