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的整體軍屬防禦格局



如果兩河流域全部淪陷,那麼帕提亞君主會撤往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地區的埃克巴塔納。依靠山脈地形的幫助,防禦只能供很少人馬通過的山麓小道。對方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沿著波斯灣的沿海平原突破天險阻隔。但那也有就意味著帕提亞人有足夠的時間在北方重整旗鼓。若是最後連米底省也落入敵手,那麼帕提亞人還能退回龍興之地的尼薩做最後抵抗。相應的,如果敵人是從東方殺到,那麼帝國也可以將錫斯坦作為前線,並將美索不達米亞設為最後的基地。

公元115年,著名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開始揮軍東進,決心徹底撕碎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後者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原先設想的美好計劃,其實存在很多硬傷和漏洞。由於亞美尼亞已經被佔領,所以羅馬軍隊可以選擇從兩個方向對美索不達米亞發起鉗形攻勢。圖拉真也破天荒的出動了10個軍團和數量幾乎與之對等的輔助部隊,直接碾壓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幾位附屬國君主迅速投降,而杜拉歐歐羅波斯的守軍也在城頭目睹了機動騎兵部隊的潰敗。最終,羅馬人在第二年就迫使塞留西亞城投降,並佔領和洗劫了帕提亞都城泰西封。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的整體軍屬防禦格局



如果兩河流域全部淪陷,那麼帕提亞君主會撤往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地區的埃克巴塔納。依靠山脈地形的幫助,防禦只能供很少人馬通過的山麓小道。對方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沿著波斯灣的沿海平原突破天險阻隔。但那也有就意味著帕提亞人有足夠的時間在北方重整旗鼓。若是最後連米底省也落入敵手,那麼帕提亞人還能退回龍興之地的尼薩做最後抵抗。相應的,如果敵人是從東方殺到,那麼帝國也可以將錫斯坦作為前線,並將美索不達米亞設為最後的基地。

公元115年,著名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開始揮軍東進,決心徹底撕碎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後者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原先設想的美好計劃,其實存在很多硬傷和漏洞。由於亞美尼亞已經被佔領,所以羅馬軍隊可以選擇從兩個方向對美索不達米亞發起鉗形攻勢。圖拉真也破天荒的出動了10個軍團和數量幾乎與之對等的輔助部隊,直接碾壓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幾位附屬國君主迅速投降,而杜拉歐歐羅波斯的守軍也在城頭目睹了機動騎兵部隊的潰敗。最終,羅馬人在第二年就迫使塞留西亞城投降,並佔領和洗劫了帕提亞都城泰西封。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 是帕提亞從未遇過的強敵


由於帕提亞內部依然分為兩派互相撕鬥和不斷推諉,圖拉真的軍隊又輕易沿著底格里斯河南下,直接抵達了獨立屬性很強的波斯灣小邦--查拉塞尼。這座自由市在過去就是東方地區與羅馬貿易的重要橋頭堡,還是印度洋地區最大港口。無論是城內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是市民階層,都立刻投入羅馬的懷抱。最終,軍團甚至向東進入了埃蘭地區。隨著地區首府蘇薩的投降,帕提亞帝國的第二道國防線也被直接洞穿。

好在由於圖拉真的野心過於碰撞,將很多東方小國和城市的自治權都收歸行省。帕提亞人便通過不斷的遊說和收買,引起了各城市對羅馬駐軍的群起圍攻。甚至還協助猶太人進行運作,在羅馬的埃及、昔蘭尼和塞浦路斯省內引發大規模仇殺與暴動。最終,圖拉真在壯志未酬中病死,繼任者哈德良選擇從半數以上的佔領去撤軍。帕提亞人才在滅頂之災面前撿回了半條命。但包括尼西比斯在內的重要邊界城市,卻成為了羅馬美索不達米省的駐軍點。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的整體軍屬防禦格局



如果兩河流域全部淪陷,那麼帕提亞君主會撤往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地區的埃克巴塔納。依靠山脈地形的幫助,防禦只能供很少人馬通過的山麓小道。對方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沿著波斯灣的沿海平原突破天險阻隔。但那也有就意味著帕提亞人有足夠的時間在北方重整旗鼓。若是最後連米底省也落入敵手,那麼帕提亞人還能退回龍興之地的尼薩做最後抵抗。相應的,如果敵人是從東方殺到,那麼帝國也可以將錫斯坦作為前線,並將美索不達米亞設為最後的基地。

公元115年,著名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開始揮軍東進,決心徹底撕碎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後者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原先設想的美好計劃,其實存在很多硬傷和漏洞。由於亞美尼亞已經被佔領,所以羅馬軍隊可以選擇從兩個方向對美索不達米亞發起鉗形攻勢。圖拉真也破天荒的出動了10個軍團和數量幾乎與之對等的輔助部隊,直接碾壓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幾位附屬國君主迅速投降,而杜拉歐歐羅波斯的守軍也在城頭目睹了機動騎兵部隊的潰敗。最終,羅馬人在第二年就迫使塞留西亞城投降,並佔領和洗劫了帕提亞都城泰西封。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 是帕提亞從未遇過的強敵


由於帕提亞內部依然分為兩派互相撕鬥和不斷推諉,圖拉真的軍隊又輕易沿著底格里斯河南下,直接抵達了獨立屬性很強的波斯灣小邦--查拉塞尼。這座自由市在過去就是東方地區與羅馬貿易的重要橋頭堡,還是印度洋地區最大港口。無論是城內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是市民階層,都立刻投入羅馬的懷抱。最終,軍團甚至向東進入了埃蘭地區。隨著地區首府蘇薩的投降,帕提亞帝國的第二道國防線也被直接洞穿。

