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

赫克特 癌症 湯姆·漢克斯 正北方網 2019-04-09
生死之間

昨夜昏睡,突然夢到大限將至,甚驚恐,再次感到死亡的可怕,同時也感覺年過不惑之後就是茅坑邊摔跤——離死(屎)不遠了。醒來之後,想說說死亡那些事兒,這個國人都很忌諱的話題。白巖鬆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死亡教育。

說到死亡,並不是第一次想這個事兒,自從有一回宋丹丹說,以前是怕老,現在開始怕死了。叔本華曾經說,死亡的困擾是每一種哲學的源頭。海德格爾認為,死還是一種有獨特啟示意義的積極力量。我不是哲人,想不了那麼遠,也精粹不出普世的價值觀,只想天馬行空地談談由死亡想到的事情。

想到死,開始是怕,深入骨髓的怕,後來再想,所有人都有一死,怕就淡化了許多,再想起兩個故事,就不那麼怕了。哪兩個故事呢?一個是電影《特洛伊》中的一幕:阿喀琉斯殺了赫克托爾,然後淚流滿面,在他耳邊說:兄弟你先走一步,我隨後就來。有那麼一個致命的腳後跟,他知道自己不久就要步其後塵。赫克托爾並不悲苦,只是早走了幾天而已,沒什麼可怕的。另一個故事是電視劇《四大名捕》中的一幕:冷血的一個兄弟死了,他跟師父諸葛先生說,他只是先走一步而已,我們早晚會隨他而去。

二者的說法大致相同,就是說活得長一些的人沒什麼可牛的,早晚也會玩兒完的。這種說法其實不很達觀,直面的是一種悲情結局,不管你再轟轟烈烈,最後也是黃土一捧,但是對怕死的人來說卻有達觀的效果,至少是一種安慰。有時候活得長了,未必幸福,《綠色奇蹟》中被特異功能者鄧肯施了法術的湯姆·漢克斯不僅尿結石痊癒了,而且還長命百歲,只是後來他身邊的親人和熟人一個個死去,漢克斯感到了深深的悲哀,當他在養老院結識的最後一個紅顏知己離去了,湯姆幾乎要崩潰,他感覺長壽簡直是一種詛咒。

對多數人來講,死亡的不確定性是一種幸運,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何地會死,所以儘可以沒心沒肺地活著,想方設法及時行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對有些知道死期的人來說,更需要勇氣面對死神來之前的煎熬。身患癌症的陸幼青就是一個例子,他經歷了人生中的大起大悲,卻沒有大喜,1992年下海經商,1994年被診斷為胃癌並開刀,經手術後1998年癌症復發,2000年7月底決定在“榕樹下”網站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生命最後的經歷和生理、心理的變化”,其連載作品被結集成《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記〉》,2000年12月陸去世。

和普通人相比,陸幼青是個異數,他不僅詳細記錄死前每一天的心情,還坐著輪椅為自己選擇了墓地,相信一般人很難做到。

陸幼青並不是孤例,和他同樣堅強的人還有復旦大學女講師于娟,她寫的抗癌日記曾經也傳為美談。對於死亡,她的態度更加坦然:我從來不去想這個問題,既然病患已然在身,惡毒詛咒也好,悔過自新也罷,都不可能改變我得了癌症的事實,更不可能瞬間把我的乳腺癌像轉匯外幣一樣轉到其他地方去。

這二位都敢直面生死,笑對病魔,值得大家贊一個。

黃茵在《拍手無塵》裡說的一個故事,她的一個朋友說,死了後再也不能看電影了,這是最讓人難過的事情。英雄所見略同,我也有這樣的想法。有時候,一個人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身邊那個人怎麼活。怕就怕,和你相約定百年,誰若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死後,陰陽相隔,不能互通聲息,這個人飄零世上,那個人獨守橋頭,註定是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村上春樹說: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