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服到洋裝:明治維新、關東大地震與日本女人的服飾的變革

從和服到洋裝:明治維新、關東大地震與日本女人的服飾的變革

最近,日本和服在網絡上火了一把。為迎接202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發起了“KIMONO PROJECT”項目,要為196個國家制作代表其國家特色的和服,一個國家一個樣式。如今已經完成了100件和服的製作。

日本為中國製作的和服,其花紋有五色祥雲、長城牡丹、紅梅翠竹,還有玄底碧海和熊貓寶寶,配色黑、白、紅、綠、金,這些中國元素很好地體現了端莊典雅的中國風致,和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和服制作者高倉慶應說,要用和服表現一個偉大的國度,此話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好感。

從和服到洋裝:明治維新、關東大地震與日本女人的服飾的變革

一、和服和西裝的碰撞

和服是日本傳統服飾,日本人口99%是大和民族,和服之名由此而來。它的形制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明治維新以前,日本視泱泱中華為老師,他們學習我們的政治制度、建築風格和衣冠服飾等。拿和服來說,它還有一個名字“吳服”,因為三國東吳的織物和衣服制法傳到日本以後,被日本人沿襲下來,融合進民族服飾中。今天很多製作和服的服裝店還叫“吳服店”。在學習吳服的基礎上,日本還模仿隋唐服飾,綜合而成和服,因此和服又叫“唐衣”。

和服最華美的時期,是在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年),相當於中國唐宋時期。這一時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日本人在學習了唐文化後,開始發展獨具大和民族特色的新文化。至明治時代,現代意義上的和服才基本定型。

然而,在明治時代,西裝席捲了日本,好不容易定型的和服,受到了西裝的衝擊。

1868年10月,日本第122代天皇明治宣佈改年號為“明治”,次年6月,開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宗教等領域進行社會改革,向西方學習,史稱“明治維新”。

從和服到洋裝:明治維新、關東大地震與日本女人的服飾的變革

明治天皇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全盤西化,表現在社會生活方面,從官方到民間,掀起了剪西式髮型、穿西式服裝的熱潮。不過這個規定,只限於男人。要是不剪西式髮型,不穿西裝,絕對會被群嘲。

1871年11月,日本政府派巖倉具率領48人使節團出訪歐美,學習資本主義制度和西方文化。使團所有人都剪了西式髮型,穿上西裝,只有巖倉具仍穿著和服、梳著髮髻。結果到美國後,留美的日本留學生看不下去了,直呼穿和服、留髮髻就是未開化的象徵。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巖倉具換上西裝,剪了西式髮型。

服裝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改革服裝會遇到極大的阻力。在日本,倡導服飾改革方面,出現了一個鐵血人物——大久保利通。此人號稱“東洋匹斯麥”,為了改革,遇山劈山,鐵血無情。他說:如果我們還穿著過時的和服,西方國家就不會平等對待我們。

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7名武士刺殺,享年49歲。他用生命加速了日本歐化的速度。

從和服到洋裝:明治維新、關東大地震與日本女人的服飾的變革

動漫中的大久保利通形象

日本男性,特別是上層社會的男性,基本都穿上了舶來的西裝。而民間婦女大多仍喜歡穿和服。誰又能預料,美麗的和服,有一天會絆住人們逃生的腳步。

二、關東大地震、大火和海嘯

日本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洲板塊之間,板塊活動劇烈,因此地震多發。

1906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助理教授今村明恆發表了一篇文章,預言50年內日本相模灣將發生大地震。同校地震學泰斗大森房吉看到此文後,猛烈抨擊今村。大森說:“這樣會導致人心惶惶,不利於社會穩定。”大森房吉是日本地震學的開山鼻祖,他的否定,導致今村明恆很難在圈裡混了。

1923年9月1日,星期六,一場末日浩劫正向日本關東地區逼近。中午時分,街道上人潮熙攘,家庭主婦們正在準備飯糰和味噌湯,寫字樓裡上班族正在忙碌著。沒有人察覺,他們正在滑向人間地獄。此時,大森正在澳大利亞悉尼天文臺訪問。突然,地震儀記錄筆瘋狂搖擺。沒想到,17年前被他否定的大地震,正在東京西南部50公里外的相模灣爆發,震級8.3。

從和服到洋裝:明治維新、關東大地震與日本女人的服飾的變革

關東大地震

11點58分,東京、橫濱等城市淪為人間地獄。震後引發了大火和海嘯,成千上萬的日本民眾被大火、海嘯吞噬,很多人在房屋高樓倒塌之前逃了出來,卻又掉進了深不見底的裂縫……

震驚之餘,大森房吉心臟病發作,回到日本不久便去世了。死前,他將後事拜託給了今村明恆。這次大地震給日本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死亡15萬人,受傷20多萬人,200多萬人無家可歸,東京城85%的建築,橫濱城96%的建築,化為廢墟。這是20世紀地震史上“三大毀滅性地震”之一。

三、震後和服的命運與服制思考

地震發生時,由於很多婦女兒童仍然穿著和服,行動不便,躲避不及,結果遭遇不幸,或身體留下殘傷。

在地震之殤與和服之美間,日本婦女必須做一個選擇題。1924年,她們發起運動,推進女裝西洋化,改穿套裙或其他服裝,只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才穿和服。

在生命與傳統之間,該如何抉擇? 是用生命捍衛傳統,還是傳統讓位給生命?在生命與美麗之間,又該如何抉擇?是用生命照亮美麗,還是用美麗照亮生命?

傳統是每一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抒寫的,每一個人都是傳統的構建者和參與者,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麼傳統就是沒有活力的死的東西。同樣,美麗也是人們來呈現的,人不存在了,美麗也只是一個面具而已。對於傳統,有所選擇的保留,這才是對傳統應有的珍惜、理解與尊重。服飾應該服務於人,適應於自然與社會,否則人不就成了服飾的奴隸了嗎?

從和服到洋裝:明治維新、關東大地震與日本女人的服飾的變革

日本藝伎

文史君說

和服不適合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不過作為傳統在現代的映照,而被保留下來。如今,西式服裝已成為主流,但在日本人心中,和服仍是他們向世界誇耀的遺產。這也是日本在即將到來的奧運會上,以傳統和服為載體,向外界傳達“同一個世界”理念的初衷。

現代如何接納傳統?傳統如何照進現代?在現代社會,中國的漢服與日本的和服,面臨的困境何其相似。在漫漫歲月裡,漢服詮釋著中國人的典雅與端莊。在物換星移中,和服遮蓋了日本人羅圈短腿的身體特徵,將身體的不足化為一種風致。今天,日本用傳統和服表達“同一個世界”的現代理念,體現的是日本民眾對傳統的呼喚。在我國掀起的漢服熱,也是中國人對傳統的自信。

大街上時常可見小哥哥小姐姐們穿著美麗的漢服,有人覺得這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有人覺得這是復興傳統。其實,文史君倒覺得,現代是從傳統中來演進而來,開放、包容、多元正是現代社會的特徵,在適當的場合和節點,通過多種形式展現漢服的魅力,體現的正是我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趙豐等編著:《日本和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魏柏林編著:《地震與海嘯》,廣東經濟出版社2011年版。

顧申主編:《和服》,青島出版社2012年版。

王鵬華:《舊日本 新日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年版。

竺小恩、葛曉弘:《中國與東北亞服飾文化交流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青驄馬小史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