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龍王、河伯、濤神

龍王

中國古代把麟、鳳、龜、龍稱之為“四靈”,以象徵吉祥。而龍,有一種特大的本事,能興雲佈雨。故此,從漢代起,就有了向土龍祈雨之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因佛經稱諸大龍王“莫不勤力興雲佈雨”,於是有了龍王之稱。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民間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一種傳統習俗。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民間信仰:龍王、河伯、濤神

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莫不駐有龍王,職司該地水旱豐歉。一時間,大江南北,龍王廟隨時可見,與城隍廟、土地廟相併。傳說中的龍王,多是龍頭人身。穿著龍袍,儼然像人間的帝王。在海底的龍宮裡,多是水族組成的群臣眾將,受令於龍王。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龍王時時與人間的神發生衝突。如《西遊記》的孫悟空大鬧東海,龍王被迫獻出天河定底神針,《東遊記》也寫到八仙過海時,與龍王大戰,“火燒東洋”。《封神演義》更寫到龍王與哪吒鬥,被哪吒抓去其鱗,化作一小青蛇。

這些描述,反映了人們對龍王的敬畏與蔑視。 傳說的龍王不止一個。從印度傳進的《妙法蓮華經》載有八個龍王,《華嚴經》又說有十大龍王,都是印度名字。到《西遊記》中,龍王變成中國的了,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至於為何取這個姓,就不得而知了。

河伯

河伯是黃河的水神。早在大禹治水的傳說中,就有過他的描述,當大禹去黃河邊察看水情時,見滔滔的黃浪中湧出一個長人,白麵魚身,對大禹說:“我就是河精。”說完,他送給大禹一張河圖,又告訴他如何治水,然後退入水中。 這個河伯還有名字呢,叫馮夷(或作冰夷、無夷),但來源就不清楚了。有的古書說他是華陰潼鄉堤首人,一次渡河而死,被天帝封為河伯。

民間信仰:龍王、河伯、濤神

河伯出巡是很威風的,他乘著白馬,朱鬣白衣玄冠,從十二童子,馳馬西海水上,如飛如風。由於河伯主宰了人的命運,自古人們對他十分敬畏。蘇東坡記述過唐代郭子儀被派去黃河邊鎮守,恰巧黃河改道。子儀禱河伯說:“如果水患消止,我願把女兒給你作妻子。”很快,黃河回到故道,郭子儀的女兒卻無病而終。

後來,子儀以其骨塑之於廟。 儘管如此,古來亦有人不信這些。《史記》所記載的西門豹治鄴,廢除河伯娶婦風俗,表現了人與自然鬥爭的無畏氣概。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龍王與中國民間信仰的龍神結合,成為水神,此後龍王體系遍佈江河湖海,河伯就漸漸湮沒無聞了。

濤神

錢塘江的大潮,早已天下聞名。每年陰曆八月十八,潮頭壁立,波濤洶湧,有如萬馬奔騰。人們傳說,這是濤神顯靈。

濤神者,是指春秋時吳國名將伍子胥。伍子胥曾吹簫乞食,後輔助吳王夫差攻敗越王勾踐,夫差準勾踐請和,子胥屢諫不聽。以後,夫差聽信太宰 的讒言,賜子胥屬鏤劍,令其自殺。子胥對家人說:“我死之後,可挖出眼睛,懸在吳東門之上,以便觀看越人來滅吳。”夫差聞知這番遺囑,大大惱怒,將子胥屍身,盛在鴟夷革裡,拋入江中。從那時起,民間傳說,子胥因恨夫差,常鼓動江水為波濤,以恐嚇生人。

民間信仰:龍王、河伯、濤神

直到如今,每年陰曆八月十八日午時,必有海潮隆隆從東而來,一直如線,高低不等,轉瞬一白無際,高至數丈,忽作半圓,向西直馳。四方觀客,如山如海,皆說是子胥作弄的。 所以,會稽錢塘等地,皆為子胥立廟,四時香火不斷。後來,子胥管轄之地,從吳越擴展到荊楚以西。甚至安徽、閩廣一帶亦立子胥廟,他成了天下潮水之神。但一般的看法,還是認為他主管長江水域,所以亦有人說他是江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