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僅僅7天修訂足足54年 著名作曲家呂其明用《紅旗頌》定稿獻禮祖國生日

新民晚報訊 (首席記者 王蔚)今天下午,上海師範大學“光啟音樂大講堂”邀請了年逾九旬的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先生擔任主講嘉賓,就呂老膾炙人口的交響序曲《紅旗頌》的創作背景、修訂過程以及作曲家在創作中生髮的情懷和感想展開座談。在舉國上下歡慶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面向高校師生舉辦這場以高雅音樂為載體的紅色專題講習活動,是融意識形態教育於高校美育課堂、傳承革命文化、激勵忠誠信念、弘揚愛國精神的有效舉措。


初稿僅僅7天修訂足足54年 著名作曲家呂其明用《紅旗頌》定稿獻禮祖國生日


圖說:座談會現場 來源/上師大供圖

《紅旗頌》借鑑了歐洲交響序曲體裁的管絃樂媒介、標題性構思、單樂章佈局和主題發展手法,融入了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民族性音樂語言、再現性三部曲式、象徵國家身份的標誌性音調(國歌素材),以及表現英勇民族精神的抽象性敘事情節(沉重苦難中的無畏奮進),這是一位中國作曲家自主改造和利用西方音樂體裁的又一次成功嘗試,是一位自稱“血液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烈士之子用一種美妙的“世界通用語”來講述的“中國故事”。

呂老說,完成《紅旗頌》初稿只用了7天,但修訂完善這部作品卻用了54年。這首管絃樂的創作,始於1965年2月上海音樂家協會黨組會議上賀綠汀、丁善德、孟波等音樂界前輩們的一次提議,即邀請時年35歲的青年作曲家呂其明為當年的“上海之春”音樂節創作一部歌頌祖國和人民、歌頌黨和軍隊的作品。作曲家銳意受命,聯想著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莊嚴場景,革命先烈前赴後繼為國捐軀的悲壯情懷,還有父親呂慧生在國難當頭之際寫下絕命詩並毅然從戎的無畏精神,他思如泉湧,走筆如飛,短短一週時間便完成了初稿。

“我把我真實的體驗以及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全都融進了音符。”呂老謙稱自己“在寫作這部作品時,作曲功力還不太夠,沒有達到‘一錘定音’的級別”,故而採用了循序漸進、逐步修訂的辦法。就這樣他改了足足54年,從當年的青年才俊變成了如今的耄耋老人,《紅旗頌》定稿成了他獻給偉大祖國的壽誕賀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