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作者:Sylvia

最近,香港地產圈發生了幾件事:李兆基宣佈不久後要卸任擔任將近半個世紀的恆基兆業主席職務,接著,李嘉誠又因屈臣氏的事被扯上頭條。

其實,從歷史眼光看來,這些如今在國內外CBD、酒店、住宅等地產領域叱吒風雲的大佬們,大多從上個世紀初出生,大多經歷一個完整的世紀,也大多也親眼目睹了國家最分裂的歷史。

大多更是都有相似的人生境遇。

相似的時代背景,相似的打工經歷,甚至連心酸起來,都是相似的。

01

親人離世、家庭漂泊、艱難求學:1900-1940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40年代香港


1923年出生的霍英東曾說,“人生就像大戲,在舞臺上我們身穿皇帝或乞丐的外衣,戲完了,我們就把外衣脫下。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必須接受命運分派的角色。”

當過“乞丐”,也當過“皇帝”,不過最讓霍英東難忘的,應該還是當乞丐的時候。

從記事起,就與家人住在舢舨上,祖輩都是“能吃一天算一天”的船戶。

他出生的那個年代,香港流行一陣炒市面,所謂炒市面,即到市場炒金炒銀炒貨幣。20年代末,僅廣州就有華資銀行16家、銀號477家。大炒即銀行銀號金鋪,小炒即無店無號的散戶。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霍英東


李兆基的父親,就在二十年代開設了金鋪和永生銀號,經營黃金、匯兌等業務。

李兆基學習能力特別快,據說其在12歲左右,就學會了看金、化金等技術,15歲就逐漸接管父親的店鋪。

當時的炒市面,猶如今日炒股,“一夜暴富、一朝破產”司空見慣。

在眾多炒客中,一位叫周至元的人,眼光犀利,懂得見好就收。

也正是因為炒市面,他與廣州的金鋪交往頻繁,由此也熟悉金鋪的經營,逐漸萌生經營金鋪的想法。

後來,他在澳門開了一家金鋪,叫“周大福”。

在周至元以後,馮景禧、李兆基等大佬也相繼參與過炒市面,積累第一桶金,也都成為他們後來創業的原始資本。

儘管從30年代至今的半個世紀,港澳出現的金鋪有幾萬家之多,不過,由於時局動盪、人口變遷,真正能成氣候的金鋪,寥寥無幾。

同時,揹負行囊、扶老帶幼、拖家帶口,匆忙趕往另一個不熟悉的城市,很多人疾病纏身,毫無安定感,是那個時代下家庭的常態。

在日軍進犯潮汕地區的時候,剛到潮州還沒安穩下來的李雲經,因不願為日本人工作,被迫又要帶著十歲左右的李嘉誠及其他家人,向後溝弟弟那裡轉移,同行的老母親還生著重病,不堪長期跋涉,老人最終還是去世。

迫於日軍逼近,李雲經只好和弟弟草草把母親安葬。

同樣,在潦倒年代,霍英東一家在船上的生活也更加艱難。

7歲那年,霍英東就在一場風暴中失去了兩個哥哥,不久又失去了久病的父親。

水上人家的婦女擔起養家餬口的重擔。霍英東母親不想讓3個孩子重蹈兩個兄長的覆轍,於是她決定結束水上生活,棄船登陸,搬進了貧民窟。一間20多平方米的屋子住著幾十個人,本就不大的空間還要有幾張3層高的鐵架床。

霍英東曾回憶說:“幼年時代我家境很不好,一家人住灣仔石水渠街,在那又破又舊的地方,有些睡三層碌架床,有些睡帆布床,有些晚上才開一塊床板。這樣的環境,肺癆威脅著每一個人。同樓之中,姓樑的一家死於肺病,這是我至今難忘的事情。”

即使時代紛亂,每個人的生活還要繼續,但凡有口氣,就要想著接下來的希望。

曾是廣州一個綢緞莊夥計的鄭敬詒,則把兒子鄭裕彤送上當地的小學,小夥計出身的鄭敬詒,就期望兒子走求學之路,將來幹一番大事業。

如今看來,鄭父的心願不僅達成,還大大超乎想象。不過,當時的現實卻未必理想,鄭裕彤在求學時,並未顯示出特別的過人之處。

與霍英東們出身判若雲泥,何鴻燊可謂是富家子弟,他的父親,當過東華三院主席、二十四行商會主席和華商會所主席。

所以何鴻燊在皇仁書院讀書時,最初學習成績並不突出,他自己反思,“有錢子弟讀書總是差點,我念的是第三級D班,即是成績最差的一班。”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何鴻燊