好在由於圖拉真的野心過於碰撞,將很多東方小國和城市的自治權都收歸行省。帕提亞人便通過不斷的遊說和收買,引起了各城市對羅馬駐軍的群起圍攻。甚至還協助猶太人進行運作,在羅馬的埃及、昔蘭尼和塞浦路斯省內引發大規模仇殺與暴動。最終,圖拉真在壯志未酬中病死,繼任者哈德良選擇從半數以上的佔領去撤軍。帕提亞人才在滅頂之災面前撿回了半條命。但包括尼西比斯在內的重要邊界城市,卻成為了羅馬美索不達米省的駐軍點。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只能依靠煽動各城市的自治勢力對抗羅馬


然而,僅僅2年的戰爭就讓帕提亞的防禦體系幾乎完全瓦解。當年由米特拉達梯二世設計的防禦策略,幾乎只能應付來自某個單獨方向的進攻。一旦羅馬人可以從兩個方向發起攻勢,有限的機動部隊就會應接不暇。加上羅馬人大量提升輔助部隊的數量和質量,在遠程火力和騎兵方面都不在顯得弱不禁風,帕提亞人的軍事優勢便蕩然無存。

何況只要兩河流域失守,那麼維繫大半個帝國的農業收入和貿易抽稅,都會落入佔領者之手。因此,所謂的戰略縱深與三線部署,不過是理想化的一廂情願。在真正的強敵面前,依然是漏洞百出。唯一可以發揮作用的部分,反而是那些帕提亞貴族想要拼命壓制卻又無法徹底消滅的地區自治力量。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的整體軍屬防禦格局



如果兩河流域全部淪陷,那麼帕提亞君主會撤往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地區的埃克巴塔納。依靠山脈地形的幫助,防禦只能供很少人馬通過的山麓小道。對方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沿著波斯灣的沿海平原突破天險阻隔。但那也有就意味著帕提亞人有足夠的時間在北方重整旗鼓。若是最後連米底省也落入敵手,那麼帕提亞人還能退回龍興之地的尼薩做最後抵抗。相應的,如果敵人是從東方殺到,那麼帝國也可以將錫斯坦作為前線,並將美索不達米亞設為最後的基地。

公元115年,著名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開始揮軍東進,決心徹底撕碎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後者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原先設想的美好計劃,其實存在很多硬傷和漏洞。由於亞美尼亞已經被佔領,所以羅馬軍隊可以選擇從兩個方向對美索不達米亞發起鉗形攻勢。圖拉真也破天荒的出動了10個軍團和數量幾乎與之對等的輔助部隊,直接碾壓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幾位附屬國君主迅速投降,而杜拉歐歐羅波斯的守軍也在城頭目睹了機動騎兵部隊的潰敗。最終,羅馬人在第二年就迫使塞留西亞城投降,並佔領和洗劫了帕提亞都城泰西封。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 是帕提亞從未遇過的強敵


由於帕提亞內部依然分為兩派互相撕鬥和不斷推諉,圖拉真的軍隊又輕易沿著底格里斯河南下,直接抵達了獨立屬性很強的波斯灣小邦--查拉塞尼。這座自由市在過去就是東方地區與羅馬貿易的重要橋頭堡,還是印度洋地區最大港口。無論是城內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是市民階層,都立刻投入羅馬的懷抱。最終,軍團甚至向東進入了埃蘭地區。隨著地區首府蘇薩的投降,帕提亞帝國的第二道國防線也被直接洞穿。

好在由於圖拉真的野心過於碰撞,將很多東方小國和城市的自治權都收歸行省。帕提亞人便通過不斷的遊說和收買,引起了各城市對羅馬駐軍的群起圍攻。甚至還協助猶太人進行運作,在羅馬的埃及、昔蘭尼和塞浦路斯省內引發大規模仇殺與暴動。最終,圖拉真在壯志未酬中病死,繼任者哈德良選擇從半數以上的佔領去撤軍。帕提亞人才在滅頂之災面前撿回了半條命。但包括尼西比斯在內的重要邊界城市,卻成為了羅馬美索不達米省的駐軍點。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只能依靠煽動各城市的自治勢力對抗羅馬


然而,僅僅2年的戰爭就讓帕提亞的防禦體系幾乎完全瓦解。當年由米特拉達梯二世設計的防禦策略,幾乎只能應付來自某個單獨方向的進攻。一旦羅馬人可以從兩個方向發起攻勢,有限的機動部隊就會應接不暇。加上羅馬人大量提升輔助部隊的數量和質量,在遠程火力和騎兵方面都不在顯得弱不禁風,帕提亞人的軍事優勢便蕩然無存。

何況只要兩河流域失守,那麼維繫大半個帝國的農業收入和貿易抽稅,都會落入佔領者之手。因此,所謂的戰略縱深與三線部署,不過是理想化的一廂情願。在真正的強敵面前,依然是漏洞百出。唯一可以發揮作用的部分,反而是那些帕提亞貴族想要拼命壓制卻又無法徹底消滅的地區自治力量。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的羅馬 將整個兩河流域都吞併為行省


徹底破產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的整體軍屬防禦格局



如果兩河流域全部淪陷,那麼帕提亞君主會撤往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地區的埃克巴塔納。依靠山脈地形的幫助,防禦只能供很少人馬通過的山麓小道。對方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沿著波斯灣的沿海平原突破天險阻隔。但那也有就意味著帕提亞人有足夠的時間在北方重整旗鼓。若是最後連米底省也落入敵手,那麼帕提亞人還能退回龍興之地的尼薩做最後抵抗。相應的,如果敵人是從東方殺到,那麼帝國也可以將錫斯坦作為前線,並將美索不達米亞設為最後的基地。

