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泥醉天使》海報

黑社會小頭目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黑社會大哥殺死。黑社會大哥也重蹈覆轍再次被抓進監獄。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閃現出電影製作數年後撤走的聯合國駐軍的身影。

在勇敢直面疾病的少女身上,黑澤明寄託著一縷希望。

女學生洋洋得意地給社區醫生看X光片,說道“這是畢業證喲”,說因為用理性治好了肺結核所以要如約去吃紅豆沙。池子旁邊,帶著黑社會小頭目骨灰盒的小酒館裡的女人,目送著社區醫生和女學生離去。作為舞臺佈景的臭水池,奏出了所有出場人物的伴奏低音。

儘管黑澤明將黑社會人物作為社會的醜惡面意欲加以否定,但多數觀眾還是對死去的黑社會小頭目產生了共鳴,這起因於不願接受殘酷結局的情緒和行將消逝的美。因貫穿全片的、在什麼地方有著開放性、帶著一點點草率而漫不經心的情景刻畫,使這部作品至今仍在被熱情地談論著。

《生之慾》

黑澤明在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中最大限度地以東京為舞臺,黑白分明地、以強有力的節奏捕捉到了充滿了不合情理的戰後景象,將兩個戰敗的年輕人,用鮮明的、兩極分化的人物色彩刻畫出來,準確地傳達出了警察局內氣氛的突變,非常真實地把握了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的警察局建築的特色。這一點和《生之慾》裡的市政府是一樣的,現在即使是佈景也很難製作了。這是因為當時火災後的廢墟中孤零零地殘存了幾座政府建築(可以用作拍攝場地),特別是鑑定分局逼真到幾乎想不到那是佈景。這離不開攝影指導中井朝一、美術指導松山崇的高超技藝。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泥醉天使》海報

黑社會小頭目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黑社會大哥殺死。黑社會大哥也重蹈覆轍再次被抓進監獄。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閃現出電影製作數年後撤走的聯合國駐軍的身影。

在勇敢直面疾病的少女身上,黑澤明寄託著一縷希望。

女學生洋洋得意地給社區醫生看X光片,說道“這是畢業證喲”,說因為用理性治好了肺結核所以要如約去吃紅豆沙。池子旁邊,帶著黑社會小頭目骨灰盒的小酒館裡的女人,目送著社區醫生和女學生離去。作為舞臺佈景的臭水池,奏出了所有出場人物的伴奏低音。

儘管黑澤明將黑社會人物作為社會的醜惡面意欲加以否定,但多數觀眾還是對死去的黑社會小頭目產生了共鳴,這起因於不願接受殘酷結局的情緒和行將消逝的美。因貫穿全片的、在什麼地方有著開放性、帶著一點點草率而漫不經心的情景刻畫,使這部作品至今仍在被熱情地談論著。

《生之慾》

黑澤明在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中最大限度地以東京為舞臺,黑白分明地、以強有力的節奏捕捉到了充滿了不合情理的戰後景象,將兩個戰敗的年輕人,用鮮明的、兩極分化的人物色彩刻畫出來,準確地傳達出了警察局內氣氛的突變,非常真實地把握了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的警察局建築的特色。這一點和《生之慾》裡的市政府是一樣的,現在即使是佈景也很難製作了。這是因為當時火災後的廢墟中孤零零地殘存了幾座政府建築(可以用作拍攝場地),特別是鑑定分局逼真到幾乎想不到那是佈景。這離不開攝影指導中井朝一、美術指導松山崇的高超技藝。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生之慾》劇照

畫面中,當時的上野、新宿、銀座、月島、後樂園、田園調布、大泉等接連登場。即便只是瞬間閃過,也能確認出場所之所在,讓人感覺到在劇烈變化的都市風景中也會有不變的姿態。

場景在小巷、美容院、露天空地、車站臺階、國營鐵路電車、冷飲店、都營電車、酒館間不停切換,令人無暇喘息。

年輕刑警一直跟著女小偷,不久女小偷就吐露了原委。

“那個,就到這兒吧……今天真是的,啥日子啊……被髮瘋的刑警轉著圈地追了一天,這真是頭一回呀……簡直累死了。”

“嚯!真漂亮啊……”

“還有星星這麼好看的東西,這二十年竟忘得一乾二淨!”

由動突然轉到靜,這個舒服的節奏,在電影結尾再一次出現。年輕刑警因和犯人對決而受傷,最終把手銬銬到犯人手上的片段非常值得一看。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泥醉天使》海報

黑社會小頭目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黑社會大哥殺死。黑社會大哥也重蹈覆轍再次被抓進監獄。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閃現出電影製作數年後撤走的聯合國駐軍的身影。

在勇敢直面疾病的少女身上,黑澤明寄託著一縷希望。

女學生洋洋得意地給社區醫生看X光片,說道“這是畢業證喲”,說因為用理性治好了肺結核所以要如約去吃紅豆沙。池子旁邊,帶著黑社會小頭目骨灰盒的小酒館裡的女人,目送著社區醫生和女學生離去。作為舞臺佈景的臭水池,奏出了所有出場人物的伴奏低音。

儘管黑澤明將黑社會人物作為社會的醜惡面意欲加以否定,但多數觀眾還是對死去的黑社會小頭目產生了共鳴,這起因於不願接受殘酷結局的情緒和行將消逝的美。因貫穿全片的、在什麼地方有著開放性、帶著一點點草率而漫不經心的情景刻畫,使這部作品至今仍在被熱情地談論著。

《生之慾》

黑澤明在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中最大限度地以東京為舞臺,黑白分明地、以強有力的節奏捕捉到了充滿了不合情理的戰後景象,將兩個戰敗的年輕人,用鮮明的、兩極分化的人物色彩刻畫出來,準確地傳達出了警察局內氣氛的突變,非常真實地把握了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的警察局建築的特色。這一點和《生之慾》裡的市政府是一樣的,現在即使是佈景也很難製作了。這是因為當時火災後的廢墟中孤零零地殘存了幾座政府建築(可以用作拍攝場地),特別是鑑定分局逼真到幾乎想不到那是佈景。這離不開攝影指導中井朝一、美術指導松山崇的高超技藝。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生之慾》劇照

畫面中,當時的上野、新宿、銀座、月島、後樂園、田園調布、大泉等接連登場。即便只是瞬間閃過,也能確認出場所之所在,讓人感覺到在劇烈變化的都市風景中也會有不變的姿態。

場景在小巷、美容院、露天空地、車站臺階、國營鐵路電車、冷飲店、都營電車、酒館間不停切換,令人無暇喘息。

年輕刑警一直跟著女小偷,不久女小偷就吐露了原委。

“那個,就到這兒吧……今天真是的,啥日子啊……被髮瘋的刑警轉著圈地追了一天,這真是頭一回呀……簡直累死了。”

“嚯!真漂亮啊……”

“還有星星這麼好看的東西,這二十年竟忘得一乾二淨!”

