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師一墨

01 大片與國產大片

近年來,一個名詞突然火熱起來——“國產大片”。似乎之前大片一直都是好萊塢的專屬,而如今我們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大片。因此不免自信滿滿,業內外人士紛紛奔走相告,大有揚眉吐氣之感。

在過去,談起大片我們會想到什麼?

想到《阿凡達》、想到《變形金剛》、想到《速度與激情》,以及漫威和DC的一眾超級英雄救世秀。而那時國產大片,卻總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英雄》、《無極》早已成為過去,新的繼承者又遲遲不肯登臺,談起國產大片,人們腦海裡更多是一片空白。

可近幾年,隨著大量資本進入,國產大片突然產量大增,並爭先恐後地衝向影院。除去一眾靠堆積明星、特效吸引觀眾目光的三流作品,也有不少令人欣慰的佳作湧現。例如帶領觀眾探尋千年古墓的《尋龍訣》,將國產太空題材電影推上歷史新高度的《流浪地球》,以及今天我們要講的主旋律大片《紅海行動》。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梅貽琦曾在其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說,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那麼大片,到底大在那裡?

大場面、大投資、大明星 or 大製作?

我想大片之大,遠遠不僅於此。

02 一流做工的二流作品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不得不承認,《紅海行動》是一部做工精良的戰爭電影,放到全球,也堪稱不賴。更何況36.48億的票房是觀眾用手中的影票打出來的評分。無論從故事情節的相互穿插與推進,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內心世界的刻畫,還是從動作的設計,鏡頭的掌控。本片都展現出了讓人為之驚豔的實力。

那麼,問題出在了哪裡?

首先,它太“豐滿”了。

這種豐滿,意味著每一步情節都經過巧妙構思,每一個人物的情感線都經過仔細鋪設,每一個故事的銜接和推進都費去主創團隊不少功夫。對於故事的雕琢,向來不會是缺點。但要是過於刻意,則會使故事顯得匠氣和死板。

舉例而言,全片的人物情感線就有:

觀察員李懂的在戰場上的成長、專與恐怖分子作對的女記者夏楠的經歷、隊長楊銳對夏楠的逐漸瞭解、機槍手佟莉和石頭之間的微妙情愫...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而故事線更是繁密:

救人質、殺海盜、接僑胞、汽車炸彈、城市巷戰、狙擊對決、人質營救、鬧市團戰...

可以說,從這一部電影裡你可以找出無數影史經典戰爭片的影子:

《拯救大兵瑞恩》、《太陽的眼淚》、《孤單倖存者》、《黑鷹墜落》、《拆彈部隊》、《兵臨城下》、《美國狙擊手》、、、

兩個小時的片長基本不是在開打,就是在開打的路上。同時還要兼顧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成長。可以說蛟龍特戰隊真是夠忙的。

這樣的結果就是,觀眾可以看到一部質地優良的大片,可以滿足眼球,可以刺激腎上腺素,甚至看到緊張處還會心跳加速,臉頰發燙,整個人都被影片所深深吸引。

因此,從商業片的娛樂價值來看,本片無疑是成功的。但同時這種密集的情感線、故事線以及奪人眼球的動作場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它使得觀眾完全成為接收者,而不是作為創作的主體來參與到影片之中,因而不免有綁架觀眾的嫌疑。

03 讓觀看成為創作的一部分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一部好電影的價值不應當停留在單一的娛樂之上。

對於本片而言,當影片結束,觀眾僅是收穫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視聽享受,接受了真誠的愛國主義再教育,再捎帶著放鬆了身心。而關於更深一步的東西,觀眾卻無緣感知。

因此本片第二個問題在於創作者缺乏對觀眾足夠的尊重,沒有將他們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任何藝術創作的主體永遠絕非創作者一方,觀眾也應當是這個創作過程的參與者。好比一本書寫出來,沒有讀者,那它還沒有被真正的完成;一部電影沒有觀眾去欣賞,那還是處於未完工的狀態。只有作者與觀眾完成這樣一場隔空甚至跨越時間的交流,這樣的作品才能富有生氣。只有這場交流觸及內心,撼動靈魂,那這樣的溝通才是富有成效的。

因此一部卓越的作品,不但要吸引觀眾,還要走進觀眾的心裡,在那裡留下或輕或淺的痕跡。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比如《現代啟示錄》、《全金屬外殼》對於戰爭摧殘下人性扭曲的刻畫;

比如《羅生門》裡那縷吹動強盜慾念的清風,那場水珠敲擊屋簷,滴答聲叩問人性的長雨;

又或者是小津安二郎對於家庭生活的隨筆勾勒,卻總能道出別樣的滋味,讓我們更坦蕩的面對生活。

而本片卻完全剝奪觀眾在這方面的權利,雖然方式巧妙,內容精良,但灌輸仍舊大於啟迪。

04 交流的前提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火車上,你獨自旅行,如果正好看到對眼的人坐在對面,而你想開始一場交談以豐富自己的旅途。那麼這場陌生人間交流的前提是什麼?