1936年,13歲的霍英東也考進了皇仁書院。

這期間,霍母無論吃多少苦,每月都會拿出5元的學雜費供霍英東繼續學業,每天還要給霍英東一點零花錢,用於搭電車或吃午飯。

但何鴻燊的好運也沒有維持太久,兩個舅舅的投資失敗,無法還債而自殺,從此,家庭一路走上下坡路。何鴻燊的父親何世光帶著兩個大兒子,拋下嬌妻和何鴻燊姐弟,逃到暹羅(泰國)一走了之。

父親走後,家裡值錢的物品幾乎全都用來還了債,何鴻燊與母親在香港甚至一度連住的地方也沒有。

巨大變故發生以後,何鴻燊也一改紈絝公子做派,以優異成績入讀皇仁書院,後來更是考進香港大學,在學校混的風生水起,不僅成績優越,加上長得帥氣,還成為很多同齡女生眼裡的暗戀對象。

由於出身不同,有人可以輕鬆得到讀書機會,有人則抓住一切機遇只為念書,當然,也有人沒機會讀書。

在中山出生的郭得勝,所受的教育就不多,只在鄉間讀了幾年書,之後就跟父親學習經營雜貨生意,專營批發。

即使沒讀過書,那幾年,郭得勝跟著商人父親,從低層做起,耳濡目染,也學了不少經商技巧和人生知識。

02

中止學業、戰亂動盪、推銷盛行、第一桶金:1940-1950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50年代香港

到了1940年代初,香港被日軍佔領,讀書從奢侈變成了不可能。霍英東、何鴻燊、鄭裕彤們,都被迫中止學業。

早在1938年10月,日軍就向廣州進犯,10月攻陷廣州。數月之內,廣州有百萬市民逃出城區,有的逃回老家,有的則去了香港澳門。

不到10天功夫,逃往澳門避難的人口猛增5萬以上,當時的香港《星島日報》駐澳門記者稱:“其熱鬧情形,大非往昔可比。”

何鴻燊也逃到了澳門,在有權勢的堂祖父何東的幫助下,謀了份差事——防空警報監督室的電話生。

這是一家中、日、葡聯營公司,主要業務是“向駐紮在廣州的日本軍隊提供拖船、駁船以及其他運輸工具,以此來換取大米、布匹以及其他東西,用來滿足澳門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要”。

而在皇仁書院快讀到畢業的霍英東,也因皇仁書院停學而被迫進入社會打工,因為打工的地方離家太遠,基本需要通勤兩三個小時,本來一天打工的錢就不多,為了節省薪水,霍英東還要自己騎車去。

他前後當過鐵匠、鉚工,做過汽車修理、經營過雜貨攤。

在一次機場當搬運工的經歷,一個失誤使他失去了一根手指。後來在一家糖廠打工時,操作時又發生了一次爆炸,毛手毛腳的他,又被廠方辭退。

日軍來犯時,郭得勝一家離開石岐,也前往澳門,憑多年來經營生意的經驗,在澳門開設了“信發百貨商行”。

而剛剛成年的馮景禧,離開故鄉廣州,孤身來到香港,在九龍土瓜灣的船塢當學徒,一天的工資只有可憐的1角3分錢,晚上還要到工人夜校做兼職。

戰火來襲的時候,鄭裕彤剛好小學畢業,為此,父親鄭敬詒特意去了一趟澳門,在徵得摯友周至元的同意後,決定將兒子送到周大福金鋪做學徒。

1940年,鄭敬詒帶兒子投奔其未來岳父,不過鄭敬詒並沒告訴兒子“指腹為婚”一事,擔心兒子以“郎婿”自居,不求上進。

同年,李嘉誠跟隨父親逃離粵東潮州老家,投靠香港的舅父,即香港鐘錶大王莊靜庵。

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英軍抵抗了八天,便乖乖投降。

霍英東在社會幹苦工多年,母親與朋友合夥集資開了一家店鋪,霍英東終於擺脫苦工生涯,也找到一份相對”安全“的工作。

當年的雜貨店,每天早晨6點營業,晚上10點關門,霍英東早早來到店鋪,有時需要面對一二十名顧客。這就更要求他眼觀四路、耳聽八方,“頭腦像計算機一樣又快又準地轉動。”

