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先行者

漢朝 中國古代史 張騫 馬可·波羅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5-16

張騫:深入絲路東段的漢朝使節

為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擊匈奴。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率匈奴人甘父和100多名隨從離開長安,但在河西地區為匈奴所獲,被送到漠北單于庭。單于拘留了張騫,但未加虐待,還嫁女給他為妻生子。但張騫卻不忘使命,十餘年後尋機逃脫,到達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大宛派人送他們到康居(阿姆河以北粟特之地),康居又把他們送到大月氏。雖然張騫盡力勸說,但大月氏人不願意聯合漢朝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只得歸還,途經今新疆南部,最終回到長安。張騫雖然沒有達到說服大月氏與漢朝結盟的出使目的,但他在西域輾轉十多年,第一次給中原人帶來了西域地區豐富而可靠的消息。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勸說烏孫遷回河西故地,與漢朝共同對付匈奴。張騫本人直接到烏孫,他派出若干副使分別前往康居、大宛、大月氏。此時烏孫首領獵驕靡已年邁,不能控制部落,而各首領不願再回河西故地。不過烏孫派出使臣隨同張騫回漢,向漢朝進獻烏孫馬。

絲綢之路上的先行者

敦煌壁畫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天山南路與天山北路兩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黃瓜、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東西方的商人們紛紛沿著張騫探出的道路往來貿易。從那個時代起,西域與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聯繫,西域歷史從此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中亞與中原之間的“絲馬貿易關係”正式開始,中亞草原成為連接中國與西方文明的橋樑。如果說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的建立使從地中海到中亞的商路貫通,馬其頓亞歷山大的東征使這條商路延伸到歐洲大陸的話,那麼大月氏、烏孫的東遷和張騫的出使又使這條交通線向東伸及中原,絲綢之路從此全線貫通。

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或作三寶,生於雲南昆陽縣知代村,作為回回幼童被明軍虜閹,被分配至燕王朱棣府中為太監,漸受信用,燕王奪位後受賜姓鄭。鄭和自幼好學,身為回回人,與西亞天方有天然的聯繫;又入佛門,利於與東南亞、南亞國家溝通。

永樂三年(1405年)夏,鄭和率船隊自蘇州劉家河(即今江蘇太倉瀏河)行至福建。同年冬趁北風經占城、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巨港)、蘇門答臘(今蘇門答臘島之薩馬朗加)、南巫裡、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最後抵達古裡(今印度西南沿海之卡利卡特)。蘇門答臘在古代是東南亞—孟加拉灣地區主要的航向分流中心。鄭和船隊多次從這裡派分船隊分赴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榜葛剌(今孟加拉國)、錫蘭山和溜山(今馬爾代夫群島)等地。第二和第三次航海的最遠目的港都是印度的古裡。其中第二次出使時在錫蘭山立漢文、波斯文和泰米爾文3種文字石碑,頌揚了錫蘭佛教之盛,及明船隊向當地佛寺佈施之事。

鄭和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第四次出洋,抵波斯灣忽魯謨斯(今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第五次出洋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其大半航線與第四次同,抵達忽魯謨斯,再沿阿拉伯半島西南行經阿丹,渡紅海進入東非,訪問沿岸諸地而後返回,船隊回到中國的時間是永樂十七年(1419年)夏。第六次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冬,忽魯謨斯等16國使臣歸國,成祖遣鄭和率船隊同行。明朝船隊及其分遣隊造訪了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甘巴里等許多國家。

絲綢之路上的先行者

青銅塞種武士,新疆伊犁鞏乃斯河南岸出土,新疆博物館藏。

海屯一世:穿越中亞的小亞美尼亞國王

海屯即小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一世(Hethum I,1226—1269年在位)。小亞美尼亞是13世紀小亞細亞東南部的基督教國家,1244年歸附蒙古,成為屬國。

1254年春,海屯一世遵從定都於伏爾加河下游的金帳汗國汗、成吉思汗長子朮赤之子拔都之命,東行謁見元憲宗蒙哥皇帝。其一行經谷兒只(今高加索山之南格魯吉亞),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脈),於當年5月至伏爾加河下游拔都宮帳,再奉命繼續沿欽察草原東行,渡扎牙黑河(今烏拉爾河的突厥語名稱),進入中亞草原,溯也兒的石河(今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谷,翻越阿勒泰山,經蒙古草原,於同年9月到達蒙古帝國首都哈剌和林(哈剌和林在元代又稱“和林”),受到憲宗蒙哥的接見。當年11月,從蒙古啟程,先沿原路越阿勒泰山,南下至畏兀兒,再西行經撒麻耳幹、波斯歸國。其《行記》收錄在他東行的隨員、歷史學家乞剌可思·剛扎克(Kirakos of Gandjak,1201—1272)所撰之《亞美尼亞史》中,是13世紀東西交通和中亞地理的重要資料,受到學者的注意,先後被譯成俄、法、英、德各種文字,有數種漢譯本。

絲綢之路上的先行者

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尓罕帖木兒王朝貴婦陵墓。

馬可·波羅:往返於東西方的使者

馬可·波羅是世界最著名旅行家之一,生於1254年,其父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1271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世派馬可·波羅父親尼柯羅兄弟攜馬可·波羅去元廷覆命。尼柯羅一家三人行至波斯灣口之忽裡模子,準備從海路入元。後改由陸路東行,沿古代絲綢之路經撒麻耳幹(今烏茲別克斯坦之撒馬爾罕)、帕米爾高原、巴達哈傷(今塔吉克斯坦之巴達賀尚省),進入元朝控制下的可失哈兒(今新疆喀什)。當時天山南麓商路被海都叛軍切斷,他們由可失哈兒西行,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行,經鴉兒看(今葉城)、于闐(今和田)、婼羌(今若羌)等至河西,於1275年抵達上都。

據馬可·波羅自述,他得到元世祖的喜愛,留元為官。他自稱多次奉命出巡各地,大約是以隨員身份到過中國許多地方。他的遊記中提到了許多中國城市,如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京兆(今西安)、成都等,以及那裡的風土人情;提到了元朝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海都、乃顏之亂,阿合馬事件等。

1289年,伊利汗國阿魯渾汗因其妃伯嶽吾氏去世,派使者兀魯帶、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來元朝請婚。世祖下令選女子闊闊真下嫁伊利汗,馬可·波羅一家三人可隨使臣取道波斯歸國。馬可·波羅一行約於1291年初從泉州啟程,在海上航行了兩年零兩個月,經蘇門答臘、印度抵達忽裡模子。時阿魯渾汗已死,其弟海合都在位。1293年海合都汗娶闊闊真為妃。馬可·波羅等從桃裡寺返國。

1296年,馬可·波羅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海戰時被俘,在獄中講述自己在東方的經歷,與之同獄的文學家魯斯梯安諾(Rustiano)筆錄其故事,於1298年成書《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於1324年逝世。

(本組文章由光明日報記者杜羽根據劉迎勝著、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話說絲綢之路》相關內容編輯整理,圖片也選自該書)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4日 08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