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

讓我們繼續走近賀知章。在文人扎堆兒的盛唐,賀知章是個令人豔羨的達者,但關於他的故事卻更多地集中在他的耄耋之年,這個杜甫筆下的“老頑童”和李白長安一相見,便與之成為忘年之交,“金龜換酒”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天寶三載(744),就在與李白暢飲達旦的兩年之後,賀知章上疏請度為道士,致仕還鄉。

"

讓我們繼續走近賀知章。在文人扎堆兒的盛唐,賀知章是個令人豔羨的達者,但關於他的故事卻更多地集中在他的耄耋之年,這個杜甫筆下的“老頑童”和李白長安一相見,便與之成為忘年之交,“金龜換酒”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天寶三載(744),就在與李白暢飲達旦的兩年之後,賀知章上疏請度為道士,致仕還鄉。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對於賀知章晚年入道的原因,《舊唐書》只說是“因病恍惚”,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兩年前與“謫仙人”李白的那場“金龜換酒”的豪飲,強化了賀知章入道的心願。有唐一代 ,道教熾盛,唐朝統治者將老子搬來認祖歸宗,到了玄宗朝,崇道之風更是取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曾下詔“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也就是說,道教隸於宗正,乃是“以李宗屬皇籍也”,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崇尚道教皈依道教,便成為一種當時的社會風潮。身為朝官的賀知章一直篤信佛教,對佛教高僧執弟子之禮,對佛教義理也有相當的造詣,但隨著朝廷對道教弘揚的愈發熱心,本來就釋道兼修的賀知章在精神信仰上也開始向著道教傾斜。而恰恰在此時,出蜀入京的李白與賀知章相見了,李白不僅篤信道教,甚至還自煉丹藥,很難想見,在那場著名的酒宴中,李白在得意於自己的詩作的同時,不向賀知章推銷自己的煉丹修道之術。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天寶三載(744)春,賀知章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度為道士,兩年前那個充滿了詩意與酒氣的金龜,不能說起了決定作用,但至少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

讓我們繼續走近賀知章。在文人扎堆兒的盛唐,賀知章是個令人豔羨的達者,但關於他的故事卻更多地集中在他的耄耋之年,這個杜甫筆下的“老頑童”和李白長安一相見,便與之成為忘年之交,“金龜換酒”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天寶三載(744),就在與李白暢飲達旦的兩年之後,賀知章上疏請度為道士,致仕還鄉。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對於賀知章晚年入道的原因,《舊唐書》只說是“因病恍惚”,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兩年前與“謫仙人”李白的那場“金龜換酒”的豪飲,強化了賀知章入道的心願。有唐一代 ,道教熾盛,唐朝統治者將老子搬來認祖歸宗,到了玄宗朝,崇道之風更是取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曾下詔“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也就是說,道教隸於宗正,乃是“以李宗屬皇籍也”,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崇尚道教皈依道教,便成為一種當時的社會風潮。身為朝官的賀知章一直篤信佛教,對佛教高僧執弟子之禮,對佛教義理也有相當的造詣,但隨著朝廷對道教弘揚的愈發熱心,本來就釋道兼修的賀知章在精神信仰上也開始向著道教傾斜。而恰恰在此時,出蜀入京的李白與賀知章相見了,李白不僅篤信道教,甚至還自煉丹藥,很難想見,在那場著名的酒宴中,李白在得意於自己的詩作的同時,不向賀知章推銷自己的煉丹修道之術。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天寶三載(744)春,賀知章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度為道士,兩年前那個充滿了詩意與酒氣的金龜,不能說起了決定作用,但至少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唐玄宗對這位在八十六歲皈依道教並致仕還鄉的老臣,給予的是令人豔羨的厚遇殊榮。賀知章老家浙江越州的舊宅被賜名千秋觀,成為賀知章的修道之所,老宅周邊的數十畝湖泊被作為放生池,並賜鑑湖一曲;而對這位老臣的臨別餞行,更顯現出玄宗的一片浩蕩皇恩。《唐詩紀事》載,“天寶三年,太子賓客賀知章,鑑止足之分,抗歸老之疏,解組辭榮,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遊。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帳青門,寵行邁也。豈惟崇德尚齒,抑亦勵俗勸人,無令二疏獨光漢冊。乃賦詩贈行。”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是一種怎樣隆重的餞行場面,當“青門祖帳,冠蓋如雲”成為賀知章在垂暮之年返歸故鄉時最難忘的記憶,當“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的皇帝賜詩和一杯甘冽醉人的御酒,成為賀知章無尚榮光的致仕“憑證”,賀知章,已經創下了有唐一代致仕高官的最高禮遇紀錄,這種禮遇,歸因於那個海晏河清的盛世,更歸因於當時道教繚繞不絕的香菸火燭。