由動突然轉到靜,這個舒服的節奏,在電影結尾再一次出現。年輕刑警因和犯人對決而受傷,最終把手銬銬到犯人手上的片段非常值得一看。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1952年的《生之慾》,劇情在現在和過去、以及人們的回憶中零七碎八地推進。直到劇終,把那些碎片拼接起來才會像馬賽克(拼圖)一樣清晰地看清全貌。

影片以獲知患上癌症後才開始要活出自己人生的五十多歲的課長為故事主線。電影刻畫了沒什麼幹勁的市政府和公務員的精神狀態,反映出互相推諉和頹廢世道。跟今天一樣那時也存在親子間的鴻溝,影片也描繪了為實現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政府機關裡堆積如山的文件,如同機器人一樣蓋著公章的公務員生活。醫院裡醫生們冰冷麻木的對話,還有歡樂街裡隨著快樂而來的空虛感,在鮮明地傳遞當時的社會面貌的同時,那些跟現在一樣的共同點也著實令人吃驚。

回到家的主人公注視著祭壇上亡妻的遺像。各種往事有節奏地不斷浮現在眼前。

運送妻子遺體的靈車轉過街角。目不轉睛的幼小獨子。“媽媽走啦。”

棒球場上的插曲。去手術室路上的電梯。學生出徵。走馬燈一樣縈繞在主人公的腦海中。“爸爸”,聽到喊聲主人公以為有了跟兒子對話的機會趕緊爬上樓,卻只是聽到了一聲“晚安”。主人公把褲子鋪在褥子下面押平,然後鑽進被窩。嗚咽。獎狀的鏡框們注視著主人公。

這一幕不到十分鐘。時間的流轉在這短短的長度裡被充分地描繪出來。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泥醉天使》海報

黑社會小頭目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黑社會大哥殺死。黑社會大哥也重蹈覆轍再次被抓進監獄。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閃現出電影製作數年後撤走的聯合國駐軍的身影。

在勇敢直面疾病的少女身上,黑澤明寄託著一縷希望。

女學生洋洋得意地給社區醫生看X光片,說道“這是畢業證喲”,說因為用理性治好了肺結核所以要如約去吃紅豆沙。池子旁邊,帶著黑社會小頭目骨灰盒的小酒館裡的女人,目送著社區醫生和女學生離去。作為舞臺佈景的臭水池,奏出了所有出場人物的伴奏低音。

儘管黑澤明將黑社會人物作為社會的醜惡面意欲加以否定,但多數觀眾還是對死去的黑社會小頭目產生了共鳴,這起因於不願接受殘酷結局的情緒和行將消逝的美。因貫穿全片的、在什麼地方有著開放性、帶著一點點草率而漫不經心的情景刻畫,使這部作品至今仍在被熱情地談論著。

《生之慾》

黑澤明在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中最大限度地以東京為舞臺,黑白分明地、以強有力的節奏捕捉到了充滿了不合情理的戰後景象,將兩個戰敗的年輕人,用鮮明的、兩極分化的人物色彩刻畫出來,準確地傳達出了警察局內氣氛的突變,非常真實地把握了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的警察局建築的特色。這一點和《生之慾》裡的市政府是一樣的,現在即使是佈景也很難製作了。這是因為當時火災後的廢墟中孤零零地殘存了幾座政府建築(可以用作拍攝場地),特別是鑑定分局逼真到幾乎想不到那是佈景。這離不開攝影指導中井朝一、美術指導松山崇的高超技藝。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生之慾》劇照

畫面中,當時的上野、新宿、銀座、月島、後樂園、田園調布、大泉等接連登場。即便只是瞬間閃過,也能確認出場所之所在,讓人感覺到在劇烈變化的都市風景中也會有不變的姿態。

場景在小巷、美容院、露天空地、車站臺階、國營鐵路電車、冷飲店、都營電車、酒館間不停切換,令人無暇喘息。

年輕刑警一直跟著女小偷,不久女小偷就吐露了原委。

“那個,就到這兒吧……今天真是的,啥日子啊……被髮瘋的刑警轉著圈地追了一天,這真是頭一回呀……簡直累死了。”

“嚯!真漂亮啊……”

“還有星星這麼好看的東西,這二十年竟忘得一乾二淨!”

由動突然轉到靜,這個舒服的節奏,在電影結尾再一次出現。年輕刑警因和犯人對決而受傷,最終把手銬銬到犯人手上的片段非常值得一看。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1952年的《生之慾》,劇情在現在和過去、以及人們的回憶中零七碎八地推進。直到劇終,把那些碎片拼接起來才會像馬賽克(拼圖)一樣清晰地看清全貌。

影片以獲知患上癌症後才開始要活出自己人生的五十多歲的課長為故事主線。電影刻畫了沒什麼幹勁的市政府和公務員的精神狀態,反映出互相推諉和頹廢世道。跟今天一樣那時也存在親子間的鴻溝,影片也描繪了為實現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政府機關裡堆積如山的文件,如同機器人一樣蓋著公章的公務員生活。醫院裡醫生們冰冷麻木的對話,還有歡樂街裡隨著快樂而來的空虛感,在鮮明地傳遞當時的社會面貌的同時,那些跟現在一樣的共同點也著實令人吃驚。

回到家的主人公注視著祭壇上亡妻的遺像。各種往事有節奏地不斷浮現在眼前。

運送妻子遺體的靈車轉過街角。目不轉睛的幼小獨子。“媽媽走啦。”

棒球場上的插曲。去手術室路上的電梯。學生出徵。走馬燈一樣縈繞在主人公的腦海中。“爸爸”,聽到喊聲主人公以為有了跟兒子對話的機會趕緊爬上樓,卻只是聽到了一聲“晚安”。主人公把褲子鋪在褥子下面押平,然後鑽進被窩。嗚咽。獎狀的鏡框們注視著主人公。

這一幕不到十分鐘。時間的流轉在這短短的長度裡被充分地描繪出來。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更有,在作為主人公的課長的葬禮的場景中,通過人們的對話,其生前的軼事相繼展開,他的人品和做過的事被清楚地展現出來。市政府同事們的心被打動了,大家發誓要洗心革面,但卻並沒有實現,人們還是繼續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

