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承露塔:訴說著橫縣耐人尋味的歷史'

"

雷峰塔,因一個傳說而聞名。

承露塔,因一段佳話而流傳。

一個在杭州西湖岸,一個在廣西橫縣。

承露塔雖沒有雷峰塔那樣聞名於世,卻因為那段佳話而被百姓敬仰。

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承露塔位於廣西橫縣巒城鎮高村東北面 500米金龜嶺上。

去承露塔那天,是在一場雨過後,天氣悶熱,且道路泥濘。我們一行五人,一路顛簸到了金龜嶺上腳下。

從山腳到山頂的路,是很窄的泥路,兩邊都是灌木叢,且道路溼滑,一不小心就會跌倒,我一路戰戰兢兢地走到了塔下,已是渾身被汗水浸透。

承露塔是橫縣境內唯一一座承載了一段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古塔,也是廣西十大古塔之一,和南寧的青山塔、武鳴的文江塔形成三塔鼎立。承露塔,不僅僅是一座塔,它還是一座歷史豐碑,也是一個城市亦或一個地區某段時期的一出摺子戲。

"

雷峰塔,因一個傳說而聞名。

承露塔,因一段佳話而流傳。

一個在杭州西湖岸,一個在廣西橫縣。

承露塔雖沒有雷峰塔那樣聞名於世,卻因為那段佳話而被百姓敬仰。

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承露塔位於廣西橫縣巒城鎮高村東北面 500米金龜嶺上。

去承露塔那天,是在一場雨過後,天氣悶熱,且道路泥濘。我們一行五人,一路顛簸到了金龜嶺上腳下。

從山腳到山頂的路,是很窄的泥路,兩邊都是灌木叢,且道路溼滑,一不小心就會跌倒,我一路戰戰兢兢地走到了塔下,已是渾身被汗水浸透。

承露塔是橫縣境內唯一一座承載了一段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古塔,也是廣西十大古塔之一,和南寧的青山塔、武鳴的文江塔形成三塔鼎立。承露塔,不僅僅是一座塔,它還是一座歷史豐碑,也是一個城市亦或一個地區某段時期的一出摺子戲。

百年承露塔:訴說著橫縣耐人尋味的歷史

傳說當時永淳縣(今橫縣)連年大雨,導致鬱江江水不斷上漲,淹沒村莊和農田,給這個村子帶來毀滅性的災難。1614年,永淳縣令童時明建塔於城西五里高村附近的鬱江岸邊,取名“承露塔”,據傳此塔為“鎮水口”之用,取名“承露”,其意為“承天甘露”,為承天外之靈造福於百民。

承露塔名字起得極其巧妙,在全國現存上萬座古塔中絕無僅有的,內涵深遠,有著古塔博大精深的建築風水倫理和建築藝術。

有資料說,當時承露塔只建了五層,而且建成後不久就坍塌了。關於這個說法,也是有據可尋的。1627年,即承露塔建後的第23年,徐霞客掛帆上溯鬱江到永淳縣,並在那裡住了一夜。在《徐霞客遊記》中對永淳鬱江沿岸的旖旎風光有著較為生動的描述,唯獨對承露塔隻字不提。究其原因,都懷疑他當時根本沒看到承露塔。試想想,承露塔一柱擎天,兀立江岸,徐霞客船過高村、塔影崢嶸,豈能不見?他尋訪當地人文景觀,浮屠勝境,豈有不聞?想必當時承露塔早已頹敗不堪無處可尋了。

"

雷峰塔,因一個傳說而聞名。

承露塔,因一段佳話而流傳。

一個在杭州西湖岸,一個在廣西橫縣。

承露塔雖沒有雷峰塔那樣聞名於世,卻因為那段佳話而被百姓敬仰。

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承露塔位於廣西橫縣巒城鎮高村東北面 500米金龜嶺上。

去承露塔那天,是在一場雨過後,天氣悶熱,且道路泥濘。我們一行五人,一路顛簸到了金龜嶺上腳下。

從山腳到山頂的路,是很窄的泥路,兩邊都是灌木叢,且道路溼滑,一不小心就會跌倒,我一路戰戰兢兢地走到了塔下,已是渾身被汗水浸透。

承露塔是橫縣境內唯一一座承載了一段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古塔,也是廣西十大古塔之一,和南寧的青山塔、武鳴的文江塔形成三塔鼎立。承露塔,不僅僅是一座塔,它還是一座歷史豐碑,也是一個城市亦或一個地區某段時期的一出摺子戲。

