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的唯一性

紅河 農村 哀牢山 農業 哈尼家園生態綠春 哈尼家園生態綠春 2017-11-06

閱讀分享|哈尼族梯田文化三題之梯田的唯一性

梯田的唯一性

梯田的唯一性

(一)梯田的首創者和保持者

哈尼梯田的農業,是中國雲南亞熱帶山區的農業奇蹟。由於地處邊遠,環境封閉,它雄奇壯偉的姿容和所達到的文明水平,長久以來鮮為人知。

“梯田”,作為一種田制、一種農耕樣式、一種農業形態,古今中外並非鮮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中國的梯田即已出現。《尚書·禹貢》載:“涐水”(大渡河)畔,厥土青黎,厥田下上。“厥田下上”說的就是梯田。這是中國史籍對梯田最早的文字記載,同時也是對哈尼族治梯田最早的文字記載。因為,大渡河畔為哈尼族早期的居住地。清胡渭《禹貢錐指》說:“和夷,涐水南之夷也。”“和夷”、“和蠻”、“和泥”均為哈尼族之古稱。“哈尼”為“和泥”之音轉,“和”,古音讀“俄”,“涐水”據此得名。因為,可以說,哈尼族先民是中國梯田的首創者之一,僅是當時沒有把這種農田樣式命名為“梯田”而已。《後漢書·西南夷列傳》雲:“造起陡池,開通灌溉,墾田二千餘傾”高坡蓄水,引水下灌,是典型的,也是唯一的梯田灌溉方式。到唐代,哈尼族稱為“和蠻”,對其梯田,《蠻書·雲南管內物產》特別指出:“蠻治山田,殊為精好”。西南高原,群峰競雄,山高谷深,僅有少數“壩子”易治水田。墾為山田,難如登天,治山田已達“殊為精好”的地步,可見當時梯田農耕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準。但是唐代也還僅用“山田”二字來區別梯田與壩區水田。宋代,梯田有了正式的名稱。宋范成大(1126~1193)《驂鸞錄》載:“仰山嶺阪之間皆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明代農學家徐光啟(1562~1633)全面總結我國曆史上的農業形態、農田樣式和農耕技術,在他的《農政全書》中,將農田分為區田、圃田、架田、櫃田、梯田、塗田七類。在《農政全書》卷五《田制·農桑訣田制篇》引元代《王禎農書》“梯田”雲:“梯田,謂梯山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處,除壘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餘所在土山,下至橫麓,上至危巔,一體之間,栽作重蹬,即可種萟。如土石相半,則必壘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峻極,不可展足。播殖之際,人則傴僂蟻沿而上,耩土而種,躡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故總曰梯田。”文後有詩一首,意義非常,充分肯定梯田為少數民族所造。詩云:“世間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誰名題。非水非陸何所兮,危巔峻麓無田蹊。層磴橫削高為梯,舉手捫之足始躋。傴僂前向防巔擠,佃作有具仍兼攜。”這種“世外”梯田,至清代已蔚為壯觀,日臻化境。清嘉慶《臨安府志·土司志》詳細記述了當時哀牢山區哈尼族的梯田農耕情景:“依山麓平曠處,開鑿田園,層層相間,遠望如畫。至山勢峻極,躡坎而登,有石梯磴,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彴(卷槽),數裡不絕。”哈尼族世世代代僻處“世外”西南深山,其辛勤的勞作和卓越的創造,令世人及古今農學家門深為歎服。王禎的著名詩句:“世間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誰名題。”不僅充分肯定西南少數民族的農業創造性,而且促使了徐光啟將這種“世外”哈尼族梯田列為中國農田歷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

任何田制的產生,都是因地制宜的結果。哈尼族梯田的產生是和中國西南獨特的自然生態、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人文背景息息相關的。獨特的地形環境、氣候環境所形成的獨特的自然生態以及豐富的物種條件,為梯田及梯田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滿的物質基礎。正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魯克洪指出的那樣:“人類的生態和自然環境為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質基礎,文化正是這一過程的歷史凝聚。[6]

梯田,作為人類勞動及文明的產物,它具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內涵,而作為某一民族的獨特創造物,它凝結著這一民族對生存和發展的追求和由此衍生出來的根本的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需求。