——真誠。

對的,一切交流喪失真誠,那麼這場對話將毫無意義。

而對導演來講,在講好一個故事的同時,如何真實、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是重要的。回到電影,《紅海行動》所講述的是中國軍人在海外搶救僑民,維護國家尊嚴的故事。這場故事裡面有愛國、有愛情、有戰友情、有個人對於理想的捍衛和對於中國軍人風貌的優良展示。在這麼多內容裡面,影片實則想表達的只有愛國二字。愛國是一個宏大且歷史悠久的主題,也是當下的時代精神之一。

愛國沒有錯,現在部分人談起主旋律就反射性地產生牴觸,這並非明智之舉。只是,我們如何愛國?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如果我們連自己的國家是什麼樣子都不清楚,那靠著口號和橫幅支撐的“愛國”自然是靠不住的。而目前來看,帶著鐐銬跳舞的藝術創作很難觸及真正的現實生活。

正如婁燁所言,“電影應當是自由的,而觀眾卻只能看到二流作品。”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不見天日的《盲井》和《天註定》,與全國各單位組織包場的《戰狼2》。同樣的國產電影,待遇卻完全不同。由此可見,在走近現實的征途上,我們要抵達的彼岸還很遠。

05 成為“低頭族”的大導演們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或許由於身份地位的變化,第五代的目光已經觸及不到真正的人間疾苦。

《我不是潘金蓮》所大肆宣傳的官場諷刺,並沒有看到,倒是明諷暗頌的獻媚和作為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的為難多一些。肩負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長城》,讓張藝謀身心俱疲。中國資本倒是步子邁的挺大,結果電影卻連腿都沒抬起來。中外組團打怪獸的故事和其表現的價值觀同樣突兀生硬。因此口碑一敗塗地,也是意料中事。

第六代倒是集體發力,近來呈現了三部不錯的電影: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賈樟柯的《江湖兒女》、王小帥的《地久天長》以及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江湖兒女》給縣城混混加了詩意的江湖氣卻顯得極不協調,人世滄桑的轉變也在時代和個人間搖擺不定,令人不解。

《地久天長》本質上還是個人與時代,與生活終將握手言和的故事。曾經的特立獨行變成了能好好相處,就不要死磕...

《風雨雲》倒是態度依然倔強,只不過剪刀之下,豈有完片?觀完殘片,倒有一種婁燁借大時代的殼講述自己小情慾的感覺。

這些曾叛逆的創作者如今很難保持當年的生猛和一意孤行。那股凌厲之氣早已蕩然無存。或許,問題出在我們想表達的和我們能表達的無法共存,它們之間橫亙著的山巒溝壑,難以跨越。

06 失去自由的結果,是真實與深刻的接連陣亡

林超賢作為一個拍警匪片出身的香港導演,在北上之後是否為了生存,而做出了必要的妥協,以成為主旋律的代言人,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的是,我們的社會已經喪失了自我糾察,自我檢視的能力。同時由於創作者無法在藝術作品的表達上,保證完整的真實,那麼大量作品在主題探討上淺嘗輒止便成為必然。

一部戰爭電影,除了愛國、除了珍愛和平,真的沒別的可說?

像《紅海行動》這樣的國產大片還能走多遠?

如果真是這樣,那《天朝王國》就不會花費三個小時去刻畫騎士精神、王者風範;梅爾.吉本森就不會在《勇敢的心》裡大喊“Freedom!”;《野戰排》也不會去費心在戰場上探討“殺不殺?”這樣多餘的問題。

失去自由的結果,是真實與深刻的接連陣亡。

我們先是喪失說話的權利,然後看不到眼前上演的一切,最後連思考的能力也漸漸退化。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美好的事物固然因其美好而值得歌頌,但遮擋醜陋會使這份美摻雜上虛假的味道,不知道這樣的事我們還要幹多少,不知道這樣的大片還要上演多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