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姓人都來了解下——天下劉氏一家親,互幫互助在我心!

劉姓人都來了解下——天下劉氏一家親,互幫互助在我心!

根據《辭源》、《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文大辭典》等當今權威漢語文字辭書的統計,"劉"字在先秦文獻中有多達12種的不同字義和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並歷經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國都長安)、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國都洛陽),劉姓遂成為整個中國的最高統治家族,並延續江山一統達四百年之久。根據中國文化"為尊者忌"的原則,"劉"姓作為漢帝國的國姓,在漢朝建立之後便僅作為姓氏使用,姓氏之外的含義很少在漢語中出現了。

姓氏來源

一、 出自伊祁氏,帝堯(伊祁放勳)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

劉累御龍傳說塑像

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出自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滅劉氏唐國,把唐遺族改封到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國,國君杜伯周宣王時無罪被殺,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晉國,隰叔子杜蒍在晉國任士師之職,後以官職為氏,稱士氏。其孫士會因國內動亂出奔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

三、出自姬姓。其源頭有二:一說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於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劉聚,相傳為劉累故居,因得名),其後裔以邑名為氏,形成姬姓之劉。另說是:東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兒子到劉邑,號稱劉康公。其後代亦以邑為氏,是為姬姓劉的又一來源。這兩支姬姓劉氏後代均無顯族。

四、出自羋姓:"荊楚十八姓"之後衍生的姓氏中有劉氏;

五、其他姓或他族改姓劉或賜姓劉。

(一)、賜姓劉氏,據史書記載:

(1)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劉敬後人也繁衍成劉姓一大支脈。

(2)漢高祖劉邦登基後,為感謝項伯救命之恩,封其為射陽侯,賜姓劉;項伯遺族受劉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賜姓劉。其後代繁衍成劉氏一大支脈。

(3)東漢舞陽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

(4)宋真宗繼位後,因劉皇后從小無親,為龔美之父收養,真宗賜龔美姓劉,認其為弟。

(二)、改姓劉氏:

(1)王朗冒名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自立為帝。

(2)安定三水人盧方,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自立為帝,據平涼等地。

(3)三國蜀將劉封,原姓冠。為劉備義子,改姓劉。

(4)西晉義陽(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稱漢宗室後裔,改姓劉名尼。

(5)唐代宦官俱文珍,冒姓劉,名貞亮。

(6)北漢君主劉繼恩,原姓薛,因是劉承鈞的養子,改姓劉。劉繼恩之弟劉繼元,本姓何,亦改姓劉,後繼帝位。

(7)元末陳友諒敗亡後其後代有改姓劉的

(8)明代宦官劉瑾本姓淡,冒姓劉。

(9)留氏改劉氏:後坡劉氏為永春留氏族裔,於宋末元初的動盪中易姓為劉;另《清源留氏族譜》載:第三十九世留天祿,泉州路錄事,因軍情嚴重,不仕,復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為劉,為本支始祖。

(10)嘉慶年間天理教領袖林清又被稱作劉金刀、劉安國、劉林。

(三)少數民族劉姓: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變上,劉姓是頗為典型的一例。

(1)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du墨讀)為妻,冒頓姓攣堤 (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冒頓子孫有改姓劉的。十六國時期的漢-前趙國皇帝劉淵、劉曜、大夏國皇帝劉勃勃(即赫連勃勃)都是匈奴貴族。

(2)鮮卑獨孤部:系被鮮卑同化的匈奴分支,據記載" 魏 氏之初,三十六部,其先 伏留屯 者,與 魏 俱起,為部落大人,遂為 獨孤部 。"歷代首領有劉庫仁劉眷劉羅辰劉顯等,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為獨孤氏。。後來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採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大部分獨孤氏仍復稱劉姓,(也有未恢復劉姓的,如李淵和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成為當時鮮卑貴族最顯赫的八姓之一。

(3)魏晉時烏桓部族有劉姓者;

(4)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南蠻有劉姓者;

(5)突厥沙陀劉姓

①唐德宗時,沙陀人內附,定居於今山西大同一帶,長期與漢族雜居,不少人改漢字姓。沙陀劉氏兩度建立政權:後漢(劉知遠建立)和北漢(劉崇建立)。後雖國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後世散居北方各地,成為劉姓又一支脈。

(6)契丹劉姓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之後,因為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金代"移喇氏"後人也有改劉姓的。("移喇氏"即契丹國姓"耶律氏"的滿語譯音)

(7)回族劉姓

中國回族形成於宋元之間,初無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後,回、漢雜居,很多人使用漢字姓。劉姓是從古蘭經經名譯音"遼艾遼艾"(漢語義為珠寶)轉音而來。明初以後,隨著回漢民族間人文交融,內地回民普遍使用漢字姓,其中劉姓不少。元朝漢族將領劉哈喇不花子孫後裔也有融入回族的。

劉姓人都來了解下——天下劉氏一家親,互幫互助在我心!