公元115年,著名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開始揮軍東進,決心徹底撕碎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後者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原先設想的美好計劃,其實存在很多硬傷和漏洞。由於亞美尼亞已經被佔領,所以羅馬軍隊可以選擇從兩個方向對美索不達米亞發起鉗形攻勢。圖拉真也破天荒的出動了10個軍團和數量幾乎與之對等的輔助部隊,直接碾壓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幾位附屬國君主迅速投降,而杜拉歐歐羅波斯的守軍也在城頭目睹了機動騎兵部隊的潰敗。最終,羅馬人在第二年就迫使塞留西亞城投降,並佔領和洗劫了帕提亞都城泰西封。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 是帕提亞從未遇過的強敵


由於帕提亞內部依然分為兩派互相撕鬥和不斷推諉,圖拉真的軍隊又輕易沿著底格里斯河南下,直接抵達了獨立屬性很強的波斯灣小邦--查拉塞尼。這座自由市在過去就是東方地區與羅馬貿易的重要橋頭堡,還是印度洋地區最大港口。無論是城內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是市民階層,都立刻投入羅馬的懷抱。最終,軍團甚至向東進入了埃蘭地區。隨著地區首府蘇薩的投降,帕提亞帝國的第二道國防線也被直接洞穿。

好在由於圖拉真的野心過於碰撞,將很多東方小國和城市的自治權都收歸行省。帕提亞人便通過不斷的遊說和收買,引起了各城市對羅馬駐軍的群起圍攻。甚至還協助猶太人進行運作,在羅馬的埃及、昔蘭尼和塞浦路斯省內引發大規模仇殺與暴動。最終,圖拉真在壯志未酬中病死,繼任者哈德良選擇從半數以上的佔領去撤軍。帕提亞人才在滅頂之災面前撿回了半條命。但包括尼西比斯在內的重要邊界城市,卻成為了羅馬美索不達米省的駐軍點。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只能依靠煽動各城市的自治勢力對抗羅馬


然而,僅僅2年的戰爭就讓帕提亞的防禦體系幾乎完全瓦解。當年由米特拉達梯二世設計的防禦策略,幾乎只能應付來自某個單獨方向的進攻。一旦羅馬人可以從兩個方向發起攻勢,有限的機動部隊就會應接不暇。加上羅馬人大量提升輔助部隊的數量和質量,在遠程火力和騎兵方面都不在顯得弱不禁風,帕提亞人的軍事優勢便蕩然無存。

何況只要兩河流域失守,那麼維繫大半個帝國的農業收入和貿易抽稅,都會落入佔領者之手。因此,所謂的戰略縱深與三線部署,不過是理想化的一廂情願。在真正的強敵面前,依然是漏洞百出。唯一可以發揮作用的部分,反而是那些帕提亞貴族想要拼命壓制卻又無法徹底消滅的地區自治力量。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的羅馬 將整個兩河流域都吞併為行省


徹底破產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在羅馬內部 打擊帕提亞成為了政治正確


儘管熬過了似乎是最高威脅等級的圖拉真,但帕提亞帝國的噩夢才剛剛開始。如果說當年的卡萊之戰在羅馬心中豎立了帕提亞大國形象,那麼公元2世紀的遠征已證明其不過是泥足巨人。更要命的問題還來自羅馬內部,經濟發展的停滯,讓他們需要以外戰而釋放內部矛盾。數位皇帝也都意識到,打擊帕提亞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政治正確。

於是在公元197年,塞維魯皇帝開始了自己的帕提亞戰爭行動。當帕提亞軍隊企圖奪回尼西比斯城時,遭遇到羅馬-奧斯洛尼-亞美尼亞聯軍的共同反擊。聯軍更是在第二年繼續南下,再次攻克了塞留西亞和泰西封,迫使帕提亞君主狼狽的率領殘兵逃往東方。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的整體軍屬防禦格局



如果兩河流域全部淪陷,那麼帕提亞君主會撤往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地區的埃克巴塔納。依靠山脈地形的幫助,防禦只能供很少人馬通過的山麓小道。對方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沿著波斯灣的沿海平原突破天險阻隔。但那也有就意味著帕提亞人有足夠的時間在北方重整旗鼓。若是最後連米底省也落入敵手,那麼帕提亞人還能退回龍興之地的尼薩做最後抵抗。相應的,如果敵人是從東方殺到,那麼帝國也可以將錫斯坦作為前線,並將美索不達米亞設為最後的基地。

公元115年,著名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開始揮軍東進,決心徹底撕碎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後者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原先設想的美好計劃,其實存在很多硬傷和漏洞。由於亞美尼亞已經被佔領,所以羅馬軍隊可以選擇從兩個方向對美索不達米亞發起鉗形攻勢。圖拉真也破天荒的出動了10個軍團和數量幾乎與之對等的輔助部隊,直接碾壓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幾位附屬國君主迅速投降,而杜拉歐歐羅波斯的守軍也在城頭目睹了機動騎兵部隊的潰敗。最終,羅馬人在第二年就迫使塞留西亞城投降,並佔領和洗劫了帕提亞都城泰西封。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 是帕提亞從未遇過的強敵


由於帕提亞內部依然分為兩派互相撕鬥和不斷推諉,圖拉真的軍隊又輕易沿著底格里斯河南下,直接抵達了獨立屬性很強的波斯灣小邦--查拉塞尼。這座自由市在過去就是東方地區與羅馬貿易的重要橋頭堡,還是印度洋地區最大港口。無論是城內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是市民階層,都立刻投入羅馬的懷抱。最終,軍團甚至向東進入了埃蘭地區。隨著地區首府蘇薩的投降,帕提亞帝國的第二道國防線也被直接洞穿。

