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人物】白氏四兄弟——投筆從戎的白文弼先生

白氏四兄弟

【和政人物】白氏四兄弟——投筆從戎的白文弼先生

前排左白文弼前排右白廷弼

後排左白光弼後排右白亮弼

白文弼先生是白氏四兄弟中的長兄,民國19年(1930年)隨父母到臨洮逃難。年方14歲的他先是給當地大戶人家放羊,後老父親思想轉變,將他送入臨洮唐泉小學讀書,吃住被託付在一個親戚家裡。

1935年小學畢業後考入臨洮師範,1938年畢業。那時他已結婚,父親希望他回鄉,一面當小學教師,一面幫助他料理家務。父親已向當地的禮讓小學承諾讓兒子畢業後來此任教,並借支了一個月的工資。可是白文弼經過多年的讀書求學,思想和視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確立了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生理想。

白文弼師範畢業的時候,全國的抗日戰爭已進入第二年。當時的畢業生要在蘭州西北訓練團接受培訓。受訓期間他產生了獻身抗日救亡事業的願望,並結識了蘭州一中初中畢業生、和政籍人士朱亮(中共地下黨員、革命烈士))。他違背父母之命,和朱亮一起相約南下四川,考入當時的黃埔軍校,成了該校第十六期的學生。學習一年後畢業,被分配到湖北抗日前線,擔任了一名排長。他所在的部隊經常調配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先後轉戰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各地。後來他又擔任連長、副營長等職,出入於槍林彈雨,九死一生。

1944年,他被調到天水青年軍206師任上尉連長。1945年,部隊駐防秦安附近。老父親看到國內形勢已發生了新的變化,況且兒子多年未回家鄉,便到秦安找到了部隊,見面後讓他請個假回趟家安排一下,然後再回部隊。這樣,白文弼只帶一條軍毯,一身舊軍裝,一床舊被子,陪同父親回到家裡。因為家人的反對,之後也就打消了返回部隊的念頭。

白文弼先生為人敦厚淳樸,不善投機鑽營。同期黃埔軍校畢業的人有的在部隊上大發橫財,有的在地方上謀得肥差,可他從軍多年,只修得個清貧的上尉連長。但正是這段經歷,使他在之後的運動和“文革”中吃盡了苦頭,他的抗戰之功煙消雲散,無人提及。

白文弼先生的文采蜚聲當地,曾著有詩文集,可惜已失傳。他在1941年抗日前線供職期間寫的家信,被在蘭州的親友推薦,以“一封情書”為題刊登在當時的《甘肅民國日報》上。其中除問候雙親及妻子外,白文弼先生寫道:

······但是我是國家培植的,身為革命幹部,在自己任務和使命上來說,就沒有回家的可能,就毅然開赴前線、作殺敵工作。

現在隨著革命鬥爭的洪流,不停地奔波、漂流著、我已下定決心,咬緊牙根,執行我的任務,希望抗戰勝利、國家民族達到我獨立自由平等之境地,然後卸卻戎裝,萬里歸來·······

其抱負節操和愛國熱情躍然紙上。

1950年,百廢待興,和政縣政府很快恢復了西關小學的建置,白文弼受聘擔任教導主任。根據他的專長,一直擔任小學語文、歷史等課的教學工作。工作中吃苦在先,任勞任怨,毫不計較個人得失,很快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幹。可是到1956年,他的所謂的歷史問題和家庭成分被揪住不放,屢受批判,被降為一般教員,開始了頻繁的調動。1957年調臺子街學校任教,下半年又調到科託(南岔)學校。

1958年至1959年,和政縣大辦農業,成立了買家集農中,白文弼任負責人,並擔任多門課程。在此期間他和另一位同事帶領全體師生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在甘南山區採集中藥材,用出售所得資金購置了教學用具及體育用品。1958年曾調和政縣文教局工作,同時向政府交代歷史問題。1959年下半年又被叫到縣上審查一番後,派去康樂景古下鄉從事農村工作。

1960年至1963年在三合小學工作。1964年又調臺子街學校任教。至1966年“文革”爆發後,蒙受不白之冤,被迫停止教學工作,前往關灘溝的縣“五七”幹校接受勞動改造。1970年被開除公職,戴“反革命分子”帽子,遣送回家交群眾監督改造。

1978年中共十一屆二中全會以後,先生向有關部門申訴冤屈。至1980年5月徹底平反,按退休處理。此時先生已65歲高齡,但他認為身體還可以,便接受聘請,在和政四中任高中語文老師。

1981年9月,白文弼先生因病逝世。

摘自《和政史話》

(來源:和政縣肋巴佛紀念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