然而,對於賀知章而言,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在行將就木之年,讓自己的文字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這位詩書大家的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僅僅輯錄了他的19首詩歌,我們無法揣測這位朝廷重臣的傳世之作為何如此之少,但我們可以肯定的卻是,真正讓賀知章名播後世的,恰恰是他返歸故鄉時的幾首小詩。

"

讓我們繼續走近賀知章。在文人扎堆兒的盛唐,賀知章是個令人豔羨的達者,但關於他的故事卻更多地集中在他的耄耋之年,這個杜甫筆下的“老頑童”和李白長安一相見,便與之成為忘年之交,“金龜換酒”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天寶三載(744),就在與李白暢飲達旦的兩年之後,賀知章上疏請度為道士,致仕還鄉。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對於賀知章晚年入道的原因,《舊唐書》只說是“因病恍惚”,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兩年前與“謫仙人”李白的那場“金龜換酒”的豪飲,強化了賀知章入道的心願。有唐一代 ,道教熾盛,唐朝統治者將老子搬來認祖歸宗,到了玄宗朝,崇道之風更是取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曾下詔“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也就是說,道教隸於宗正,乃是“以李宗屬皇籍也”,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崇尚道教皈依道教,便成為一種當時的社會風潮。身為朝官的賀知章一直篤信佛教,對佛教高僧執弟子之禮,對佛教義理也有相當的造詣,但隨著朝廷對道教弘揚的愈發熱心,本來就釋道兼修的賀知章在精神信仰上也開始向著道教傾斜。而恰恰在此時,出蜀入京的李白與賀知章相見了,李白不僅篤信道教,甚至還自煉丹藥,很難想見,在那場著名的酒宴中,李白在得意於自己的詩作的同時,不向賀知章推銷自己的煉丹修道之術。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天寶三載(744)春,賀知章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度為道士,兩年前那個充滿了詩意與酒氣的金龜,不能說起了決定作用,但至少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唐玄宗對這位在八十六歲皈依道教並致仕還鄉的老臣,給予的是令人豔羨的厚遇殊榮。賀知章老家浙江越州的舊宅被賜名千秋觀,成為賀知章的修道之所,老宅周邊的數十畝湖泊被作為放生池,並賜鑑湖一曲;而對這位老臣的臨別餞行,更顯現出玄宗的一片浩蕩皇恩。《唐詩紀事》載,“天寶三年,太子賓客賀知章,鑑止足之分,抗歸老之疏,解組辭榮,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遊。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帳青門,寵行邁也。豈惟崇德尚齒,抑亦勵俗勸人,無令二疏獨光漢冊。乃賦詩贈行。”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是一種怎樣隆重的餞行場面,當“青門祖帳,冠蓋如雲”成為賀知章在垂暮之年返歸故鄉時最難忘的記憶,當“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的皇帝賜詩和一杯甘冽醉人的御酒,成為賀知章無尚榮光的致仕“憑證”,賀知章,已經創下了有唐一代致仕高官的最高禮遇紀錄,這種禮遇,歸因於那個海晏河清的盛世,更歸因於當時道教繚繞不絕的香菸火燭。

然而,對於賀知章而言,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在行將就木之年,讓自己的文字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這位詩書大家的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僅僅輯錄了他的19首詩歌,我們無法揣測這位朝廷重臣的傳世之作為何如此之少,但我們可以肯定的卻是,真正讓賀知章名播後世的,恰恰是他返歸故鄉時的幾首小詩。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t ——賀知章《詠柳》

