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軍武:古村賀礆


賀軍武:古村賀礆

【作者簡介】賀軍武,筆名香襲布衣,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渭南市作家協會、散文網會員,喜愛閱讀寫作。潑墨傾香飛雅趣,醉意筆端寫華章,願以一顆詩心豐盈這塵世的寂寥,笑看風月。

賀軍武:古村賀礆

賀軍武:古村賀礆

古村賀礆

文/賀軍武

古莘合陽,金水西岸,人傑地靈,有村賀礆,那是一個縣域內過去挺有名的財東村子,與縣東的靈泉並駕齊名,兩個村子,上輩子的老人中有過姻緣,可謂是門當戶對。而我就有幸出生在這個村子,至今都沒有離開過,只因為一份深沉的熱愛和關中人骨子裡戀家的故土情深!

賀礆村村莊不是很大,卻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民風淳樸,世代安居樂業。儘管地處金水溝西岸,距離溝邊一里路的樣子,田地卻是一馬平川,加之地勢略高於四周村子,村民又以賀姓居多,故名賀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小個村子,區區人口五百之眾,民殷田肥,人才輩出,實乃風水寶地一個!

賀礆村的財東家當年勢大,家業興盛,資產豐厚。起家的老祖先名諱賀錫福,釘碗碟的小爐匠為業,敦厚勤勞,於清同治年間折價收買了甘肅徽縣的一家藥鋪,誠信為本苦心經營,生意漸漸興隆,及至光緒年間時,增設耀縣春茂永,江洛鎮的復春茂,以及三原縣的萬慶德等十大號,資金有百萬兩白銀的規模,僱員百餘人。其間置地蓋房,古村最是興盛。少時幼稚,竟真以為財東家的錢財都是壓榨窮人的,往前數三輩,結果一看也是窮人,其實財東家的田地都是真金白銀買的。賀礆村的土地最多時候,北至金水溝畔,南至良石城嶺下,西至南蔡村邊,東邊與北渠西相鄰,盡是良田,一望無垠。關中人認死理,富貴必歸故里,生意再大,銀錢再多,最終都用於置地建宅,這也許就是關中商戶發達而不久長的緣由吧,年代已遠,不宜細究。

耕耘為食,土木為居,財東家發跡後,在老家修建了許多豪宅,可惜歷經了歷史的鉅變,早已蕩然無存,單就僅存的幾座舊房子來看,足以推測當年的華麗壯觀了,屋脊高約一人,簷下透花鏤空,胡門胡窗古香古色,不由人慨嘆古人技藝之精湛。厚德方能載物,單單勢大是不足以揚名的,必定有些精神層面的東西來增色。財東家裡相傳有一輩子弟,官至四品大員,年代久遠,名諱已無從考證,只聽老人們談及恭稱賀四威,估計與職位有關。此人在世時出資修建了村子的五處城門樓子,一直到我上小學時還能看到那高聳威武的樣子,每到夜幕時分,城門緊閉,小小村子固若金湯,與鄰近村子的雜亂模樣相比,讓人驕傲不已。傳說西馬村的土匪攻打了幾次合陽縣城,路過賀礆都只能繞道而行,財東家裡有自己的民團,有武器守護,村民們免受其害。加之不知從那一輩的先人手裡,村子的地下就修了一套成規模的防禦設施,三條巷道下各有各的地道,下面有主巷道,側面小窯洞按戶分列,東頭有口水井與地道相連,地道的出口多為隱蔽之處,石碾下,大樹旁,佈置精細,深度距離地面兩丈有餘,據說入口在村東一里外,騾馬車可以入內藏匿其中。清同治年間回民暴亂,關中漢人損失千萬有餘,賀礆村民卻倖免於難,自然多虧了先輩們的智慧。如此浩大的工程,缺少了富貴人家的力助,斷然是不會成形的,可嘆文字記載的少之又少,先祖的功績湮沒了許多。

賀礆人思想傳統,做事有規矩,有句話說得巧,細密莫過賀家舍。小小村子,中巷早先有座三連房,前後皆為賀家祠堂,中間為舊時學堂,南巷東頭城外有一座楊家祠堂,北巷西頭為李家祠堂,中巷西頭有座土地廟,都是感恩念祖薰陶禮儀的場所。生長在這樣的村子裡,知書達理便成了一種必然,成不成大器,出格淘氣的子弟幾十年倒真真沒有一個。世事風雲變幻,富貴恍若雲煙,及至解放後,打土豪分田地,窮人當家做主,財東家便一敗塗地,風光不復。斗拱飛簷的房子拆完了,城門樓子也搬了,尊崇禮儀的祠堂也沒了,土地爺搬的送到了村北地頭的老埝下。過去的輝煌一去不返,但賀礆人民幾百年來那一種勤勞質樸,禮待賓朋的品性依舊源遠流傳,打開了封閉許久的城門,迎來的是惠普天下的春風,賀礆人民以極大的熱情走進了新時代!

