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祠—宿州路—大鐘樓

作者 李雲勝

解放後的合肥電信其實是從李公祠起步的,輾轉來到宿州路與長江中路交口以後,那裡又成了合肥電信的大本營,五層大樓的層高卻相當於七層,電信櫃檯、鴿子籠似的電話間,曾經留下了多少人的美好記憶。

李公祠—宿州路—大鐘樓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建設的大鐘樓,其實它的全名應該是“合肥長話通信樞紐樓”。它的建立,使得當時的合肥市長途電路總容量增加了2.4倍。

李公祠裡,是全合肥電話樞紐

國民黨的合肥電信局是在1946年冬搬遷到位於今天淮河路與六安路交口處的,那裡以前是李公祠,即祭祀李鴻章的公祠堂,是由當時朝廷和當地政府所興建的。

關於李公祠,安徽省文聯主席季宇先生對它的印象就是“大氣”兩個字。

李公祠—宿州路—大鐘樓

李氏公祠佔地達十五畝,呈長方形,大門南向,前齊街市,有大照壁。首進五間、次進五間,前後都有院落,需拾階五層或七層才能站上月臺;祠堂正宇為五間,兩序各有長廊繞院環拱,“屋頂很高,柱子很粗。比皖南的房屋高大,柱子粗得一個人都抱不過來,大梁也是粗壯的。 ”

後來家裡長輩告訴他,這裡解放前就是國民黨電信機構,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合肥軍事管制委員會公用事業部派出稽俊之、曹鳳吾、孫朝俊接收合肥電信。8月1日,皖北電信管理局將安徽省電話局、合肥縣長途電話管理處和合肥電信局併入後成立,皖北行署撤銷皖北郵電管理局,分別成立安徽省郵政管理局和皖北電信管理局。是年11月,皖北電信管理局改屬華東電信管理局後,改稱合肥電信指揮局,除管轄皖北區內各電信局外,還兼辦合肥地區報話業務。

合肥電信局退休職工沈左權老先生回憶說,李公祠雖然規模宏大,但裡面基本上沒有什麼祠堂的物件了。

他是上海人,是《解放日報》上海華東郵政管理局的招考信息,讓他最終來到了位於李公祠的合肥市郵電局。當時,話房、報房、載波室、郵電管理局的招待所和辦公室都集中在祠堂內,每天三百多人在那裡進進出出,一待就是幾年。

宿州路上,長途隔間要靠吼

1954年,合肥市郵電局遷到長江路120號辦公,沿用至今,只是建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公祠—宿州路—大鐘樓

今天的長江路與宿州路交匯處已經有幢高聳入雲的23層大樓,就是合肥市郵政局。一些老職工回憶說,那裡初期的門牌號是宿州路47號,前身為四牌樓郵電支局,1975年10月1日搬遷到宿州路新址,改稱宿州路支局。在1992年之前,那裡卻是一幢四層高的蘇式建築,即服務了幾代合肥人的老郵電局大廈,合肥人俗稱它為四牌樓郵電局。

在郵電部門服務了多年的海心女士告訴我,大家現在看到的郵政大樓是1992年隨著長江路拓寬改造,幾乎同步建設的,1995年投入使用。在此之前,這個地點是一幢老樓,始建於1954年,第二年就開始使用了。和合肥當年建造的重點建築一樣,也是蘇式風格。現在四五十歲合肥人記憶裡的四牌樓郵電局,指的就是這個地方。

她遞給我一張當年的照片,主樓的正上方赫然鐫刻著“合肥市郵電局”六個繁體字,門前的長江路上行人三三兩兩,有的在步行,有的在騎著自行車,只有一輛小轎車打郵電大樓前駛過,和今天長江路上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有人形象地描述那年那月的郵電狀況,四牌樓郵政局一樓營業大廳的電報和電話業務,繁忙的景象是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的。

海心是《安徽郵電報》的編輯,後來電信和郵政再次分家時到了電信部門。她對我說,你一定記得過去打長途電話的事,那時一般老百姓的家裡都沒有電話,打長途要到郵電局,先登記填表,交給營業員。營業員把話單交接線員,叫通後通知你到幾號電話室接聽電話,同時開始計時,掛線後按時間計算話費,打一次長途電話的過程麻煩的很。有時候線路繁忙還打不通,只好再跑一次郵電局。

她仍清晰地記得那時的數據:當時的營業大廳內有長話隔音間11間、市話隔音間2間,以及電信服務檯。服務檯有專人解答用戶諮詢。裝有長話顯號器1部,提示候話用戶接聽長途電話。支局配有電傳機4部、市內電話5部、長話小總機1部,經辦國際國內長途報話業務、傳真電報業務及公用市話業務。

大鐘樓前,長途電話大擴容

如果說合肥交通飯店那座10層大樓一度是合肥最高建築,那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建設的大鐘樓,一下子將十層大樓的風頭蓋了過去。

李公祠—宿州路—大鐘樓

大鐘樓是合肥老百姓的通俗叫法,其實它的全名應該是“合肥長話通信樞紐樓”。

1982年4月,合肥市電信局職能科室由宿州路47號遷入徽州路1號長話大樓院內辦公。9月,安徽省長途線務總站撤銷,合肥市電信局長途線務站復歸合肥電信局管轄。

在此前一年,合肥電話號碼由4位升至5位,年底,合肥長話樞紐工程土建部分完工。建築總面積19547平方米,其中主樓14852平方米,全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計按規定八度設防。塔樓上有雙層平臺,安裝微波天線,樓頂部設直徑約4米的自鳴電鐘4面,主機房樓為7層,層高5.1米,總高度37.5米。這就是合肥百姓口中的大鐘樓。

整幢大樓由主機房、鐘樓、營業大廳等部分組成,主機房樓佔據7層,層高5.1米,總高度37.5米。塔樓從地面至航標燈尖淨高為82.55米,是當時合肥地區的最高建築,被譽為“合肥第一樓”,成為合肥市的標誌性建築。

去合肥看大鐘樓曾經是周邊城市人的旅遊項目之一,今天說起來似乎有點好笑,但在當時的確是許多人的嚮往,就像去上海看外灘、去北京看故宮一樣。

30多年前的合肥其實比今天的縣城漂亮不了多少,環城路以外不僅建築少,人煙也相對稀少。那時的大鐘樓位置都是墳堆、土房子、雜樹林。我們在一張當時的航拍照片上看到,大鐘樓剛剛蓋了一半,旁邊光禿禿的幾乎沒有建築。稍微往遠處看一看,藕塘、池塘依次排開。蕪湖路上倒是有個交警指揮台,但不見車輛。再往遠處望去,省圖書館、物資局兩個小紅樓顯眼一些。

大鐘樓蓋好後,一度成了合肥標誌性建築,不僅大家來那裡觀賞,還成了合肥的名片,印在了地方糧票、香菸紙盒上,各種商品包裝紙上也都出現過它的身影。

對於合肥來說,大鐘樓的建立,使得當時的合肥市長途電路總容量增加了2.4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