這段描寫,我想正是黑澤明特別想傳達出來的東西。似乎在說,想真正活著的話,好像什麼都是有可能的,死和生在這裡進行了轉換。

《低下層》

1957年的作品《低下層》改編自高爾基的同名小說。場景僅限定在一大間簡陋住房的內外。正因如此,導演的思路反倒得以自由馳騁。片頭字幕和寺廟的鐘相重疊,鏡頭從絕壁下的簡陋住房搖到山丘上的城市,從寺廟內開始360度迴旋鏡頭到寺門結束。其間,刷著黑漆的庫房映入畫中。這讓人聯想到《天國與地獄》裡,山丘上的房屋和山下的貧民窟街道的反差對比。

糖果店夫婦、焊鍋匠夫婦、演員、殺過人的罪犯男子、小偷、房子相鄰的房東夫婦和妹妹。這些對話的妙趣橫生和勾心鬥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人的內心世界。如此赤裸裸地表現方式,讓人感覺觀影之後的回味真是酣暢淋漓。這應該是因為裡面含有淨化作用的緣故吧。

小偷和房東的老婆、妹妹的三角關係演變成了殺人事件,那一時刻小偷情感的雙重結構被顯露出來,愛情被憎惡所取代的場景轉換表現得非常出色。這種巧妙的戲劇性劇情設置賦予這部影片以非常好的格調。

建在如谷底的土地上的兩棟簡陋住房,破敗的室內既沒有門檻也沒有牆壁,連通成了一個大號的房間。這個設置很有妙味。也許是因為和監獄、學校、醫院、僧舍之類的地方相像的緣故吧。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泥醉天使》海報

黑社會小頭目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黑社會大哥殺死。黑社會大哥也重蹈覆轍再次被抓進監獄。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閃現出電影製作數年後撤走的聯合國駐軍的身影。

在勇敢直面疾病的少女身上,黑澤明寄託著一縷希望。

女學生洋洋得意地給社區醫生看X光片,說道“這是畢業證喲”,說因為用理性治好了肺結核所以要如約去吃紅豆沙。池子旁邊,帶著黑社會小頭目骨灰盒的小酒館裡的女人,目送著社區醫生和女學生離去。作為舞臺佈景的臭水池,奏出了所有出場人物的伴奏低音。

儘管黑澤明將黑社會人物作為社會的醜惡面意欲加以否定,但多數觀眾還是對死去的黑社會小頭目產生了共鳴,這起因於不願接受殘酷結局的情緒和行將消逝的美。因貫穿全片的、在什麼地方有著開放性、帶著一點點草率而漫不經心的情景刻畫,使這部作品至今仍在被熱情地談論著。

《生之慾》

黑澤明在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中最大限度地以東京為舞臺,黑白分明地、以強有力的節奏捕捉到了充滿了不合情理的戰後景象,將兩個戰敗的年輕人,用鮮明的、兩極分化的人物色彩刻畫出來,準確地傳達出了警察局內氣氛的突變,非常真實地把握了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的警察局建築的特色。這一點和《生之慾》裡的市政府是一樣的,現在即使是佈景也很難製作了。這是因為當時火災後的廢墟中孤零零地殘存了幾座政府建築(可以用作拍攝場地),特別是鑑定分局逼真到幾乎想不到那是佈景。這離不開攝影指導中井朝一、美術指導松山崇的高超技藝。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生之慾》劇照

畫面中,當時的上野、新宿、銀座、月島、後樂園、田園調布、大泉等接連登場。即便只是瞬間閃過,也能確認出場所之所在,讓人感覺到在劇烈變化的都市風景中也會有不變的姿態。

場景在小巷、美容院、露天空地、車站臺階、國營鐵路電車、冷飲店、都營電車、酒館間不停切換,令人無暇喘息。

年輕刑警一直跟著女小偷,不久女小偷就吐露了原委。

“那個,就到這兒吧……今天真是的,啥日子啊……被髮瘋的刑警轉著圈地追了一天,這真是頭一回呀……簡直累死了。”

“嚯!真漂亮啊……”

“還有星星這麼好看的東西,這二十年竟忘得一乾二淨!”

由動突然轉到靜,這個舒服的節奏,在電影結尾再一次出現。年輕刑警因和犯人對決而受傷,最終把手銬銬到犯人手上的片段非常值得一看。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1952年的《生之慾》,劇情在現在和過去、以及人們的回憶中零七碎八地推進。直到劇終,把那些碎片拼接起來才會像馬賽克(拼圖)一樣清晰地看清全貌。

影片以獲知患上癌症後才開始要活出自己人生的五十多歲的課長為故事主線。電影刻畫了沒什麼幹勁的市政府和公務員的精神狀態,反映出互相推諉和頹廢世道。跟今天一樣那時也存在親子間的鴻溝,影片也描繪了為實現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政府機關裡堆積如山的文件,如同機器人一樣蓋著公章的公務員生活。醫院裡醫生們冰冷麻木的對話,還有歡樂街裡隨著快樂而來的空虛感,在鮮明地傳遞當時的社會面貌的同時,那些跟現在一樣的共同點也著實令人吃驚。

回到家的主人公注視著祭壇上亡妻的遺像。各種往事有節奏地不斷浮現在眼前。

運送妻子遺體的靈車轉過街角。目不轉睛的幼小獨子。“媽媽走啦。”

棒球場上的插曲。去手術室路上的電梯。學生出徵。走馬燈一樣縈繞在主人公的腦海中。“爸爸”,聽到喊聲主人公以為有了跟兒子對話的機會趕緊爬上樓,卻只是聽到了一聲“晚安”。主人公把褲子鋪在褥子下面押平,然後鑽進被窩。嗚咽。獎狀的鏡框們注視著主人公。

這一幕不到十分鐘。時間的流轉在這短短的長度裡被充分地描繪出來。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更有,在作為主人公的課長的葬禮的場景中,通過人們的對話,其生前的軼事相繼展開,他的人品和做過的事被清楚地展現出來。市政府同事們的心被打動了,大家發誓要洗心革面,但卻並沒有實現,人們還是繼續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

這段描寫,我想正是黑澤明特別想傳達出來的東西。似乎在說,想真正活著的話,好像什麼都是有可能的,死和生在這裡進行了轉換。

《低下層》

1957年的作品《低下層》改編自高爾基的同名小說。場景僅限定在一大間簡陋住房的內外。正因如此,導演的思路反倒得以自由馳騁。片頭字幕和寺廟的鐘相重疊,鏡頭從絕壁下的簡陋住房搖到山丘上的城市,從寺廟內開始360度迴旋鏡頭到寺門結束。其間,刷著黑漆的庫房映入畫中。這讓人聯想到《天國與地獄》裡,山丘上的房屋和山下的貧民窟街道的反差對比。

