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黑龍江省轄地級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小興安嶺北麓,介於北緯47°42′-51°03′,東經124°45′-129°18′之間,北部與大興安嶺地區毗鄰,西部與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毗鄰,西南部與齊齊哈爾市毗鄰,南部與綏化市毗鄰,東南部毗鄰伊春市;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市區以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為界,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第三大城市、阿穆爾州首府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江相望。轄區總面積68726平方公里,轄2市3縣1區,總人口160.5萬人(2017年)。

前16世紀,居住在今黑河市北部、嫩江流域的東胡、穢貊等族居民,同商王朝有過“東胡黃羆,山戎戎蓀”的貢納關係。1945年,成立嫩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1950年,黑河行改稱為黑河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為黑河專員公署。1993年,撤消黑河地區,設立黑河市(地級市)至今。

黑河是中國首批沿邊開放城市,素有“北國明珠”、“北疆重鎮”等美譽。

2018年12月21日,黑河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古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黑龍江流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前16世紀,居住在今黑河市北部、嫩江流域的東胡、穢貊等族居民,同商王朝有過“東胡黃羆,山戎戎蓀”的貢納關係。

到西周初年,居住在黑龍江中、下游的肅慎族已向周王朝貢。

三國時屬扶余。

唐朝,黑龍江中下游屬黑水靺鞨。725年,唐朝設立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之。唐王朝直接任命長史。792 年,唐王朝為加強對室衛人居住地區的統治,又設立都督府。

金朝,屬上京路所轄蒲峪路。元朝屬遼陽行省的開元路和水達達路。為溝通內地與黑龍江流域的聯繫,建立了許多"站赤"。

明朝,設立奴爾幹都司,女真、契丹均屬之。為了便於管理和聯繫,奴爾幹都司在東北地區設立衛、所、站、面、寨。黑河大部分地區屬薩哈連地面,亦稱黑龍江地面。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十月,黑河最早的行政建制是1684 年10月,為了抵抗沙俄侵略者,清政府在黑龍江左舊璦琿城設置了黑龍江衙門(同時設1名將軍和2名副督統,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黑龍江將軍衙門遷到黑龍江右新璦琿,即今愛輝區璦琿鎮)。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龍江將軍衙門又移駐墨爾根(今嫩江縣城),璦琿副督統留守原城並從屬黑龍江將軍。

民國年間,黑河市大部分地區為黑河道尹公署管轄。1933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佔領黑河,1934年12月1日,成立偽黑河省。

黑龍江省“黑河市”概述

站在黑河看俄布市

1945年8月,黑河解放。11月19日,成立嫩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11月中旬,成立中共黑河地區中心縣工作委員會。12月14日,嫩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更名為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

1946年9月7日,黑龍江省政府決定設立黑河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7年初,黑龍江、嫩江兩省合併為黑嫩省。

1947年2月7日,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為黑嫩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7年9月17日,原黑嫩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為黑龍江省黑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1月16日,黑河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為黑龍江省黑河區專員公署。

1955年4月19日,黑河區專員公署改稱為黑龍江省黑河專員公署。

1967年4月9日,成立黑河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2月8日,撤消黑河地區革命委員會, 成立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公署。

1993年2月8日國務院決定撤消黑河地區,設立黑河市(地級市)至今。

黑河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小興安嶺北麓,北緯47°42′-51°03′,東經124°45′-129°18′之間,東南與伊春市、綏化市毗鄰,西南與齊齊哈爾市毗鄰,西部與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隔嫩江相望,北部與大興安嶺地區相連,東北與俄阿州隔黑龍江相望。[2]

氣候特徵

黑河臨近冷空氣發源地——西伯利亞大草原,境內又有小興安嶺山脈縱貫南北,使全市呈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橫跨三、四、五、六4個積溫帶。春季氣溫不穩定,乾旱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舒適,冬季嚴寒、漫長而乾燥,冬長夏短、四季分明。全市年均降雨量500——550毫米,有效積溫1950——2300℃,日照時數2560——2700小時,無霜期90——120天,年均氣溫-1.3——0.4℃,日最高氣溫38.2℃,最低氣溫零下40℃,平均風速2—3.5米/秒。[2]

寒冷是黑河地區氣候主要特徵之一,黑河年平均氣溫為零下1.3到零下0.4℃。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零下25.4到零下23.8℃。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19.4-21.3℃。年較差為44.2-46.7℃,國內其它地區少有。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全區日平均氣溫小於或等於0℃,長達183-195天;每年11月下旬到次年2月底,為日平均氣溫小於或等於-20℃的嚴寒時段,長達88-103天。一年中最低氣溫小於或等於-30℃的日數,平均可達25-54天,而且自11月下旬到次年3月都可出現。各地極端最低氣溫值均超過-40℃,大部分年份均能出現。1965年冬,最低氣溫小於或等於-30℃的天氣達91天,小於或等於-40℃的天氣達20天,1980年1月還觀測到-48.1℃的極端最低氣溫記錄。