霍英東不僅在來往交易中,默默記熟了斤錢兩口訣,能夠迅速算好錢帳,有條不紊應對顧客,平日也經常偷偷跑到別的店家觀摩。

李嘉誠一開始在香港找的工作,便是在一個茶堂當跑堂,在此之前,李嘉誠找過好幾份工作,統統被拒。

千辛萬苦找到的工作,十四歲的李嘉誠在茶館就分外努力,茶居的工作時間很長,早上天還未亮就要起床,晚上夜市完了才回家,一天做十多個小時,也沒有多少假期可言。那時,李嘉誠每天第一個到茶樓,因為手錶比別人調快了10分鐘。

李嘉誠在跑堂時,碰到不少生意人,善於觀察的他,還對這些茶客的信息一一分析,什麼身份、什麼喜好,都是他平時思考的內容,也成了他日後與人推銷的關鍵力量。

打工兩年,有了一定積蓄的李嘉誠,回到舅舅的鐘表鋪,僅半年時間就學會了各種型號的鐘表裝配及修理。一年後,李嘉誠又到了一個五金廠當推銷員。

鄭裕彤則在岳父的金鋪裡,從打雜幹起,絲毫不敢懈怠。他對做珠寶生意極有興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營銷的要領。

後來,鄭裕彤在每次上班前,還形成了“看鋪”的習慣,即偷偷觀察其他同行金鋪的門面陳列、營銷策略等,其中就包括周生生,兩家關係也很好,經常在一起切磋生意。

據說後來鄭裕彤,知道指腹為婚的事,還是從周生生的人那裡聽來的。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李嘉誠


李嘉誠、鄭裕彤都是生性靦腆、比較內向,但在推銷時,都顯示出了過人的才能:

鄭裕彤在碼頭拉客時,表達時的笨嘴笨舌,反而給人留下誠實可靠的印象,客人更容易信賴。久而久之,也學會了觀察客人,憑直覺就知道哪類船客需要將金銀兌換成“散紙”,十有八九能夠”逮“住客人回周大福。

李嘉誠憑藉茶館訓練的觀察分析能力,一眼就能看出客戶是什麼類型,後來李嘉誠總結成功原因,一是勤快,二是創新。

很多大佬都是從跑堂、說話、稱秤、算賬開始,培養起對金錢和數字的敏感性。

霍英東曾說,“因為如果不能面面俱到,買主就會離我而去。”

相比身世更加坎坷,社會經歷更加艱難的霍英東們,葉德利、李兆基等人則更為順利一些。

四十年代,葉德利重返香江,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國民收銀機公司當推銷員。

葉德利驕傲地回憶,“我當時見的老闆是英國人希尼斯,他問我有何才幹?要多少薪酬?

能講英、法、德、荷蘭、馬來語等6種中國方言的葉德利,當時就有底氣的稱,薪酬希望最好能像老闆那樣多。”結果,翌日真的接獲通知可以隨時上班。”

葉德利由於通曉多種語言,加上長袖善舞,交上了很多朋友,他來自東南亞的背景,不久跳槽出任仰光分公司經理。葉氏在新公司不久就立了大功,取得香港5%的食米配額,很快被提升為香港及東南亞區的總經理。

香港淪陷時,何鴻燊來到聯昌公司,最初的工作就是給大名鼎鼎的佩德羅·羅保當祕書。何鴻燊從羅保那裡學到不少有用的商業知識。

當時的何鴻燊記憶力超群,對數字極其敏感,可以熟記2000多個電話號,上級每有問詢,他均能對答如流,在做成幾筆大生意之後,何鴻燊被提拔為公司合夥人,並從年終分紅中,獲得人生第一個百萬港幣。

摸透生意訣竅後,何鴻燊用分紅所得創辦了澳門水火公司,是一家煤油生產廠,由於是澳門僅有的煤油生產商,水火公司順理成章地成為採用煤油發電的澳門電燈公司唯一供應商,這項生意讓何鴻燊也賺到豐厚穩定的利潤。

後來回到香港,何鴻燊與人開辦了一家建築公司,建造商鋪和住宅樓宇。

1945年二戰結束後,英國重新統治香港,那時的香港已是千瘡百孔。

一位香港富豪曾回憶,“當時,慶祝凱旋的禮炮轟鳴,而陸上卻是斷壁殘垣,滿目瘡痍。”

哪邊有危機,哪邊就有機遇。戰後,一切重建的任務,由政府指派,最後還是要落到商人的手上。

二戰結束後,王德輝的父親帶著家人從上海來到香港,那時的華懋公司,還主要經營塑膠生意。

1946年,鄭裕彤則受岳父委派,到香港開設分行,店址選在皇后大道中,風頭逐漸蓋過澳門總行,後來執掌大權的鄭裕彤,瞄準了鑽石業務,更是創造了“世人提到鑽石就會想到周大福”的神話。