糖果店夫婦、焊鍋匠夫婦、演員、殺過人的罪犯男子、小偷、房子相鄰的房東夫婦和妹妹。這些對話的妙趣橫生和勾心鬥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人的內心世界。如此赤裸裸地表現方式,讓人感覺觀影之後的回味真是酣暢淋漓。這應該是因為裡面含有淨化作用的緣故吧。

小偷和房東的老婆、妹妹的三角關係演變成了殺人事件,那一時刻小偷情感的雙重結構被顯露出來,愛情被憎惡所取代的場景轉換表現得非常出色。這種巧妙的戲劇性劇情設置賦予這部影片以非常好的格調。

建在如谷底的土地上的兩棟簡陋住房,破敗的室內既沒有門檻也沒有牆壁,連通成了一個大號的房間。這個設置很有妙味。也許是因為和監獄、學校、醫院、僧舍之類的地方相像的緣故吧。

與黑澤明的邂逅"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泥醉天使》海報

黑社會小頭目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黑社會大哥殺死。黑社會大哥也重蹈覆轍再次被抓進監獄。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閃現出電影製作數年後撤走的聯合國駐軍的身影。

在勇敢直面疾病的少女身上,黑澤明寄託著一縷希望。

女學生洋洋得意地給社區醫生看X光片,說道“這是畢業證喲”,說因為用理性治好了肺結核所以要如約去吃紅豆沙。池子旁邊,帶著黑社會小頭目骨灰盒的小酒館裡的女人,目送著社區醫生和女學生離去。作為舞臺佈景的臭水池,奏出了所有出場人物的伴奏低音。

儘管黑澤明將黑社會人物作為社會的醜惡面意欲加以否定,但多數觀眾還是對死去的黑社會小頭目產生了共鳴,這起因於不願接受殘酷結局的情緒和行將消逝的美。因貫穿全片的、在什麼地方有著開放性、帶著一點點草率而漫不經心的情景刻畫,使這部作品至今仍在被熱情地談論著。

《生之慾》

黑澤明在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中最大限度地以東京為舞臺,黑白分明地、以強有力的節奏捕捉到了充滿了不合情理的戰後景象,將兩個戰敗的年輕人,用鮮明的、兩極分化的人物色彩刻畫出來,準確地傳達出了警察局內氣氛的突變,非常真實地把握了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的警察局建築的特色。這一點和《生之慾》裡的市政府是一樣的,現在即使是佈景也很難製作了。這是因為當時火災後的廢墟中孤零零地殘存了幾座政府建築(可以用作拍攝場地),特別是鑑定分局逼真到幾乎想不到那是佈景。這離不開攝影指導中井朝一、美術指導松山崇的高超技藝。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生之慾》劇照

畫面中,當時的上野、新宿、銀座、月島、後樂園、田園調布、大泉等接連登場。即便只是瞬間閃過,也能確認出場所之所在,讓人感覺到在劇烈變化的都市風景中也會有不變的姿態。

場景在小巷、美容院、露天空地、車站臺階、國營鐵路電車、冷飲店、都營電車、酒館間不停切換,令人無暇喘息。

年輕刑警一直跟著女小偷,不久女小偷就吐露了原委。

“那個,就到這兒吧……今天真是的,啥日子啊……被髮瘋的刑警轉著圈地追了一天,這真是頭一回呀……簡直累死了。”

“嚯!真漂亮啊……”

“還有星星這麼好看的東西,這二十年竟忘得一乾二淨!”

由動突然轉到靜,這個舒服的節奏,在電影結尾再一次出現。年輕刑警因和犯人對決而受傷,最終把手銬銬到犯人手上的片段非常值得一看。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1952年的《生之慾》,劇情在現在和過去、以及人們的回憶中零七碎八地推進。直到劇終,把那些碎片拼接起來才會像馬賽克(拼圖)一樣清晰地看清全貌。

影片以獲知患上癌症後才開始要活出自己人生的五十多歲的課長為故事主線。電影刻畫了沒什麼幹勁的市政府和公務員的精神狀態,反映出互相推諉和頹廢世道。跟今天一樣那時也存在親子間的鴻溝,影片也描繪了為實現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政府機關裡堆積如山的文件,如同機器人一樣蓋著公章的公務員生活。醫院裡醫生們冰冷麻木的對話,還有歡樂街裡隨著快樂而來的空虛感,在鮮明地傳遞當時的社會面貌的同時,那些跟現在一樣的共同點也著實令人吃驚。

回到家的主人公注視著祭壇上亡妻的遺像。各種往事有節奏地不斷浮現在眼前。

運送妻子遺體的靈車轉過街角。目不轉睛的幼小獨子。“媽媽走啦。”

棒球場上的插曲。去手術室路上的電梯。學生出徵。走馬燈一樣縈繞在主人公的腦海中。“爸爸”,聽到喊聲主人公以為有了跟兒子對話的機會趕緊爬上樓,卻只是聽到了一聲“晚安”。主人公把褲子鋪在褥子下面押平,然後鑽進被窩。嗚咽。獎狀的鏡框們注視著主人公。

這一幕不到十分鐘。時間的流轉在這短短的長度裡被充分地描繪出來。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更有,在作為主人公的課長的葬禮的場景中,通過人們的對話,其生前的軼事相繼展開,他的人品和做過的事被清楚地展現出來。市政府同事們的心被打動了,大家發誓要洗心革面,但卻並沒有實現,人們還是繼續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

這段描寫,我想正是黑澤明特別想傳達出來的東西。似乎在說,想真正活著的話,好像什麼都是有可能的,死和生在這裡進行了轉換。

《低下層》

1957年的作品《低下層》改編自高爾基的同名小說。場景僅限定在一大間簡陋住房的內外。正因如此,導演的思路反倒得以自由馳騁。片頭字幕和寺廟的鐘相重疊,鏡頭從絕壁下的簡陋住房搖到山丘上的城市,從寺廟內開始360度迴旋鏡頭到寺門結束。其間,刷著黑漆的庫房映入畫中。這讓人聯想到《天國與地獄》裡,山丘上的房屋和山下的貧民窟街道的反差對比。

糖果店夫婦、焊鍋匠夫婦、演員、殺過人的罪犯男子、小偷、房子相鄰的房東夫婦和妹妹。這些對話的妙趣橫生和勾心鬥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人的內心世界。如此赤裸裸地表現方式,讓人感覺觀影之後的回味真是酣暢淋漓。這應該是因為裡面含有淨化作用的緣故吧。

