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家祠堂:“小段”的合肥足印

段家也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最出名的當然是段祺瑞,另一位族人段芝貴也是如雷貫耳,他就是段氏祠堂的主人。

"

段家祠堂:“小段”的合肥足印

段家也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最出名的當然是段祺瑞,另一位族人段芝貴也是如雷貫耳,他就是段氏祠堂的主人。

段家祠堂:“小段”的合肥足印

段氏祠堂的原貌

關於段氏祠堂的歸屬,曾在合肥有過不小的爭論。很長一段時間,主流觀念認為,段家祠堂為“段合肥”所建。當年,“合肥通”牛耘發文,提出段家祠堂的主人是段芝貴,曾引起軒然大波。後來經考證,段氏祠堂確實為段芝貴的私人祠堂,祠堂壁嵌石上刻文記載了建築由來和經過,也明確標示為段芝貴所建。

據段家族譜記載,段家祖籍江西饒州,明代遷安徽,先落戶英山縣(時屬安徽,今屬湖北),後至壽州(今壽縣),又到六安太平集。段祺瑞6歲時,祖父段佩舉家遷至合肥,定居在今天蜀山區小廟鎮四十埠村。段佩早年與劉銘傳是販私鹽的好夥伴,

後又同辦團練,都編入了淮軍。段祺瑞8歲之後,跟隨段佩營駐蘇北宿遷,直至15歲才回到合肥,17歲赴山東開始軍政生涯。

段祺瑞在合肥短暫的歲月,沒有留下太多的房產,也沒有建造祠堂的記錄。而同宗的段芝貴,在淮河路和六安路交口附近,修建了段家祠堂。段芝貴曾任湖北都督、陸軍總長、京畿警備司令等,年齡為段祺瑞小、地位比段祺瑞低,但是輩分高,他是段佩的同族兄弟,算是段祺瑞的祖輩。因此,歷史上一直有“小段不小,老段不老”的說法。

許紹堂說,合肥歷史上,淮河路本非路,而是城中一條金斗河走向,唐代起沿河兩岸發展成為繁華熱鬧的大街。後來,金斗河堵塞逐漸變成臭水渠,便將其填塞形成連貫街北、街南一條路,解放後命名“淮河路”。段家祠堂位於淮河路西段,但由於祠堂建築群龐大,分為調堂、公館(住宅)、花園三部分,西至今天的第一人民醫院,北迄合肥工業大學北區,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佔地200多畝。

段氏祠堂東邊為調堂,三進九大間,琉璃瓦、風火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跨過山門,過天井院,大廳裡高懸“百世其昌”、“再造共和”等匾額。祠堂天井院西牆,有月門通往公館區和花園,是四合院式建築,解放初期還存四進五個天井,約40間房屋。

當年修築祠堂時共花去6萬多塊銀元,這在當年可是很大一筆錢。中原大戰時,蔣介石“五虎上將”中的“虎將”衛立煌,曾將段氏祠堂當做指揮部,招募新兵,兩個月在合肥招足兩個團。解放後,段家祠堂曾作為軍管會臨時駐地。上世紀70年代,祠堂後進毀於大火,前邊兩進也被拆除,改建為辦公、宿舍樓,原在段家祠堂南邊辦公的新華社安徽分社搬了過來。四合院式的住宅建築,雖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最終還是被拆除蓋了單位宿舍樓。

幾年前,段氏後人重聚,共修合肥段氏家譜,將段祺瑞、段芝貴兩支合併,放入一個宗譜中。現在,段氏祠堂已經“變身”遊園,取名“瑞園”,寓意繁榮美好。園內喬木、灌木林立,花卉、假石點綴,還有休閒廊架、座椅,兒童遊樂場地和市民鍛鍊健身場所,到此玩耍的市民又有多少知道它曾經的不凡歷史。

"

段家祠堂:“小段”的合肥足印

段家也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最出名的當然是段祺瑞,另一位族人段芝貴也是如雷貫耳,他就是段氏祠堂的主人。

段家祠堂:“小段”的合肥足印

段氏祠堂的原貌

關於段氏祠堂的歸屬,曾在合肥有過不小的爭論。很長一段時間,主流觀念認為,段家祠堂為“段合肥”所建。當年,“合肥通”牛耘發文,提出段家祠堂的主人是段芝貴,曾引起軒然大波。後來經考證,段氏祠堂確實為段芝貴的私人祠堂,祠堂壁嵌石上刻文記載了建築由來和經過,也明確標示為段芝貴所建。

據段家族譜記載,段家祖籍江西饒州,明代遷安徽,先落戶英山縣(時屬安徽,今屬湖北),後至壽州(今壽縣),又到六安太平集。段祺瑞6歲時,祖父段佩舉家遷至合肥,定居在今天蜀山區小廟鎮四十埠村。段佩早年與劉銘傳是販私鹽的好夥伴,

後又同辦團練,都編入了淮軍。段祺瑞8歲之後,跟隨段佩營駐蘇北宿遷,直至15歲才回到合肥,17歲赴山東開始軍政生涯。

段祺瑞在合肥短暫的歲月,沒有留下太多的房產,也沒有建造祠堂的記錄。而同宗的段芝貴,在淮河路和六安路交口附近,修建了段家祠堂。段芝貴曾任湖北都督、陸軍總長、京畿警備司令等,年齡為段祺瑞小、地位比段祺瑞低,但是輩分高,他是段佩的同族兄弟,算是段祺瑞的祖輩。因此,歷史上一直有“小段不小,老段不老”的說法。

許紹堂說,合肥歷史上,淮河路本非路,而是城中一條金斗河走向,唐代起沿河兩岸發展成為繁華熱鬧的大街。後來,金斗河堵塞逐漸變成臭水渠,便將其填塞形成連貫街北、街南一條路,解放後命名“淮河路”。段家祠堂位於淮河路西段,但由於祠堂建築群龐大,分為調堂、公館(住宅)、花園三部分,西至今天的第一人民醫院,北迄合肥工業大學北區,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佔地200多畝。

段氏祠堂東邊為調堂,三進九大間,琉璃瓦、風火牆、飛簷斗拱、雕樑畫棟,跨過山門,過天井院,大廳裡高懸“百世其昌”、“再造共和”等匾額。祠堂天井院西牆,有月門通往公館區和花園,是四合院式建築,解放初期還存四進五個天井,約40間房屋。

當年修築祠堂時共花去6萬多塊銀元,這在當年可是很大一筆錢。中原大戰時,蔣介石“五虎上將”中的“虎將”衛立煌,曾將段氏祠堂當做指揮部,招募新兵,兩個月在合肥招足兩個團。解放後,段家祠堂曾作為軍管會臨時駐地。上世紀70年代,祠堂後進毀於大火,前邊兩進也被拆除,改建為辦公、宿舍樓,原在段家祠堂南邊辦公的新華社安徽分社搬了過來。四合院式的住宅建築,雖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最終還是被拆除蓋了單位宿舍樓。

幾年前,段氏後人重聚,共修合肥段氏家譜,將段祺瑞、段芝貴兩支合併,放入一個宗譜中。現在,段氏祠堂已經“變身”遊園,取名“瑞園”,寓意繁榮美好。園內喬木、灌木林立,花卉、假石點綴,還有休閒廊架、座椅,兒童遊樂場地和市民鍛鍊健身場所,到此玩耍的市民又有多少知道它曾經的不凡歷史。

段家祠堂:“小段”的合肥足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