這首膾炙人口的《詠柳》,直到現在,仍是蒙學的必誦詩篇,而之所以如此,恰恰緣於它的刪繁就簡,清麗脫俗。時值二月早春,奉詔還鄉的賀知章一路乘船經南京,到杭州,再到蕭山縣城,最後到達南門外藩水邊的舊宅,沿途州縣官員紛紛到驛站相迎,當然少不了酒肉款待。但這位耄耋老翁卻在酒酣耳熱之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一株河岸邊迎風招展的柳樹,這株柳樹有如碧玉妝成,一下子調動起了這位歸鄉遊子的全部情感,彼時,昔日浮華雕琢的廟堂之文顯然已經不能承載自己澎湃真摯的眷眷鄉愁,而只有大道至簡樸實無華的文字,才配得上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由此,“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註定以神來之筆冠壓中國曆代詠柳詩詞,一個“裁”字,看似不經意為之,卻生動形象地彰顯出垂柳的曼妙之美,而春風的“剪刀”之喻,更是開啟了中國文人吟詠春風的別樣思路。而賀知章也許不會想到,這種思路上的自由,恰恰緣於精神上的自由:當自己以八十六歲高齡重歸桑梓之地,幾十年的宦海榮名似乎都已經不再重要,守望一泓碧波,坐看一棵垂柳,最平白的文字,便是最走心的文字。

"

讓我們繼續走近賀知章。在文人扎堆兒的盛唐,賀知章是個令人豔羨的達者,但關於他的故事卻更多地集中在他的耄耋之年,這個杜甫筆下的“老頑童”和李白長安一相見,便與之成為忘年之交,“金龜換酒”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天寶三載(744),就在與李白暢飲達旦的兩年之後,賀知章上疏請度為道士,致仕還鄉。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對於賀知章晚年入道的原因,《舊唐書》只說是“因病恍惚”,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兩年前與“謫仙人”李白的那場“金龜換酒”的豪飲,強化了賀知章入道的心願。有唐一代 ,道教熾盛,唐朝統治者將老子搬來認祖歸宗,到了玄宗朝,崇道之風更是取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曾下詔“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也就是說,道教隸於宗正,乃是“以李宗屬皇籍也”,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崇尚道教皈依道教,便成為一種當時的社會風潮。身為朝官的賀知章一直篤信佛教,對佛教高僧執弟子之禮,對佛教義理也有相當的造詣,但隨著朝廷對道教弘揚的愈發熱心,本來就釋道兼修的賀知章在精神信仰上也開始向著道教傾斜。而恰恰在此時,出蜀入京的李白與賀知章相見了,李白不僅篤信道教,甚至還自煉丹藥,很難想見,在那場著名的酒宴中,李白在得意於自己的詩作的同時,不向賀知章推銷自己的煉丹修道之術。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天寶三載(744)春,賀知章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度為道士,兩年前那個充滿了詩意與酒氣的金龜,不能說起了決定作用,但至少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唐玄宗對這位在八十六歲皈依道教並致仕還鄉的老臣,給予的是令人豔羨的厚遇殊榮。賀知章老家浙江越州的舊宅被賜名千秋觀,成為賀知章的修道之所,老宅周邊的數十畝湖泊被作為放生池,並賜鑑湖一曲;而對這位老臣的臨別餞行,更顯現出玄宗的一片浩蕩皇恩。《唐詩紀事》載,“天寶三年,太子賓客賀知章,鑑止足之分,抗歸老之疏,解組辭榮,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遊。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帳青門,寵行邁也。豈惟崇德尚齒,抑亦勵俗勸人,無令二疏獨光漢冊。乃賦詩贈行。”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是一種怎樣隆重的餞行場面,當“青門祖帳,冠蓋如雲”成為賀知章在垂暮之年返歸故鄉時最難忘的記憶,當“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的皇帝賜詩和一杯甘冽醉人的御酒,成為賀知章無尚榮光的致仕“憑證”,賀知章,已經創下了有唐一代致仕高官的最高禮遇紀錄,這種禮遇,歸因於那個海晏河清的盛世,更歸因於當時道教繚繞不絕的香菸火燭。