好在由於圖拉真的野心過於碰撞,將很多東方小國和城市的自治權都收歸行省。帕提亞人便通過不斷的遊說和收買,引起了各城市對羅馬駐軍的群起圍攻。甚至還協助猶太人進行運作,在羅馬的埃及、昔蘭尼和塞浦路斯省內引發大規模仇殺與暴動。最終,圖拉真在壯志未酬中病死,繼任者哈德良選擇從半數以上的佔領去撤軍。帕提亞人才在滅頂之災面前撿回了半條命。但包括尼西比斯在內的重要邊界城市,卻成為了羅馬美索不達米省的駐軍點。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只能依靠煽動各城市的自治勢力對抗羅馬


然而,僅僅2年的戰爭就讓帕提亞的防禦體系幾乎完全瓦解。當年由米特拉達梯二世設計的防禦策略,幾乎只能應付來自某個單獨方向的進攻。一旦羅馬人可以從兩個方向發起攻勢,有限的機動部隊就會應接不暇。加上羅馬人大量提升輔助部隊的數量和質量,在遠程火力和騎兵方面都不在顯得弱不禁風,帕提亞人的軍事優勢便蕩然無存。

何況只要兩河流域失守,那麼維繫大半個帝國的農業收入和貿易抽稅,都會落入佔領者之手。因此,所謂的戰略縱深與三線部署,不過是理想化的一廂情願。在真正的強敵面前,依然是漏洞百出。唯一可以發揮作用的部分,反而是那些帕提亞貴族想要拼命壓制卻又無法徹底消滅的地區自治力量。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的羅馬 將整個兩河流域都吞併為行省


徹底破產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在羅馬內部 打擊帕提亞成為了政治正確


儘管熬過了似乎是最高威脅等級的圖拉真,但帕提亞帝國的噩夢才剛剛開始。如果說當年的卡萊之戰在羅馬心中豎立了帕提亞大國形象,那麼公元2世紀的遠征已證明其不過是泥足巨人。更要命的問題還來自羅馬內部,經濟發展的停滯,讓他們需要以外戰而釋放內部矛盾。數位皇帝也都意識到,打擊帕提亞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政治正確。

於是在公元197年,塞維魯皇帝開始了自己的帕提亞戰爭行動。當帕提亞軍隊企圖奪回尼西比斯城時,遭遇到羅馬-奧斯洛尼-亞美尼亞聯軍的共同反擊。聯軍更是在第二年繼續南下,再次攻克了塞留西亞和泰西封,迫使帕提亞君主狼狽的率領殘兵逃往東方。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面對羅馬的威脅 帕提亞的軍事力量已不堪重負


和以往的征服作戰不同,此時的羅馬已經對東方城市不再抱有特別的興趣。結果,帕提亞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遭到劫掠,繁華程度就此一落千丈,帝國的經濟也進一步變得蕭條。到公元216年,塞維魯的繼任者卡拉卡拉又率軍東征。雖然沒有攻克重要城市,卻讓士兵肆虐整個兩河之間的農業村鎮。帕提亞軍隊無力阻擋,只能坐視這一年的收成轉為敵人資產。這樣的放血式摧殘,恰恰是脆弱的晚期帝國所最害怕的。

由於需要以戰利品犒賞士兵,卡拉卡拉還曾下令軍隊進攻阿特洛帕特尼地區,並挖掘了幾位帕提亞君主的王陵。怒不可遏的帕提亞貴族,在罪魁禍首死後還依然下決心反攻尼西比斯。由於騎兵兵源的不足,甚至將臨時武裝的駱駝也拉上前線。最後依靠幾乎集全國之力征召的騎兵大軍,終於擊退了臨時繼位的馬克裡努斯皇帝。但巨大的傷亡卻使得帝國損失了一代人的軍事和政治精英。殘破的兩河流域,又不足以幫助他們迅速恢復國力。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的整體軍屬防禦格局



如果兩河流域全部淪陷,那麼帕提亞君主會撤往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地區的埃克巴塔納。依靠山脈地形的幫助,防禦只能供很少人馬通過的山麓小道。對方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沿著波斯灣的沿海平原突破天險阻隔。但那也有就意味著帕提亞人有足夠的時間在北方重整旗鼓。若是最後連米底省也落入敵手,那麼帕提亞人還能退回龍興之地的尼薩做最後抵抗。相應的,如果敵人是從東方殺到,那麼帝國也可以將錫斯坦作為前線,並將美索不達米亞設為最後的基地。

公元115年,著名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開始揮軍東進,決心徹底撕碎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後者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原先設想的美好計劃,其實存在很多硬傷和漏洞。由於亞美尼亞已經被佔領,所以羅馬軍隊可以選擇從兩個方向對美索不達米亞發起鉗形攻勢。圖拉真也破天荒的出動了10個軍團和數量幾乎與之對等的輔助部隊,直接碾壓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幾位附屬國君主迅速投降,而杜拉歐歐羅波斯的守軍也在城頭目睹了機動騎兵部隊的潰敗。最終,羅馬人在第二年就迫使塞留西亞城投降,並佔領和洗劫了帕提亞都城泰西封。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 是帕提亞從未遇過的強敵


由於帕提亞內部依然分為兩派互相撕鬥和不斷推諉,圖拉真的軍隊又輕易沿著底格里斯河南下,直接抵達了獨立屬性很強的波斯灣小邦--查拉塞尼。這座自由市在過去就是東方地區與羅馬貿易的重要橋頭堡,還是印度洋地區最大港口。無論是城內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是市民階層,都立刻投入羅馬的懷抱。最終,軍團甚至向東進入了埃蘭地區。隨著地區首府蘇薩的投降,帕提亞帝國的第二道國防線也被直接洞穿。