(8)蒙古族劉姓

⑴.元朝蒙古族中劉氏出現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來有位蒙族人名呼圖克特穆爾的名士,酷愛漢族書籍和文化,他的母親是漢人,姓劉。有一天,這位名士拜見元仁宗皇帝,談論中,元仁宗對他的漢學水平加以讚賞,併為他起了個漢人的名字,叫。從此,劉漢卿的後代就形成了一支劉氏家族。

⑵.蒙古族鄂爾果諾特氏,滿語為Ergonote Hala,亦稱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爾喀,後多冠漢姓為劉氏。

⑶.蒙古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喇、輝發、松花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劉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爾)。

⑷.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多冠漢姓為崔氏、劉氏。

蒙古族劉氏讀音皆作líu(ㄌㄧㄡˊ)。

(9)滿族劉姓

源於,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世居黑龍江,後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⑵.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為氏,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世居寧古塔、綏分、琿春、訥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時女真人烏古倫氏遷居到中原,改姓劉氏,其後裔中有位劉國傑,英勇善戰,成為湖廣行省的要官,後又升任光祿大夫。還有一支女真人寧古塔氏也遷居到中原,改姓寧和劉,寧為寧古塔氏的頭一個字;而"寧古塔"按滿語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實就是"六","劉"與"六"同音,故姓氏為劉。後來到清王朝時期,滿族人貫通劉氏者甚多,已成為該民族的一個大姓。

⑶.滿族鈕圖氏,亦稱寧武圖氏,滿語為Niotu Hala,世居哈達。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後多冠漢姓為鈕氏、劉氏。

⑷.滿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滿族大姓,滿語為Sitara 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它與瓜爾佳氏,滿語為同屬"闊雅裡滿洲"。另考,《龍飛御天歌》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時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為"劉",有學者認為喜塔拉即其演變而來。世居尼雅滿山、蜚優城、長白山蓋吉、佛克順等地,所冠漢姓為管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⑸.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滿語為Ilan Hala,漢義"三",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國姓"耶律"),世居三姓,後多冠漢姓為劉氏、王氏、肖氏、蕭氏、李氏、黃氏、白氏。

⑹.滿族紐塔氏,亦稱努他氏,滿語為Nunta mongu,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多,有四個分支。滿語NINGUTA為遠祖之意,推想表示其遠祖來自寧古塔,後多冠漢姓為劉氏。

⑺.滿族查佳氏,滿語為Cagiya Hala,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滿族同胞中有此氏,後改漢姓為劉氏。

滿族劉氏讀音皆作líu(ㄌㄧㄡˊ)。

(10)維吾爾族劉姓

維吾爾族劉姓形成於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為官的維吾爾族人在元亡後,其後裔多改姓。劉姓維吾爾族人現居河南澠池縣尚有5 0 0 餘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1)高山族劉姓

高山族人本無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賜給高山族七個姓(衛、金、錢、廖、王、潘、黎)。從日本侵佔臺灣到臺灣重回中國期間,高山族人多依託當地漢族人,認其姓為己姓,據統計共有7 9 個姓,其中有劉姓。

(12)傣族、景頗族劉姓

明初屯田戍邊的漢族官兵,其子孫後代與當地民族通婚,逐漸演化為少數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漢姓氏。據近年雲南騰衝劉氏收集到的3 5 1 個族譜中發現,有七支劉姓演變為傣族、景頗族。

(13)朝鮮族劉氏。朝鮮族人口近百萬,居住在吉林省延邊自治州的鮮族人有80萬,其中劉姓人口數量位居30左右。據瞭解,在韓國有200多個姓氏,其中劉姓人數排在第三十四位。

(14)京族劉氏。京族原稱為越族,人口近兩萬,有31個姓氏,居住在廣西南疆諸島,劉姓人口數量在京族中佔20%,是這個少數民族的第一大姓。越南的劉姓有三類,一類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劉姓,一類是越南族人使用漢字姓劉氏而形成的劉姓,再一類就是近代以後移民越南的華僑、華人。不過,今天這幾種不同的劉姓已很難區分了。

(15)藏族劉氏:在藏族人中,自古以來是有名無姓,但有自己特有的家族名與部族徽號:

如:德格家族、卡隆家族、蘭齊默家族、羅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遜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烏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絨布家族、曲羝輪珠家族,喀居丹增家族,巴朗結贊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熱卡巴家族、聶榮克瑪家族、貢那家族、康葛吉瑪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勒旺家族、貢勃土司家族等其漢姓均為劉,當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來自於德格家族的薩朗仁波切(劉子壽),著名攝影家卡隆-蘭齊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劉華),世界著名藏族藝人來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頓珠(劉多吉)。(轉自德欽寺藏傳史書《王道世系明鑑》)

(16)壯族劉氏:湖南、廣西等地都有壯族劉氏分佈,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劉三姐

劉姓人都來了解下——天下劉氏一家親,互幫互助在我心!

