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自殺背後,隱藏著互聯網的巨大黑洞

17歲男孩自殺背後,隱藏著互聯網的巨大黑洞

創造而不是消滅場景,讓人們相見相識相交,是生活的首要意義。2019年4月17日晚10時許,盧浦大橋。一位17歲的在校學生,縱身一躍,青春還來不及綻放,就這樣瞬間凋零。短短5秒,留給那位追之不及的母親的,或許是終生的悔恨。

互聯網上,除了痛惜,還有如期而至的一片罵聲,孩子不負責任,母親脾氣太差……孩子如此絕決,自殺尚不足懼,這些罵聲,又有何用?

其實,種種令人心痛的記憶,我們遠未褪去。2018年9月27日凌晨3時許,南方某大學一男生髮了一條朋友圈,向全世界告別後,縱身一躍,從此天人兩隔,給家人留下無盡的傷痛。這是該大學9月份開學以來發生的第2起學生跳樓事件。

數據顯示,學生自殺事件,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原因不一而足:有因未完成假期作業擔心遭到批評者,有因失戀而感情受挫者,有因高手扎堆自己再無法出類拔萃者……而其中,一個最令人瞠目的事件是:一女生上課遲到,教授批評了幾句,言辭相當溫和。不期想,這位同學一言不發,扭頭離開教室,徑自獨上六樓。六樓窗戶緊閉,她冷靜地折返至一樓,換另外一棟教室樓,直上八樓,推開窗戶,撒手人寰……

永遠不要責怪他們。在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之時,他們的內心,究竟有多麼的痛苦,生者永遠不會理解。

我們要反思的是,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我們應當如何做,才會讓生活更加美好?

消滅了交流場景,看似便捷,實則為社會的一劑毒藥自殺率不降反升,這一切,與互聯網的便捷消解了人際交流,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溝通障礙息息相關。

17歲男孩自殺背後,隱藏著互聯網的巨大黑洞

遁入互聯網世界,學生會發現,它比現實世界容易得多。在那裡可以我行我素,沒有人會批評其言行舉止,一旦沉迷於網絡遊戲,他們甚至還以為找到了安全的避難所。在家裡,他們餓了,可以通過訂餐平臺,送餐上門;日常用品,經由淘寶,隨叫隨到……甚至連校園生活方式,也被徹底改變。很多大學生,整天宅在宿舍,天氣太熱了不去食堂,太冷了也不去食堂,考好了獎勵自己點些外賣,考砸了無心去食堂也點外賣!原來的教室、食堂與宿舍三點成面,衍化為教室到宿舍兩點成線,食堂的交流、分享和舒緩心情功能,弱化、萎縮甚至蕩然無存!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宿舍,學生甚至可以數日足不出戶,由此滋生了虛幻的掌控意識,以為生活是如此簡單,不須他人教導,一切盡在掌握。他們不理解《三體》所說的“文明的第一要義是生存”,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然而,回到現實世界,面對人生必須經歷的失敗與憂傷,他們已然喪失了享受挫折、沉澱人生智慧的能力,一旦虛擬網絡構造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痛苦將被迅速放大,極端情形之下,他們甚至會選擇以“便捷”的方式尋求解脫,以了卻痛苦。其實,走出去,在風霜雪雨中探索未知,歷經痛苦與磨難,是生活的應有之義。

2017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 ? 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在其孩子的畢業典禮上,以“我祝你不幸”(I Wish You Bad Luck)為題發表演講,他沒有祝福畢業生們擁有美好的未來,卻祝願他們遭遇“不公、不幸、孤獨、被忽視、背叛”,字字珠磯,發人深省。

17歲男孩自殺背後,隱藏著互聯網的巨大黑洞

“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我祝福你時常感到孤獨,唯有如此,你才不會把良朋益友視為人生中的理所當然;我祝你有機會感受足夠的痛楚,唯有如此,才能讓你感同身受,從而對別人有同情的理解……無論我怎麼想,這些都將在生命中必然發生。而你能否從中獲益,取決於你是否能從你的不幸中領悟到想要傳遞給你的信息。”

“不祝你前程似錦,唯願你一路坎坷”,貌似無情,實則是閱盡人世滄桑後送出的最真誠的祝願:不經歷風雨,無以見彩虹。

互聯網帶來的便捷生活,對於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恰似一帖毒藥,正在解構他們認知自然、體驗社會的方式,全社會都應當警醒。

便捷,或許正在摧毀生活的品質

前段時間,中國大媽怒懟“無人超市”的段子刷屏。

17歲男孩自殺背後,隱藏著互聯網的巨大黑洞

大媽的話語樸實無華,卻道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命題:什麼是人?什麼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生活?我們應當擁抱怎樣的變化?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締結種種社會關係的過程,就是人與人之間不斷相見相識和相交的過程,這本身是一個人文的過程,一個溫暖和被溫暖的過程……即便是被認為“最物質化”的物權法,在本質上,調整的也不是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圍繞著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而發生的關係。人們要經常相見,生活才有意義。