然而,對於賀知章而言,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在行將就木之年,讓自己的文字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這位詩書大家的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僅僅輯錄了他的19首詩歌,我們無法揣測這位朝廷重臣的傳世之作為何如此之少,但我們可以肯定的卻是,真正讓賀知章名播後世的,恰恰是他返歸故鄉時的幾首小詩。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t ——賀知章《詠柳》

這首膾炙人口的《詠柳》,直到現在,仍是蒙學的必誦詩篇,而之所以如此,恰恰緣於它的刪繁就簡,清麗脫俗。時值二月早春,奉詔還鄉的賀知章一路乘船經南京,到杭州,再到蕭山縣城,最後到達南門外藩水邊的舊宅,沿途州縣官員紛紛到驛站相迎,當然少不了酒肉款待。但這位耄耋老翁卻在酒酣耳熱之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一株河岸邊迎風招展的柳樹,這株柳樹有如碧玉妝成,一下子調動起了這位歸鄉遊子的全部情感,彼時,昔日浮華雕琢的廟堂之文顯然已經不能承載自己澎湃真摯的眷眷鄉愁,而只有大道至簡樸實無華的文字,才配得上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由此,“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註定以神來之筆冠壓中國曆代詠柳詩詞,一個“裁”字,看似不經意為之,卻生動形象地彰顯出垂柳的曼妙之美,而春風的“剪刀”之喻,更是開啟了中國文人吟詠春風的別樣思路。而賀知章也許不會想到,這種思路上的自由,恰恰緣於精神上的自由:當自己以八十六歲高齡重歸桑梓之地,幾十年的宦海榮名似乎都已經不再重要,守望一泓碧波,坐看一棵垂柳,最平白的文字,便是最走心的文字。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t ——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一》
\t

和《詠柳》異曲同工,這首被人們廣為傳唱的《回鄉偶書》,仍然是賀知章在還鄉之後,為後世留下的一首佳作。依然是平白質樸,依然是不事雕琢,但和清新的《詠柳》相比,這首《回鄉偶書》已然融入了一絲淡淡的感傷。“少小離家老大回”,離開家鄉數十年,自己的鄉音沒有改變,但滿頭的白髮卻分明地記錄下流逝的光陰與生命的滄桑,父老鄉親們已經作古,墳頭上早已荒草悽悽,兒時的玩伴也已是記憶的影像,無法在村口的石磨旁、池塘邊,聽到可以對應的迴響。物是人非,是所有天下游子們返歸故鄉時必須要經歷的一道心靈之坎,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在故鄉的畫境中闖入了幾個垂髫小兒,他們好奇地打量著賀知章這位蹣跚踱步華髮滿頭的老人,完全將他看成了一個異鄉人,竟然齊聲笑問,“客從何處來”?

悲哀嗎?肯定會有,闊別故鄉數十年,儘管是衣錦還鄉,儘管風物依舊,但自己已經是一個無法融入故鄉的異鄉客!快樂嗎?一定快樂,即便在鄉梓之地,再難尋到熟悉的面孔,再難找到曾經的知音,但遠方的遊子終於回來了,撫摸一下故鄉的老牆,看著一群孩子們放飛紙鳶,甚至到村頭的池塘邊聽幾聲久違的蛙鳴,這些,都足以成為自己樂返故鄉的理由!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t ——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二》

同樣是《回鄉偶書》,這首詩的知名度較前一首弱了許多,但將賀知章的歸鄉心境表達得更充分的,卻是這一首,如果說前一首道出的是賀知章回鄉時的“異鄉人”心境,那麼後面這首詩則呈現出賀知章重溫舊夢的喜悅。賀知章歸隱的故鄉紹興鏡湖,又稱鑑湖,相傳黃帝鑄鏡於此而得名,湖面寬闊,水勢浩淼,而水質尤佳 ,馳名中外的紹興酒正是用鏡湖水釀製。一生喜好懷中物的賀知章,是少年時從這片酒鄉走出的,醇厚的酒香不僅飄逸在其數十年的宦海生涯中,更融入了他高逸豪放的個性之中 ,而在生命的暮年,仍舊可以喝著故鄉酒,坐望故鄉水,又是怎樣的一樁幸事!“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詩助酒興,酒燃鄉情,出走一生的賀知章,灑脫一生的賀知章,歸來,外在雖是鬢毛已衰的垂垂老者,而內在,依然是風流倜儻的吳越少年!

