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中世紀的石頭房子、天主教堂與東正教堂並存、古羅馬風格的建築、交錯如迷宮般的小巷、長達4.5公里的古城牆。抬頭向上看,殘破卻不失威嚴,延伸至山頂的防禦性“長城”,雲霧繚繞的峽灣、再加上熱情的當地人以及他們熟練的英語,低廉的物價……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這座小城都應該是我的菜。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蜿蜒而上的“長城”。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教堂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科托爾 (Kotor/Котор),黑山南部海港小城,位於亞得里亞海科托爾灣的南端,也是亞得里亞海沿岸保存中世紀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小城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來自希臘西北部的伊利里亞人曾定居於此。

公元前168-公元476年,它曾作為東羅馬帝國的附屬國。眾所周知,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它又歸屬了拜占庭帝國。

公元1185-1371年由塞爾維亞Nemanjic王朝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被稱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此後又由匈牙利和波斯尼亞王國短暫統治。

1420年,土耳其人佔領了巴爾幹半島,此後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控制。

1797年,歸併威尼斯海上王國。此後數年戰爭不斷,奧地利、保加利亞、法國、塞爾維亞等先後入侵,是科托爾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

1945年二戰結束,鐵托帶領軍隊奪回了科托爾,它成為了南聯盟的城市。

隨著南斯拉夫解體,2006年,科托爾歸屬黑山共和國。

小城面積不大,老城區人口約5000人,78%的居民信奉東正教,13%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相比較政權更迭的人禍,更可怕的是天災。從15世紀起,科托爾經歷了數次毀滅性的地震和蔓延全城的黑死病,要麼房屋盡毀、要麼人畜盡亡,城市幾乎被人所遺忘。面對天災人禍,科托爾人沒有放棄,一次次在廢墟上重建家園,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古城。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黑山共和國,曾是南斯拉夫聯盟的一部分,2006年宣告正式獨立(2003年曾與塞爾維亞一起獨立,簡稱“塞黑”),首都波德戈裡察,官方語言黑山語(大部分人英語都很好),貨幣使用歐元。它雖然不是申根區,但持有申根多次旅遊C類簽證,可免簽入境7天。

科托爾距離克羅地亞的杜布羅夫尼克,僅僅有90公里,從杜布羅夫尼克有許多黑山一日遊的Tour,前往科托爾和佈德瓦。但我一般不願意參加這種“到此一遊”的Tour,總覺得時間短不盡興,就選擇了從克羅地亞繼續往南自駕前往黑山,並且在科托爾古城內住上兩晚。

但就這短短的90公里路程,自駕車,需要將近兩個小時。因為,全!是!山!路!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從路線圖上不難看出,要繞過整個峽灣才能抵達科托爾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說來也奇怪,前南分成的幾個國家名稱翻譯成中文都是音譯,只有黑山例外。之所以叫黑山,據說因山上樹木都是深色而得名。而黑山的名稱是Montenegro。直到我旅程結束,我也說不利索它的發音。

國如其名,從杜布羅夫尼克出發就是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科托爾更是位於峽灣的一頭,要轉過整個峽灣才能抵達老城城外。這一天陰雨連綿,在君臨城外的山上喝茶聽雨等了半天到中午才出發,雨天開山路,也無心欣賞美景,看到的只是籠罩在峽灣上的迷霧。

科托爾古城門口就掛有地圖,整座城市呈三角形,和杜布羅夫尼克一樣同樣也有三座城門。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分別是北側的臨河門(The River Gate)、西南側的臨海門(The Sea Gate)和南端的古蒂茨門(The Guduric Gate)。臨海門前的海灣,如今已成為科托爾灣重要的港口。

