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漢朝 嵇康 阮籍 袁紹 洛邑沐伊 2017-06-0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人生百年,歷史一瞬間,多少豪傑,傾世才華,也不過青史一瞥。

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網絡圖

在漢魏洛陽城遺址東北處有一段受保護的古代城牆,這段城牆原為內城牆的東北段,位置大約在保駕莊與金村之間,從遺址保護區外的村道走仍會看到斷續蜿蜒的土垣。經發掘現保護一段900多米長的漢魏洛陽城內城牆,為東漢至北魏時期城牆擴建、改建或原址上相互疊加而成。

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漢魏洛陽城東北內城牆

現在遺存的城牆高出地面約四、五米,有的地方有六、七米高,從表面看有明顯的夯土和疊加痕跡。

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城牆東側臨近北牆處設置了拋面展館,從中可以看出不同時期城牆的情況。

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安裝了棧道平臺,可以從高處觀看城牆整體的面貌,從這裡可以看到城牆彎曲伸向西北方向。

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漢魏遺址專家在介紹城牆的歷史

在參觀古城牆遺址時,專家介紹這段城牆正是建春門所處的位置,推測在城牆拋面展館南側一公里。當時東城牆有三道門,從北向南分別為建春門、東陽門與青陽門,建春門處在宮城與西閶闔門的東西軸線上。

建春門,漢稱上東門,為漢魏洛陽城東垣北數第一座城門。發掘報告表明:門址南北長30米,東西寬12.5米,為一門三道,中間門道殘存缺口寬約8米,南北二門道各寬6米,門道之間的隔牆寬4~5米,城門為靠夯土隔牆和大排叉柱支撐的大型過樑式建築。東漢、曹魏、晉、北魏四代一直沿用此門。

東門之觴|阮籍東門嘆采薇;袁紹懸節上東門;嵇康殞命東門外

網絡網

說到建春門,《水經注·穀水》和《洛陽伽藍記》裡都提到了阮籍、袁紹和嵇康三位古人。

一座古城多少歷史滄桑,一座城門多少故事悲涼。

阮籍東門嘆采薇

步出上東門,北望首陽岑: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樹林。

良辰在何許?凝霜沾衣襟。

寒風振山岡,玄雲起重陰。

鳴雁飛南征,鶗鴂發哀音。

素質遊商聲,悽愴傷我心。

詩中的東門即為望春門,出東門北望首陽山,廣為流傳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為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這首詩可以體現出阮籍對當時社會的失望之情,悽愴傷心之感。

袁紹懸節上東門

董卓入京之後欲廢立漢帝來樹立自己的威信,脅迫百官欲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滿朝文武迫於淫威無人抗爭,唯袁紹挺身而出:“廢嫡立庶,不是反叛是什麼!”董卓怒而拔劍:“難道你以為我的劍不鋒利嗎?”袁紹也拔出劍來:“你的劍鋒利,難道我的劍就不鋒利嗎?”

於是將中軍校尉印懸掛於建春門絕塵而去,聯合義軍並被舉為盟主,為復漢室共同抗擊杵逆董卓。

嵇康殞命東門外

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憐“竹林七賢” ,翻開《晉書》,跌入一個玄乎暈乎的時代。

當魏晉禪代之際,朝政腐敗混亂,嵇康潔身自好不甘同流合汙,頹放隱遁,但司馬氏篡權已成,政治環境愈發險惡,嵇康秉性“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嚴辭拒絕司馬昭的拉攏,終罹殺身之禍。

公元262年一個夏日的傍晚,落日的餘暉將洛陽東市染成血色。風兒輕輕,琴聲悠揚,圍觀的人群屏氣懾息,諦聽著神祕的旋律、生命的絕響,撫琴人正是魏晉名士嵇康。

從此,世上再無嵇康,也再無廣陵散 。

按《洛陽伽藍記》記載嵇康殞命的地方在建春門東一里餘的洛陽馬市,推算就在韓旗村這段殘牆以東兩三百米的地方。

不是所有的東門都是這麼的悲愴,東門也是詩意的,出東門而採擷,荷葉何亭亭,夏有涼風秋有月,少女懷春不忍冬。

東門,真個又是一幅春花秋月圖:

國風·鄭風·出其東門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

圖文:沐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