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42.45° N, 86.37° E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烏魯木齊

從烏魯木齊去往哈薩克牧民家裡,那扎爾先生又給我引薦了兩位哈薩克很有學問的前輩,白山先生和吾蘭先生。三位前輩都是精通漢哈文化,並且歷經滄桑的老人。聊起世事很老到,而且話鋒中藏著不少真知灼見。

我們到達目的地的時候,牧民已經按照那扎爾事先的交代一切準備就緒,進入大帳,白山先生就率先跟我說,這個氈房不是傳統遊牧民的氈房樣式,傳統遊牧民的氈房是不用一顆釘子,活動式,可拆卸摺疊。而且,哈薩克的氈房不等於蒙古包。這幾年,白山先生見過不少從內地來的遊客,大家都說要到這個哈薩克村子裡去看看蒙古包,他對於這樣的要求“隱忍”很久了。這種文化認知的錯位要是擱在心胸狹隘的人那裡,完全可能上升到民族問題上來和你探討。但白山先生很包容,只是他覺得我既然是來了解哈薩克文化的,才多嘴向我提了一句。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哈薩克族傳統氈房(拍攝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曾經,遊牧狀態下的哈薩克活動範圍是非常廣闊的,本質上他們與蒙古族就存在著斬不斷的關係。在他們的血液裡,也流淌著成吉思汗的基因。不過,民族學家有民族學家的視角,這些問題都是酒後的談資。在很多問題上,三位先生都能舉輕若重,收放自如。吾蘭先生說,漢人習慣了種地,思維習慣是塊狀的,是“田”字思維。這和遊牧狀態下的人是兩種視野和心胸。他的這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其實想想也是,我的父輩們守著家門前的一畝三分地就這樣過了一生。即便是在經濟條件好轉之後,大家能夠出行,也都是結伴出去,到了目的地拍個照,就無所事事了。他們始終不知道遠方對於他們究竟有什麼實際意義。但遊牧狀態下的百姓就完全不一樣了,見聞、姻親以及思維方式全部是開放式的,天涯也不過是快馬加鞭下的咫尺之間。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哈薩克氈房裡的手抓肉

相對於本民族的文化,白山先生的見解更具體。氈房的主人端上來一大盤手抓羊肉,白山先生就開始就這盤羊肉跟我聊起來了。在哈薩克人的餐桌上,來了貴賓就要上手抓羊肉,他們的羊肉是用鋒利的小刀順著羊骨頭剔出來的。他們不會簡單粗暴的用砍刀將骨頭砍斷,剔出來的骨頭,每一塊都有不一樣的名字和寓意。手抓肉的不同場合,也就會上不同的部位。貴賓到訪,羊胯骨和羊排是最隆重的部位。手抓肉上來以後,主人家一般會把小刀遞給尊貴的客人,由他來分食。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分割手抓肉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分食手抓肉

白山先生將刀遞給我,我示意他我還不會操作,便由他代勞。他拿起羊胯骨就開始割肉,第一塊遞給了我,然後挨著順序每人一塊。之後主人家上來,熟練的將一根胯骨剔得乾乾淨淨。一盤肉擺在那裡,肥瘦相間,還加有洋蔥之類的佐料。草原上的洋蔥特別甜,刺激性不是特別強,爽脆感和肉夾雜在一起,入口之後嚼起來非常舒服。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真的用手抓

正吃著肉,這家女主人開始上茶了。只見她拎了一把大茶壺進來,坐在氈房的案子前。她把茶碗一一擺開,然後端起一個碗,在一個鐵盆裡舀了一勺子奶皮。之後將碗放在大茶壺的壺嘴處,左手執壺,右手拿出一個濾網,開始向碗裡倒茶水。這是哈薩克的一種品飲方式,與熬煮的奶茶不一樣,奶皮在碗裡慢慢被茶湯稀釋。茶湯的澀感與奶的柔潤還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一口下去,兩種極端的味覺感受都存在,然後在口腔裡慢慢融合。在嚥下去那一刻,奶茶湯的協調度達到了極致。最為關鍵的是,這種方式可以避免浪費。一般熬煮的奶茶一次性喝不完,很容易餿掉。這種品飲法,奶皮在盆裡隨著空氣的蒸發慢慢凝結,茶湯就在茶壺裡冷熱無礙。要喝的時候,將茶湯放灶上熱一熱,喝多少調製多少,很適合牧民的勞動日常。