小偷和房東的老婆、妹妹的三角關係演變成了殺人事件,那一時刻小偷情感的雙重結構被顯露出來,愛情被憎惡所取代的場景轉換表現得非常出色。這種巧妙的戲劇性劇情設置賦予這部影片以非常好的格調。

建在如谷底的土地上的兩棟簡陋住房,破敗的室內既沒有門檻也沒有牆壁,連通成了一個大號的房間。這個設置很有妙味。也許是因為和監獄、學校、醫院、僧舍之類的地方相像的緣故吧。

與黑澤明的邂逅與黑澤明的邂逅

《低下層》藪野健 繪

懸崖上刷著黑漆的倉庫和寺廟。小和尚們一邊喊著“反正那裡也是垃圾堆”,一邊把垃圾丟向崖下的簡陋住房。這片垃圾場般的土地之所以閃著光輝,是因為在充滿了偽裝的同時,可以看到那裡的人們竭盡全力地去活著的意識,這深深地打動了人心。朝拜巡禮的老爺爺相當於原著中的盧卡,帶有撫慰人心的意味,又或是像狂言串場人物的角色或配角那樣重要的存在。在兩棟房子之間的狹窄空間內,戲劇性地靈活運用這份狹窄,推動劇情。

《夢》

從黑澤明晚年的作品中,我們選擇1990年的《夢》來看一看。這是他的第28部作品。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泥醉天使》海報

黑社會小頭目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黑社會大哥殺死。黑社會大哥也重蹈覆轍再次被抓進監獄。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閃現出電影製作數年後撤走的聯合國駐軍的身影。

在勇敢直面疾病的少女身上,黑澤明寄託著一縷希望。

女學生洋洋得意地給社區醫生看X光片,說道“這是畢業證喲”,說因為用理性治好了肺結核所以要如約去吃紅豆沙。池子旁邊,帶著黑社會小頭目骨灰盒的小酒館裡的女人,目送著社區醫生和女學生離去。作為舞臺佈景的臭水池,奏出了所有出場人物的伴奏低音。

儘管黑澤明將黑社會人物作為社會的醜惡面意欲加以否定,但多數觀眾還是對死去的黑社會小頭目產生了共鳴,這起因於不願接受殘酷結局的情緒和行將消逝的美。因貫穿全片的、在什麼地方有著開放性、帶著一點點草率而漫不經心的情景刻畫,使這部作品至今仍在被熱情地談論著。

《生之慾》

黑澤明在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中最大限度地以東京為舞臺,黑白分明地、以強有力的節奏捕捉到了充滿了不合情理的戰後景象,將兩個戰敗的年輕人,用鮮明的、兩極分化的人物色彩刻畫出來,準確地傳達出了警察局內氣氛的突變,非常真實地把握了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的警察局建築的特色。這一點和《生之慾》裡的市政府是一樣的,現在即使是佈景也很難製作了。這是因為當時火災後的廢墟中孤零零地殘存了幾座政府建築(可以用作拍攝場地),特別是鑑定分局逼真到幾乎想不到那是佈景。這離不開攝影指導中井朝一、美術指導松山崇的高超技藝。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生之慾》劇照

畫面中,當時的上野、新宿、銀座、月島、後樂園、田園調布、大泉等接連登場。即便只是瞬間閃過,也能確認出場所之所在,讓人感覺到在劇烈變化的都市風景中也會有不變的姿態。

場景在小巷、美容院、露天空地、車站臺階、國營鐵路電車、冷飲店、都營電車、酒館間不停切換,令人無暇喘息。

年輕刑警一直跟著女小偷,不久女小偷就吐露了原委。

“那個,就到這兒吧……今天真是的,啥日子啊……被髮瘋的刑警轉著圈地追了一天,這真是頭一回呀……簡直累死了。”

“嚯!真漂亮啊……”

“還有星星這麼好看的東西,這二十年竟忘得一乾二淨!”

由動突然轉到靜,這個舒服的節奏,在電影結尾再一次出現。年輕刑警因和犯人對決而受傷,最終把手銬銬到犯人手上的片段非常值得一看。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1952年的《生之慾》,劇情在現在和過去、以及人們的回憶中零七碎八地推進。直到劇終,把那些碎片拼接起來才會像馬賽克(拼圖)一樣清晰地看清全貌。

影片以獲知患上癌症後才開始要活出自己人生的五十多歲的課長為故事主線。電影刻畫了沒什麼幹勁的市政府和公務員的精神狀態,反映出互相推諉和頹廢世道。跟今天一樣那時也存在親子間的鴻溝,影片也描繪了為實現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政府機關裡堆積如山的文件,如同機器人一樣蓋著公章的公務員生活。醫院裡醫生們冰冷麻木的對話,還有歡樂街裡隨著快樂而來的空虛感,在鮮明地傳遞當時的社會面貌的同時,那些跟現在一樣的共同點也著實令人吃驚。

回到家的主人公注視著祭壇上亡妻的遺像。各種往事有節奏地不斷浮現在眼前。

運送妻子遺體的靈車轉過街角。目不轉睛的幼小獨子。“媽媽走啦。”

棒球場上的插曲。去手術室路上的電梯。學生出徵。走馬燈一樣縈繞在主人公的腦海中。“爸爸”,聽到喊聲主人公以為有了跟兒子對話的機會趕緊爬上樓,卻只是聽到了一聲“晚安”。主人公把褲子鋪在褥子下面押平,然後鑽進被窩。嗚咽。獎狀的鏡框們注視著主人公。

這一幕不到十分鐘。時間的流轉在這短短的長度裡被充分地描繪出來。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更有,在作為主人公的課長的葬禮的場景中,通過人們的對話,其生前的軼事相繼展開,他的人品和做過的事被清楚地展現出來。市政府同事們的心被打動了,大家發誓要洗心革面,但卻並沒有實現,人們還是繼續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

這段描寫,我想正是黑澤明特別想傳達出來的東西。似乎在說,想真正活著的話,好像什麼都是有可能的,死和生在這裡進行了轉換。

《低下層》

1957年的作品《低下層》改編自高爾基的同名小說。場景僅限定在一大間簡陋住房的內外。正因如此,導演的思路反倒得以自由馳騁。片頭字幕和寺廟的鐘相重疊,鏡頭從絕壁下的簡陋住房搖到山丘上的城市,從寺廟內開始360度迴旋鏡頭到寺門結束。其間,刷著黑漆的庫房映入畫中。這讓人聯想到《天國與地獄》裡,山丘上的房屋和山下的貧民窟街道的反差對比。