賀礆人智慧,村子裡歷代不乏能工巧匠。當年財東家的每一座大房都雕樑畫棟,結構精巧大氣。而今的田間地頭隨處都散落著精美的石雕,尤以當年澇池岸邊的石刻為最,那幅三孃教子的圖案栩栩如生,人物形態逼真活泛,連織布機上的經緯線都絲絲可見。另外有兩幅照壁的圖案,一個福字,一個壽字,都是用兩盤龍創意而成,都相當的有藝術水準。記得有一次省上的民俗專家來採風,熱心的我帶他們去觀看,居然第一眼都沒有看透其中的奧妙,聽我講解後,才連聲慨嘆,如此好的東西真應該收藏到博物館裡。巷道里許多的拴馬樁,無以數計的柱頂石,生產隊時期飼養室燒熱水用的大鐵盒,門前少時常見的上馬石,石鼓,等等許多彰顯先祖智慧和技藝的物件最後都一一流失,不復存在。東西丟了人還在,新時代下,許多的農家子弟走出家門,以自己的技藝謀生,用勤勞的雙手過上了殷實的幸福生活。賀礆村的面花手藝一經面世就大放其彩,進過省城出過國,也為巧手的半邊天們贏得了榮譽和信心,更帶來了經濟實惠。社會在前行,一些諸如社火旱船,花樣繁多的鑼鼓技藝等傳統民俗漸次沒落,那些曾經熱鬧非凡的場景也只能在記憶裡追尋了,唯有惋惜二三。

賀礆人淳樸善良,有情有義,自然不乏有優秀的子弟脫穎而出。與我同輩的賀志毅大哥,學識淵博,精通外語,兼之一筆好寫,曾擔任西北局書記習老的機要祕書,後竟因成分問題屈居鄉野,才非所用,實在令人惋惜。南邊巷已故老人樑楊獻同志,年輕時曾榮獲團中央直屬機關先進個人稱號,與當時的中央領導人毛主席,周總理以及朱德元帥等合影留念,調任北京機要部門工作,六年後卻因為憐念家人之疾痛毅然離職,回鄉務農。曾擔任村多年大隊長職務,一生淡泊名利,熱心於村集體事業,為村上討回土改時期國家糧站徵用的兩座大房,更為本村社火的研習和傳承付出了心血。當然最值一提的要數中間巷的李宗奇老哥,官至省廳,不忘鄉梓,知恩回報,為家鄉的建設多方行走奔波,不遺餘力,實在可敬可贊。過去的賀礆村地處‘馬尿泡饃饃’的旱原地帶,生活用水以下雨水為主,寧舍一個饃,不捨半碗水,足以可見水的金貴。經李大哥多方聯繫籌措為村子打了一眼深水井,一下子解決了包括臨近共六個村子的吃水問題,甘甜的自來水通到了灶臺,歡慶的鑼鼓敲打了一月有餘。隨後又聯繫資金硬化了所有的巷道,修建了漂亮的小學教學樓。幾年間賀礆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大的恩惠都源於他對故鄉的那一份深情和熱愛,更因了那一顆良善感恩的赤誠之心。做人,把人做好,做事,把事做實,多麼智慧的話語,他用自己的躬身力行為村莊的發展畫上了輝煌的一頁!應該記敘的肯定不止這幾個人,每一個平凡的村民都同樣為村莊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每一位曾經揮汗如雨辛勤耕耘在這片土地上的先輩們都值得我們後代的子孫銘記。樹有根,水有源,感恩和回報故土是我們永遠不變的情結。

賀礆人尊師重學,信奉唯讀書可以通達的古訓,這樣的村子自然是最有希望和活力的。近年來村子裡湧現了許多的青年才俊,一個小小的村子裡竟培養出了三個中科院的研究員,四五個博士生,北大景觀學院的院長,西安鐵一中的優秀教師,自修成才的市級青年作家,還有許多企業單位的優秀中層領導,如此可喜的盛狀皆源於賀礆人對文化的推崇和敬畏。所謂文脈,其實就是村莊的百年傳承裡,因為有了那一份對文化的認知和執著追求的精神支撐,那一種砸鍋賣鐵也不能誤了孩子的超俗理念,才形成了這滔滔而永不枯竭的風水活力。村莊是有靈魂的,精神的傳承才是最有力量的東西!

當然我們也有自己的侷限和弊端,賀礆人過去思想陳舊,重於農耕,女子不外嫁,不習慣於給人打工,缺乏創新的勇氣,也延緩了村莊的復甦和發展。新形勢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智慧的賀礆人民自然是不會甘於落後的,我們有信心走上幸福的康莊大道,相信所有的村民都會為之不懈的努力,因為我們是驕傲的賀礆人,財東家的後代。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哈哈!賀礆人的勢永遠是不會倒的,那是骨子裡生就的,一成不變,更會血脈相傳的。

路遙大師有一句話說的精透,踏上故鄉的土地,就不會感到走投無路,在這個創造了你生命的地方,會包容你的一切不幸與苦難!讀懂了,也許就會明白故鄉永遠是我們的根,它有著母親一樣博大的胸懷和慈愛。一個村莊是一個有著多重情感紐帶形成的固定群體,它一定有許多共同的道德禮儀,推崇以及敬畏等等許多精神層面的傳承和延續,於這個意義上來說,村莊是永恆的。源於對賀礆深沉的熱愛,更因了我所有的先輩們都掩埋在這片黃土裡,我深深的敬畏著這片養育了我的土地,唯有用自己拙笨的筆墨寫下關乎村莊的點滴,它的曾經,它的現在,還有期待裡的未來,所有的一切美好,我的最愛!我想這應該也是所有村民的最愛。

祈福賀礆的明天更美麗,所有的鄉親倖福安康,村莊世代萬年長。

香襲布衣於2019年4月5日

賀軍武:古村賀礆

來源:《金水文學》公眾號,已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