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中國廣東省“河源”概述

河源歷史遺蹟—客家古村(18)

東江自北向南流經河源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河源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河源市區三面環水,因而得名河源。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其範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河源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佔53%,丘陵佔36%,谷地和平原佔11%。全市山勢分別向東江、新豐江傾斜,羅浮山脈呈現東北—西南方向斜貫本境,九連山脈由和平、連平向西南延伸至廣州白雲山。紫金東南部山地屬蓮花山支脈。連平縣的黃牛石,海拔1340米,是全市最高峰。河源山地、丘陵大部分海拔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積90%以上。

全市有三大臺地平原:一是燈塔盆地,位於東源縣中部、連平縣東南部、和平縣西南部,面積1941平方公里;二是川南盆地,位於龍川縣南部、東源縣東北部,面積1000平方公里;三是源城盆地,位於源城區及紫金縣西北部,面積1230平方公里。丘陵主要分佈在三大盆地四周。

河源市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屬山地丘陵地區。境內地勢東北向西南傾斜,粵贛邊境山高嶺峻,最高峰連平縣黃牛石頂,海拔1430米。山脈多北東走向,主要山脈有北西部九連山脈,斜貫中部的羅浮山脈及南東邊緣的蓮花山脈。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山嶺與盆地相間,在山間和東江邊分佈著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在地貌分區上,河源市地貌主要屬粵東褶斷侵蝕剝蝕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進一步可劃出4個北東向平行排布的帶狀亞區。北西部連平則屬粵北褶斷侵蝕溶蝕中低山區。

氣候特徵

河源年平均氣溫20.7℃,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1.6℃;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0℃。根據全市氣象站50多年觀測記錄,全市極端最高氣溫為39.6℃,出現於1990年7月10日的龍川;極端最低氣溫為-5.4℃,出現於1963年1月15日的連平。高溫日數呈增加趨勢,低溫日數呈減少趨勢。

河源年平均降水量為1768.9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源城1959年的年降水量為3002.2毫米,創全市最多年降水量記錄,紫金1963年的年降水量為935.9毫米,創全市最少年降水量記錄。全年降水量有76%在4~9月,其中4~6月平均降水量達783.8毫米,佔全年的44.3%,主要由鋒面低槽造成。7~9月平均降水量為561.8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31.8%,主要由熱帶氣旋、熱帶輻合帶、熱帶低壓等熱帶天氣系統造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變化北部呈單峰型,中南部呈雙峰型,6月月平均降水量為最多,達307.8毫米,最少是12月,平均只有36.5毫米。年平均降水(≥0.1毫米)日數為154.3天,空間上呈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形式。

河源年平均日照時數1687.0小時,日照最多的年份為2552.2小時,最少的年份為1179.8小時,空間分佈上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全年中2~4月的日照時數相對較少,7月的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多,平均207.4小時。

河源年平均相對溼度為77.4%,空間分佈上呈東高西低。一年中3~8月平均相對溼度較大,其中又以6月溼度最大,為82.8%,而12月溼度最小,為69.6%。

水文

河源市水系分為東江、北江、韓江三大流域,東江流域面積13737平方千米,約佔全市面積的87.3%;北江流域面積326平方千米,約佔全市面積2.1%;韓江流域面積1670平方千米,約佔全市面積10.6%。全市有近百條河流。市境內第一大河流為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缽山和安遠縣三百山,上游稱尋烏水,流入廣東在龍川五合圩與安遠水匯合後始稱東江,全長562千米,流經市境內龍川、和平、東源、源城和紫金等縣區,境內河段長193.6千米。第二大河是新豐江,發源於新豐縣小鎮崖婆石,流經新豐縣小鎮、梅坑、豐城、大席等鄉鎮向南流經西坑,與連平忠信河匯合流入東源縣境內半江,納船塘河、駱湖河、燈塔河,再集治溪、立溪、古嶺、南湖諸水,穿過河源市區而匯入東江,也是東江第一大支流。此外,較大的河流還有秋香江、浰江。

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繼續保持優良,全市地表水質保持在各功能區標準,其中東江干流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標準,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空氣質量功能區達標率100%,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5天。市區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為0.026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2.6分貝,市區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5.8分貝,符合國家標準。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上年的41.1%提高至44.1%。全市建成汙水處理廠9座,城市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2.5萬噸,比上年末增長80%;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89.32%,比上年提高14.53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9240公頃,跡地更新造林面積2773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2947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5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8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4.6%。全民義務植樹455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1.2%;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3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2.49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4.4%。其中,建成省級自然保護區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54萬公頃。

土地資源

全市區域總面積2346.29萬畝。農用地2112.63畝(其中耕地面積199.84萬畝,園地34.72萬畝,林地1818.91萬畝,牧草地7.84萬畝,其他農用地51.31萬畝);建設用地135.59萬畝(其中居民點工礦71.83萬畝,交通運輸用地8.80萬畝,水利設施用地54.96萬畝);未利用地98.08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73.86萬畝,其他土地24.22萬畝)。[10]