好在由於圖拉真的野心過於碰撞,將很多東方小國和城市的自治權都收歸行省。帕提亞人便通過不斷的遊說和收買,引起了各城市對羅馬駐軍的群起圍攻。甚至還協助猶太人進行運作,在羅馬的埃及、昔蘭尼和塞浦路斯省內引發大規模仇殺與暴動。最終,圖拉真在壯志未酬中病死,繼任者哈德良選擇從半數以上的佔領去撤軍。帕提亞人才在滅頂之災面前撿回了半條命。但包括尼西比斯在內的重要邊界城市,卻成為了羅馬美索不達米省的駐軍點。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只能依靠煽動各城市的自治勢力對抗羅馬


然而,僅僅2年的戰爭就讓帕提亞的防禦體系幾乎完全瓦解。當年由米特拉達梯二世設計的防禦策略,幾乎只能應付來自某個單獨方向的進攻。一旦羅馬人可以從兩個方向發起攻勢,有限的機動部隊就會應接不暇。加上羅馬人大量提升輔助部隊的數量和質量,在遠程火力和騎兵方面都不在顯得弱不禁風,帕提亞人的軍事優勢便蕩然無存。

何況只要兩河流域失守,那麼維繫大半個帝國的農業收入和貿易抽稅,都會落入佔領者之手。因此,所謂的戰略縱深與三線部署,不過是理想化的一廂情願。在真正的強敵面前,依然是漏洞百出。唯一可以發揮作用的部分,反而是那些帕提亞貴族想要拼命壓制卻又無法徹底消滅的地區自治力量。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的羅馬 將整個兩河流域都吞併為行省


徹底破產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在羅馬內部 打擊帕提亞成為了政治正確


儘管熬過了似乎是最高威脅等級的圖拉真,但帕提亞帝國的噩夢才剛剛開始。如果說當年的卡萊之戰在羅馬心中豎立了帕提亞大國形象,那麼公元2世紀的遠征已證明其不過是泥足巨人。更要命的問題還來自羅馬內部,經濟發展的停滯,讓他們需要以外戰而釋放內部矛盾。數位皇帝也都意識到,打擊帕提亞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政治正確。

於是在公元197年,塞維魯皇帝開始了自己的帕提亞戰爭行動。當帕提亞軍隊企圖奪回尼西比斯城時,遭遇到羅馬-奧斯洛尼-亞美尼亞聯軍的共同反擊。聯軍更是在第二年繼續南下,再次攻克了塞留西亞和泰西封,迫使帕提亞君主狼狽的率領殘兵逃往東方。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面對羅馬的威脅 帕提亞的軍事力量已不堪重負


和以往的征服作戰不同,此時的羅馬已經對東方城市不再抱有特別的興趣。結果,帕提亞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遭到劫掠,繁華程度就此一落千丈,帝國的經濟也進一步變得蕭條。到公元216年,塞維魯的繼任者卡拉卡拉又率軍東征。雖然沒有攻克重要城市,卻讓士兵肆虐整個兩河之間的農業村鎮。帕提亞軍隊無力阻擋,只能坐視這一年的收成轉為敵人資產。這樣的放血式摧殘,恰恰是脆弱的晚期帝國所最害怕的。

由於需要以戰利品犒賞士兵,卡拉卡拉還曾下令軍隊進攻阿特洛帕特尼地區,並挖掘了幾位帕提亞君主的王陵。怒不可遏的帕提亞貴族,在罪魁禍首死後還依然下決心反攻尼西比斯。由於騎兵兵源的不足,甚至將臨時武裝的駱駝也拉上前線。最後依靠幾乎集全國之力征召的騎兵大軍,終於擊退了臨時繼位的馬克裡努斯皇帝。但巨大的傷亡卻使得帝國損失了一代人的軍事和政治精英。殘破的兩河流域,又不足以幫助他們迅速恢復國力。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末期帕提亞軍隊 甚至臨時開發出具裝駱駝騎兵


於是,在新崛起的波斯軍閥阿爾達希爾出現後,國祚400年的帕提亞勢力便終於被完全掀翻。除了少部分提前跑路羅馬或亞美尼亞的貴族成員,其餘大部分精英都慘遭清算。雖然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抵禦了數次大規模外患,但卻無法從根本上緩解自己的地緣政治困局。

從技術層面而言,帕提亞帝國也在兼容幷蓄之餘形成了很多固有矛盾。儘管其經濟和軍事技術大都源自希臘化成果,但親希臘者大都會被上層集團視為政治不正確的背叛者。

"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元年前後,帕提亞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之一。其與羅馬的數百年恩怨交織,也構成了古典時代中後期的東地中海-西亞-中亞關係史。以精英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是敗多勝少,卻始終如百足之蟲版死而不僵。

其實,帕提亞帝國的長期存續,完全得益於其獨特的整體軍事部署。表面上看似弱不禁風,實則深謀遠慮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若非遭遇羅馬級別的可怕對手,最後的全面崩潰時間可能會推遲很多。

自然起源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的帕提亞勢力 夾在塞琉古與巴克特里亞之間


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策略,從其出現和崛起過程便可見一斑。由於是見縫插針的南下征服者,早期的帕提亞勢力帶有非常典型的遊牧征服者習慣。雖然有在諸如尼薩之類的區域城市建都,但始終以控制核心牧場和奴役周邊城市為基本模式。