主人家給我們每人都斟上了奶茶之後,白山先生開始講了。他說,在哈薩克牧民家裡做客,茶是表達尊敬的最重要方式。你到一個牧民家裡,如果這家人沒有給你上茶,那麼一切歸零,剛才上的羊胯骨所蘊含的情分也直接歸零。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向茶碗裡舀奶皮子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倒茶湯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主客之間的傳遞

草原上,羊肉易得茶難得,把最珍貴的東西拿出來待客,就是一種情分的表達。這個時候,吾蘭先生掏出了他帶來的一瓶酒。這瓶酒是前兩天他女兒結婚的喜酒,那扎爾特意交代,讓他帶一瓶大家夥兒沾沾喜氣。一杯酒下去,吾蘭先生也開始發言了。他說哈薩克牧民是最早具有社會主義意識的,也可以說是最早進入社會主義狀態的。我以為他指的是哈薩克斯坦以前是蘇聯的成員國,但他要表達的並不是這個。他說,過去牧民根本沒有錢的概念,你在牧區,到了那家只要進了門主人家就會好吃好招待。牧民日常裡準備了很多茶、食物都是拿來待客的。所以,你不用帶一分錢可以走遍牧區。但現在不行了,這些老傳統正在丟失。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三杯兩盞烈酒

那應該是草原上最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時代,草原文明沒有太多連篇累牘的文獻,但是多史詩,多吟遊詩。在那些詩中,我們還能感受到來自《詩經》的味道。藍天白雲下,在和煦的清風裡進入微醺狀態,茶與酒,牧羊與馬匹,藍天與白雲,那種交融,那種對靈感閥門的刺激。詩人和哲學家就是這樣天然生成的,他們吟唱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和獲得人的掌聲。而是在那種獨有狀態下試圖與星空日月獨自對白。在中原的眾多詩人裡,只有李白具有這樣的氣質,但據考證,李白也擁有草原血統。中國詩歌鼎盛的時代是大唐,而大唐統治者也擁有草原血統。詩的靈魂還是屬於草原!格律、平仄乃至近體詩所有的規則,都是農耕區的士大夫後來才總結出來的。農耕區的認知方式就是“田”字思維,要有邊界,要有涇渭,要有田埂,要有長城,要有約定俗成的意象···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牧民炒制的乾糧,現在壓縮餅乾多用的配方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炒麥子,小麥的最原始吃法

我特別喜歡吃哈薩克牧民炒制的乾糧,草原上高熱量的糧食,與酥油、白糖以及其它的一些香料炒在一起,吃起來特別香。這種乾糧,在遊牧時代特別實用,一個人背一馬腸子,千里的路程騎著馬就去了。所以那時候農耕區的很多人不理解,這些遠在千里之外的遊牧者,是如何遊弋過來的。那乾糧,相當於現在的軍用壓縮餅乾。每年遊牧區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們都會騎著馬,拿著彎刀,越過長城來農耕區收割糧食。農耕區對這種劫掠大為惱火,統治者也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遊牧部族於中原其實也不僅僅只有破壞,他們在遊弋中加強了中原對於西北以西的認知。從作物上講,我們現在餐桌上的很多主食就來自西北以西的地方。例如小麥,哈薩克的餐桌上還保留著小麥最原始的吃法,直接將麥粒炒了吃。這種吃法保留著麥子的原香,而中原地區將麥粒磨成麵粉,在餐桌上千變萬化,很多都吃不出麥子的味道了。這種現象和茶也很相似,中原地區的清飲就講究保留茶葉的原鄉,而遊牧區將茶葉與奶與各種調味品搭配,也可謂是千變萬化。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過程其實就叫民族融合史。

我們的融合其實就在一簞食一瓢飲裡面,當我手捧奶茶碗,嚼著香脆的乾糧時,感覺心裡的那道籬笆已經拆除了。而當他們在捧起一杯茶,吃著香噴噴的大米飯時,驟然之間也感覺有了一個結實的,可以避風擋雨的溫馨小屋。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哈薩克牧民的餐桌

那杯茶,在哈薩克族的氈房裡

重走萬里茶路,探尋行者精神

活動執行及負責人:洪漠如

茶路行者在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接下來您可以在:

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雁門關、大同、祁縣、太原、北京、承德、武漢、長沙

與他約茶!(圖文:洪漠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