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陳家三代:陳寔、陳紀、陳群

“公慚卿,卿慚長”,典出《後漢書·陳寔傳》。說的是東漢、曹魏時期,天下人對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縣古橋鄉陳故村)人陳寔、陳紀、陳群祖孫三代的評價,是一代不如一代。因陳寔曾擔任東漢太丘縣(今河南省永城市太丘鎮)長,陳紀曾任大鴻臚(中央政府九卿之一),陳群在曹魏時曾仕至司空,為三公之一。陳寔祖孫三代雖然官職越來越高,但在漢魏時期人的心目中,他們的品德風尚,卻是一代不如一代,故有此諺。范曄的這一評論是否準確?這就需要對陳寔、陳紀、陳群祖孫三代的生平,有一粗略的瞭解,才能評判。

一、陳寔生平述略

陳寔(104年—187年),字仲躬(或作仲弓)。他出身卑微。少年時在縣府做小吏,後任都亭佐等職。勤雜服役之餘,好學不輟。縣令鄧邵很器重他,允許他到太學受業。學業完成後,縣府又令他回來為吏。陳寔感到可恥,於是避隱於陽城山中。恰此時,縣裡發生了殺人命案。一名姓楊的小吏懷疑陳寔是凶手,於是縣府派人抓捕了陳寔,嚴刑拷打,陳寔堅不招供。因無實據,陳寔被釋放。後在郡府擔任巡視屬縣官吏的督郵之職。他暗中囑咐許縣縣令,對誣陷自己的楊姓小吏,不能打擊報復,務必要以禮相待。知道此事者,都感嘆佩服陳寔的度量。

後來,陳寔還陸續擔任過本郡的西門亭長、功曹等職。當時,權閹中常侍侯覽讓太守高倫任命某人為吏。高倫迫於侯覽淫威,只好任命此人為文學掾。陳寔知道此人甚不稱職,於是就拿著任命狀,去見高倫,對他說:“此人不宜用,但侯常侍也不能得罪。我請求由我署名舉薦他任職,這樣,就不會玷汙了您的名聲。”高倫答應了。大家都很奇怪,陳寔竟然會舉薦這樣的人做官,議論紛紛。陳寔保持沉默,沒有辯解和說出真相。

後來,高倫被任命為尚書。士大夫們給他送行時,高倫對眾人說:“我以前奉侯常侍命,任命某人為吏。陳君祕密地將任命狀送還給我,自己署名舉薦。我聽說大家都因此議論,並鄙視批評他。這是因為我畏憚強御,而讓陳君替我承擔罪名。陳君可謂美善歸於我,過錯由自己承擔的人啊。”大家這才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天下由是服其德。

司空黃瓊闢選陳寔補聞喜縣長,不久,陳寔因母親去世,辭官守喪。守喪結束後,陳寔又被任命為太丘縣長。修德清靜,百姓以安。後因沛相違法賦斂,陳寔辭職離去,太丘吏民都很懷念他。

黨錮之禍爆發後,陳寔也被牽連在內。其他被牽連的人,大多逃避。陳寔喟然長嘆說:“我不入獄,大家都會危險。”於是主動投案,被關押入獄。後遇赦得出。中常侍張讓權傾天下。他的父親死後,歸葬潁川。舉行葬禮時,很多人都去會葬,卻沒有名士願意前往參加,張讓感到很羞恥。陳寔於是獨自前往弔唁。正人君子對他的舉動都很不解,也替他感到羞恥。後來,黨錮之禍再次爆發時,張讓感念陳寔當年的情義,所以潁川郡的名士們,大多得到保全。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東漢十常侍

陳寔在鄉間居住時,平心率物。鄉民們若有爭訟,都會請求陳寔來判正。陳寔曉譬曲直,退無怨者。鄉民們都說:“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有天晚上,盜入其室,隱藏在房樑上。陳寔發覺後,沒有大聲宣呼家人捉賊,而是穿戴整齊後,把子孫們都叫來,正色訓導說:“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性凶惡,只是為惡習慣了使然。樑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請罪。陳寔緩緩的說:“看你狀貌,不似惡人,要深刻的反思,剋制不當慾望,重新做善人。當然,你之所以偷盜,應當是貧困的緣故。”於是令家人送給他二匹絹。此事傳開後,全縣自此再沒有盜竊的事情發生。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太尉楊賜、司徒陳耽等常因陳寔未登大位而感嘆,更因先於陳寔任職而慚愧。黨禁結束後,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都派人敦請陳寔,欲授其高位。陳寔都一一辭謝。當時,三公職位每次出現空缺,大家都認為應由陳寔擔任,朝廷雖然多次徵命,但都被陳寔婉拒。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中平四年(187年),陳寔去世,享年84歲。何進遣使弔祭,海內三萬餘人自發前來參加葬禮,為他穿戴喪服的有數百人。人們為他刊石立碑,諡為文範先生。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二、陳紀生平述略

陳紀(129年—199年六月),字元方,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為後進之士所仰慕。與父親陳寔、弟弟陳諶(《後漢紀》作陳淑,字季方),被世人譽為“三君”。

