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在建中)

文化旅遊項目,關鍵是做文化。文化做好了,其它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很多人都困惑,認為文化看不見摸不著,怎麼才能著手去做呢?

本文是根據房地產觀察家總經理鄒毅採訪上海圓直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創始人錢健的採訪稿改寫的文章。錢健為“興漢勝境“核心項目漢文化博覽園的主創建築師和設計總負責人,介紹了陝西漢中即將建成的“興漢勝境“項目,看看中國傳統的漢文化可以有怎樣的故事演繹?策劃師和設計師們怎樣從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著手,打造出一個符合現代旅遊趨勢的文化產品。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項目背景】

漢中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南緣。因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且因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的需要,山川秀美、物產豐富的漢中被國家劃定為“限發展地區”,為保護生態,許多工業項目不能落地,漢中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牽制。

如今,西漢高速公路使西安與漢中的同行距離縮短至3小時左右,蜀道之難不再難於上青天。去年落成的西成高鐵,連通西安、成都等地的2小時經濟圈為漢中的發展打開了一扇窗。

城市的發展需要自己名片,而毫無疑問,漢中的名片中,必然包含“漢文化”。很多學者認為,漢中自古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應該以旅遊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發揮自身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原有的工業基礎優勢,打造“中國漢文化”的品牌,發展具有漢中特色的生態經濟模式。而在漢中的發展戰略中,生態旅遊業也被確立為四大主導產業之一,期望以此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在文化積澱深厚的漢中地區,怎樣打造漢文化的品牌?負責漢文化博覽園規劃和建築設計的上海圓直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總建築師錢健認為:“漢文化博覽園不僅是位於整個新城區域的中心位置,更是文化上的核心點。這裡將以博物館、城市規劃館、漢樂府劇場等多樣化的形式展示漢朝文化,漢中文化和漢民族的文化,將通過文化參與和休閒度假的一體化設計來將城市的新區打造成文化旅遊的度假勝地,創造新的文化旅遊模式。

陝西漢中興元新區核心區——漢文化博覽園便是這樣一個融漢文化和現代城市生活於一體的旅遊項目。佔地15.46公頃的漢文化博覽園主體建築起筆於漢源島群中的3座島嶼,由主體建築漢文化博物館及東西兩側的城市規劃展覽館和漢樂府組成。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與之前錢健團隊設計的展現佛教文化的無錫梵宮項目不同,漢文化博物館等不是位於獨立的景區內,而是漢中城市軸線上的建築,因此在設計時需要更多考慮其對城市功能的體現,其所服務的對象不僅是觀光的遊客,同時還有城區居民。項目的佈局規劃、景區規劃、生態規劃、產業規劃、文化規劃等都與城市本身的建設規劃合為一體。

【與現代生活連通的漢文化】

解讀漢代建築的基本特徵,同時還能融入現代生活的時尚元素,讓居民和遊客感悟漢文化精髓的同時又能與當下生活相鏈接,並非易事。

設計師們首要面對幾個問題:漢是什麼意思,漢民族又從何得名?漢文化的文化主幹在哪裡?怎樣的環境創造能代表漢人的理想世界?這些問題是建築設計創意的源頭,也是讓遊客感動的內涵所在。為此,設計團隊從區域規劃、建築設計、室內展陳等方面入手,將漢文化揉進每一個細節中。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三山一園:理想境界的詮釋(規劃)

中國人的空間哲學中有對於一池三山的描述: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為神仙居所,也是最神祕和美好的夢想樂園。從漢代起,大型皇家園林都以一池三山的建構架構來表達對理想境界的追尋。建章宮的太液池的一池三島寓意東海之中的仙域,直到近代如頤和園的造園等還沿用這一理念。

作為漢代建築規劃的特點,一池三山的理想境界概念,在漢中漢文化博物館項目中巧妙落地。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作為整個漢源湖區域的核心建築群,漢文化博覽園的三個主體建築分別築於堆土而成的三個小島上,構成“一池三山”的規劃結構,憑藉錯落起伏的地勢和疏密有致的佈局成為園區中的標誌性建築,這也呼應了開發商最初對整個興元新區的文化規劃和城市發展脈絡的訴求。希望將漢文化展覽中心放置在區域格局的中心位置,展現整個新區的文化內涵。

山水一築:追溯漢文化源起(建築)

我們常說的“漢”,到底應該如何釋義?

