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荷蘭這個國名,中國人往往會把它與映日荷花、空谷幽蘭這兩種全然不同的美學風格聯繫起來,再加上它舉世聞名的國花鬱金香,倫勃朗、維米爾、梵高、蒙德里安等聲名赫赫的藝術家,不由地讓人遐想,這是怎樣一個如詩如畫的國度。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CCTV曾播出過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第二集《小國大業》講的就是荷蘭的傳奇。當然對於普通的中國民眾而言,也許一種叫做荷蘭豆的軟莢豌豆更稱得上家喻戶曉。從地緣上講,陸海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結點在歐洲,合於大西洋北海沿岸的荷蘭。早在400多年前,從中國長安到荷蘭鹿特丹的絲綢之路,就把兩國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英荷戰爭

16世紀末的法國駐荷蘭海牙大使曾寫信給神學家約瑟夫·雅思特斯·施卡利格,談及他在訪問萊頓大學時所感受到的“美妙的自由”,這是當時荷蘭社會各個階層因商業競爭所帶來的更均衡的發展機會而形成的和諧氛圍,也是使得荷蘭社會信用與合作機制更成熟的重要原因,進而為其商業擴張提供了理想環境。

17世紀中期,荷蘭共和國在獨立戰爭勝利後創建,不僅以其商業輝煌贏得強國地位,同時也在科學和藝術領域成就斐然。我們今天仍然能夠從中獲得極大的思想啟發,包括全球性視野和現代性觀念,尤其是寬容與自由的精神資源,可以說勝過同樣偉大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德國曆史學家邁克爾 ·諾斯《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與商業》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新穎的視角。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邁克爾 ·諾斯是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兼歷史系主任,在經濟史與文化史研究的交叉領域卓有建樹。

德語原版《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與商業》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問世之後廣獲稱許,並由耶魯大學出版社發行英文版。德國《世界報》、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以及德國《歷史雜誌》、英國《藝術史》雜誌、奧地利《維也納藝術手冊》均給予此書以極高讚譽。

70年前,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霍克海默創造了“文化工業”這個概念,之後豪格與波德里亞又分別形成商品美學和消費社會理論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波德里亞

本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格爾諾特·伯梅提出審美經濟的觀念,拋開其所針對的西方當代社會藝術商品化現象及其批判色彩,而僅僅從藝術社會學視角來考察作為“現代性的完成”的重要證據——黃金時代的荷蘭繪畫,並通過這個經典案例來理解全球化趨勢是如何體現在現代歐洲早期階段荷蘭城市的文化產業中,即可生動追索和求證海德格爾有關“世界圖像時代”的理論。

17世紀的荷蘭共和國正是在把握彼時的“歷史性瞬間”中而走向未來的。

該書以圖像學和社會學方法的比較研究導入,展開對17世紀荷蘭藝術接受史的描述,顯示了對宏觀社會學、微觀社會學和經濟學闡釋模式的關注,並在這個大框架中論證藝術生產與現代經濟結構之間的深度關聯。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各產業部門的快速發展,使得荷蘭城鄉富裕的中產階級開始青睞精巧時尚的奢侈品和工藝品,而航運業的勃興則推動了海景畫、近岸風景畫在市場上的流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時處於中低階層的人如果缺乏足夠的金錢通過聯姻來達成社會進階,也可以選擇加入遠洋艦隊或者從事藝術行當來白手起家,因為當時新興的中產階級家庭往往會懸掛繪畫作品和擺放手工藝品,來暗示其所擁有的社會地位。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諾斯在書中還選擇了一個有趣的材料即學徒契約來考察荷蘭畫家的社會出身,並由此揭示行會監督之下荷蘭獨特的畫家培訓體制,以及它如何促進了藝術市場的繁榮。同時,那些保存下來的市民財產目錄清單,也能夠幫助我們瞭解當時荷蘭畫家與收藏家之間的紐帶。作者還詳細分析了荷蘭各主要城市的藝術家階層及其社會流動性,並圍繞相關論題敘述了發生在畫家、手工藝者、商人、消費者和收藏家身上的精彩故事。

19世紀末,萊頓大學教授彼得·洛德韋克·穆勒對當時“才華和能力無與倫比的荷蘭人所創造的國家的欣欣向榮”給予了由衷讚賞。1941年,著名文化史家約翰·赫伊津哈更自豪地聲稱:“荷蘭的開放程度舉世無雙,其融會歐洲各主要大國文化精萃的素質也異常出色”。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17世紀中期,荷蘭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影響到大眾審美品位的改變,這也導致歷史畫市場需求的下滑,消費者更偏愛描摹日常景象的畫作,而若在其中暗含巧妙而不深奧的象徵隱喻會使之更具魅力,也更易打動人心,這在當時歐洲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荷蘭畫家為了適應新市場,競相創新生產與傳播方式,採取風格淳樸、效率優先、推介精準、開價合理、交易便利等手段來契合社會大眾的消費心理。而以資產階級為主導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在尼德蘭北方發展起來,也為繪畫領域的創變革新提供了豐厚土壤。