糖果店夫婦、焊鍋匠夫婦、演員、殺過人的罪犯男子、小偷、房子相鄰的房東夫婦和妹妹。這些對話的妙趣橫生和勾心鬥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人的內心世界。如此赤裸裸地表現方式,讓人感覺觀影之後的回味真是酣暢淋漓。這應該是因為裡面含有淨化作用的緣故吧。

小偷和房東的老婆、妹妹的三角關係演變成了殺人事件,那一時刻小偷情感的雙重結構被顯露出來,愛情被憎惡所取代的場景轉換表現得非常出色。這種巧妙的戲劇性劇情設置賦予這部影片以非常好的格調。

建在如谷底的土地上的兩棟簡陋住房,破敗的室內既沒有門檻也沒有牆壁,連通成了一個大號的房間。這個設置很有妙味。也許是因為和監獄、學校、醫院、僧舍之類的地方相像的緣故吧。

與黑澤明的邂逅與黑澤明的邂逅

《低下層》藪野健 繪

懸崖上刷著黑漆的倉庫和寺廟。小和尚們一邊喊著“反正那裡也是垃圾堆”,一邊把垃圾丟向崖下的簡陋住房。這片垃圾場般的土地之所以閃著光輝,是因為在充滿了偽裝的同時,可以看到那裡的人們竭盡全力地去活著的意識,這深深地打動了人心。朝拜巡禮的老爺爺相當於原著中的盧卡,帶有撫慰人心的意味,又或是像狂言串場人物的角色或配角那樣重要的存在。在兩棟房子之間的狹窄空間內,戲劇性地靈活運用這份狹窄,推動劇情。

《夢》

從黑澤明晚年的作品中,我們選擇1990年的《夢》來看一看。這是他的第28部作品。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夢》劇照

在美術館的梵高展廳,從《自畫像》開始,主人公一幅幅地觀賞著《星月夜》《向日葵》《麥田裡的烏鴉》,在《阿爾的房間》和《阿爾的吊橋》前停下腳步,之後進入畫中,去尋找“文森特·梵·高”和畫中的人們。沿著路走,從阿爾轉到奧威爾(Auver-sur-Oise),在那遇到了正在畫畫的梵高。耳朵上纏著繃帶的梵高。

將梵高注入素描的熱情和蒸汽火車驅動輪的運動重疊起來的表現手法,也可以理解為是向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中令人窒息的艦隊交戰前的場面的蒙太奇致敬。

設有鑽進畫中情節的電影還有描繪委拉茲開斯的《宮娥》(譯者注:Luces y Sombras ,Jaime Camino導演),片中沒有使用佈景組合而是使用了C·G動畫製作。雖然有些地方欠缺真實感,但也許反倒更適合表現夢的世界。那些極富魅力的素材被不假思索的拋在觀眾面前,感覺似乎直接看到了黑澤明的創作筆記。莫不如說,他的分鏡頭繪本實在太強了。最後用幾秒中來觀賞梵高的《麥田裡的烏鴉》,似乎是在展示梵高作品中的靜止畫面的無與倫比的表現力。阿侖·雷乃用黑白來製作短片《梵高》,並且片中沒有情景再現而只是把繪畫作品的局部羅列出來的表現手法所展現出的強大力量,令我由衷感佩。

阿侖·雷乃為了表現“悲劇性的構築”,沒有選擇彩色膠片而是用了黑白膠片,同時為了傳達“旅人梵高”的感覺,將梵高作品的局部拼貼在一起。

雖然表現手法不同,但都同樣出色地傳達出了對於繪畫的深刻理解。

1950年的黑澤明作品《醜聞》中的主人公也是畫家,但那是一個墨守成規的畫家形象,相比之下這裡登場的梵高真是栩栩如生。可以說,作品描述的不是真實存在的場所而是意識中的場所。

結語

看完三十部作品,感覺耗盡精力。這些並不全是涉及戰前、戰後那種極致充實的作品。

《活人的記錄》《懶漢睡夫》《天國與地獄》也都是黑澤明獨自進行舞臺設定,極其生動的表現與眾不同。但同時,登場人物的對白稍顯誇張,(觀看時)甚至會有被舞臺上面的人一直怒吼的感覺。因臺詞含混不清而無法確定在說些什麼,這難道也是一種表現手段嗎?總覺著是讓語言承擔了效果音的功能。也因為這方面的影響,只能用眼睛努力從畫面中讀取意思了。

如果問畫家拍電影的話會拍成什麼樣,我想黑澤明是在用其作品來進行著回答。那也是第一流畫家拍出的電影。恰如參觀完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和倫敦國家美術館後回家路上的感覺。就像臉頰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之後那種疼痛和些許絕望的感覺,同時又有強烈的滿足感和滿腹感,繼而帶來暢快無比的清澈感。所有這些,如同化作強弱分明的混沌,迴響於四周。

《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日] 巖本憲兒 主編

張愉 主譯

定價:55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9.7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上海遠東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上海《理財週刊》社

"與黑澤明的邂逅

編者按:

今天是黑澤明(1910.3.23-1998.9.6)逝世21週年紀念日。他是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引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潮流的亞洲導演,也是歷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斯皮爾伯格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以他的電影影響了世界電影藝術和美學的發展。他開創的平民武士電影帶來了長久的武士片熱,他對電影那種近乎癲狂的執著,更令各國的電影人們敬佩不已。

黑澤明的電影,影響了也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電影人。

與黑澤明的邂逅

* 本文摘自《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有些情景,只需一瞥便永難忘懷。若問我在看過的眾多的影片中,哪一部電影、哪一個場景是那樣的,可選範圍變得有限起來。山中貞雄、路易斯·布努埃爾、羅貝爾·佈列鬆、阿蘭·雷奈、小津安二郎以及黑澤明的電影畫面一幕接一幕浮現眼前。

黑澤明的三十部作品,除卻戰前和戰爭剛結束時期的電影,我基本上都在電影公映期間同步觀看了。

《白痴》上映後,看過電影的媽媽推薦我和哥哥去看。“今天報紙的影評真是太過分了!根本不懂這是部多好的電影,它充分地展現了原作的魅力。日本人是可以拍出這樣有活力的作品的!”