在整個公元前3世紀,他們隨時都面臨來自東西方兩側的希臘化軍隊反撲。其中最大的對手,無疑是遷都安條克卻又要控制兩河流域的塞琉古帝國。至於幾乎同時脫離塞琉古體系的巴克特里亞政權,也因為文化歸屬和經濟利益,經常同敘利亞的前宗主保持戰略互動。因此,帕提亞人在這個階段經常需要進行大規模遷徙。前腳剛佔領城市,轉眼又要準備帶著細軟撤出。騎兵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建設的唯一對象,只有在原先的帕提亞省內部才保留了東伊朗農耕土著民兵。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早期帕提亞騎兵就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


但到了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人的外部地緣格局突然風雲突變。塞琉古帝國在安條克四世死後,陷入了親羅馬派與敘利亞保守派之間的永恆內鬥。包括猶太區在內的諸多地方爆發嚴重衝突,和遠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起牽制帝國的主要精力。加之羅馬勢力介入小亞細亞半島,讓安條克宮廷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數量的希臘兵源,造成塞琉古軍隊實力的迅速下滑。帕提亞人便在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率領下,成功佔領塞留西亞,完成了入駐兩河流域的夢想。同時,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內戰爆發,也讓帕提亞人在東部獲得了擴張機會。因此,原有的危機局面完全被重大利好所取得。

由於已經降服了諸多希臘化城市,帕提亞軍隊一度開始了偏希臘化的結構性變化。大部分城市除了繳納重額賦稅,還要將原本的民兵體系都提供給新主人驅使。其結果自然是帕提亞人也學會了以各類輕重步兵列陣,再用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只是配合水平與使用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在下一波重大沖擊降臨後迅速瓦解。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一度想吞下整個希臘化軍事體系


體系成型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前2世紀 塞琉古希臘等勢力發起最後的反撲



公元前127年,帕提亞遭遇到立國以來的重大危機。他們先後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塞琉古軍隊反撲,稍後又面臨從東方衝來的眾多塞種和月氏遊牧部落。帕提亞君主失望的發現,自己用本族騎兵和附庸步兵拼湊出的軍隊,在強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方的兩河戰場,安條克七世時代的塞琉古軍隊已大不如前,卻依然在兩次正面會戰中擊敗了帕提亞人。接著,包括塞留西亞和蘇薩在內的城市叛亂,都將帕提亞稅吏與監軍都轟了出去。最後,帕提亞是依靠對手在佔領區內的暴行而進行煽動,再以騎兵伏擊安條克七世得手。從而避免了被從半個伊朗高原驅逐的尷尬。但僥倖獲勝的他們,還是為眾多波斯裔居民的親希臘立場而感到寒心。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東方的塞種與月氏也紛紛侵入帕提亞境內


接著,帕提亞人調頭迎戰沒有領到工資的東方遊牧騎兵。儘管其本族部隊有著一樣的配置和戰鬥模式,卻還是將大量剛剛投降的塞琉古士兵也拉上前線。結果,希臘步兵在陣前倒戈,反過來造成帕提亞大王被敵人打死的慘劇。甚至還有來自波斯灣的希臘化阿拉伯軍閥,趁機出兵佔據兩河流域。

於是,在臨危受命的米特拉達梯二世上任後,帕提亞立刻對自己的整體軍事策略進行改革。他們基於先前擊敗塞琉古軍隊的經驗,放棄了在正面決戰中使用大量的步兵,而是重新迴歸全騎兵狀態。相應的,原本具有小邦性質的城市獲得部分讓利。條件是他們需要自己保護城市安全,並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而同帕提亞王室又綁定在一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重騎兵正式改用希臘式具裝武備



今人熟知的帕提亞帝國軍隊,就是在這次改革中定型的。米特拉達梯二世還力主引進希臘式的具裝騎兵,取代了原先的斯基泰式遊牧重騎。精英戰士和他們的坐騎一起,換上了防禦面積更大的希臘化甲冑。他們也必須為此放棄使用複合弓進行遊記襲擾戰術,將相關職責完全交給麾下的輕裝騎射手。

此外,帕提亞人的防禦策略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他們會傾向於在敵軍入境後就發起全面阻擊。改革後的他們,省去了保護單獨城市的負擔,轉而更靈活的調配機動部隊進行反擊。對手會發現自己成功控制了某個區域,卻要遭到地方城市和帕提亞中央騎兵的內外夾擊。不僅容易陷入耗費時間的圍攻戰,也會隨時面臨補給線被切斷的危險。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軍隊的主力 依然是輕裝騎射手



這次改革的成果異常成功。無論是塞人或月氏遊牧部落,都需要面臨有本地駐軍死守的設防城市,以及帕提亞人臨時構築的村級堡壘。然而因圍攻而陷入補給困難,逐步分散部隊到更廣闊的區域就地補給。帕提亞的主力騎兵便定期消滅小股的糧秣徵集部隊,並在對手被削弱後策動強勢反擊。最終還能依靠希臘化的騎兵裝備優勢,將遊牧對手斬落馬下。

當然,這樣的彈性防禦策略,需要帕提亞人為自己營造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於是在熬過了塞琉古與東方遊牧的雙重威脅後,帝國勢力迅速向敘利亞東部、河中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推進。到公元前1世紀後期,已經讓將國防前線推進到幼發拉底河東岸與旁遮普的五河流域。壟斷國際貿易獲得的稅收,也被大量用於收買地方統治者和策反敵對勢力內部的不堅定者。這些措施也都將在即將開始的對羅馬戰爭中,發揮規劃者的設計初衷。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公元1世紀初的帕提亞勢力範圍



卡萊經驗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 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的高光時刻