"

讓我們繼續走近賀知章。在文人扎堆兒的盛唐,賀知章是個令人豔羨的達者,但關於他的故事卻更多地集中在他的耄耋之年,這個杜甫筆下的“老頑童”和李白長安一相見,便與之成為忘年之交,“金龜換酒”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天寶三載(744),就在與李白暢飲達旦的兩年之後,賀知章上疏請度為道士,致仕還鄉。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對於賀知章晚年入道的原因,《舊唐書》只說是“因病恍惚”,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兩年前與“謫仙人”李白的那場“金龜換酒”的豪飲,強化了賀知章入道的心願。有唐一代 ,道教熾盛,唐朝統治者將老子搬來認祖歸宗,到了玄宗朝,崇道之風更是取得了極高的政治地位,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曾下詔“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也就是說,道教隸於宗正,乃是“以李宗屬皇籍也”,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崇尚道教皈依道教,便成為一種當時的社會風潮。身為朝官的賀知章一直篤信佛教,對佛教高僧執弟子之禮,對佛教義理也有相當的造詣,但隨著朝廷對道教弘揚的愈發熱心,本來就釋道兼修的賀知章在精神信仰上也開始向著道教傾斜。而恰恰在此時,出蜀入京的李白與賀知章相見了,李白不僅篤信道教,甚至還自煉丹藥,很難想見,在那場著名的酒宴中,李白在得意於自己的詩作的同時,不向賀知章推銷自己的煉丹修道之術。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天寶三載(744)春,賀知章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度為道士,兩年前那個充滿了詩意與酒氣的金龜,不能說起了決定作用,但至少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唐玄宗對這位在八十六歲皈依道教並致仕還鄉的老臣,給予的是令人豔羨的厚遇殊榮。賀知章老家浙江越州的舊宅被賜名千秋觀,成為賀知章的修道之所,老宅周邊的數十畝湖泊被作為放生池,並賜鑑湖一曲;而對這位老臣的臨別餞行,更顯現出玄宗的一片浩蕩皇恩。《唐詩紀事》載,“天寶三年,太子賓客賀知章,鑑止足之分,抗歸老之疏,解組辭榮,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遊。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帳青門,寵行邁也。豈惟崇德尚齒,抑亦勵俗勸人,無令二疏獨光漢冊。乃賦詩贈行。”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是一種怎樣隆重的餞行場面,當“青門祖帳,冠蓋如雲”成為賀知章在垂暮之年返歸故鄉時最難忘的記憶,當“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的皇帝賜詩和一杯甘冽醉人的御酒,成為賀知章無尚榮光的致仕“憑證”,賀知章,已經創下了有唐一代致仕高官的最高禮遇紀錄,這種禮遇,歸因於那個海晏河清的盛世,更歸因於當時道教繚繞不絕的香菸火燭。

然而,對於賀知章而言,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在行將就木之年,讓自己的文字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這位詩書大家的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僅僅輯錄了他的19首詩歌,我們無法揣測這位朝廷重臣的傳世之作為何如此之少,但我們可以肯定的卻是,真正讓賀知章名播後世的,恰恰是他返歸故鄉時的幾首小詩。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t ——賀知章《詠柳》

這首膾炙人口的《詠柳》,直到現在,仍是蒙學的必誦詩篇,而之所以如此,恰恰緣於它的刪繁就簡,清麗脫俗。時值二月早春,奉詔還鄉的賀知章一路乘船經南京,到杭州,再到蕭山縣城,最後到達南門外藩水邊的舊宅,沿途州縣官員紛紛到驛站相迎,當然少不了酒肉款待。但這位耄耋老翁卻在酒酣耳熱之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一株河岸邊迎風招展的柳樹,這株柳樹有如碧玉妝成,一下子調動起了這位歸鄉遊子的全部情感,彼時,昔日浮華雕琢的廟堂之文顯然已經不能承載自己澎湃真摯的眷眷鄉愁,而只有大道至簡樸實無華的文字,才配得上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由此,“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註定以神來之筆冠壓中國曆代詠柳詩詞,一個“裁”字,看似不經意為之,卻生動形象地彰顯出垂柳的曼妙之美,而春風的“剪刀”之喻,更是開啟了中國文人吟詠春風的別樣思路。而賀知章也許不會想到,這種思路上的自由,恰恰緣於精神上的自由:當自己以八十六歲高齡重歸桑梓之地,幾十年的宦海榮名似乎都已經不再重要,守望一泓碧波,坐看一棵垂柳,最平白的文字,便是最走心的文字。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t ——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一》
\t