臨海門是主城門,始建於1555年,是進出老城的主要通道,中世紀時是城市防禦體系的最後一道防線。由於當時海盜猖獗,甚至經常假扮商人入城勒索。為保護市民,科托爾政府就把關口設在城門前。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正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城徽隨著統治者的更迭而變換。起初是威尼斯的飛獅造型,後來又換成象徵著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如今看到的是前南鐵托時代的標誌,刻有1944年11月21日的字樣,是當時鐵托率領的游擊隊從納粹手中奪回古城的日子。鐵托奪下城池後絕塵而去,留下一句話:你的我不要,我的你休想拿走

這句話就被刻在城徽下的長條石上。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城門內部的雕刻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古老的城牆隔開了古城內的世界和外面的峽灣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北側的臨河門(The River Gate),建於1540年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前南斯拉夫人(黑山人)起名字也挺有意思的,臨海就叫臨海門,臨河門顧名思義,城外有條河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老城內是不能進汽車的,自駕車只能把車停在臨海門外的停車場。 南側的古蒂茨門(The Guduric Gate)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臨海門外就是峽灣。別看這麼小的港灣,水深可以停靠大型郵輪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在城外抬頭向上看,就能看見山上的“長城”,以及半山腰的那座小教堂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下午抵達科托爾城內,見雨絲毫沒有停的樣子,想反正明天還有一個整天在這裡,就坐在門口的酒吧,和當地人閒談。酒吧老闆跟我說,他不喜歡大城市,人多車多,上班要換好幾次車,可是在這裡,走路就來了。我說對,在北京也一樣,我們平均上班路上就要一個多小時。紐約、巴黎、上海不是都一樣麼。

他笑了,說:可是大城市確實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所以……

我接過話來:所以全世界的大城市是一樣的。我去西西里的時候,那裡剩下的都是老年人,年輕人都去……

他說:米蘭、羅馬、甚至巴黎、倫敦……

Perfect!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小城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市格局,交錯如迷宮般的小巷,漫步其中,會感覺城市並不像在地圖上看上去那麼小;但繞來繞去,卻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

曾聽說過這樣一種說法:在威尼斯遊覽,拿地圖迷路的概率是99%,不拿地圖迷路的概率是100%。這句話是形容威尼斯縱橫交錯的街巷與水道的,既然歷史上曾被威尼斯王國所統治過,科托爾的古城也和威尼斯一樣。在科托爾城中漫無目的的閒逛,不知道穿過一條狹窄的街巷,在下一個轉角處,有怎樣神祕的建築。最好的觀光方式就是丟掉地圖,漫無目的的閒逛。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古城同樣也是野貓的溫床,黑山科托爾,隨處可見喵星人。據說黑貓在科托爾的歷史上曾立下過汗馬功勞,所以“黑貓警長”就成了科托爾的象徵之一,還專門有黑貓形象的旅遊紀念品。甚至城裡還有一家貓博物館,收藏了各個時期不同種類的貓的照片。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雖然是閒逛,起點就可以從正門開始。城門內是軍隊廣場(Square of Arms),面積不大,但在城裡已是最大的廣場。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科托爾的格局具有典型的中世紀城鎮特點:城市由若干廣場構成,廣場周圍環繞著教堂、學校或是民宅,廣場之間由街或巷連接。這樣的佈局在無公共交通的時代較好處理了市民活動空間的問題,廣場既是休閒場所又是貿易集市。

廣場上的鐘塔(Town Clock Tower)是城裡地標性的建築,始建於1602年,還沒完工便遭遇大地震,重建時位置西移海邊,1979年的地震再度遭毀,又搬回這裡重建。於是鐘塔就兼有巴洛克和哥特式的風格。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山上的城牆與堡壘在雲霧中時隱時現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鐘塔前這根不起眼的黑色三角形立柱,名為恥辱柱(The Pillar of Shame),是中世紀時用來懲處犯人的,罪犯被鎖在立柱旁,頸部懸掛木牌示眾,任由市民圍觀羞辱。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黑山尤其是科托爾,基本上完全依靠旅遊業,即便是下雨天,廣場上仍然是密密麻麻的遊人,當然,大多都是一日遊的團。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古城,鐵托曾在此撂下一句狠話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40餘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