公元53年的卡萊戰役,無疑是帕提亞彈性防禦體系的高光時刻。但在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帕提亞人已通過資金支持,扶持過本都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和亞美尼亞的提格蘭二世。這兩位好戰君主也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為金主拖住羅馬長達數十年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給羅馬人提供了一個錯覺:東方的騎兵戰術雖然厲害,但還無法對軍團造成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的粗淺理解,克拉蘇的7個羅馬軍團在近乎茫然中踏入了東征之路。在鼠首兩端的奧斯洛尼小邦君主的指引下,徑直從沙漠平原地帶走向埃德薩與卡萊兩座設防城市。同時,還得到北方的亞美尼亞人聲援,在理論上存在兩路夾擊的可能。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大城市支持 讓帕提亞騎兵得以獲得大量武器補給



帕提亞人的對策也非常現實,以人口眾多的塞留西亞城為基地,集中起兩支過萬的機動部隊。國王本人率軍北上,帶來部分附庸部隊一共進攻亞美尼亞。位高權重的蘇萊納斯則在敘利亞東部阻擊羅馬人。儘管後者麾下只有1000名具裝騎兵和9000名騎射手,但卻可以依靠眾多城市與堡壘提供充足的物資與戰略預警。因此,克拉蘇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手所洞悉,而對於帕提亞軍隊的戰鬥持久力又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當數萬羅馬軍隊在炎熱的平原遭到分割包圍,才意識到自己正遭遇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大批自塞留西亞出發的駝隊,則為帕提亞騎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箭矢補給,更讓羅馬人看到後士氣大跌。若非共和國末期的軍團素質一流,完全可能在東方戰場上全軍覆沒。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卡萊戰役的經驗 幾乎成為帕提亞軍隊的教條



當然,凡事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存在。帕提亞人選擇以最低成本維持彈性防禦,也勢必放棄強勢的對外擴張能力。首先是步兵組織能力的繼續下降,幾乎到了需要附庸國提供全部兵源的地步。除了因信仰猶太教而仇視羅馬的阿迪亞貝尼王國和北方的德拉米山民,就只能寄希望於境內的前希臘城市派出小股分隊。但那些由希臘軍官訓練的兩河農民,終究無法提供堪比希臘羅馬軍隊的能力。

同時,大量的複雜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東方地區流失,讓帕提亞人在後來的攻堅戰中也異常吃虧。因此,在卡萊戰役後的數次反攻敘利亞作戰中,帕提亞軍隊居然需要靠羅馬叛軍和僱傭兵去包圍城市。除了飢餓、收買與恐嚇,幾乎沒有其他辦法讓本地城鎮開門。在同羅馬軍團的正面交戰中,也因為缺乏步兵支援而屢屢潰敗,甚至讓王儲也命喪前線。帝國的國運,也在這場傷經動骨之後就步入下降通道。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人始終在技術性武器方面落後於羅馬



迴光返照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兩河派與中亞派 造成了帕提亞的內部割裂



進入公元1世紀後,帝國的衰敗已不可避免。儘管在防禦中贏得了卡萊大捷,卻因為反攻失敗而損失了大量精英人口。同時,希臘化程度較高的兩河派與堅守遊牧傳統的中亞派,也因為彼此間的勾心鬥角而造成嚴重內耗。當新的貴霜帝國在這個世紀的後50年躥起,帕提亞人的勢力就從整個印度河流域被趕回了錫斯坦地區。

這個時代的帕提亞帝國,依然維持著先前留下的彈性防禦系統,並大致具有三條戰略防線。首先依靠奧斯洛尼、阿迪亞貝尼等附屬國力量,負責防禦幼發拉底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在南面的幼發拉底河中游,還有由希臘軍官負責防禦的杜拉歐羅波斯城,以及地理位置極其鼓勵的哈拉特城。只有羅馬軍隊將以上地區全部攻克,才會兵臨帝國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這座繁華城市的邊上,又是君主的冬季行宮--泰西封城。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帝國的整體軍屬防禦格局



如果兩河流域全部淪陷,那麼帕提亞君主會撤往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地區的埃克巴塔納。依靠山脈地形的幫助,防禦只能供很少人馬通過的山麓小道。對方如果一意孤行,就會沿著波斯灣的沿海平原突破天險阻隔。但那也有就意味著帕提亞人有足夠的時間在北方重整旗鼓。若是最後連米底省也落入敵手,那麼帕提亞人還能退回龍興之地的尼薩做最後抵抗。相應的,如果敵人是從東方殺到,那麼帝國也可以將錫斯坦作為前線,並將美索不達米亞設為最後的基地。

公元115年,著名的羅馬皇帝圖拉真開始揮軍東進,決心徹底撕碎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後者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原先設想的美好計劃,其實存在很多硬傷和漏洞。由於亞美尼亞已經被佔領,所以羅馬軍隊可以選擇從兩個方向對美索不達米亞發起鉗形攻勢。圖拉真也破天荒的出動了10個軍團和數量幾乎與之對等的輔助部隊,直接碾壓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幾位附屬國君主迅速投降,而杜拉歐歐羅波斯的守軍也在城頭目睹了機動騎兵部隊的潰敗。最終,羅馬人在第二年就迫使塞留西亞城投降,並佔領和洗劫了帕提亞都城泰西封。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 是帕提亞從未遇過的強敵


由於帕提亞內部依然分為兩派互相撕鬥和不斷推諉,圖拉真的軍隊又輕易沿著底格里斯河南下,直接抵達了獨立屬性很強的波斯灣小邦--查拉塞尼。這座自由市在過去就是東方地區與羅馬貿易的重要橋頭堡,還是印度洋地區最大港口。無論是城內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還是普通是市民階層,都立刻投入羅馬的懷抱。最終,軍團甚至向東進入了埃蘭地區。隨著地區首府蘇薩的投降,帕提亞帝國的第二道國防線也被直接洞穿。

