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時他彆著小手槍揹著小提琴進城,創作《紅旗頌》初稿只用了7天,修訂完善用了半生

上海解放時他彆著小手槍揹著小提琴進城,創作《紅旗頌》初稿只用了7天,修訂完善用了半生

“70年前,我隨著解放軍來到上海時,揹包上面還架著一個小提琴。當時圍觀的上海市民都覺得奇怪,土八路怎麼還有小提琴!和我排在一個方陣隊伍中還有兩位後來的音樂大師,一位是朱踐耳,還有一位就是曹鵬。”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先生今天下午在上海師範大學“光啟音樂大講堂”與年輕學生交流,講述他和上海的故事,以及他創作交響序曲《紅旗頌》的過程。

呂其明的《紅旗頌》膾炙人口。《紅旗頌》借鑑了歐洲交響序曲體裁的管絃樂媒介、標題性構思、單樂章佈局和主題發展手法,融入了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民族性音樂語言、再現性三部曲式、象徵國家身份的標誌性音調(國歌素材),以及表現英勇民族精神的抽象性敘事情節(沉重苦難中的無畏奮進),這是一位中國作曲家自主改造和利用西方音樂體裁的又一次成功嘗試,是自稱“血液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烈士之子用一種美妙的“世界通用語”來講述的“中國故事”。

呂其明的父親是烈士呂惠生,他還記得他和姐姐在1940年5月時,一起加入了新四軍,當時他還只有11歲。隨後,他的父親被派到皖贛地區。當時的陳毅軍長給了他父親一把巴掌大的小手槍,父親隨後就把槍送給了呂其明。呂其明說:“這把槍我帶了整整 9年,直到上海解放,我一直用紅綢布包著隨身帶著。”而他來到上海時還是隻有19歲的文藝兵,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說:“70多年來,上海養育了我。有痛苦歡樂坎坷輝煌,但是幸運,實現了理想和人生的價值。”

上海解放時他彆著小手槍揹著小提琴進城,創作《紅旗頌》初稿只用了7天,修訂完善用了半生

呂其明告訴學生,完成《紅旗頌》初稿只用了7天,但修訂完善這部作品卻用了54年!

這首管絃樂的創作,始於1965年2月上海音樂家協會黨組會議上賀綠汀、丁善德、孟波等音樂界前輩們的一次提議,即邀請時年35歲的青年作曲家呂其明為當年的“上海之春”音樂節創作一部歌頌祖國和人民、歌頌黨和軍隊的作品。

當時的呂其明聯想著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莊嚴場景,革命先烈前赴後繼為國捐軀的悲壯情懷,還有父親呂惠生在國難當頭之際寫下絕命詩並毅然從戎的無畏精神,他思如泉湧,走筆如飛,在短短一週時間便完成了初稿。

“我把我真實的體驗以及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全都融進了音符”,呂其明回憶道。不過他謙稱自己“在寫作這部作品時,作曲功力還不太夠,沒有達到‘一錘定音’的級別”,故而一直在對作品做進一步的修訂完善。又考慮到“大家已經聽習慣了”,一下子修改太多會影響《紅旗頌》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辨識度,故而採用了循序漸進、逐步修訂的辦法。就這樣他改了足足54年,從當年的青年才俊變成了如今的耄耋老人,《紅旗頌》定稿成了他題獻偉大祖國的壽誕賀禮。

作者:姜澎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唐聞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