郭得勝一家也從澳門返回香港。在上環開設“鴻興合記”,經營雜貨和工業原料。後來,郭得勝的生意有了起色,進一步發展成立“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業務也延伸到東南亞各地。日後創立的新鴻基,“鴻”字也是來源於此。

李兆基則揣著一千元錢,獨自一人來到香港打工,加上在香港兄長的幫助,李兆基通過買賣黃金、販賣五金、進出口貿易等,賺足了第一桶金。

1950年,李嘉誠則辭去銷售員工作,自己當起老闆,創辦了塑膠廠,起名為“長江”。

霍英東則在朝鮮戰爭期間,靠著向大陸運輸戰略物資而獲利頗豐,不過也因此受港府、美資等排擠,後來更是與鄧小平有幾次見面,鄧小平的女兒鄧榕曾提到,“我父親與很多香港的朋友都有很深的交往”,其中就有霍英東。

霍英東的母親更是抓住時機,用7000元港幣自置了一艘小貨輪,重出大海開展駁運生意。

從此,霍家的生活條件不斷變好,繼而走向安穩,不僅安穩,後來進擊地產的的霍英東,更是走向“暴富”。

03

相湧地產、風格保守、大幅攬地:1951-1970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70年代香港


1951年,香港才只有兩百萬人左右,擁有“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市場”。但政局不穩,大多數人並沒有房產行業將要大火的預感。

早在做黃金生意時,李兆基就覺得,動盪的政局,無論什麼貨幣,都是靠不住的,唯有實物才是保值的最佳辦法。

不僅李兆基這麼覺得。

1952年,有遠見的鄭裕彤,就說服岳父,在跑馬地購下4萬平英尺土地,建成了藍塘別墅,可謂是其投身地產的雛形。

後來,在有了一定積蓄以後,霍英東也投身房地產。

1954年,霍英東斥資130萬港幣,又向匯豐銀行貸款150萬港幣,在銅鑼灣買下一棟大廈,創辦立信建築置業公司,並首創“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樓花概念。

1958年,李兆基與好友馮景禧、郭得勝合夥成立永業公司,從事房產物業的投資建築,經過7年的積累,後來又成立了新鴻基,分別取自三人的名字或公司。

同年,李嘉誠決心投身房產,在北角購地建了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靠收租物業賺錢,儘量不向銀行貸款。

在香港地產業一度達到高潮時,鄭裕彤反倒更加冷靜,並未花大手筆購置土地。只是建一棟、賣一棟,穩紮穩打,絕不會“搏光”。

事實證明,越少向銀行貸款的房地產公司,揹負風險也越小,也能更少避免在後來的銀行危機被波及。

1960年代初,王德輝自立門戶,與龔如心夫婦二人聯手創辦“華懋置業”。

一開始經營西藥、化工原料發展,後來公司規模擴大,華懋也將主要業務轉向地產,從買地、建房到銷售、租賃一家獨攬,公司也是投資風格保守,儘量不向銀行借貸。

王德輝夫婦二人的節儉日後更是出了名。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鄭裕彤


到了1970年,鄭裕彤終於瞄準時機,與匯豐銀行董事長何善衡、郭得勝等人,創立新世界。公司上市後集資1.6億港元,成為當年的“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

在鄭裕彤創立新世界的兩年後,李兆基離開新鴻基後,又創立了永泰建業。風格同樣保守的他,也不喜歡參加高價競拍的土地拍賣,永泰建業更喜歡以低價收購舊樓,然後拆卸重建。後來,李兆基又創立恆基兆業,1988年永泰與恆基合併,組成如今的”恆基兆業“。

1967年香港房地產動亂,大量業主低價拋售,在這個機會下,霍英東、李嘉誠、李兆基們更是紛紛大量購置房地產,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土地儲備。

後來有人對此評論:

如果沒有當時香港突發的銀行危機,現在的地產巨頭,根本不會是當時還在地產界毫無名氣的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等人了。

04

後起之秀:1970-1990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90年代的香港


晚於李嘉誠年代出生的趙世曾、劉鑾雄,都算是富二代,父親基本也都是香港有名的行業大王。

在大佬們都有了一定積蓄,紛紛躋身房產的1951年,可謂為後起之秀的劉鑾雄出生,同是潮汕出身的他,還與李嘉誠惺惺相惜。

在加拿大唸完書後,回到香港,從底層幹起,有了積蓄後,沒有接手家族生意,而是自己創立了生產吊扇的愛美高。

在一次高價拋售愛美高又低價回收的經歷中,劉鑾雄初嘗股市的甜頭,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劉鑾雄擅長股市,通常,他喜歡專門狙擊那些控股權不穩的公司從中漁利。據說其參與的公司,都會股價大漲。