好在由於圖拉真的野心過於碰撞,將很多東方小國和城市的自治權都收歸行省。帕提亞人便通過不斷的遊說和收買,引起了各城市對羅馬駐軍的群起圍攻。甚至還協助猶太人進行運作,在羅馬的埃及、昔蘭尼和塞浦路斯省內引發大規模仇殺與暴動。最終,圖拉真在壯志未酬中病死,繼任者哈德良選擇從半數以上的佔領去撤軍。帕提亞人才在滅頂之災面前撿回了半條命。但包括尼西比斯在內的重要邊界城市,卻成為了羅馬美索不達米省的駐軍點。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帕提亞只能依靠煽動各城市的自治勢力對抗羅馬


然而,僅僅2年的戰爭就讓帕提亞的防禦體系幾乎完全瓦解。當年由米特拉達梯二世設計的防禦策略,幾乎只能應付來自某個單獨方向的進攻。一旦羅馬人可以從兩個方向發起攻勢,有限的機動部隊就會應接不暇。加上羅馬人大量提升輔助部隊的數量和質量,在遠程火力和騎兵方面都不在顯得弱不禁風,帕提亞人的軍事優勢便蕩然無存。

何況只要兩河流域失守,那麼維繫大半個帝國的農業收入和貿易抽稅,都會落入佔領者之手。因此,所謂的戰略縱深與三線部署,不過是理想化的一廂情願。在真正的強敵面前,依然是漏洞百出。唯一可以發揮作用的部分,反而是那些帕提亞貴族想要拼命壓制卻又無法徹底消滅的地區自治力量。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圖拉真的羅馬 將整個兩河流域都吞併為行省


徹底破產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在羅馬內部 打擊帕提亞成為了政治正確


儘管熬過了似乎是最高威脅等級的圖拉真,但帕提亞帝國的噩夢才剛剛開始。如果說當年的卡萊之戰在羅馬心中豎立了帕提亞大國形象,那麼公元2世紀的遠征已證明其不過是泥足巨人。更要命的問題還來自羅馬內部,經濟發展的停滯,讓他們需要以外戰而釋放內部矛盾。數位皇帝也都意識到,打擊帕提亞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政治正確。

於是在公元197年,塞維魯皇帝開始了自己的帕提亞戰爭行動。當帕提亞軍隊企圖奪回尼西比斯城時,遭遇到羅馬-奧斯洛尼-亞美尼亞聯軍的共同反擊。聯軍更是在第二年繼續南下,再次攻克了塞留西亞和泰西封,迫使帕提亞君主狼狽的率領殘兵逃往東方。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面對羅馬的威脅 帕提亞的軍事力量已不堪重負


和以往的征服作戰不同,此時的羅馬已經對東方城市不再抱有特別的興趣。結果,帕提亞的經濟首都塞留西亞遭到劫掠,繁華程度就此一落千丈,帝國的經濟也進一步變得蕭條。到公元216年,塞維魯的繼任者卡拉卡拉又率軍東征。雖然沒有攻克重要城市,卻讓士兵肆虐整個兩河之間的農業村鎮。帕提亞軍隊無力阻擋,只能坐視這一年的收成轉為敵人資產。這樣的放血式摧殘,恰恰是脆弱的晚期帝國所最害怕的。

由於需要以戰利品犒賞士兵,卡拉卡拉還曾下令軍隊進攻阿特洛帕特尼地區,並挖掘了幾位帕提亞君主的王陵。怒不可遏的帕提亞貴族,在罪魁禍首死後還依然下決心反攻尼西比斯。由於騎兵兵源的不足,甚至將臨時武裝的駱駝也拉上前線。最後依靠幾乎集全國之力征召的騎兵大軍,終於擊退了臨時繼位的馬克裡努斯皇帝。但巨大的傷亡卻使得帝國損失了一代人的軍事和政治精英。殘破的兩河流域,又不足以幫助他們迅速恢復國力。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末期帕提亞軍隊 甚至臨時開發出具裝駱駝騎兵


於是,在新崛起的波斯軍閥阿爾達希爾出現後,國祚400年的帕提亞勢力便終於被完全掀翻。除了少部分提前跑路羅馬或亞美尼亞的貴族成員,其餘大部分精英都慘遭清算。雖然帕提亞人的彈性防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抵禦了數次大規模外患,但卻無法從根本上緩解自己的地緣政治困局。

從技術層面而言,帕提亞帝國也在兼容幷蓄之餘形成了很多固有矛盾。儘管其經濟和軍事技術大都源自希臘化成果,但親希臘者大都會被上層集團視為政治不正確的背叛者。

帕提亞帝國:漢朝使節筆下的兵弱畏戰之邦 何以抗衡羅馬數百年?

塞維魯父子將對帕提亞完成釜底抽薪

雖然很快就有以泰西封為核心的兩河流域集團出現,卻始終無法在內鬥中勝過數量更多的中亞保守派。他們也會因為貿易問題而與羅馬為敵,成為了內外兩撥對手的共同打擊對象。但這些人恰恰又控制著帝國的主要稅收來源和經濟命脈,並會因為自己的混亂而引發更大規模的經濟蕭條。這也就怪得不羅馬要花幾代人的時間,將原有的東西方貿易線路轉向海洋。

隨著國際產業鏈的調整,帕提亞也就徹底失去了與東西方強敵硬扛的資本。新的薩珊王朝,將比道貌岸然的前任更加保守而暴虐。因為只要波斯帝國的政治構想始終存在,所有君主都將把戰火燃向周邊,並因為火勢失控而最終自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