郡望堂號: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1 彭城郡、2 沛郡、3 弘農郡、4 河間郡、5 中山郡、6 樑郡、7 頓丘郡、8 南陽郡、9 東平郡、10 高密郡、11 竟陵郡、12 河南郡、13 尉氏郡、14 廣平郡、15 丹陽郡、16 廣陵郡、17 長沙郡、18 臨淮郡

其它還有:高平郡、東莞郡、平原郡、琅邪郡、蘭陵郡、東海郡、宣城郡、南郡、高陽郡。

劉姓堂號眾多,大體也可分為地名堂號、典故堂號、教化堂號和其他堂號。現就筆者所見劉姓堂號開列於下,以供讀者參考。

地名堂號:彭城堂、沛國堂、漢裡堂、沛豐堂、弘農堂、河間堂、中山堂、樑郡堂、頓丘堂、南陽堂、東平堂、東莞堂、平原堂、廣平堂、廣陵堂、臨淮堂、琅邪堂、蘭陵堂、東海堂、丹陽堂、宣城堂、南郡堂、高陽堂、高密堂、竟陵堂、長沙堂、河南堂、穎川堂、太原堂、東萊堂、任城堂、高平堂、高堂堂、中山堂、西蜀堂、沙甸堂、安成堂、尉氏堂、南華堂、前溪堂、梓溪堂、燕翼堂等。

典故堂號:御龍堂、邦聲堂、漢室堂、敬勝堂、道勝堂、蒲編堂、屏山堂、五忠堂、八賢堂、鐵漢堂、墨莊堂、清愛堂、藜照堂、黎煦堂、黎照堂、藜閣堂、藜光堂、青藜堂、燃藜堂、然藜堂、光藜堂、興藜堂、尚藜堂、寶藜堂、天祿堂、祿閣堂、校書堂、太乙堂、泰乙堂、然乙堂、表照堂、七業堂、傳經堂、明經堂、授經堂、崇經堂、儒林堂、存著堂、惇典堂、郡馬堂、青雲堂、金蓮堂、花藪堂、冰鑑堂、二粟堂。

教化型堂號:尚德堂、馨德堂、厚德堂、崇德堂、儉德堂、樹德堂、恆德堂、一德堂、德新堂、德聲堂、德馨堂,正倫堂、序倫堂、敘倫堂、敦倫堂、聚倫堂、彝倫堂、清倫堂、義倫堂、五倫堂,尚義堂、旌義堂、集義堂、立義堂、崇禮堂、崇讓堂、恭讓堂、強恕堂、忠定堂、忠賢堂、忠樂堂、武忠堂、懷賢堂、仁視堂、仁粟堂、仁本堂、立本堂、敦本堂、篤本堂、隆本堂、務本堂、宗本堂、報本堂、元本堂、本源堂、敦睦堂、敦厚堂、敬睦堂、磐宗堂、九睦堂、思成堂、思孝堂、再思堂、永思堂、靜思堂、念祖堂、奉先堂、親親堂、怡怡堂、慶元堂、直介堂、佩三堂、守三堂、遠慶堂、崇慶堂、繼先堂、文明堂、孝友堂、忠孝堂、孝享堂、漫德堂、餘慶堂、衍慶堂、延慶堂、善慶堂、具慶堂、集樂堂、誠意堂、誠敬堂、世榮堂、嘉善堂、繼志堂、源仁堂、聚奎堂、崇高堂、永古堂、復古堂、崇古堂、存古堂、集本堂、明祿堂、嘉會堂、思遠堂、悠久堂、永言堂、敬愛堂、上升堂、文英堂、譜壽堂、八字堂、見覆堂、振藻堂、如在堂、世錦堂、集英堂、兩全堂、繩武堂、華先堂、謹厚堂、德馨堂、肅紀堂、道勝堂、貽遠堂、暎武堂、餘蔭堂、聚芝堂。