尤其是對大企業——華人置業,打了非常漂亮的一仗。

華人置業,由兩大世家馮平山和李冠春於1922年創立,1968年在香港上市,當時,這家公司的股票交易很少,價格低迷。

兩大家族的後人各持股約1/3,都想收購對方股份,獨自控制華人置業,正在對峙之時,劉鑾雄扮演起“漁翁”的角色。他提高收購價,宣佈介入收購戰。

重利出擊之下,李氏家族的人最先崩潰,把所有股權賣給愛美高,而馮家的一個持股人也把股票賣給愛美高。

結果,劉籤雄手上擁有華人置業超過4成的股份,擁有了控制權。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劉鑾雄


這一戰,完全奠定了劉鑾雄在香港商場上的大鱷地位。

80年代,他狙擊能達集團,輕鬆賺了650萬元。然後再成功收購持有大量中華煤氣股份的華人置業,迫使大股東李兆基斥資10億元,劉鑾雄順勢把手中的煤氣股全部拋掉,又賺了數億元。

那時候,劉鑾雄在香港股市的狙擊是出了名的。上市公司只要與他的名字沾上邊,股價往往急升,引得大批股民瘋狂購買。

在英國讀了建築專業的趙世曾,後來成立了建築設計事務所,也用與眾不同的辦法搶地產生意:把設計費作為訂金用來買客戶的房子,也因此獲得大量地產。

趙世曾在地產上的第一筆橫財,來自上世紀60年代未買下紅磡一處地皮,轉手賣給新鴻基的交易。“一筆賺得70萬淨利。50年前的70萬很好用,相當於現在好幾億。”

而到了1974年,趙世曾拉來李兆基、郭得勝、以及恆生銀行創始人何善衡、何添等人,拿地、拿錢入夥華光地產,然後一翻搗騰把華光地產也上了市。

有媒體曾稱:

超人的長江實業、大劉的華人置業、四叔的恆基兆業、郭主席的新鴻基、鯊膽彤的新世界發展,聚齊五顆龍珠,可得香港經濟半壁江山。

這些富二代們還有一些相同點,比如跟香港影視圈總要扯上點關係,香車美女、泳池派對...倒是也滿足了普通人對豪門的想象。

05

結語

一代港商謝幕: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香港簡史》曾有一段描述:

“這塊彈丸之地存在著激烈而殘酷的生存競爭,許多從四面八方到此謀生的人,很快便會被這裡的環境同化,成為‘香港人’。”

“香港人”是真有經商頭腦。

那時的潮汕人,更有句人人皆知的原則:30歲以後一定要自己創業,如果過了而立之年還在為別人打工,是被人瞧不起的。

所以他們在打工的時候,就時刻做著日後創業的打算。

連素有“波霸”之稱的女星葉子楣,曾出演過周星馳電影《情聖》,也知道利用名氣,開了一家甜品店,名字就叫“波霸”。

話說名字起得好,客人真不少。

香港的富豪,多集中在金融、地產、商貿和運輸,甚至有人說,香港的傳統經濟產業過於強大,過於創新和變革的互聯網行業,反而很難在這裡生存。

霍英東日後發跡,還經常帶子女參觀自己曾經住過的貧民窟,不忘教導子女自己的當年經歷,莫忘初心。

李嘉誠後來回憶,“最大的心願是一天能睡上七個小時”,想必是說出了那個年代眾多大佬的心聲。

時代已去,在有名的“康波論”裡,這些大佬除了個人勤勉,也無非趕上了種種風口。即使經歷再難以複製,從這些人的故事裡,總是可以依稀,窺見每一個現代人的影子。

參考資料:

[1]《走進霍英東》,馬群丁,唯豫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年

[2]《李嘉誠 利潤來自大趨勢》,李慧泉著,文出版社,2016年

[3]《潮汕商人勝過猶太商人》,嘉誠編著,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年

[4]《他們怎樣赤手空拳成霸業》,金友著,延邊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地產大亨創富揭祕》陳昌照,楊澤編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

[6]《鯊膽大亨 鄭裕彤傳》,祝春婷著,廣州出版社,1996年

[7]《豪門興衰 香港商業百年》,杜博奇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