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曾記載:“漢族的形成,始於漢代”。而漢中是漢王朝的發祥地,漢高祖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完成統一大業,特用“漢”字為號,建立漢王朝,留有古漢臺、拜將壇、張良廟、飲馬池等遺址。

“漢”原意取自“天上銀河,人間漢水”,對應而來,“漢”的本意是“銀河”。漢朝以漢水命名,而到了漢朝之後才有了所謂“漢族”等其他稱謂。

在建築設計中,錢健設置了許多漢代的特色元素——水、飛閣連廊等來呈現漢代建築的獨特氣象。

在與文化專家的交流過程中,設計團隊發現了石渠閣的故事。石渠閣建築是漢朝的國家圖書館,也是中國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圖書寶庫。處於防火功能需要,石渠閣周邊有水渠環繞。為此,錢健將石渠閣作為博物館建築的制高點,並增設水元素——水順著大臺階的扶手而下,流入三山間的溪流之中,最終匯入漢源湖之中,溯源而上的遊客由此獲得了的尋覓文化之源的感受。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參考漢代建章宮中的建築語言,建築高臺壘築成為山的一部分,各群體間以飛閣連廊串接流線。建築材料以石材為主,加之金屬和木製構建,形成傳統與現當代材料及工藝複合的立面體系。“每個細節我們都力圖呈現漢代的文化風格,使得遊客遊覽的同時,關注到每一個細節都能領悟到漢代的精髓。”

三堂一脈:詮釋漢文化主幹(室內展陳)

歷史上看,漢中是漢朝歷史形成的重要地域節點,而漢朝是將東西方文化進行匯聚的時代,其海納百川的胸懷延續至今。同時漢朝在五千年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前2500年的文化成就也奠定了後2500年的思想發展的基本脈絡。

作為漢文化展覽中心的主體建築,漢源文化博物館建築面積為8萬平方米,整體呈十字格局,橫向分為三個殿堂:先祖殿、先聖殿和先賢殿。三大殿中,以漢人祖先,思想巨匠,賢才豪傑為代表,通過群組雕塑來講述漢文化源遠流長的故事,成為“漢文化博覽大觀”,讓遊客對從漢代時確立的中國文化體系有所印象。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漢中興漢勝境—書寫漢文化新傳奇

【漢文化與產業融合】

怎樣讓文化與產業融合,並融入現代生活的時尚元素,是旅遊產業維持長久生命活力的根本。

例如在規劃興元新區水系時,也將此設計為漢文化博覽園的水上游覽路線。整個水系中心為漢文化博覽園,並且連接新城的8大社區。每個渡口,都經過精心的設計,既是漢文化的展示又與人們的生活相連,並且承載起社區主題商業的作用,為文化和社區,遊客與居民的融合與交流創建了平臺。此外興元新區充分體現了文化規劃與產業規劃的融合。建造的醫院除了具備普通醫院的功能外,還兼具漢方養生服務;當地的服裝業傾向於漢服的定製;而教育產業,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外,還突出了短期、長期的漢學文化培訓等。

“漢文化博覽園的規劃和建築設計過程中,讓文化、藝術和生態融入新規劃的城市中,始終是我們創意的原點。但文化旅遊與城市建設融合的探索步伐,才剛剛開啟。而讓城市居民和遊客在享受旅遊服務的同時,還能獲得文化體驗、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是建設文化旅遊城市,獲得更高經濟和社會收益的關鍵。”錢健告訴記者。

巍巍中華上下5000年,文化博大精深。5000年中華社會走過的痕跡,為每個地區都留下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質。真正優秀的旅遊項目,一定需要策劃師、設計師將歷史場景與現代生活融匯貫通。當歷史以嶄新的方式,用時尚的表達展現在遊客面前的時候,定會讓現代都市人為之一振,極大促發現代人對文化理想的追求。

中國當代,能沉下心來、匠心獨運地、用現代手法講述文化故事的項目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

本文部分選段摘自微信公眾號房地產觀察家2014-07-24

採訪人:鄒毅

部分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興漢勝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