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瘋子在寇準馬前喊了兩個字,寇準大驚失色,因此被貶官

漢朝 寇準 中國歷史 漢武帝 唐風宋月 2017-04-12

寇準是北宋名臣,他出任參知政事一職時剛過而立之年,在朝堂上屬於少壯派。與“大事不糊塗”的呂端蔭補入仕不同,寇準是通過科舉步入職場的。十九歲時寇準登進士第,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三十多歲成為大宋副相,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為報君王知遇之恩,寇準勇於任事,一次與趙光義在殿上議事,因為言語不合,惹得官家大怒,起身離座打算拂袖而去。哪知道寇準竟然搶身上前,一把扯住了趙光義衣角,硬生生又把他拉了回來。

一個瘋子在寇準馬前喊了兩個字,寇準大驚失色,因此被貶官

等到把事情說清楚,寇準這才叩頭告罪。趙光義並沒有因為他的莽撞而心生嗔恨,反而稱讚寇準是朕之魏徵,言外之意,自比虛心納諫的唐太宗了。幸虧寇準識相,沒有在這個比喻上再與官家糾纏不清!

不久寇準升任同知樞密院事,他的頂頭上司是樞密使張遜。

寇準年輕,仗著自己得寵不怎麼買張遜的賬,而張遜是趙光義藩邸舊臣,也不將寇準放在眼中。一來二去兩人漸生齟齬,數次當著趙光義的面爭的面紅耳赤,誰也不肯退讓。趙光義任由二人爭執,也不偏袒任何一方。

一天,寇準下朝與同事溫仲舒並轡而行,忽然通衢之間閃出一人,攔在二人馬前,納頭就拜,一邊連連叩首,一邊口稱萬歲。

寇準大驚失色,差點從馬背上摔下來。“萬歲”不是亂叫的,又豈是自己能當得起的?

原來,“萬歲”一詞最早是古人相互祝賀用的詞,與萬福、萬幸之類一樣,並無階級之分。戰國到漢武帝期間,萬歲既是表示歡呼、慶賀,也是對死的諱稱。史料中,戰國之前有萬壽、萬年無疆等祝福語,但並無萬歲二字。宋人考證認為“萬歲之稱不知起於何代,商周以前不復可考。”萬歲最早出現在《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傳》中,藺相如拜見秦王后奉上和氏璧,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這裡的萬歲並不是萬歲爺的意思,只是眾人在向秦王道喜而已;《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中,“馮諼燒債券,民稱萬歲”。馮諼被人喊萬歲,是人們發自內心感激他,歡呼而已。

一個瘋子在寇準馬前喊了兩個字,寇準大驚失色,因此被貶官

封建帝王都希望長生不老,而諱言死,因此在不得已的時候就會用萬歲代替,《史記》中這樣的例子有許多,如《高祖本紀》“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漢代“因常於殿陛之間用之,後遂為皇帝的尊稱。”(《辭源》對萬歲的解釋)。

萬歲成為皇帝的專用名詞,始於漢武帝劉徹,據說(請注意是據說,史料中的記載也未必真實可信)他登上嵩山,左右吏卒都聽到群山在山呼萬歲。十多年後,漢武帝又登琅玡山,再次聽到群山山呼萬歲聲。從此“山呼萬歲”就成了屁民對皇帝的最高奉承。

從此萬歲之聲不絕於耳,小民稱萬歲就成了僭越,屬於大不敬、罪在不赦。

一個瘋子在寇準馬前喊了兩個字,寇準大驚失色,因此被貶官

在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封建時代,被人當眾喊“萬歲”,絕不是什麼好事。如果趙光義較真起來,寇準輕則丟官,重則身家性命不保。如果官家懶得理睬,不去追究,則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而已。

很快,寇準左右人就從最初的怔忡中清醒過來,急忙上前把這人綁了送官。如果放走了人,到時候寇準只怕是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了。

就在寇準心下惴惴時,大街上發生的這一幕,被時任判左金吾的王賓瞧在眼中。王賓與寇準官職相差太多,按道理,鬧市中出現這樣的事情,他有失職之嫌。只是王賓與張遜同為趙光義藩邸舊人,張遜還是王賓的薦引人。因為有這層關係,王賓與張遜過從甚密,張遜與寇準交惡的事情他自然知道,這時候看到不但不會上前處理,反而會站在暗處看寇準的笑話。

見圍觀的人散去了,王賓立即跑到張遜府上,將自己看到的情形,添油加醋的說與張遜。張遜認為此事可以拿來大做文章,利用好了就可以扳倒寇準。

一個瘋子在寇準馬前喊了兩個字,寇準大驚失色,因此被貶官

主意拿定之後,張遜就極力慫恿王賓出面告御狀。王賓只記著為報張遜薦舉之恩,替他打抱不平,不假思索就滿口應允。

看到王賓與張遜告自己圖謀不軌,寇準既氣憤又心下委屈。於是請另一位當事人溫仲舒出面替自己作證。張遜與王賓只想著置寇準於死地,沒有考慮到還有另一位重臣溫仲舒也是事件親歷人。一時間,張遜與寇準二人在殿上,當了趙光義官家又相互爭執不下、相互揭短、攻擊,無復人臣之體。

見一老一少、兩個朝廷重臣朝堂之上如此不成體統,官家顏面何存?趙光義本來強忍箭瘡的折磨,這時候聽他們不是說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攻擊對方三瓜兩棗與政事無干的題外話,不禁心下大怒。貶張遜為右領軍衛將軍,寇準出知青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