母親如此憤怒的表情,記憶中再沒有過。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黑澤明產生了興趣。

我們全家都是電影迷,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電影院著實讓我有些發怵。在幾乎變得一無所有的城市裡,不管哪家電影院都人滿為患,根本不可能找到座位。我經常是騎在哥哥的脖子上,或是坐在銀幕近前,以很不舒服的姿勢看電影,一回到家就發起燒來。即便如此,在戰火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還有什麼建築比電影院更棒呢? 不少戰前的豪華劇場都改成了電影院,即使是簡陋的臨時木板房,也都裝飾成紐約百老匯或巴黎左岸風格,再起上個昴宿星座或者古希臘劇場風格的名字,讓人憧憬不已。而且,擔心我看電影太過辛苦,哥哥總是會帶些當時很珍貴的糖果或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給我,所以去電影院這事於我也是苦樂參半。也許因為父親是畫家,所以我們在家裡討論的話題就不僅是電影的主題或導演,也會涉及色彩、服裝、攝影的場景表現等內容。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羅生門》劇照

後來我才知道,看完電影回家發燒與其說是身體原因導致的,不如說是電影敘事的強烈、字幕的難以理解,以及看不懂故事帶來的混亂所造成的。其中黑澤明的《羅生門》、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中對光的表現的多樣性令我瞠目。讓·考克託的《俄耳甫斯》、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中陰鬱的主題,讓我臆想著裡面說的就是自己的事。因為電影背景正好跟當時城市廢墟的景象重合,加上人們漫不經心的情緒和早已聽慣了的百無聊賴的對話,也因為幼小的我周圍總潛伏著死亡。

那時看過的作品我後來又看過很多遍。因為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想把畫面刻在腦海中,所以最初邂逅的作品的場景,在自己腦海中深深地構成了記憶的世界。

在我反覆觀看的電影中留有深刻印象的,是20世紀70年代留學期間看過的那些作品,黑澤明的作品看起來有了不同的感受。以西班牙語、法語配音,或者加上字幕,就使難以讀懂的臺詞變得清晰易懂起來。三船敏郎、志村喬、左卜全用外語說著臺詞,作品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十分有趣。因為用當地語言配了音的緣故,使臺詞的音色、韻味、表現力都帶來不同的感受。這讓我領會到對電影而言,語言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作品隨著觀者的狀況、場所、年齡的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解讀。《泥醉天使》

1948年作品《泥醉天使》的場景是臭水塘、診所及市場,完全就像話劇舞臺佈景一樣,使用效果非常好。

東寶的野外佈景之所以具有真實感,是因為當時無論哪個城市,都只能看到一樣的風景。在泥塘裡玩耍的孩子們、黑社會、女學生、社區醫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著那時的面孔、語言和生活方式。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很好地捕捉到了被佔領下的日本當時的複雜狀況。並非單純是嗜酒如命、不可救藥的社區醫生和黑社會小頭目、女學生的故事。影片刻畫的是年輕的黑社會小頭目和剛出獄的年長黑社會大哥之間的領地之爭、權力更迭,卻使黑社會小頭目的身影和戰敗的日軍、黑社會大哥和聯合國駐軍的印象產生了重疊。控制城市中暗黑世界的主角更迭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聯想。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泥醉天使》海報

黑社會小頭目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黑社會大哥殺死。黑社會大哥也重蹈覆轍再次被抓進監獄。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閃現出電影製作數年後撤走的聯合國駐軍的身影。

在勇敢直面疾病的少女身上,黑澤明寄託著一縷希望。

女學生洋洋得意地給社區醫生看X光片,說道“這是畢業證喲”,說因為用理性治好了肺結核所以要如約去吃紅豆沙。池子旁邊,帶著黑社會小頭目骨灰盒的小酒館裡的女人,目送著社區醫生和女學生離去。作為舞臺佈景的臭水池,奏出了所有出場人物的伴奏低音。

儘管黑澤明將黑社會人物作為社會的醜惡面意欲加以否定,但多數觀眾還是對死去的黑社會小頭目產生了共鳴,這起因於不願接受殘酷結局的情緒和行將消逝的美。因貫穿全片的、在什麼地方有著開放性、帶著一點點草率而漫不經心的情景刻畫,使這部作品至今仍在被熱情地談論著。

《生之慾》

黑澤明在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中最大限度地以東京為舞臺,黑白分明地、以強有力的節奏捕捉到了充滿了不合情理的戰後景象,將兩個戰敗的年輕人,用鮮明的、兩極分化的人物色彩刻畫出來,準確地傳達出了警察局內氣氛的突變,非常真實地把握了從大正時代到昭和時代的警察局建築的特色。這一點和《生之慾》裡的市政府是一樣的,現在即使是佈景也很難製作了。這是因為當時火災後的廢墟中孤零零地殘存了幾座政府建築(可以用作拍攝場地),特別是鑑定分局逼真到幾乎想不到那是佈景。這離不開攝影指導中井朝一、美術指導松山崇的高超技藝。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生之慾》劇照

畫面中,當時的上野、新宿、銀座、月島、後樂園、田園調布、大泉等接連登場。即便只是瞬間閃過,也能確認出場所之所在,讓人感覺到在劇烈變化的都市風景中也會有不變的姿態。

場景在小巷、美容院、露天空地、車站臺階、國營鐵路電車、冷飲店、都營電車、酒館間不停切換,令人無暇喘息。

年輕刑警一直跟著女小偷,不久女小偷就吐露了原委。

“那個,就到這兒吧……今天真是的,啥日子啊……被髮瘋的刑警轉著圈地追了一天,這真是頭一回呀……簡直累死了。”

“嚯!真漂亮啊……”

“還有星星這麼好看的東西,這二十年竟忘得一乾二淨!”

由動突然轉到靜,這個舒服的節奏,在電影結尾再一次出現。年輕刑警因和犯人對決而受傷,最終把手銬銬到犯人手上的片段非常值得一看。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1952年的《生之慾》,劇情在現在和過去、以及人們的回憶中零七碎八地推進。直到劇終,把那些碎片拼接起來才會像馬賽克(拼圖)一樣清晰地看清全貌。

影片以獲知患上癌症後才開始要活出自己人生的五十多歲的課長為故事主線。電影刻畫了沒什麼幹勁的市政府和公務員的精神狀態,反映出互相推諉和頹廢世道。跟今天一樣那時也存在親子間的鴻溝,影片也描繪了為實現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政府機關裡堆積如山的文件,如同機器人一樣蓋著公章的公務員生活。醫院裡醫生們冰冷麻木的對話,還有歡樂街裡隨著快樂而來的空虛感,在鮮明地傳遞當時的社會面貌的同時,那些跟現在一樣的共同點也著實令人吃驚。

回到家的主人公注視著祭壇上亡妻的遺像。各種往事有節奏地不斷浮現在眼前。

運送妻子遺體的靈車轉過街角。目不轉睛的幼小獨子。“媽媽走啦。”