黑河地區夏季氣候宜人,中午較熱,早晚涼爽。5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0℃時段,達80天以上。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0℃的日數,每年平均出現7-12天。德都縣1968年7月曾出現過38.2℃的最高氣溫記錄。5月中旬至9月中旬,黑河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日數,孫吳縣最少,為116天,其它縣(市)為123-128天;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在19.44℃~23.06℃之間,孫吳縣最少。形成小興安嶺腹地氣溫最低,積溫值最小,向山脈兩邊延伸,則氣溫逐漸增高,積溫逐漸增多的特點。

黑河市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跨三、四、五、六四個積溫帶。春季高溫多風,夏季雨熱同期,秋季降溫急驟,冬季寒冷乾燥,冬長夏短,四季分明。全市年均降水量500-550毫米,有效積溫在1950-2300℃,日照時數2560-2700小時,無霜期90-120天,年平均氣溫-1.3-0.4℃,日最高氣溫38.2℃,最低氣溫-40℃,年平均風速2.0-3.5米/秒。

地形地貌

黑河地區山丘起伏連綿,河流縱橫交錯,小興安嶺猶如一道綠色的屏障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市,使地勢呈現出中部高、兩側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點。低山面積17235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25.08%,平均海拔在500-900米之間,最高的大黑山海拔867.4米。有丘陵地26990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39.27%,海拔在300-500米之間。有火山群16座,佔山地密集的1/4,海拔在400-600米之間,以五大連池火山群為最有特色,是中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黑河大體為"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

黑河市地處大興安嶺東端,小興安嶺北部。境內群山連綿起伏,溝谷縱橫,地勢西北部高,向東南逐漸降低。由於地質構造變動和物理風化作用,形成了剝蝕地形、侵蝕堆積地表、堆積地形和火山岩地形,並構成低山、丘陵、火山熔岩臺地、盆地、平原和河谷地貌特徵。全市地貌呈北西至南東走向。由於受鬆遼斷陷,遜克至烏雲結雅斷陷和孫吳地塹影響,地勢中間隆起,兩側坳陷。中部低山丘陵區主要分佈在嫩江縣的多寶山、霍龍門、白雲、麥海和愛輝區的西峰山、新生、罕達汽、北師河、二站與五大連池市的朝陽、興安鄉及孫吳縣的正陽山、清溪、辰清、群山、奮鬥等鄉鎮和遜克縣的遜河鎮以南地區。山區面積約44225平方千米,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4.3%。為北西、南東向,兩端隆起、中間凹陷,呈馬鞍形態,海拔高度為300~800米。黑龍江、嫩江及主要支流地帶山嶺險峻,坡度較陡,雨季易形成溝谷、崖堆和滑波,河流的分水嶺,一般高出河床100~250米。山勢柔和,山頂平坦,可見有平頂山和右夷平面,局部山坡有倒石堆,山上到處可見厚度1~5米的殘坡積層,植被髮育。江河密度大,河谷彎曲,多為不對稱的V形谷,冬季可形成冰丘。沿江斷陷盆地主要分佈在沿黑龍潭南岸和遜河以北地帶的孫吳地塹的遜克至烏雲結雅斷陷帶內,呈北西向,狹長帶狀分佈。長約150千米,寬約2~5千米,面積為450平方千米,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7%,地勢平坦,微向江岸傾伏,有零星山間盆地。南部為松遼平原的北端,呈長方形,面積24051平方千米,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5%:地勢較平坦,略有起伏,由北向南逐漸降低。

水文

黑河市境內河流縱橫,縱貫黑河市南北的小興安嶺,將境內河流分為黑龍江、嫩江兩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631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42條。黑龍江位於黑河市北部,是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在市內的主要支流有法別拉河、公別拉河、遜別拉河、庫爾濱河。嫩江位於本市西部,是黑河市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界江,在市內的主要支流有訥謨爾河、科洛河。市內的通肯河屬松花江水系。烏裕爾河是內陸河流。

2017年末,全市總人口160.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80.9萬人,女性人口79.6萬人;城鎮人口92.8萬人,鄉村人口67.7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5.4‰,死亡率14.9‰,人口自然增長率-9.5‰。[4]

全市有39個民族,其中,38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7萬人。有7個民族鄉、47個民族村。其中鄂倫春、俄羅斯和鄂溫克族是全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全市共有鄂倫春族人口1865人,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