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為什麼一定要打高句麗 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漢朝 隋朝 隋文帝 隋煬帝 創新實事 創新實事 2017-09-25

1.高句麗所轄地區本就屬於中原王朝。《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商朝大臣箕子帶領商超的移民遺老東渡朝鮮建國,在政治上臣服於周王室,周武王因此封箕子為“朝鮮候”。 秦末天下大亂,燕人衛滿東渡鴨綠江,滅掉了箕子朝鮮,建立自己的國家,史稱“衛氏朝鮮”,定都平壤。 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因時任朝鮮統治者衛右渠阻撓鄰近部族向漢朝上書言事,再加之衛右渠出兵殺害遼東東部都尉涉何,於是出兵滅掉了衛氏朝鮮,設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個郡,實行與中原王朝同樣的管理模式。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面又設立了帶方郡。直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朝鮮才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漸漸落入高句麗人的手中。

隋朝為什麼一定要打高句麗 何必徵發百萬大軍,打的國破家亡

高句麗原本是活躍在東北長白山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趁五胡亂華之際南下侵吞了朝鮮半島的北部以及遼東半島的不少領土,由於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相互征伐,自顧不暇,沒有餘力管理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問題就被一再擱置。 直到隋文帝楊堅結束南北朝割據局面,統一全中國,朝鮮的迴歸問題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隋朝民族問題專家裴矩就曾提議:“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徵之久矣……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今其使者朝於突厥,親見啟民,合國從化,必懼皇靈之遠暢,慮後伏之先亡。脅令入朝,當可致也。”2.隋朝與高句麗爭奪東亞霸權,高句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中原的文化,文明程度較高,周邊的民族(北邊的靺鞨,西邊的契丹、奚、室韋)受到其威脅,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百濟也受到其打壓,高句麗同一朝鮮半島,割據遼東的野心不斷膨脹。 隨著隋王朝的崛起,高句麗於是停止了對隋朝的進貢,開始積極備戰。隋文帝時期,隋朝受突厥的牽制,無法打擊高句麗,隋煬帝時期,突厥已經臣服於隋,為遠征創造了條件。3.高句麗私下與東突厥勾結,隋煬帝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北巡時期,隋朝扶植的啟民可汗向他通報了高句麗使者在突厥活動的消息,讓隋朝感受到了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突厥和高句麗的威脅。在第一次遠征高句麗時,隋煬帝過於狂妄自大、輕敵,體現在戰前就公佈了隋朝的用兵計劃:進攻路線、部隊番號、兵力等。軍中甚至攜帶大量的禮樂、儀仗隊、女眷。在攻擊平壤的戰事中,隋煬帝甚至令宇文愷建造觀風行殿,企圖以帝王威儀降服高句麗,還下令高句麗一旦有投降的表現,諸軍應立即停止進攻,結果高句麗利用這一點反覆投降,使戰爭曠日持久。其次,軍隊呈一字長蛇陣緩慢推進(日遣一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一字長蛇陣排列,造成軍隊首尾不能相顧,所謂的百萬大軍,實際上戰鬥力非常有限。再次,隋煬帝規定諸軍不得妄動貪功,一切軍事行動必須提前奏報,經隋煬帝本人批准方可行動,導致軍隊的應變能力大大降低。遼東雨季始終是高句麗難以攻克的重要原因,雨季道路泥濘,不利於給養運送。文帝時期就曾發兵征討過一次高句麗,結果就因為雨季來臨作戰不利,鎩羽而歸。第二次征討高句麗時,隋煬帝部分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糾正了自己的過失,但問題在於隋朝剛剛經歷南北朝的亂世,應該著力發展經濟,與民生息,第二次徵高句麗與第一次僅僅相隔半年,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負擔,第二次遠征眼看即將勝利之際,負責為隋朝遠征軍督運糧草的禮部尚書楊玄感在河南黎陽起兵造反,黎陽距離東都洛陽距離近,且將士家屬全都在東都。隋煬帝萬不得已,命令部隊輕裝撤退,結果導致大批的糧草、輜重、武器裝備全部丟失在朝鮮。第三次遠征時是大業十四年(614),此時隋末的農民起義已經席捲全國,但隋煬帝一意孤行,堅持東征,但大兵壓境之際,高句麗國王高元主動請降,原因在於隋朝兩次東征,也讓高句麗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以隋朝開皇年間之國富民強,兩次東征,結果造成天下大亂,何況高句麗。迫於國內局勢壓力,隋煬帝接受了高句麗的請降。滑稽的是,隋煬帝回師後已經是冬天,不久元旦佳節,隋煬帝命高元入朝覲見,高元依然拒絕朝覲,當初東征便是因為高句麗不朝覲,三次東征後高句麗雖然請降但依然不朝覲,可見隋煬帝三次東征,勞民傷財,動搖國本,但實際上並無收效。最後,以隋末首先揭竿而起的山東人王簿的《無向遼東浪死歌》作為收尾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相關推薦

推薦中...