一天,陳紀的兒子陳群和陳諶的兒子陳忠發生了爭執。爭吵的緣由,是二人爭論誰的父親更優秀。倆小孩爭論不出結果來,就去找爺爺評判。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說,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後世成語“難兄難弟”,即典出此處。“難”字本讀陰平(即“一聲”),本意是“各有長處,難以分出高下”。後來,人們卻將“難”解釋成“苦難”的“難”,讀音也變成去聲(即“四聲”),被賦予“一起患難的人,共處同一困境的人”的含義。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小品《難兄難弟》

黨錮時,陳紀發憤著書數萬言,名曰《陳子》。黨禁結束後,朝廷多次任命他做官,都被他婉拒。

陳寔去世,陳紀傷心欲絕,多次歐血絕氣。即便三年喪期結束後,陳紀還是悲痛萬分,不思飲食,形體消瘦,幾乎喪命。豫州刺史讚歎他的孝行,將其事蹟上奏朝廷。朝廷令繪畫其圖象,頒之全國,以厲風俗。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董卓擅政,強拜陳紀為五官中郎將。陳紀不得已,到京師任職。董卓欲徙都長安,徵求陳紀的意見。陳紀與卓意相忤。董卓內心雖不快,但敬紀名行,也沒有難為他。當時朝議欲以陳紀為司徙,紀見禍亂方作,不待行李備辦齊全,就趕緊回到潁川。璽書追拜太僕,又徵為尚書令。建安初,袁紹被任命為太尉,他將此職讓給陳紀,陳紀婉拒不受,遂拜大鴻臚。年七十一,卒於官。

三、陳群生平述略

陳群(?-236年),字長文。年幼時即卓犖不群,祖父陳寔很器重他,向鄉宗父老說:“這孩子必定會興旺我陳家。”

劉備任豫州刺史時,闢陳群為別駕。當時,徐州刺史陶謙病死,徐州吏民決定迎劉備繼任(並不是《三國演義》上說的陶謙三讓徐州予劉備!)劉備欲往徐州,陳群勸諫:“袁術尚強,您去徐州,必與之爭。呂布若襲將軍之後,將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劉備不聽,至徐州後,不久就與袁術爭戰。呂布果如陳群所料,偷襲下邳,遣兵助術,大破劉備軍。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呂布敗亡後,曹操命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他所舉薦者,皆成為名臣。世人以為陳群善知人。後歷任蕭、贊、長平諸縣令、治書侍御史、參丞相軍事。魏國建國後,遷御史中丞。

曹丕很敬重陳群,待以交友之禮。曹丕為魏王時,採納陳群建議,制九品官人法,成為魏晉南北朝近400年曆史上主要的選官制度。直至隋朝,才代之以科舉制。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九品官人法選舉授官流程

曹丕臨終前,命陳群與曹真、司馬懿並受遺詔輔政。

明帝即位,陳群為司空。他建議明帝“崇德布化,惠恤黎庶”,提醒魏明帝,既要鼓勵大臣們各抒己見,不能壓制不同的意見,因為“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要防止大臣們彼此結黨攻訐,否則“不和睦則有讎黨,有讎黨則譭譽無端,譭譽無端則真偽失實”。對魏明帝違背禮制,大興土木妨害農作,無謂地耗費人力財力等舉動,皆極力勸諫,“帝於是有所減省”。

太和三年(229年),陳群又奉命與劉邵等“刪約舊科,傍採漢律,定為魏法”。或許因其在選舉、法制等領域的創始之功,《虎嘯龍吟》借司馬懿之口,譽之為“大魏新政”。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為何被《後漢書》評價“一代不如一代”?

《虎嘯龍吟》劇照

青龍四年(236年),陳群去世,諡曰靖侯。

文史君說

南朝劉宋史家范曄在《後漢書·陳寔傳》中,對陳寔、陳紀、陳群祖孫三代有如此評價:“天下以為公慚卿,卿慚長。”意思是說,陳群儘管在曹魏時擔任過“三公”之一的司空,但他若與曾擔任東漢九卿之一大鴻臚之職的父親陳紀相比,應感到慚愧;同樣,陳紀若與曾擔任過東漢太丘縣長的父親陳寔相比,也感到慚愧。這一評論,或許頗令後人費解:畢竟祖孫三代,從縣長(今正縣級)到卿(今正部級)到三公(今正國級),官職爵位越來越高,按照中國“光宗耀祖”、“光大門楣”等傳統觀念而言,應該是一代比一代強;范曄之意,卻是一代不如一代!原因何在?筆者認為,這是評價標準的不同,導致的分歧。范曄明顯是遵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德行標準,對陳寔祖孫三代進行高低排序。但依筆者拙見,陳寔、陳紀處濁亂之世,不思以己之智、德,匡救國、君之闕失,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卻只是一味地以隱忍、私德來標榜,“窮則獨善其身”,終無濟於世。卻不如陳群“達則兼濟天下”,利國利民。

參考文獻

1.(春秋)左丘明:《左傳》,(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南朝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3.(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