邁克爾 ·諾斯發現,荷蘭國民個人擁有藝術藏品的數字在17世紀中期達到了鼎盛,荷蘭人購買畫作的類型、品質與數量多與家庭財富有關,而並不直接與階層審美趣味有什麼聯繫,他們的著眼點更集中於市場本身。

隨著裝飾宅居的實用功能蔚成潮流,歷史畫也逐漸讓位於風景畫、風俗畫,而肖像畫、靜物畫的佔比亦不斷增長。荷蘭畫家擯棄以固定角度呈現想象性歷史景觀的傳統套路,代之以遊移視線觀照寫真性日常風光,且帶有一種明顯的地誌圖式特徵,這反映了荷蘭人觀看世界的新理念和新途徑,維米爾作品中就經常出現各種地圖。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現世的幸福感使荷蘭人不失樂天知命、隨和悠遊,同時又具備大航海時代養成的遠見與韌性。充滿活力的銀行、證交所等金融機構令荷蘭的商業貿易朝氣蓬勃,而郵政報刊業的興隆亦促進了經濟政治、文化藝術資訊的傳播與普及,繪畫作品以活頁、畫冊、文學插圖、時事漫畫、宣傳廣告等各種形式進入尋常百姓家,題材則多來自日常街景和風情,在極大滿足收藏消費市場的同時,契合了社會公眾優化環境、扮靚空間等實際需求,這種美用相諧的藝術生產導向,更切近生活的本質,堪稱文化產業的樣板。

萊頓大學藝術史博士郭書瑄感慨道,荷蘭的土地平坦無奇,缺少壯麗山河,一年中明媚風光僅維持數月。歐洲歷史上幾個重要時期,荷蘭畫家的表現均不佔主流,但就在大航海時代風雲漫卷之下忽然高峰迭起,商業之功不容小覷。

彩票業是荷蘭人首創,競彩獎品往往就是繪畫和其他藝術品,它也可以被用來拍賣。作為商品的繪畫必須體現出自己的競爭優勢以吸引客戶,這使得贊助人與畫家之間的私人關係不斷弱化,而這正是藝術產業發展的的先決條件。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倫勃朗作品

倫勃朗的繪畫工場就開設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聖·安東尼佈雷大街。在生意繁忙的時候,畫家及其助手、實習生和學徒共同合作完成訂單。許多類似的大型工作坊紛紛成立,甚至在不同街區和城市開設分號。邁克爾 ·諾斯在書中引述諸多人文社科學者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其前輩和老友,耶魯大學比較經濟學大師約翰 ·邁克爾 ·蒙蒂亞斯教授,他也是吳敬璉先生20世紀80年代赴美訪學的導師與合作者。

推重全球化商業貿易的荷蘭共和國,在黃金時代的國際經濟體系中樹立了足夠的威信,同時也促進了其文藝創作的繁榮。

當時商業市場的龐大力量不僅左右了工業與農業生產,也對藝術創造施加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直至今日,荷蘭人仍在不斷為世界商業和藝術貢獻智慧。19世紀誕生於花卉果蔬交易市場的荷蘭式拍賣,就是荷蘭人的一項重要發明。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今天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依然是規模龐大的港口城市,同時也是著名的藝術與文化中心。即使是地處東南邊陲的林堡省首府馬斯特裡赫特,亦不僅以“歐盟的搖籃”蜚聲海山,也以歐洲藝術博覽會享譽世界。當代荷蘭設計的創新程度,更是令世界驚歎,這正來源於荷蘭人能夠堅持人文主義立場,對一切事物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從而創造性地將質樸與幽默、恬淡與浪漫、生活與美學結合起來。

藝術和商業的聯姻,造就了英國哈羅德百貨、法國老佛爺百貨、德國卡迪維百貨、荷蘭女王百貨以及中國的K11、僑福芳草地等時尚工業的典範和標杆,如今特別興盛的城市藝博會也是這方面的生動寫照。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荷蘭面孔

不過看看17世紀荷蘭豐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和生機勃勃的藝術品市集,是不是覺得這種跨界風潮早有先例呢?而波普藝術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吸收流行文化,引領藝術走出畫廊融入日常,是不是與17世紀荷蘭畫家走向生活、面向市場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呢?

無論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都能夠在這該書中親密接觸荷蘭黃金時代的社會萬象,同時明瞭愜意的世俗生活即是幸福的審美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