其他堂號:泰來堂、曙光堂、永昌堂、永常堂、永泰堂、永復堂、永忠堂、永正堂、仲宣堂。

歷史名人

1. 劉累 Liú Lèi

劉累是遠古部落聯盟陶唐氏首領堯的後裔,是被史學界所認同,被所有劉姓所信奉的劉姓始祖。

2.劉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劉子國的第一任國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劉邑與王弟季子,王季子稱劉康公。

3. 劉邦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漢(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漢高祖。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故人亦稱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劉邦於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4. 劉徹 Liú Chè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西漢的第七代皇帝。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5.劉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據記載,劉安是豆腐以及很多養生之道的發明者。

6. 劉向 Liú Xiàng

(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現在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等書。

7. 劉歆 Liú Xīn

劉歆(約前50-23[1]),字子駿,西漢末年人,劉向之子.劉歆在天文學及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他編制的《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並在當時積極推行古文經學。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

8.劉秀 Liú Xiù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9. 劉洪 Liú Hóng

(約130-196年),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今山東蒙陰縣)人,約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

10. 劉協 Liú Xié

漢獻帝劉協(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89年至220年。於220年被迫禪讓帝位給曹丕,劉協被封為山陽公,封地為山陽公國,共歷四任山陽公,309年山陽公國滅亡。

11.劉備 Liú Bèi

劉備,字玄德。(150—222),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靖王劉勝的裔孫。東漢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節節勝利。公元221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其父子兩代稱王達43年。

12. 劉禪 Liú shàn

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13.劉徽 Liú Hūi

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漢菑鄉侯後裔,山東淄博淄川人[1]。 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術》(九卷)[2],後撰《重差》,作為《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後,《重差》更名為《海島算經》。此外劉徽還著有《魯史欹器圖》,《九章重差圖》,唐代失傳。

14.劉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晉時號稱"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建威將軍

15.劉琨 Liú Kūn

劉琨(271~318),西晉愛國將領。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東北)人。也是著名的詩人、音樂家。成語"聞雞起舞"的人物之一。

16.劉淵Liú Yuān

南匈奴單于於扶羅之孫,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大單于,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17.劉牢之 Liú Láo Zhī

東晉北府兵將領,淝水之戰中率精兵5000夜襲駐洛澗(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東)的5萬前秦軍,並分兵斷其退路,使前秦軍腹背受敵,迅速崩潰,爭渡淮水,前秦樑成等10名將領陣亡,士卒損失1.5萬人。

18. Liú Yù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生於興寧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19. 劉勰 Liú Xié

(約465—532) 字彥和,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龍》,發展了前人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體系比較完整,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鉅著。

20.劉義慶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學家。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已散佚,現只存《世說新語》一書,流傳於世。

21.劉過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詞人、詩人。

22.劉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經學家、天文學家。 劉焯精通天文學,他發現隋朝的歷法多存謬誤,多次建議修改。公元600年,他創《皇極曆》,首次考慮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性,創立"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來計算日、月、五星的運行速度。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現的地點和時間,這都比以前諸歷精密。"定朔法"、"定氣法"也是他的創見。《皇極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點在黃道上西移一度的歲差,與現行數值非常接近。他所創的《皇極曆》天文曆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

23.劉文靜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開國功臣。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魯國公。後被李淵冤殺。

24.劉禹錫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在哲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勝"的學說。著作有《天論》等。

25.劉仁軌 Liú Rén Gǔi

劉仁軌(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將,在"白江口之戰"中率水軍盡滅日本海軍。有"中國抗倭第一人"之稱,

26.劉海仙 Liú Hǎi Xiān

指劉海蟾,五代時人。傳說中的準財神。相傳他在終南山修道,成了神仙,是全真教供奉的五祖之一。民間流行的他的畫像是披著長髮,前有短髮覆在額上的一個道士。故後世稱前有短髮覆在額上的髮型為劉海。

27.劉金定 Liú Jīn Dìng

北宋著名巾幗女將(與穆桂英齊名),高瓊之妻。曾大敗南唐軍,為宋軍平滅南唐做出了重要貢獻。北宋建立後,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後不幸戰死。

28.劉錡 Liú Qí

劉錡(1098~1162)中國南宋抗金將領。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建炎十年,金統帥完顏宗弼(即金兀朮)以大軍進攻,劉錡率軍大敗金軍於順昌。

29.劉克莊 Liú Kèzhuāng

劉克莊(1187~1269))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後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劉克莊早年與四靈派翁卷、趙師秀等人交往,詩歌創作受他們影響,學晚唐,刻琢精麗。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30.劉松年Liú Sōng Nián

南宋錢塘人,畫家,善於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