百年承露塔:訴說著橫縣耐人尋味的歷史

傳說當時永淳縣(今橫縣)連年大雨,導致鬱江江水不斷上漲,淹沒村莊和農田,給這個村子帶來毀滅性的災難。1614年,永淳縣令童時明建塔於城西五里高村附近的鬱江岸邊,取名“承露塔”,據傳此塔為“鎮水口”之用,取名“承露”,其意為“承天甘露”,為承天外之靈造福於百民。

承露塔名字起得極其巧妙,在全國現存上萬座古塔中絕無僅有的,內涵深遠,有著古塔博大精深的建築風水倫理和建築藝術。

有資料說,當時承露塔只建了五層,而且建成後不久就坍塌了。關於這個說法,也是有據可尋的。1627年,即承露塔建後的第23年,徐霞客掛帆上溯鬱江到永淳縣,並在那裡住了一夜。在《徐霞客遊記》中對永淳鬱江沿岸的旖旎風光有著較為生動的描述,唯獨對承露塔隻字不提。究其原因,都懷疑他當時根本沒看到承露塔。試想想,承露塔一柱擎天,兀立江岸,徐霞客船過高村、塔影崢嶸,豈能不見?他尋訪當地人文景觀,浮屠勝境,豈有不聞?想必當時承露塔早已頹敗不堪無處可尋了。

百年承露塔:訴說著橫縣耐人尋味的歷史

重修之前的承露塔

據清同治年間的甲戌科進士、永淳那寧村人楊懷震的《重修承露塔碑序》裡所說, 1846年,永淳縣的人想重新建造承露塔,並一直為建塔做著準備,誰知一場變故,建塔之事又被擱置下來。所謂世變,就是在1850年,永淳上南獅子塘村李文彩率眾起義反清,隨後他參加由陳開、李文茂領導的大成軍。1857年,李文彩攻佔永淳縣城,又率師3萬,拔橫州、克靈山、陷南寧。後來李文彩又加入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封“親天燕”,馳騁桂、粵、黔、湘、川、滇6省。1872年,李文彩兵敗黔東後下落不明。其時,正值兵荒馬亂之際,人們自然無暇顧及建塔之事。

李文彩遁跡後,永淳縣令蔣愈亮在1873年與同縣的人一起重建了承露塔,只是,將建塔的地址移到了金龜嶺,在當時傳說金龜嶺是鬱江邊上一隻神龜,有“金龜動,亂哄哄”之說,據說永淳縣連年洪澇災害就是龜山的法力所致,於是將承露塔建於龜山,寓意“鎮龜保安寧”的意思。

重修後的承露塔高39米,面積101平方米,呈八角形,共有七層,底寬須24人合抱,塔門面對鬱江,嵌有童時明於道光二十六年重鐫的花崗岩對聯: “天外瑤臺承玉露,雲間瓊樹起金鰲”和橫批“天南福地”等字。葫蘆形的塔尖曾於1974年被雷擊而殘缺了一角,後又被修復,但整個塔身古風猶存。

每當夕陽西下,雲飄霞舞,水中塔影盪漾,如一支懸筆於黃昏中書寫這壯觀的江天雄魂,因此前人將此景緻命名曰“城西夕照”,列永淳八景之首。原屬永淳縣籍清代進士楊懷震有詩云: “影作玉龍盤鬱水,勢凌銀漢壯巒州”,說的就是承露塔。

"

雷峰塔,因一個傳說而聞名。

承露塔,因一段佳話而流傳。

一個在杭州西湖岸,一個在廣西橫縣。

承露塔雖沒有雷峰塔那樣聞名於世,卻因為那段佳話而被百姓敬仰。

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承露塔位於廣西橫縣巒城鎮高村東北面 500米金龜嶺上。

去承露塔那天,是在一場雨過後,天氣悶熱,且道路泥濘。我們一行五人,一路顛簸到了金龜嶺上腳下。

從山腳到山頂的路,是很窄的泥路,兩邊都是灌木叢,且道路溼滑,一不小心就會跌倒,我一路戰戰兢兢地走到了塔下,已是渾身被汗水浸透。

承露塔是橫縣境內唯一一座承載了一段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古塔,也是廣西十大古塔之一,和南寧的青山塔、武鳴的文江塔形成三塔鼎立。承露塔,不僅僅是一座塔,它還是一座歷史豐碑,也是一個城市亦或一個地區某段時期的一出摺子戲。