梯田的唯一性

(二)中國之最和世界一絕

哈尼族是中國梯田的最早發明者和首創者之一,從梯田的發展演變和今天現存並仍在發展中的梯田而言,哈尼族還是這一農耕樣式農業形態的最持久發揚者和最完整保持者。

中國自古以來在許多地方都有梯田如浙江。湖南、廣西等都有令人注目的梯田,浙江梯田以其歷史悠久著稱,湖南梯田以其形狀的優美著稱,廣西龍脊、龍勝梯田也以其形狀的優美著稱。然而紅河南岸的哈尼族梯田不僅擁有上述梯田的所有優長,並以其寬廣的上百萬畝的面積、博大的形如天梯千形萬狀的壯美景緻令人震撼而歎為觀止,而且令人不可思議的智慧將農業生態系統完整巧妙的鑲嵌到哀牢山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具有完成水利灌溉系統、農耕知識系統、耕作技術系統,以及文化系統等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獨特於世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所創造的梯田是中國梯田之最,同時是世界梯田之最獨有者。亞洲是世界水稻的發源地和梯田最為集中的地區。“水稻種植是人類文明進程中至關重要的技術之一,也是亞太地區代表性的農業技術,在有坡度地區使用塘田農業技術種植水稻創造出階地狀塘田景觀,特別在高海拔山區形成令人讚歎的高山梯田,是人類與自然互動下形成的持續演進式的文化景觀之一”。“1995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了亞洲稻作文化及其梯田景觀地區主題研討會議,對亞洲梯田景觀進行了相關研討,提供了有關亞洲梯田稻作的大量資料。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國際糧農組織(FAO)等國際機構也提供了相關資料。此外,美國《旅遊與閒暇》雜質(travel and leisure)公佈了又該雜質讀者評選出的世界最美的七個梯田,包括菲律賓伊富高巴拿威梯田、中國雲南省元陽梯田、印尼巴厘島烏布、尼泊爾安拿普爾那梯田、泰國清邁湄林梯田、越南老街沙巴梯田以及中國桂林龍脊梯田。”通過比較,“元陽哈尼族梯田在遺產真實性和延展性、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具有獨特而突出的特點,遵循其傳統價值觀。世界觀的指導,維持和保護了哈尼族梯田景觀的高度真是性和完整性”[7]。於此可見,哈尼族梯田的唯一性。

梯田的唯一性

(三)世外綠色農業

紅河南岸哀牢山區,緯度低,距海近,太平洋季風和印度洋季風北上首先受到衝擊,亞熱帶季風氣候十分突出,總體我吼分為雨季和乾季。雨季多雨,乾季多風。霜期短、冰雹少、霧氣大是這裡自然氣候的顯著特點。由於哀牢山區霧氣濃重,常常形成茫茫雲海,鋪天蓋地,填平深谷,淹沒群山。當地民謠唱到:“山和山離得雖遠,雲海把它們連城一片。”雲海水分含量高,隨時化為濛濛細雨,長年滋潤群山,並與森林植被髮育的涓涓細流、小溪泉源共同造就了常年流淌不枯的“高山綠色水庫”。故在哀牢山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奇景。高山自然植被豐富,土地肥厚,雨量充沛,隱蔽溼潤,有較好的涵養、調劑水源和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是哀牢山區水資源的主要發源地。

複雜多樣的地貌形態、氣候類型和土壤類型,為起源古老的陸生高等植物的生存繁衍及進一步分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形成了複雜多樣的植被類型。根據生態環境、森林的組成、結構、外貌特徵,哀牢山的植被可被劃分為8個植被類型、20個植物群系、36個植物群落[8]。如此複雜的植被在哀牢山立體地貌和立體氣候帶中分佈,形成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植被立體分佈景觀。在哀牢山的深河谷區,木棉樹、火繩寶樹、野蕉、大野芋構成了熱帶季節雨林;在下半山區,思茅鬆、麻櫟、紅椿等構成亞熱帶針闊葉混交林;在上半山區,椎櫟、苦楝、酸棗。野核桃、黃杞、栲類、紅油果、木荷等構成溫帶落葉、常綠闊葉林;在高山區,殼鬥科、馬蹄荷、木蘭科。樟科、竹科樹種構成寒溫帶闊葉混交林[9]

哈尼族的梯田農業就是天衣無縫地鑲嵌在這樣的生態環境系統中,形成天然的立體綠色農業。在河谷地帶,氣候炎熱,所種植的熱區特產香蕉、菠蘿。芒果、橡膠、甘蔗、木瓜聞名滇南,水產品、蔬菜等也比較豐富,從而形成了紅河南岸河谷地區特有的飲食文化,別具一格。在半山區引起農業科學家的極端重視和研究,被認為是具有特殊品質和優良基因的品種。在高山區,受到像保護眼睛一樣的森林不僅是梯田農業的“綠色水庫”,更是綠色植物的天堂。

紅河南岸地區哈尼族梯田農業區自古就是無公害優質稻米、亞熱帶經濟作物、熱帶亞熱帶水果的重要產區。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此地和全國一樣一直在推廣化肥化、農藥化等科技,產量雖長,但汙染隨之。我們應當在此地恢復其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建立無公害農業食品生產地。這不僅使其農產品在現代社會價值倍增,而且也為其旅遊業的興起奠定基礎。