17歲男孩自殺背後,隱藏著互聯網的巨大黑洞

例如,路邊街頭的便利店裡,店員正在悉心打理。你走進去,買一杯咖啡,店員熱情地招呼到“小夥子,今天穿得很精神嘛”,然後是一個溫情的微笑,或許你就會覺得陽光格外燦爛。孩子考試不理想,進入小店,買一個麵包,正在理貨的大爺說“小朋友,別洩氣,繼續努力,下回一定會考出好成績的”,或許就可以驅散小朋友心頭的陰霾……

而一旦無人超市消滅了這些傳統的超市,所有的交易都自主掃碼完成,沒有問候,沒有交流,甚至也沒有調侃,只有冷冰冰的人機互動,這確定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同樣地,酒店入住,前臺服務人員問候一聲“您好!歡迎光臨!”離開時,他們再送上祝福“祝您一路平安”!這是多麼溫馨的場景,為什麼要搞無人酒店,為什麼要消滅這些人際互動的場景?

17歲男孩自殺背後,隱藏著互聯網的巨大黑洞

消滅你,與你無關。在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的今天,商業地產,正在經歷一場文明的屠殺。越來越多的商店關門,原來熙熙攘攘的商業街區,只剩下餐飲、房產中介和培育機構,許多路段甚至形成了無人街區。

現在,電商平臺又把眼光瞄準了小菜場。通過大數據,他們瞭解了消費者家庭結構和消費偏好,進行精準推送,配送門店附近3公里範圍內,蔬菜海鮮30分鐘送貨上門。不難想見,不久的將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小菜場也將大量關閉。

日益凋敝的街區,不復昔日的繁榮,道路上穿行的,是大量的外賣車輛,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互聯網發軔於美國,歐美國家的網絡基礎設施,未必不如中國,他們為什麼沒有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在這些國家,商業街區,依然人流如織。

英國一位爵士稱,中國允許電商如此快速地發展,這是社會經濟管理的嚴重失誤。他說,英國政府和企業家不是傻瓜,它們建幾個電商平臺易如反掌,但為什麼不做?是價值判斷使然。英國政府知道,一個商業小店鋪,背後就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摧毀了它們的生存環境,那是社會的災難。這位爵士說,商業有其基本規律,它的作用不只是買賣商品,而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把人、公眾吸引到大街上去。當他們一家、兩家店鋪尋找,以購買一件滿意衣服的時候,他們很可能發生遠超過一件衣服價值的“隨機消費”。比如,夫妻兩個人逛街,可能產生餐飲消費,可能一起看一次電影,如果有孩子,他們還可能為孩子買些“過去根本沒想去買的東西”。而且,市民這樣的逛街行為,使得一個城市產生了巨大的活力,它是城市的重要景觀,也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政府和社會而言,消滅你,不再與你我無關,它關乎的是就業與社會穩定,關乎的是生活品質的定義與追求。價值判斷與社會文明

我國公司法第五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承擔社會責任。在總則裡旗幟鮮明地倡揚社會責任,幾乎是全球公司法的通例。資本總是帶有原罪,需要科以社會責任以衡平和矯正。

然而,缺乏價值觀的引領,資本裹挾之下的社會責任,卻經常淪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此時,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個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的年代,終極追問是,如何處理人類與技術的關係?盧梭在《論人類平等的起源》中提出的經典命題是,科技發展必然伴生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嗎?盧梭給了一個逆向的結論,認為人類應當對技術進步抱以積極而謹慎的態度,因為人類社會是一個人倫社會,是一個倫理意義上的存在。

17歲男孩自殺背後,隱藏著互聯網的巨大黑洞

當下,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的融合,正在催生能夠分析人類並跟人類展開交流的算法,這些算法的執行能力,將很快超越人類醫生、司機、士兵與銀行家,最終將數億人擠出就業市場。正當人們普遍擔心失業問題時,蘋果公司的CEO庫克卻更擔心人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沒有對結果的敬畏之心。“科技本身是不夠的,一定要讓科技與文化、人文結合起來,才可以讓它理智。”已故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都不能以消滅人際交流為目的。在資金與技術裹挾著商業利益一路狂奔的路上,一個最本源的問題是價值判斷,即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是否應當大面積、全方位地向生活消費領域滲透?我們是否應當向歐美國家學習,將新技術更多地用於生產與製造領域?而在生活領域,慢,或許才是生命的本質。

生活的腳步,無須步履匆匆,緊趕慢趕,也趕不上地老天荒!

作者:羅培新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長,教授)

編輯:何易 王嘉旖

責任編輯:邵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