百年承露塔:訴說著橫縣耐人尋味的歷史

傳說當時永淳縣(今橫縣)連年大雨,導致鬱江江水不斷上漲,淹沒村莊和農田,給這個村子帶來毀滅性的災難。1614年,永淳縣令童時明建塔於城西五里高村附近的鬱江岸邊,取名“承露塔”,據傳此塔為“鎮水口”之用,取名“承露”,其意為“承天甘露”,為承天外之靈造福於百民。

承露塔名字起得極其巧妙,在全國現存上萬座古塔中絕無僅有的,內涵深遠,有著古塔博大精深的建築風水倫理和建築藝術。

有資料說,當時承露塔只建了五層,而且建成後不久就坍塌了。關於這個說法,也是有據可尋的。1627年,即承露塔建後的第23年,徐霞客掛帆上溯鬱江到永淳縣,並在那裡住了一夜。在《徐霞客遊記》中對永淳鬱江沿岸的旖旎風光有著較為生動的描述,唯獨對承露塔隻字不提。究其原因,都懷疑他當時根本沒看到承露塔。試想想,承露塔一柱擎天,兀立江岸,徐霞客船過高村、塔影崢嶸,豈能不見?他尋訪當地人文景觀,浮屠勝境,豈有不聞?想必當時承露塔早已頹敗不堪無處可尋了。

百年承露塔:訴說著橫縣耐人尋味的歷史

重修之前的承露塔

據清同治年間的甲戌科進士、永淳那寧村人楊懷震的《重修承露塔碑序》裡所說, 1846年,永淳縣的人想重新建造承露塔,並一直為建塔做著準備,誰知一場變故,建塔之事又被擱置下來。所謂世變,就是在1850年,永淳上南獅子塘村李文彩率眾起義反清,隨後他參加由陳開、李文茂領導的大成軍。1857年,李文彩攻佔永淳縣城,又率師3萬,拔橫州、克靈山、陷南寧。後來李文彩又加入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封“親天燕”,馳騁桂、粵、黔、湘、川、滇6省。1872年,李文彩兵敗黔東後下落不明。其時,正值兵荒馬亂之際,人們自然無暇顧及建塔之事。

李文彩遁跡後,永淳縣令蔣愈亮在1873年與同縣的人一起重建了承露塔,只是,將建塔的地址移到了金龜嶺,在當時傳說金龜嶺是鬱江邊上一隻神龜,有“金龜動,亂哄哄”之說,據說永淳縣連年洪澇災害就是龜山的法力所致,於是將承露塔建於龜山,寓意“鎮龜保安寧”的意思。

重修後的承露塔高39米,面積101平方米,呈八角形,共有七層,底寬須24人合抱,塔門面對鬱江,嵌有童時明於道光二十六年重鐫的花崗岩對聯: “天外瑤臺承玉露,雲間瓊樹起金鰲”和橫批“天南福地”等字。葫蘆形的塔尖曾於1974年被雷擊而殘缺了一角,後又被修復,但整個塔身古風猶存。

每當夕陽西下,雲飄霞舞,水中塔影盪漾,如一支懸筆於黃昏中書寫這壯觀的江天雄魂,因此前人將此景緻命名曰“城西夕照”,列永淳八景之首。原屬永淳縣籍清代進士楊懷震有詩云: “影作玉龍盤鬱水,勢凌銀漢壯巒州”,說的就是承露塔。

百年承露塔:訴說著橫縣耐人尋味的歷史

夜晚的承露塔

明清以來,無數的文人墨客來到這裡,登塔遠眺,滿目美景瞬間化作飛揚的詩句,騷客們把詩作刻於承露塔內部,只可惜多數已被毀損,只有楊懷震所賦《遊承露塔即景七律四章》可以查證。

近年來,承露塔在人們的維修保護下,更是舊貌換新顏,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塔身和塔基,外牆的風格也恢復了初的摸樣,塔頂的大葫蘆也已修復如昨。為了使承露塔煥發新的光彩,同時又為承露塔設點綴了明亮的燈光,到了夜晚,塔身燈火輝煌,彷彿在訴說著一個千年流轉不敗的傳說。這些交錯紛疊的靈羽,在古老橫州的歷史裡,便是一卷卷詰屈聱牙的經文,一一被承露塔記載,並日日夜夜,為南來北往的人講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