現代經濟學都在大講區域合作、區域聯盟,以工業化為先導,追求經濟的做大做強,或是強調農業的現代化,反對封閉的所謂小農經濟、傳統農業。實際上,這種經濟發展觀,忽視了世界地理是多樣性的,世界的文化也是多樣性的,其發展也應該是多樣性的。其實,不必一律的工業化,工業化不一定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也不必一律的現代農業(指化肥化、農藥化等),實際上所謂的現代化農業正在遭到已走過現代農業道路的西方國家的猛烈抨擊和反對,綠色農業正在世界範圍內迴歸。紅河南岸農業,正是一處保持完好的真正的綠色農業。由於山河阻隔交通不便,當地民族很少使用化肥、農藥,由於“落後”他們曾經抵制推廣農業現代化。“封閉”和“落後”使紅河南岸山區成為了無汙染食品生產和純真民族文化富聚的“淨土”。我們為什麼不在世界上保留一塊獨特的人類在數千年認識自然、適應自然而創造出來的山區傳統綠色農業--紅河梯田農業文化保留地呢?採取特殊政策加以特殊的保護,不僅可以爭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且也是紅河南岸走特色化發展道路的必須。

梯田的唯一性

(四)魅力無限的人居環境和旅遊勝地

在紅河南岸的哀牢山中,梯田蔚為壯觀,呈長條環裝的水田繞山而行,從山腳到山頂,埂回堤轉,重重疊疊。站在山腳,水簾飛瀑,雲霧升騰,道道田埂猶如天梯直抵雲端;站在山頂,林濤陣陣,細雨濛濛,那大者數畝之廣,小者形如澡盆的梯田隨山起伏,鋪天蓋地;而遊動交錯的溝渠、堤埂襯著天光,更如萬練銀蛇飛舞大地,纏繞著重重大山。這是千百年人們積極勞作、傾心維護和“打磨”過程中,哈尼族梯田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件碩大無比的藝術品。它隨四季變幻出來的色彩,是一種神奇崇高的壯美;它所呈現出來的線條、韻律和節奏,浸透了哈尼族的民族精神和無限的情思。因而,我們稱梯田為大地的藝術或大山的藝術。因此,梯田這件碩大的藝術品既是人們欣賞。謳歌的對象,是具有重要觀賞價值的藝術品,同時又是人們藝術創作的源泉。它深深地震撼著來此觀光的外地人,正在以它的無限魅力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勝地。

在這被雕塑的群山中,哈尼族創造了勘稱人間奇蹟的梯田文化,建立起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空間。這是哈尼族永久的家園。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半山的向陽坡地。村後高山是茂密的森林,村前則是彎道梯田。高山區森林、中山區村寨和下半山區梯田在哀牢山立體地貌和立體氣候帶中的不同層次的分佈,構成了可以說是哀牢山區獨特的三位一體的空間格局,這是一種平衡的生存空間。居住半山溫和的氣候帶中,是千百年來人類生活對自然的適應和選擇,同時也是自然生態環境和農業生態環境對人的要求。坐落於半山向陽坡地的哈尼村寨,翠竹青青,綠樹成蔭。站在村中,抬頭看是茂密的高山森林,低頭看是萬道梯田。天高雲淡,陽光和煦,好一派崇山峻嶺之中的田野風光。在這種三位一體、和諧平衡的生存空間中,哈尼族的物質生活以梯田農業為依託而展開,呈現出獨特的文化生態品質和良性的社會生活態景觀。

哈尼族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這種崇山峻嶺中的三位一體的生存空間,以及世外梯田綠色農業奇蹟和獨特於世的梯田文化,維持了哈尼族上千年的文明,它是人類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

梯田的唯一性

結語

科學不是今天才有的,自從有了人類,科學就被人類創造並伴隨著人類的步伐一起前行。哈尼族的梯田亦復如是。

梯田是一種田制是崇山峻嶺地理環境中的一種農業形態。在長期的與自然環境的物質交換和相互交融中,哈尼族梯田成為了一種罕見的良性農業生態系統。作為人類勞動和創造的物質文化實體,梯田凝結著哈尼族悠久漫長的歷史,沉澱著豐厚廣博的文化和維繫著複雜多樣的生活。首先,梯田的產生髮展,直接聯繫著哈尼族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實際上它就是哈尼族社會歷史發展的縮影。其次,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哈尼族的政治制度、經濟變遷、文化形態,甚至其居住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文學藝術等文化單元都是從梯田文化中生髮出來的,併為梯田文化所統系。再次,哈尼族梯田和梯田文化是哈尼族社會生活的軸心,所有的生活都是圍繞著梯田這一文化實體而展開的,無論出生取名、談情說愛、婚喪嫁娶、節日喜慶都與梯田息息相關,都打上了梯田文化的深刻烙印。可以說,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是一種有形的物質文化,又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文化。梯田是哈尼族文化的載體。

梯田的唯一性

文章選自:王清華,“哈尼族梯田文化三題”,發表於《首屆哈尼梯田大會(中國·紅河)論文集》, 史軍超、白海思 主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P248-260.

作者簡介:王清華,男,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參考文獻: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湖南梯田申報世界遺產文本.

[7] 雲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續管理研究[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1996:8~9.

[8] 元陽縣誌[M].,貴陽:貴陽民族出版社,1990年2月 版.

[9] 紅河縣誌[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

圖片提供:李制聰


來源:梯田布穀鳥 編髮:李東明

空白

溫馨提示:本文選自“哈尼族梯田文化三題”

文章主要分為

一、梯田的科學性

二、梯田的文化性

三、梯田的唯一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