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超越自卑,孩子才能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兒!

好好學習 早期教育 育兒 育兒經OK 2018-12-05

在最近做的個案諮詢中,我發現,如果孩子的問題不僅僅出在孩子身上,還出在父母那裡,那麼這些父母有一個共性,他們的表達中通常有這樣兩類語言:

一是“我懂、我知道、我會的”,還沒等別人說完,他們就急著表達自己知道怎麼做了;二是“不對、不行、不好”,還沒等別人說完,他們就斷然否定了。

這兩類語言實際上是矛盾的,一類是肯定的表達,另一類是否定的表達,不過它們都是“絕對化的語言”。什麼性格、什麼心理狀態的父母經常會說絕對化的語言呢?

答案是固執己見的父母。固執己見的父母一方面很有主意,很能幹,同時他們的心理往往也是相當自卑的。

父母超越自卑,孩子才能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兒!

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以柔克剛”,心平氣和的人說起話來都是這樣的:你說的有道理,我可能不知道,我不太懂,你這樣想也許行得通,咱們可以試試……或者是:你這樣說一定有你的理由,說來聽聽……

你會發現,心平氣和之人的語言是開放式的,允許很多可能存在,而心不平氣不和的人,他們的語言體系是封閉式的——“不行,就得這樣!”或者“我知道了,你不用說了!”

封閉式語言體系背後反映的是這個人的心理狀態非但不自信,反而很自卑。自卑會導致強烈的不安,同樣不安也會導致強烈的自卑。自卑與不安都會導致一個人抓狂似的渴望獲得成就感,也就是尋找存在的意義。

很多孩子都會問父母:既然生命就是來一趟就走了,那活著幹什麼?既然都是死,還不如現在就死了!

為什麼有的孩子對學習沒興趣,不寫作業,因為他們沒找到生命的意義。有成就感、有尊嚴,沒有沒白活一遭就是有意義,否則就白死了。多麼有意義的邏輯和哲學,這並不深奧,反而是一捅就破的東西。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瞭解,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天天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愛學習怎麼辦?

如果父母不能超越自卑,那麼想讓孩子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情,太難了!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既然生命來了就走,何不好好享受?反正父母會養活他,反正家裡還有一套房子,他們也不懂得什麼叫“坐吃山空”,於是家裡就天天為孩子學習鬧得雞犬不寧、雞飛狗跳。

如果父母意識不到或者不承認問題的根本是自己的自卑,反而天天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夫妻關係不好等等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抓狂,那麼我們會越來越焦慮。每天的日子都在應付,從早上六點起床一直打架到晚上十一點,這樣的日子如果繼續延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麼健康就會向我們敲響警鐘了。

父母超越自卑,孩子才能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兒!

為什麼父母的自卑會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呢?

第一,因為自卑,所以希望證明自己。

我們不能讓別人天天表揚我們,也不能讓別的孩子說我們好,於是就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替自己活一回,替我們愛童年的自己,讓孩子通過學習補償自己童年的不快樂和不被認可,補償我們一生的不如意。

說到底,就是一種愛自己的心理需要。

第二,愛孩子。生怕今天不給孩子檢查作業,明天孩子就怎麼樣了,今天不拼命掙錢讓孩子上補習班,明天孩子就怎麼樣了,今天不給孩子做飯,明天孩子又會怎麼樣了……

這些父母真的是特別負責任的父母,但是他們既希望補償自己的童年,又擔心耽誤了孩子,這種矛盾心理讓人鬧騰。

第三,害怕丟人、出醜,沒面子。都說中國人是為面子而活,省吃儉用只為曇花一現的精彩。

實際上,核心問題就是當我們的心理越矛盾、期待越多,我們就越容易陷入功利之中。功利的人要求一旦付出就立馬有收穫,否則就會抓耳撓腮、心慌恐懼。

在經濟活動中,人們極其功利的一個結果就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假貨,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過於功利,也會“生產出”一個“假貨”,就是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

所以,我們的孩子不是真的不愛學習,他們需要父母慢下來,父母成長了,孩子才能好好學習。如果父母“不長大”,那麼學再多教育的技術也沒用。

比如,教你跟孩子認錯,你能做到嗎?就算嘴上道歉了,心裡承認嗎?願意真誠的、發自內心的跟孩子認錯嗎?就算心裡真誠,那你的表情呢?

因此,真的愛自己,真的想幸福,真的希望孩子學習好的父母,讓我們從覺察自己的自卑開始,接受我們的自卑,每天超越一點點,從自卑入手解決好教育孩子的難題。

父母超越自卑,孩子才能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兒!

宗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