棒球場上的插曲。去手術室路上的電梯。學生出徵。走馬燈一樣縈繞在主人公的腦海中。“爸爸”,聽到喊聲主人公以為有了跟兒子對話的機會趕緊爬上樓,卻只是聽到了一聲“晚安”。主人公把褲子鋪在褥子下面押平,然後鑽進被窩。嗚咽。獎狀的鏡框們注視著主人公。

這一幕不到十分鐘。時間的流轉在這短短的長度裡被充分地描繪出來。

與黑澤明的邂逅

《生之慾》藪野健·畫

更有,在作為主人公的課長的葬禮的場景中,通過人們的對話,其生前的軼事相繼展開,他的人品和做過的事被清楚地展現出來。市政府同事們的心被打動了,大家發誓要洗心革面,但卻並沒有實現,人們還是繼續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

這段描寫,我想正是黑澤明特別想傳達出來的東西。似乎在說,想真正活著的話,好像什麼都是有可能的,死和生在這裡進行了轉換。

《低下層》

1957年的作品《低下層》改編自高爾基的同名小說。場景僅限定在一大間簡陋住房的內外。正因如此,導演的思路反倒得以自由馳騁。片頭字幕和寺廟的鐘相重疊,鏡頭從絕壁下的簡陋住房搖到山丘上的城市,從寺廟內開始360度迴旋鏡頭到寺門結束。其間,刷著黑漆的庫房映入畫中。這讓人聯想到《天國與地獄》裡,山丘上的房屋和山下的貧民窟街道的反差對比。

糖果店夫婦、焊鍋匠夫婦、演員、殺過人的罪犯男子、小偷、房子相鄰的房東夫婦和妹妹。這些對話的妙趣橫生和勾心鬥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人的內心世界。如此赤裸裸地表現方式,讓人感覺觀影之後的回味真是酣暢淋漓。這應該是因為裡面含有淨化作用的緣故吧。

小偷和房東的老婆、妹妹的三角關係演變成了殺人事件,那一時刻小偷情感的雙重結構被顯露出來,愛情被憎惡所取代的場景轉換表現得非常出色。這種巧妙的戲劇性劇情設置賦予這部影片以非常好的格調。

建在如谷底的土地上的兩棟簡陋住房,破敗的室內既沒有門檻也沒有牆壁,連通成了一個大號的房間。這個設置很有妙味。也許是因為和監獄、學校、醫院、僧舍之類的地方相像的緣故吧。

與黑澤明的邂逅與黑澤明的邂逅

《低下層》藪野健 繪

懸崖上刷著黑漆的倉庫和寺廟。小和尚們一邊喊著“反正那裡也是垃圾堆”,一邊把垃圾丟向崖下的簡陋住房。這片垃圾場般的土地之所以閃著光輝,是因為在充滿了偽裝的同時,可以看到那裡的人們竭盡全力地去活著的意識,這深深地打動了人心。朝拜巡禮的老爺爺相當於原著中的盧卡,帶有撫慰人心的意味,又或是像狂言串場人物的角色或配角那樣重要的存在。在兩棟房子之間的狹窄空間內,戲劇性地靈活運用這份狹窄,推動劇情。

《夢》

從黑澤明晚年的作品中,我們選擇1990年的《夢》來看一看。這是他的第28部作品。

與黑澤明的邂逅

電影《夢》劇照

在美術館的梵高展廳,從《自畫像》開始,主人公一幅幅地觀賞著《星月夜》《向日葵》《麥田裡的烏鴉》,在《阿爾的房間》和《阿爾的吊橋》前停下腳步,之後進入畫中,去尋找“文森特·梵·高”和畫中的人們。沿著路走,從阿爾轉到奧威爾(Auver-sur-Oise),在那遇到了正在畫畫的梵高。耳朵上纏著繃帶的梵高。

將梵高注入素描的熱情和蒸汽火車驅動輪的運動重疊起來的表現手法,也可以理解為是向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中令人窒息的艦隊交戰前的場面的蒙太奇致敬。

設有鑽進畫中情節的電影還有描繪委拉茲開斯的《宮娥》(譯者注:Luces y Sombras ,Jaime Camino導演),片中沒有使用佈景組合而是使用了C·G動畫製作。雖然有些地方欠缺真實感,但也許反倒更適合表現夢的世界。那些極富魅力的素材被不假思索的拋在觀眾面前,感覺似乎直接看到了黑澤明的創作筆記。莫不如說,他的分鏡頭繪本實在太強了。最後用幾秒中來觀賞梵高的《麥田裡的烏鴉》,似乎是在展示梵高作品中的靜止畫面的無與倫比的表現力。阿侖·雷乃用黑白來製作短片《梵高》,並且片中沒有情景再現而只是把繪畫作品的局部羅列出來的表現手法所展現出的強大力量,令我由衷感佩。

阿侖·雷乃為了表現“悲劇性的構築”,沒有選擇彩色膠片而是用了黑白膠片,同時為了傳達“旅人梵高”的感覺,將梵高作品的局部拼貼在一起。

雖然表現手法不同,但都同樣出色地傳達出了對於繪畫的深刻理解。

1950年的黑澤明作品《醜聞》中的主人公也是畫家,但那是一個墨守成規的畫家形象,相比之下這裡登場的梵高真是栩栩如生。可以說,作品描述的不是真實存在的場所而是意識中的場所。

結語

看完三十部作品,感覺耗盡精力。這些並不全是涉及戰前、戰後那種極致充實的作品。

《活人的記錄》《懶漢睡夫》《天國與地獄》也都是黑澤明獨自進行舞臺設定,極其生動的表現與眾不同。但同時,登場人物的對白稍顯誇張,(觀看時)甚至會有被舞臺上面的人一直怒吼的感覺。因臺詞含混不清而無法確定在說些什麼,這難道也是一種表現手段嗎?總覺著是讓語言承擔了效果音的功能。也因為這方面的影響,只能用眼睛努力從畫面中讀取意思了。

如果問畫家拍電影的話會拍成什麼樣,我想黑澤明是在用其作品來進行著回答。那也是第一流畫家拍出的電影。恰如參觀完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和倫敦國家美術館後回家路上的感覺。就像臉頰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之後那種疼痛和些許絕望的感覺,同時又有強烈的滿足感和滿腹感,繼而帶來暢快無比的清澈感。所有這些,如同化作強弱分明的混沌,迴響於四周。

《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日] 巖本憲兒 主編

張愉 主譯

定價:55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9.7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上海遠東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上海《理財週刊》社

與黑澤明的邂逅

「導筒」微信 directube2016

推廣/合作/活動

微信號:directubeee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