和《詠柳》異曲同工,這首被人們廣為傳唱的《回鄉偶書》,仍然是賀知章在還鄉之後,為後世留下的一首佳作。依然是平白質樸,依然是不事雕琢,但和清新的《詠柳》相比,這首《回鄉偶書》已然融入了一絲淡淡的感傷。“少小離家老大回”,離開家鄉數十年,自己的鄉音沒有改變,但滿頭的白髮卻分明地記錄下流逝的光陰與生命的滄桑,父老鄉親們已經作古,墳頭上早已荒草悽悽,兒時的玩伴也已是記憶的影像,無法在村口的石磨旁、池塘邊,聽到可以對應的迴響。物是人非,是所有天下游子們返歸故鄉時必須要經歷的一道心靈之坎,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在故鄉的畫境中闖入了幾個垂髫小兒,他們好奇地打量著賀知章這位蹣跚踱步華髮滿頭的老人,完全將他看成了一個異鄉人,竟然齊聲笑問,“客從何處來”?

悲哀嗎?肯定會有,闊別故鄉數十年,儘管是衣錦還鄉,儘管風物依舊,但自己已經是一個無法融入故鄉的異鄉客!快樂嗎?一定快樂,即便在鄉梓之地,再難尋到熟悉的面孔,再難找到曾經的知音,但遠方的遊子終於回來了,撫摸一下故鄉的老牆,看著一群孩子們放飛紙鳶,甚至到村頭的池塘邊聽幾聲久違的蛙鳴,這些,都足以成為自己樂返故鄉的理由!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t ——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二》

同樣是《回鄉偶書》,這首詩的知名度較前一首弱了許多,但將賀知章的歸鄉心境表達得更充分的,卻是這一首,如果說前一首道出的是賀知章回鄉時的“異鄉人”心境,那麼後面這首詩則呈現出賀知章重溫舊夢的喜悅。賀知章歸隱的故鄉紹興鏡湖,又稱鑑湖,相傳黃帝鑄鏡於此而得名,湖面寬闊,水勢浩淼,而水質尤佳 ,馳名中外的紹興酒正是用鏡湖水釀製。一生喜好懷中物的賀知章,是少年時從這片酒鄉走出的,醇厚的酒香不僅飄逸在其數十年的宦海生涯中,更融入了他高逸豪放的個性之中 ,而在生命的暮年,仍舊可以喝著故鄉酒,坐望故鄉水,又是怎樣的一樁幸事!“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詩助酒興,酒燃鄉情,出走一生的賀知章,灑脫一生的賀知章,歸來,外在雖是鬢毛已衰的垂垂老者,而內在,依然是風流倜儻的吳越少年!

賀知章(下):致仕享受大唐最高禮遇,生命盡頭以兩首小詩名世

賀知章死在回鄉的當年,享年86歲。唐肅宗即位後,為了感念這位太子賓客當年對自己的侍讀之情,下詔追封其為禮部尚書。對於這位生前顯達於世死後極盡哀榮的盛唐詩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長長的由喧囂走向寧靜的生命軌跡,賀知章86歲的生命,貫穿了大唐最美好的黃金時代,而當此後“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掀起長達八年的漫天沙暴,賀知章早已魂歸黃土。“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謫仙人”李白傷逝的輓歌意切情真,這位與賀知章相差數旬的詩文大家,其實,不單純是在悼亡一位“金龜換酒”的忘年之交,更是在悼亡一個時代,一個一去不復返的時代。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