礦產資源

河源市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具有種類多、分佈廣的特點。主要有鐵、鎢、鉛、鋅、錫、鈦、鈾、螢石、石英石、水泥用灰巖、陶瓷土、稀土、建築用砂、地熱水、礦泉水等礦種。其中優勢的礦種有:鐵礦、鎢礦、錫礦、水泥用灰巖、地熱水、瓷土礦、稀土礦、螢石、石英石礦等。已發現礦產56種,礦產地262處,其中已探明儲量礦產36種,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17處,小型礦床55處。

全市共探明鐵礦儲量2.7億噸,佔全省總量的39%,其中連平縣大頂鐵礦屬省內第一大型鐵礦、紫金寶山鐵礦屬中型的鐵礦,是全國少有的高品位鐵礦;探明鉛鋅礦儲量金屬鉛30萬噸,鋅60萬噸,分別佔全省總量的5.8%、6.8%,其中連平縣大尖山鉛鋅礦的鋅、鉛儲量均達中型;探明鎢礦儲量氧化鎢11萬噸,佔全省總量的26.9%,其中連平縣鋸板坑鎢礦是全省最大的大型鎢礦;探明石灰石儲量2億多噸,佔全省總量的8.5%;探明陶瓷土儲量近3000萬噸,其中東源縣瓷土礦已探明儲量1500萬噸,居全市之首,紫金蘇區、龍窩瓷土的質量可與江西景德鎮媲美;探明螢石礦儲量301萬噸,佔全省總量的50.4%,其中東源到吉螢石礦儲量全省第一,經過十多年開採尚保有儲量150萬噸;探明錫礦儲量14.1萬噸,其中紫金鐵嶂錫礦、連平西華山錫礦儲量規模為中型;探明稀土儲量近8萬噸,在省內佔有重要地位,其中和平下車、長塘、優勝稀土儲量達中型;探明石英石礦儲量近2億噸,其中東源石英石礦是全省少有的高品質礦。按現行的市場價估算,河源市礦產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約1200億元。

水資源

中國廣東省“河源”概述

河源境內水系----韓江(7)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韓江上游和北江上游。全市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江流域佔81.6%,韓江流域佔10.4%,北江流域佔2%。全市區域內河流眾多,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7條,其中屬東江水系39條,韓江水系6條,北江水系2條;集雨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安遠河、浰江、新豐江、船塘河、秋江和東江等6條河流。河源市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之間,平均年徑流總量為151.3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4500立方米,約為全國、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的2倍。

華南地區最大水庫──新豐江水庫在其境內,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豐富的水量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全市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49.8萬千瓦,佔全省的18%。其中可開發水力資源量達114.3萬千瓦,至2007年底全市已開發建成水電裝機容量79.56萬千瓦,仍有34.79萬千瓦水力資源可供開發。河源市水環境質量很好,東江干流河源段水質約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新豐江、楓樹壩水庫水質則一直保持在Ⅰ類水質標準,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水資源優勢。[10]

河源市地表水資源的區域劃分,原則上以單一大流域或若干小流域集合為界定進行劃分。河源市15733平方千米,劃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東江、韓江、北江流域。其中,東江流域13737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87.3%,主要集中在東源、源城、龍川、連平、和平、紫金縣境內;韓江流域1670平方千米,位於龍川、紫金境內,佔全市總面積10.6%;北江流域326平方千米,主要位於連平縣陂頭鎮、貴東鎮境內,佔全市總面積2.1%。河源市地下水資源為 43.06億立方米,其中東江流域為39.01億立方米,韓江流域為3.32億立方米,北江流域為0.728億立方米 。由於雨量充沛,補給充分,河源市地下水開採量較少,全市地下水位比較穩定,暫未發現有地下水下降的現象。河源市地處東江、韓江和北江中上游,境內河流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經測算,全市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49.81萬千瓦,可開發水力資源114.28萬千瓦,其中單站裝機容量5萬千瓦以下的小水電可開發資源70.03萬千瓦。至2008年,全市已開發小水電站裝機容量38.68萬千瓦。

植被和生物資源

河源市光、熱、水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野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藥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有桫欏、銀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白豆杉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全市有陸生脊椎動物829種,其中獸類124種、鳥類510種、爬行類145種、兩棲類50種;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蟒蛇等,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

在植被類型中,有屬於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還有北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園等栽培植被。全市重點發展以肉桂、銀杏為主的南藥樹種和以龍眼、荔枝、板栗、合柿、青梅、春甜橘、李類及獼猴桃等具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果樹為主的經濟林。

河源市建立了各級自然保護區27個,其中省級7個、市級1個、縣級19個,面積290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2.4%。各級森林公園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市縣級2個,面積12.5萬畝。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先秦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統一嶺南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截至2017年底,河源市常住人口309.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1萬人,增長3.3‰。城鎮人口比重43.94%,比上年提高0.90%。年末戶籍總人口372.9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36萬人,下降1.0‰。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畲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

隸屬沿革

中國廣東省“河源”概述

河源市區風光(14)

先秦時期河源屬南越。[8]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河源屬南海郡。[9]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樑化郡(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

隋唐屬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循州(遷至雷鄉縣,今龍川佗城),河源地區屬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府。

清因之。

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

中國廣東省“河源”概述

大綠河源 綠野仙蹤(26)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

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