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漢朝 張衡 唐太宗 天文 南陽廣場南街網 2017-04-25

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上期我們瞭解了張衡的偉大發明,已讓人驚歎不已。今天,從他在其他方面的貢獻,給大家介紹我們所不瞭解的張衡。

張衡是一位政治家。

他十幾歲被推舉為孝廉,23歲步入仕途,任南陽太守主簿,先後任郎中、太史令、河間相,最終升為尚書。

他任太史令達14年之久得不到升遷,而他的回答是:“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知之不博。”表明了他不慕權、利,追求道德和知識的高尚情操。

他的內心是有政治抱負的,他生活的時代,政治日漸腐敗,宦官、外戚當道,地方豪強割據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面對當時社會的黑暗,他為民請命,曾向皇帝上疏陳事,勸諫順帝,提醒皇帝:“惟所以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恩從上下,事依禮制”。

在任河間相時,他嚴整法紀,打擊豪強,暗中探得奸黨名姓,一時收捕,上下肅然,以為政清廉著稱。

無奈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東漢江河日下,張衡生不逢時,徒有一腔報國之志。

張衡是一位天文學家。

他一生觀察記錄了2500顆恆星,與現代天文學家統計的,人類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數量很接近。

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

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週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

這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週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這就是當時最科學的渾天說,能準確測試天象的渾天儀就是據此理論設計和製造的。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它講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及其運動,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

說到張衡在天文學上的貢獻,不得不談談反圖讖鬥爭。張衡曾參加過公元123年的一次曆法大討論。

他研究了多年的天文觀測記錄,把它們和各種曆法的理論推算進行比較,用事實同企圖倒退曆法的迷信行為作鬥爭。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他提出鑑定,認為《九道法》最精密。而當時其他的歷法都還只按月亮速度均勻來計算。

《九道法》承認月亮運行的速度是不均勻的,比當時的其他曆法更符合天文實際。是當時最合理、最進步的。

但是,未能在這場大討論中獲得通過。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個損失,月行不均勻性的被採入曆法又被推遲了半個多世紀。

《九道法》雖沒有被才用,但張衡為阻止曆法倒退做出了貢獻。這是中國天文史上唯物論與唯心論鬥爭的一次勝利。

張衡是一位文學家。

張衡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合稱漢賦四大家,對漢賦發展史具有巨大貢獻。張衡賦的代表作歷來公認為是《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

他遠紹司馬相如《子虛》,近取班固《兩都》而作《二京賦》。

“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也”,一提到這句千古名言,人們立刻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事實上這是張衡《東京賦》中的原句。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東京賦》、《西京賦》氣勢恢宏,文辭優美,諷喻深刻,具有較高的思想性,是漢大賦的極致。

他上追屈原《離騷》、下蹤班固《幽通》作《思玄賦》。

張衡在受到皇帝身邊的宦官的詆譭和排擠後,常常思慮自身的安危,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撲朔迷離,於是作《思玄賦》。

與其說是一部文學作品,不如說是一部哲學著作,深刻地表達了他追問世界的思考。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他的思維方式和所表達的內容,在中國文史著作中很少見。

讀他的作品,感覺像是在讀古希臘哲學家和西方現代詩人的詩歌,表達的都是對世界本源和終極存在的追問精神。

他抒發內心情志的《歸田賦》,開啟了漢賦風格變革之門,使賦向清新爽麗、短小精練、情境相生的轉變。

同時,也掀開了抒情小賦的創作時代,為述志賦注入巨大活力。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後來王粲的《登樓賦》、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和《歸園田居》都深受其影響。

《漢詩》輯錄有張衡詩歌九篇。

其中的《四愁詩》感情濃郁,動人心絃,形式上很特別,有楚辭的痕跡,又有《詩經》中復沓重疊,在詩歌形式上對後世文學創作有一定的影響,後人曾把它與屈原的《離騷》相提並論。

張衡曾著有《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其他儒生的說解沒有區別。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他又想繼孔子《易》補正《彖》、《象》的殘缺,始終沒有完成,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他若以其獨到的科學家的眼界解釋《易經》,我們會象利用渾天儀直觀的觀察浩瀚的太空一樣,如讀白話文一樣看深奧難懂《易經》,很可能為我們打開另一個神祕世界。

張衡是一位數學家。

《後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的數學專著,提到了球的外切圓體積與內切圓體積的計算方法。

可惜,此書遲到唐代已經失傳。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張衡算出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為3.16左右,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

五個多世紀後,印度和阿拉伯數學家才算出了這個數據。

有學者對《靈憲》的校勘,認為張衡實際算出圓周率為3.1466,較10的開方有精密很多。

張衡是一位畫家。

張衡與趙岐、劉褒、蔡魚、劉旦、楊魯並稱東漢六大畫家。

張衡認為畫家喜歡一些非現實的東西,因為可以藉此虛構和想象。

他在漢順帝陽嘉年間一篇上疏中就說,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事實難形,而虛偽不窮也。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張衡的繪畫作品沒有流傳下來。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張衡作《地形圖》,至唐猶存。"又稱他"高才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

《歷代名畫記》還記載了一個關於張衡用"足趾畫怪獸"的傳說。

他聽說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獸,於是前往畫它。

但這個怪獸怕人畫它,所以不出來。張衡於是扔掉紙筆,怪獸就出來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畫下怪獸的行狀。

能用足趾寫生,可見當時張衡的畫名是不低的。

大科學家張衡鮮為人知的一面

張衡的一生,在各個領域的成就,都無人能及,幾乎涉及到當時社會人們視野所能及的主要文明巔峰。

拜謁位於南陽市北25公里石橋鎮的張衡墓,不禁沉思,在他短短62年的生命中,創造出這麼多的奇蹟,真的一個凡人能夠做到的嗎?

來源:故鄉舊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